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
临床步态分析描述

临床步态分析描述步态分析是临床上常见的评估方法,它通过观察、分析和描述人类行走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从而对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步行功能进行综合评价。
步态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病因和病程,以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临床步态分析的描述进行介绍,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评估方法。
步行是人体最基本的运动方式之一,它涉及到骨骼、关节、肌肉、神经等多个系统的协调运动。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行走的步态是经过高度调节和协调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稳定性。
然而,当人体遭受疾病、损伤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时,步态可能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表现为不协调、不稳定甚至疼痛等症状。
通过对这些步态异常进行分析和描述,可以帮助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在步态分析中,最常用的评估工具是运动学和动力学。
运动学主要关注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轨迹和角度等参数,通过通过摄像系统或传感器等设备记录患者行走的过程,进而分析步态中的不同阶段和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
动力学则注重研究患者行走时所受到的力量和负荷,通过测力台等设备来分析步态中的力量分布、负荷承受情况等。
在步态分析过程中,医生首先需要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等,这些信息可以为后续的分析提供参考。
然后,医生会让患者按照自然的步行方式行走一段距离,同时通过运动学和动力学设备对患者行走的各个阶段进行记录。
在此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步幅、步频、步行速度、身体对称性等参数,以及双脚着地和脚趾离地的动作时机。
此外,医生还需关注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等主要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协调度,以及躯干和上肢的平衡和稳定性。
分析步态过程中,医生还需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情况。
例如,儿童、老年人、运动员等特殊人群的步态会有所不同,此时需要对其步态进行特殊研究和描述。
另外,某些疾病、损伤或手术等治疗方式可能会对步态产生影响,医生需要对这些患者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和评估。
临床步态分析的最终目标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康复建议。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目的和意义2:步态分析的基本原理2.1 步态周期与步态参数2.2 步态分析的主要方法2.2.1 传感器技术2.2.2 动作捕捉系统2.2.3 静态平衡测试2.2.4 动态平衡测试2.3 步态分析的数据处理方法3:步态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3.1 神经科学3.1.1 神经病理学的评估3.1.2 神经康复的评估和训练 3.2 骨科3.2.1 脊柱疾病的评估3.2.2 骨盆疾病的评估3.2.3 下肢骨折的康复评估 3.3 康复医学3.3.1 运动损伤的评估3.3.2 运动康复的评估和训练 3.4 仿真和矫形设备设计3.4.1 仿真训练系统的开发 3.4.2 矫形设备的设计和改进 3.5 运动医学3.5.1 运动生理学的评估3.5.2 运动训练的优化4: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案例4.1 帕金森病患者的步态分析4.2 脊髓损伤患者的步态分析4.3 骨关节炎患者的步态分析4.4 运动损伤康复患者的步态分析5:结论步态分析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能够为多种疾病的评估和康复提供重要参考。
(附件:具体分析数据表格及图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神经病理学 - 研究与疾病相关的神经系统损伤和异常的科学。
2:康复医学 - 通过医疗、康复和社会支持等综合手段帮助病人恢复身体功能。
3:仿真训练 - 利用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场景,训练病人的特定技能。
4:矫形设备 - 通过保护或改善病人姿势和运动能力的设备。
5:运动生理学 - 研究运动对身体系统的影响和适应的科学。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行走是一种双下肢交替进行并使人体产生移动的周期性循环运动,是人在出生后,伴随着发育过程,不断实践而习得的一种能力。
步态体现的是行走的方式或模式。
正常步态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以及运动系统的协调运作。
由于疾病状态可以改变肌肉、骨骼、关节乃至脑、脊髓、周围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以及相互间的协调与平衡,因此上述系统病变或损伤均可导致异常步态。
步态分析是对一个人行走方式的检查,它在多种疾病与外伤康复中具有重要的障碍诊断价值。
一、步行周期与时空参数(一)步行周期步行周期指行走过程中一侧足跟着地至该侧足跟再次着地时所经过的时间。
每一侧下肢有其各自的步行周期。
每一个步行周期分为站立相和迈步相两个阶段。
站立相又称支撑相,为足底与地面接触的时期;站立相根据动作的发生顺序又分为首次着地、负荷反应、站立中期、足跟离地、足趾离地期;迈步相亦称摆动相,指支撑腿离开地面向前摆动的阶段,分为迈步初期、中期、后期。
站立相大约占步行周期的60%,迈步相约占40%。
站立相与迈步相时间比例与步行速度有关,随着步行速度的加快,迈步相时间相应延长,而站立相时间缩短。
(二)时空参数1.步频与步速(1)步频单位时间内行走的步数称为步频(Cadence),以步数/min表示。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频约为95~125步/min左右。
