实验五 分析实验室用水电导率的测定
电导率的测定方法

电导率的测定方法电导率是指物质通过电流的能力,是表征物质导电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测定物质的电导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质的电导性质和化学性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定电导率的方法。
一、直接测定法直接测定法是通过使用电导率计来测定物质的电导率的方法。
电导率仪是一种专门测量物质电导率的仪器,它通过将两个电极放入待测物质中,然后通过测量通过电流的大小来计算电导率。
这种方法简单、快捷,适用于测量大量的液体样品,如水和溶液。
二、比色法比色法是通过观察物质溶液的颜色变化来间接测定物质的电导率的方法。
在电导性溶液中,电导离子的浓度越高,颜色越浓。
因此,可以通过比较物质的溶液颜色的深浅来估计物质的电导率大小。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无需专门的设备,适用于电导率较高的样品。
三、阻抗法阻抗法是通过测量物质在交流电场中的电阻来测定物质的电导率的方法。
在交流电场中,物质会产生阻抗,阻抗的大小可以反映物质的电导率。
通过测量交流电场中物质的电阻大小,可以计算得到物质的电导率。
阻抗法可以测量电导率范围较大的样品,但对设备要求较高。
四、电导滴定法电导滴定法是通过在待测物质中滴加不同浓度的电解质溶液,观察电导率的变化来测定物质的电导率的方法。
当滴加电解质溶液时,如果物质的电导率较低,则电导率会随着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增加而增加;如果物质的电导率较高,则电导率会随着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增加而减小。
通过测量电导率的变化,可以确定物质的电导率。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快捷,适用于测量不同电导率的样品。
五、四电极法四电极法是通过使用四个电极来测定物质的电导率的方法。
四电极法采用两对电极,一对电极用于传递电流,另一对电极用于测量电位差。
通过测量电流和电位差的关系,可以计算得到物质的电导率。
这种方法对于测量高阻抗样品非常有用,具有高精度和高灵敏度。
总之,电导率的测定方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
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适用范围,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7 水的总硬度及电导率的测定(实验报告)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7 水的总硬度及电导率的测定(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1eb9b458bd63186bcebbcaa.png)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七:水的总硬度及电导率的测定 【班级】 【日期】 【姓名】 【学号】一、实验目的① 了解硬水,软水及去离子水的概念。
② 学会化学法(配位滴定法)和电导率法两种检验水质的方法。
③ 学习电导率仪和微量滴定管的操作和使用。
二、 实验原理1、配位滴定法测定水的总硬度(1)实验原理 Ca 2+、Mg 2+是生活用水中主要的杂质离子,他们以碳酸氢盐、氯化物、硫酸盐、硝酸盐等形式溶于水中,水中还有微量的Fe 3+、Al 3+等,由于Ca 2+、Mg 2+远比其他几种离子含量高,所以通常用Ca 2+、Mg 2+的总量来计算水的总硬度。
水质的分类法,即在pH=10的碱性缓冲溶液中,用酸性铬兰K-萘酚绿B 混合指示剂(简称K-B 指示剂),以EDTA (Na 2H 2Y )标准溶液直接滴定水中的Ca 2+、Mg 2+。
滴定反应表示如下。
○1滴定前: Ca 2+、Mg 2+与酸性铬蓝K 形成红色螯合物,在萘酚绿B 的衬托下,溶液呈紫红色K-B + M (Ca 2+、Mg 2+) 10=======pH M -K-B(蓝绿) (紫红)○2滴定开始至化学计量点以前: EDTA 与游离的Ca 2+、Mg 2+配位H 2Y 2- + Ca 2+ ==== CaY 2- +2H + H 2Y 2- + Mg 2+ ==== MgY 2- +2H +○3化学计量点时: EDTA 与酸性铬兰K 的Ca 2+、Mg 2+螯合物反应,溶液由紫红色变为蓝绿色H 2Y 2- + M-K-B ==== MgY 2- + K-B + 2H +(紫红色) (蓝绿)水样中存在微量的杂质离子Fe 3+、Al 3+,可用三乙醇胺进行掩蔽。
(2)水总硬度的计算方法 用mmol/L 表示水的总硬度为:总硬度(毫摩尔每升)==3水样10⨯V V C EE (3—4) 式中 C E ——EDTA 的浓度;E V ——消耗EDTA 的体积的平均数; V 水样——采用水样的体积。
02水质提纯及电导率测定