(2)步行速度单位时间内行走的距离称为步行速度(Velocity),以m/s表示,亦可以用身高或下肢长百分比表示。
正常人平均自然步速约为1.2m/s左右。
步速也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得之。
可以看出,步行速度与跨步长和步频相关,跨步长增加、步频加快、步行速度亦加快,反之亦然。
2.步长与跨步长行走时左右足跟或足尖先后着地时两点间的纵向直线距离称为步长(Step length),以cm 为单位表示。
步长与身高成正比,即身材愈短,步长愈短。
正常人约为50~80cm。
一步的概念还可以时间来衡量,即单步所用的时间。
正常人行走时左右侧下肢步长及时间基本相等。
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临床应用孟殿怀、励建安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步行是人类的基本功能,任何神经、肌肉及管关节疾患均可能导致步行功能障碍。
步态分析对人体行走方式进行客观记录并对步行功能进行系统评价。
步态分析分为定性(目测)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
前者是由医务人员通过目测观察患者的行走过程,并作出大体的分析,此法比较粗略,仅限于定性分析。
定量步态分析研究始于19世纪末,早期主要是借助一些简单的设备(如卷尺、秒表等)辅助分析,常见的如足印法、电子角度计测定法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定量步态分析发展较快,80年代以后转向采用高速摄像设备的三维步态分析。
目前常用的临床步态分析系统进行定量步态分析的频率已经达到每秒60帧以上,测量长度的误差小于1毫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医学界人士的青睐。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中,国内将有多家医疗单位添置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
1、步态分析的主要内容定量步态分析所用参数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几类:●时间-距离参数,包括步长、步幅、步宽、步向角、步速、步频、步行周期、支撑相时间、摆动相时间等。
●运动学参数,是指步行中髋、膝、踝等关节的运动规律(角度、位移、速度、加速度等),骨盆倾斜和旋转、身体重心位置的变化规律等。
●动力学参数,指引起运动的力学参数,包括地板反力、功与功率等。
●肌电活动参数,指步行过程中下肢主要肌肉的电生理活动指标。
●能量代谢参数,指人体运动过程中的能量代谢情况。
2、组成及原理完整的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应该包括:(1)步态分析仪;(2)测力平板;(3)动态体表肌电仪;(4)气体代谢分析仪。
2.1 步态分析仪步态分析仪的功能主要是摄取人体在步行过程中各个关节点的运动轨迹,通过模型分析的方式进行三维重建,从而获得人体运动时的各种运动学参数。
从步态分析检测的媒介角度,可以将现有的步态分析仪分为三种类型:摄像型、红外光型和超声波型。
步态分析在临床中应用

步态分析在临床中应用【关键词】三维步态分析摘要[目的]客观的提供矫形外科制定手术方案、评定术后疗效、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及评定康复疗效依据。
[方法]应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英国VICON公司制,V-612)对健康自愿者40名(平均年龄33岁)和患有矫形外科疾病的112名患者进行了步态分析,年龄17~73岁,平均46.2岁。
男性42例,身高男性平均171±13 cm,体重65±11 kg;女性平均身高158±11 cm,体重45±1l kg。
其中颈椎病21名,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症26名,髋、膝、踝关节各12、34、19名。
[结果]表明步态分析可提供运动学参数、生物力学参数和运动中骨骼肌的肌电活动参数的变化。
[结论]将三维步态分析的方法应用于矫形外科和康复医学科进行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疗效的评价、康复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定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三维步态分析;矫形外科与康复医学;疗效评定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external basis of establishment operative and rehabilitative scheme, and estimate proope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effect.[Method]A total of 40 unconstraint people (mean age 33) and 112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orthopaedic disease were made gait analysis using 3-D gait analysis system (VICONCompany, V-612, ). Their mean age was Among them 42 patients were male,and mean stature 171±13 cm, mean body weight 65±11 kg. Female stature 158±11 cm, and body weight 45±11 kg. [Result]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gait analysis can supply changes of kinematics, biomechanics and skeletal EMG in activity.[Conclusion]The method of gait analysis is feasible for patient suffering from orthopaedicdisease.Key words: 3-D gait analysis;Orthopaedic and rehabilitation medicine;Treatment effect estimate步态分析是生物力学的特殊分支,是对人体行走时的肢体和关节活动进行运动学观察和动力学分析,提供一系列时间、几何、力学等参数值和曲线。
临床步态分析

临床步态分析步态是指人体行走时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模式和节奏。
通过对患者步态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出很多的临床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步态分析的方法和步态异常的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步态分析的方法步态分析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观察法: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的步行动作、步态特点以及上肢、下肢的协调情况等,进行初步的步态评估。
观察时需要注意患者的站立姿势、步行过程中的姿态和动作是否对称、节奏是否正常等。
2.电子步态分析系统:利用高精度传感器、摄像机等设备,对患者的步态进行全面的客观测量和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获取更为准确和详细的步态参数,如步幅、步频、着地方式、支撑时间和摆动时间等。
3. 电子地板压力分布系统:通过在地板上布置感应器,可以实时记录患者不同部位的压力分布情况,从而分析步态的负重移动、动态平衡以及异常压力点等信息。
4. 高速摄像仪:通过高速摄像仪捕捉患者的步态图像,然后进行帧间分析和图像处理,可实现对步态的准确量化和评估。
二、步态异常的临床应用步态异常是指患者步行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的步态特征或节奏。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步态异常及其临床应用:1. 门卧不稳:患者在行走过程中摇晃不稳、容易失去平衡,并且常出现外展腿、膝关节屈曲、抬高踩过地面等现象。
这种异常可提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小脑功能障碍等。
2. 阵挛步态:患者在行走时出现肢体强直、震颤和不协调等症状,步态显得僵硬、不灵活。
这种异常常见于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3. 踝跳步态:患者在行走时下肢出现异常抬高踩过地面的现象,通常伴有扭转或弯曲的踝关节动作。
这种异常常见于下肢肌肉或神经的功能障碍。
4. 顾盼步态:患者在行走时头部始终固定朝向,用眼睛顾盼四周寻找平衡,步态显得僵硬、迟缓。
这种异常常见于前庭功能障碍。
三、步态分析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步态分析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早期诊断:一些疾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通过步态分析可以发现潜在的异常,从而帮助医生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临床应用标题: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临床应用摘要: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是一种用于评估和分析人体步态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原理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疾病和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一、引言三维步态分析是指对人体行走过程中的运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估,其能够提供关于步态运动异常的详细信息,为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和评估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通过使用多个传感器来记录和分析人体步态运动,并将结果可视化显示,为医生和病人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二、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组成1. 传感器系统: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通常由多个传感器组成,包括惯性传感器、力板传感器和摄像机等。
惯性传感器用于测量身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力板传感器用于测量脚底的力和压力分布,摄像机用于捕捉人体的运动轨迹。
2.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该系统用于采集和处理传感器产生的多维数据。
通过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得出步态参数,如步幅、步频、支撑相时间、摆动相时间等。
3. 分析与显示系统:该系统用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显示。
通过三维模型、曲线图或动画,医生和病人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步态运动的变化,以及异常或改善的情况。
三、临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的原理1. 传感器数据采集:传感器系统会收集与步态相关的多种数据,如加速度、角速度、力和压力等。
这些数据通过传感器中的微机电系统(MEMS)芯片转换为电信号,并经过滤波和放大后传输给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
2. 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会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主要的分析方法包括时间-空间分析、关节角度分析和力学分析。
时间-空间分析通过分析脚的着地、脚离地和摆动期等时间点和关键事件来计算步态参数。
关节角度分析使用角度传感器来测量关节的角度变化,从而了解关节的运动特征。
力学分析通过力板传感器测量脚底的力和压力分布,来评估脚地面反作用力和行走稳定性。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步态分析是指通过对人们行走时的身体动作、姿势和动力学参数进行系统测量和分析,以获得关于步态模式、异常和功能状况的信息。
步态分析在临床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可用于评估和诊断多种疾病和疾病相关的运动障碍。
本文将介绍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领域以及其在康复治疗、疾病诊断和运动技能改善方面的重要性。