实训1-1溶液电导率的测定一、电导率及其应用电导率κ:它是物质重要物理常数之一。
将电解质溶液放入两平行的电极之间,两极间的距离为lm,电极面积为1m2的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是电阻率的倒数。
电导率κ(单位是:S/m)影响因素:温度、浓度、电解质的种类有关。
当温度相同,对同一种电解质来言,其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就越大。
应用:1、测得电导率,可以求出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和电离常数、难溶盐的溶度积。
2、解释一些生理现象,工厂工艺操作自动化的建立、环境监测1、鉴定化合物纯度。
二、测定仪器----DDS-11A型电导率仪实验5-9 溶液电导率的测定实训1-1 电导率测定练习一、实验目的1、测定醋酸的电导率,并进而计算其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
2、熟练掌握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仪器与药品仪器:电导率仪,恒温水浴1台,铂电极,滴定管,烧杯药品:HAc(A.R.),(0.1000mol/L)三、课堂理论讲解1、实验原理本实验利用电导率仪,来测得不同浓度的醋酸溶液的电导率κ。
醋酸电离时:HAc=H++Ac—(含有两种离子)。
配制4种不同浓度的该溶液,分别测其电导率。
1号2号3号4号变化趋势C1C2C3C4浓度越来越大κ1κ2κ3κ4电导率越来越大因为蒸馏水有电导率,应测出κ蒸馏水,对醋酸溶液的电导率进行较正,从而得出其真实值。
κ较正=κ测—κ蒸馏水结论:随着溶液的浓度越大,溶液的电导率也越来越大,导电能力越来越强。
2、数据记录与处理数据记录:κ水= ________ μs/cm号码V(HAc)/mL V(H2O)/mLC(HAc)/(mol/L)κ实验(μs/cm)κ较正(μs/cm)1 3.00 45.002 6.00 42.003 12.00 36.004 24.00 24.00四、实验室中的讲解1、装置的组成恒温水浴(20℃)及其组成电导率仪,型号铂黑电极:当κ在10~104μs/cm,测蒸馏水时用。
电极光亮电极:κ<10-3μs/cm,测电导率很小的溶液时用。
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

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一、引言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室科研工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详细介绍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的相关内容,包括水质标准、水质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等。
二、水质标准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主要参考国家相关标准和行业规范,根据实验室的具体需求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以下是普通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标准:1. pH值:实验室用水的pH值普通应在6.5-8.5之间,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电导率:实验室用水的电导率应控制在特定范围内,普通为2-10 μS/cm,以保证水的纯度。
3. 溶解氧:实验室用水的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5-8 mg/L,以保证实验的正常进行。
4. 有机物含量:实验室用水的有机物含量应尽量低,普通要求小于0.5 mg/L,以避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微生物污染:实验室用水应无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污染,以保证实验的可靠性。
三、水质检测方法为了确保实验室用水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需要进行水质检测。
以下是常用的水质检测方法:1. pH值检测:使用酸碱指示剂或者pH计进行测定,确保水样的pH值在标准范围内。
2. 电导率检测:使用电导仪进行测定,根据测得的电导率值判断水质是否合格。
3. 溶解氧检测:使用溶解氧仪进行测定,测量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4. 有机物含量检测:使用有机物检测仪器,如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等,测定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5. 微生物污染检测:使用微生物培养基、菌落计数法等方法,进行微生物污染检测。