1. 康复治疗中的步态分析步态分析在康复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患者的步态进行评估,康复专业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肌肉控制状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通过定量的步态分析数据,康复师可以监测患者的康复进展,评估康复措施的有效性,并及时进行调整。
此外,步态分析还可以帮助康复师识别患者存在的运动障碍或异常,为康复治疗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2. 步态分析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步态分析在疾病诊断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许多疾病会导致患者的步态异常,如帕金森病、脑卒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
通过对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医生可以观察和评估患者的步态特征、步幅、步频以及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情况,从而辅助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步态分析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依据,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3. 步态分析对运动技能改善的重要性步态分析对于运动技能改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体育训练和运动康复中,步态分析可以帮助运动员或康复患者了解自己的步态特点和不足之处,通过分析运动过程中的动作细节,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调整。
运动员可以通过步态分析改善动作的技术细节,提高运动效果和竞技成绩。
对于康复患者来说,步态分析可以发现其存在的步态异常或运动障碍,并通过相关的康复训练改善步态功能,提高日常生活中的动作能力。
综上所述,步态分析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它不仅可以为康复治疗、疾病诊断和运动技能改善提供重要的信息,还可以帮助医生和康复师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对康复进展进行动态监测。
未来随着步态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它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将变得更加重要和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步态分析的临床应用摘要:步行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也是最复杂的运动之一,涉及足、踝、膝、髋、臀、躯干、肩、颈的肌肉和关节的协同运动。
Abstract:Walk is the basic active of people and it is one of the most complicate actives,it includefoot,ankle,Knee,hip,body,shoulder and neck' s muscle and joint 's active.步态分析是生物力学的特殊分支,是对人体行走时的肢体和关节活动进行运动学观察和运动力学分析,提供一系列时间、几何、力学等参数值和曲线。
Gait analysis is a special branch of biomechanics. It is a kinematic observation and kinetic analysis of the limbs and joints of the humanb ody when walking. It provides a series of time, geometry and mechanics parameters and curves. 步态分析旨在通过生物力学和运动学手段,揭示步态异常的关键环节及影响因素,有助于机制研究、临床诊断,也可以指导治疗和疗效评估及康复评估等。
Gait analysis aims to reveal the key link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gait abnormalities through biomechanics and kinematics, which is helpful for mechanism research, clinical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evaluation.KeyWords:Walk,Gait analysis. 关键词:步行,步态分析。
1 基本理论1.1 正常步态所谓正常步态,是指当一个健康成人用自我感觉最自然、最舒坦的姿态行进时的步态,它具有 3 个特点:身体平稳、步长适当、耗能最少。
正常步态应该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灵活运动,身体良好的平衡能力以及头、躯干、四肢协调、流畅的配合运动。
有学者[1] 认为,正常步态的必须条件是 : (1)支撑期良好的稳定性。
(2)摆动期足部放松。
(3)足够的步长。
( 4)膝关节在支撑期吸收震荡并且蓄积能量,在摆动期带动小腿和足部运动。
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中,在承重期,伸髋肌和伸膝肌联合踝背伸共同运动,在支撑相中期的较早阶段,腓肠肌活动取代胫骨前部肌群的活动,大腿仅受股四头肌的控制,同时伸髋肌活动终止,到支撑相末期,只有跖屈肌来稳定髋、膝、踝关节,在摆动相早期,髋、膝、踝关节的屈曲功能被激活,在摆动相中期,只需要髋关节与踝关节的屈曲肌群活动,在摆动相末期,髋、膝关节变成由伸肌控制,同时踝关节继续受背伸肌控制,到此完成一个完整的步态周期[2]。
1.2 病理性步态影响患者正常行走能力的机制主要有 5 种:畸形、肌肉无力、感觉丧失、疼痛和运动控制受损[2]。
临床上常见的异常步态有:短腿步态、关节挛缩或强直步态、蹒跚步态或关节不稳步态、疼痛步态、偏瘫步态、足下垂、内翻步态、膝反张步态、划圈步态、剪刀步态、肌无力步态、共济失调步态、前冲步态或慌张步态、截瘫步态等。
有些典型异常步态,对某些特定疾病具有提示意义。
对一些不典型步态,则必须作细致检查,从肌肉工作情况以及骨关节的形态和功能的角度去评估。