四、质量控制措施为了确保实验室用水的质量稳定可靠,需要采取一系列质量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源管理:选择合适的水源,如自来水、纯水机等,并定期对水源进行检测和评估。
2. 水处理设备维护:对实验室用水的处理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3. 水质监测:定期对实验室用水进行水质检测,确保水质符合标准要求。
4. 水质记录:建立水质检测记录,记录每次水质检测的结果和相关信息,以便追溯和分析。
电导率的测定及其应用 实验报告

电导率的测定及其应用实验报告一、引言电导率是衡量溶液中离子浓度的重要指标,是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中常用的参数。
本实验旨在通过电导法测定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的电导率,并探究其应用。
二、实验原理电导率是指单位长度内电场强度下单位横截面积所通过的电荷量,即电流强度与电场强度之比。
其计算公式为:σ=I/(U/L),其中σ为电导率,I为电流强度,U为电压,L为两个探头间距离。
三、实验步骤1. 准备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如0.1mol/L、0.05mol/L等)。
2. 将两个探头插入溶液中,并将它们放置在一定距离内。
3. 打开仪器,设置好测试参数(如温度、距离等),调节好仪器使其稳定工作。
4. 测量各种浓度下NaCl溶液的电导率,并记录数据。
5. 根据数据绘制出不同浓度下NaCl溶液的电导率曲线图。
四、实验结果分析1. 通过绘制出不同浓度下NaCl溶液的电导率曲线图,可以发现电导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出一个线性关系。
2.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NaCl溶液的电导率与其浓度成正比关系。
五、应用探究1. 电导率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通过测量水体中的电导率可以判断其污染程度。
2. 电导率在生物学中的应用:通过测量细胞内外液体中的电导率可以研究细胞膜功能和离子通道等问题。
3. 电导率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通过测量反应物和产物中的电导率变化可以研究反应动力学和反应机理等问题。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保证仪器稳定,避免干扰因素影响实验结果。
2. 测量时要保持探头间距离不变,以保证数据准确可靠。
3. 实验结束后要清洗仪器和探头,以免对下一次实验造成影响。
七、结论本实验通过电导法测定了不同浓度下NaCl溶液的电导率,并探究了其应用。
实验结果表明NaCl溶液的电导率与其浓度成正比关系,电导率在环境监测、生物学和化学反应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实验五:电导率的测定及其应用

宁波工程学院物理化学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化本092 姓名周培实验日期2011年4月14日同组姓名徐浩,郑志浩指导老师刘旭峰,王婷婷实验名称实验五、电导的测定及其应用一、实验目的1、测量KCl水溶液的电导率,求算它的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
2、用电导法测量醋酸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常数。
3、掌握恒温水槽及电导率仪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1、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摩尔电导率①电导率对于电解质溶液,常用电导G表示其导电能力的大小。
电导G是电阻R的倒数,电导的单位是西门子,常用S表示。
G =κA /lκ为该溶液的电导率l/A = Kcell,称为电导池常数。
其意义是电极面积为及1m2、电极间距为lm的立方体导体的电导,单位为S·m-1。
Kcell可通过测定已知电导率的电解质溶液的电导而求得。
然后把欲测溶液放入该电导池测出其电导值G,再得出κ②摩尔电导率ΛmΛm=κ/ CC为溶液浓度,单位mol.m-32、当溶液的浓度逐渐降低时,由于溶液中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所以摩尔电导率逐渐增大。
柯尔劳施根据实验得出强电解质稀溶液的摩尔电导率Λm与浓度有如下关系:Λ∞m为无限稀释时的极限摩尔电导率,A视为常数可见,以Λm对C作图得一直线,其截距即为Λ∞m。
3、弱电解质溶液中,只有已电离部分才能承担传递电量的任务。
在无限稀释的溶液中可认为弱电解质已全部电离。
此时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为Λ∞m,可用离子极限摩尔电导率相加求得。
在弱电解质稀溶液中。
离子的浓度很低,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视,因此在浓度C时的解离度α等于他的摩尔电导率Λm与其极限摩尔电导率之比,即:α=Λm/Λ∞m对于HAc,在溶液中电离达到平衡时,电离平衡常数Kc与原始浓度C和解离度α有以下关系:HAc====H++ Ac-t=0 C 0 0t=t平衡C(1-α) CαCαK⊙=cα/c⊙(1-α)在一点温度下K⊙是常数,因此可以通过测定Hac在不同浓度时的α代入上式求出K。
电导率、水中悬浮物、废水PH、浊度等试验

实验一水和废水pH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pH值的定义;2、掌握玻璃电极法测定水样pH值的原理及方法。
二、实验组织运行要求根据本实验的特点、要求和具体条件,采用分组实验的方法,每组六位学生,便于学生互相讨论和监督。
三、实验原理玻璃电极法测定水样的pH值是以PH玻璃电极为指示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与被测水样组成工作电池,再用pH计测量工作电动势,由pH计直接读取pH值。
四、实验条件1、仪器(1)酸度计或离子计。
(2)玻璃电极、饱和甘汞电极或复合电极。
2、试剂(1)标准缓冲溶液的配制标准缓冲溶液按表2-2规定数量称取试剂,溶于25℃水中,在容量瓶内定容至1000ml。
表2-2 标准缓冲溶液的制备大约溶解度;②在110~130℃烘2~3h;③必须用新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不含CO2)配制;④别名草酸二氢钾,使用前在(54±3)℃干燥4~5h。
(2)五种标准溶液a.酒石酸氢钾(25℃饱和);b.邻苯二甲酸氢钾,0.05mol/L;c.磷酸二氢钾,0.025 mol/L;磷酸氢二钠,0.025 mol/L;d.磷酸二氢钾,0.008695 mol/kg;磷酸氢二钠,0.03043 mol/ kg;e.硼砂,0.01 mol/ kg。
这里溶剂为水。
五、实验步骤1、采样:按采样要求,采取具有代表性的水样。
2、仪器校准:操作程序按仪器使用说明书进行。
a.测定标液与水样(两者温差应在±1℃之内)温度,并将一起温度补偿旋钮调至该温度上。
b.用标准缓冲溶液校正一起,采用二点校正法,具体步骤请参阅仪器分析有关内容。
3、样品测定:先用蒸馏水冲洗电极,再用水样冲洗,然后将电极浸入样品中,小心摇动烧杯或进行搅拌,以加速电极平衡,静置,待读数稳定时记下pH值。
注意事项1、测量结果的准确度,首先取决于标准缓冲溶液PH标准值的准确度,因此,应按GB 11076—89《pH测量用缓冲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保存缓冲溶液。
电导率的测定实验报告

电导率的测定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不同溶液的电导率,掌握电导率的测定方法,了解电解质溶液与非电解质溶液的区别,并探究其与浓度、温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1. 电导率电导率是指物质在单位长度和单位面积内,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电量与所加电压之比。
其计算公式为:κ = I / (U * S)其中,κ为电导率,I为通过物质的电流强度,U为所加电压,S为物质所占据的截面积。
2. 电解质溶液和非电解质溶液根据溶解后能否导电可将溶液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导通电流的溶液,称为“电解质溶液”;另一类则不能导通电流,称为“非电解质溶液”。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器材准备:万用表、恒温水浴器、烧杯、移液管等。
2. 实验样品准备:分别取一定量的NaCl、CuSO4和葡萄糖等样品。
3. 实验操作:(1) 将NaCl、CuSO4和葡萄糖等样品分别加入烧杯中,并加入适量的去离子水,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2) 将万用表置于电导率测定桥上,将电极插入溶液中,调节电桥平衡。
(3) 分别测定不同浓度的NaCl、CuSO4和葡萄糖溶液的电导率,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在恒温水浴器中调节温度,分别测定不同温度下NaCl溶液的电导率,并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处理根据上述步骤所得到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到各个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电导率值。
通过对比不同样品之间的差异,可以初步判断其为电解质或非电解质溶液。
2. 结果分析从实验结果来看,NaCl和CuSO4在水中能够完全离解成阳离子和阴离子,形成了大量游离离子。
因此它们是典型的强电解质溶液。
而葡萄糖等非金属元素化合物则不能在水中完全离解成游离离子,因此是非电解质溶液。
此外,我们还发现电导率与浓度、温度等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具体来说,随着浓度的增加,电导率也会增加;而随着温度的升高,电导率则会降低。
这是由于浓度和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物质中游离离子的数量和运动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实验室用水电导率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电导率的含义。
2.掌握电导率测定水质意义及其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电导率是以数字表示溶液传导电流的能力。
纯水的电导率很小,当水中含有无机酸、碱、盐或有机带电胶体时,电导率就增加。
电导率常用于间接推测水中带电荷物质的总浓度。
水溶液的电导率取决于带电荷物质的性质和浓度、溶液的温度和粘度等。
电导率的标准单位是S/m(即西门子/米),一般实际使用单位为mS/m,常用单位µS/cm(微西门子/厘米)。
单位间的互换为1mS/m=0.01mS/cm=10µS/cm 新蒸馏水电导率为0.05-0.2 mS/m,存放一段时间后,由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或氨的溶入,电导率可上升至0.2-0.4 mS/m;饮用水电导率在5-150 mS/m之间;海水电导率大约为3000 mS/m:清洁河水电导率为10 mS/m。
电导率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温度每升高1℃,电导率增加约2%,通常规定25℃为测定电导率的标准温度。
由于电导率是电阻的倒数,因此,当两个电极(通常为铂电极或铂黑电极)插入溶液中,可以测出两电极间的电阻R。
根据欧姆定律,温度一定时,这个电阴.值与电极的间距L(cm)成正比,与电极截面积A(cm2)成反比,
即: R=ρ×L/A
由于电极面积A与间距L都是固定不变的,故L/A是一个常数,称电导池常数(以Q表示)。
比例常数ρ叫做电阻率。
其倒数1/ρ称为电导率,以K表示。
S=1/R=1/(ρ×Q) S表示电导率,反映导电能力的强弱。
所以,K=QS或K=Q/R 当已知电导池常数,并测出电阻后,即可求出电导率。
恒温25℃下测定水样的电导率,仪器的读数即为水样的电导率(25℃),以µS/cm单位表示。
在任意水温下测定,必须记录水样温度,样品测定结果按下式计算:
K25=Kt/[1+a(t-25)]
式中:K25——水样在25℃时电导率(µS/cm);
Kt——水样在t℃时的电导率(µS/cm);
a——各种离子电导率的平均温度系数,取值0.022/1℃; t——测定时水样品温度(℃)。
三、仪器与试液
(一)电导率仪(误差不超过1%);温度计(能读至0.1℃);恒温水浴锅(25±0.2℃)。
(二)试剂
1.纯水(电导率小于0.1 mS/m)。
2.氯化钾标准溶液C(KCl):0.0100 mg/L 称取0.7456g于105℃干燥2h并冷却的氯化钾,溶于纯水中,于25℃下定容至1000ml,此溶液在于25℃时的电导率为141.3 mS/m。
必要时适当稀释,各种浓度氯化钾溶液的电导率(25℃)见表2-2 表2-2 不同浓度氯化钾的电导率(25℃)浓度(mol/L)电导率(mS/m)电导率(µS/cm)0.0001 1.494 14.94 0.0005 7.39 73.90 0.001 14.7 147.0 0.005
71.78 717.8
四、实验步骤
1.接通电导率仪电源,预热约10min。
2.为确保测量精度,电极使用前应用小于0.5us/cm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冲洗两次,然后用被测试样冲洗三次后方可测量。
3.将一份同样的溶液置于室温下,用温度计测定其温度,并将“温度”旋钮调节至实际温度下。
4.将电极插头插入电极管套,将电极侵入被测溶液中。
5.按下“校准/测量”开关,使其处于“校准”状态,调节“常数”旋钮,使仪器显示所用电极的常数值。
6.按下“校准/测量”开关,使其处于“测量”状态(此时,开关向上弹起),将“量程”开关置于合适的量程档,如预先不知被测溶液介质电导率的大小,应先把其扳在最大电导率档,然后逐档下降,以防表针打坏,待仪器示值后,该显示数值即为被测液体在该温度下的电导率值。
平等测定两次。
示其均值并根据公式换算至25℃的电导率。
7.将此份溶液置于25℃的恒温水浴锅中,当温度计显示25℃时,将“温度”旋钮置于相应位置上。
(当“温度”置于25℃无补偿作用),同上述做法再平等测定两次。
五、数据处理
1.如何对电导率仪进行校准?2.电导率与哪些因素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