对病理性步态的分析既能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也能对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进行疗效的评估。
1.3 步态分析方法步态分析的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法即目测分析法,医生通过目测观察患者的行走过程,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得出初步分析结论 ; 定量法即仪器分析法,定量分析包括运动学分析、动力学分析、时空参数的分析、动态肌电图等。
目前最先进的方法是采用步态分析系统,包括红外线摄像机以及红外线反光标记、测力台、肌电遥测系统和计算机分析处理系统。
通过步态分析系统不但能够测量上述时间距离参数还可以测定其他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肌电活动参数、步行周期参数、能量代谢参数等多项参数来数据化综合性的客观分析患者的步态。
2 步态分析在临床中的应用2.1 步态分析能为临床诊断提供思路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始终本能地在追求一种稳定的状态,或在寻找平衡的趋势,这个特点在运动系统中显得尤为突出,当人体某个部位出现异常时,具有一定调控作用的骨骼、肌肉和关节能使被打破的平衡逐渐恢复到稳态,在这种调控的过程中,患者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但是身体会发出一些信号,步态的改变就是我们认识疾病发展机制的一个重要线索。
通过步态分析对人体的功能状况进行评估能为临床诊断开辟一条新的思路。
如患者行走时,着地的部位是前足而非足跟,可以推测该患者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胫骨前肌力量不足伴跖屈肌挛缩导致踝关节过度跖屈接近 30度;踝关节过度跖屈与膝关节屈曲大于 30 度的联合;足跟疼痛的代偿;单侧下肢变短的代偿。
又如患者行走时,无足跟离地或足跟延迟离地,该患者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小腿三头肌无力;前足疼痛的代偿;继发性足趾伸展不足;继发性踝关节过度背伸。
由于临床上疾病变化多端,所以患者病理性的步态通常也表现在多个关节,医务人员在利用步态分析对疾病进行诊断时,不但要具备对单关节运动进行综合分析的基本功,还要对一些典型的病理性步态谙熟于心,部分临床疾病的典型病理性步态可以作为诊断标准,能为临床确诊提供非常准确的信息。
脊髓型颈椎病,由于其压迫或刺激脊髓及伴行血管而出现脊髓神经的感觉、运动、反射与排便功能障碍,临床上多先从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及抬步沉重感等开始,渐而出现足踏棉花、抬步打漂、跋行、易跪倒、足尖不能离地、步态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状,所以步态成为评估脊髓型颈椎病的一个重要指标。
2.2 步态分析能够掌握病情的严重程度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患者的各个症状和体征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有不少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和因果关系,有不少疾病或者损伤会将病情的发展体现在步态上,使患者从正常步态转变为异常步态或者原有的异常步态表现加重。
膝骨关节炎患者由于疼痛,患侧尽量减少单独支撑体重的时间,随着病变的进展,肌肉使用不足甚至废用,肌力减退,协调性降低,加之患者不自觉的补偿行为,时间越久,肌肉的协调性越差,表现在时间分配上,就是患者尽量快速越过患侧单独支持体重,通过延长支撑相时间以及增加支撑相在一个完整步态周期中所占百分比的方式来增加步行过程中下肢关节的稳定性[4]。
朱渊[5]等对 26 例单侧踝关节扭伤患者,在受伤后不同时间采用步态分析平衡测试系统进行测试。
探讨了步态分析平衡系统在急性踝关节扭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得出步态分析平衡测试系统可以客观、量化地评价急性踝关节扭伤后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并可监测急性踝关节扭伤的转归。
孙鲁[6]等应用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对跟骨骨折33 例进行了步态分析,结果随着损伤的加重,患足较健侧足的站立相时间逐渐延长,足弓指数升高,足跟旋后,距下关节的灵活性下降。
朴雪梅[7]等对 31 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三维步态分析检查,收集脊柱活动度参数、时空参数、时间参数,同时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疾病活动指数、功能指数、测量指数,研究得出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能较好量化评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活动范围及步行功能,可作为评价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疾病活动度和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
偏瘫患者步态的动力学表现为患肢支撑期患者头和躯十向患侧侧屈 ; 骨盆过度后倾后旋 ; 骸关节支撑能力差 ;膝关节过度伸直或屈曲; 距小腿关节内翻 , 跖屈;足外侧或全脚掌着地造成患者着地不稳且前行动力不够[8]。
江晓峰等[9]通过采集 30例偏瘫患者和年龄、身高、体重匹配的 3 例正常人的行走影像,通过步态分析偏瘫患者膝关节角度,可以帮助确定偏瘫步态基本特征的严重程度。
2.3 步态分析能作为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步态分析在非手术治疗科室中多被用于辅助诊断,为临床提供更多线索,而手术治疗各科室都有其明确的手术指征,故步态分析较少被用于辅助诊断,不过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把步态分析作为手术疗效的评定标准。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对髌骨是否置换存在争议,周欣[10]等比较行髌骨置换及髌骨未置换患者的步态,通过术前步态分析可见,髌骨未置换组术前各步态参数明显优于髌骨置换组。
但术后 3 个月,两者的步态参数无明显差异,髌骨置换组与髌骨未置换组术后 1 年步态无明显差异。
邓勇[11]等采用足底压力测试步态分析系统,通过时间参数、动力学参数、运动学参数 ,记录因慢性踝关节不稳进行手术治疗的37 例患者术后3 个月的步长、步频、患侧单腿支撑时间、双腿支撑时间,发现以上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步速没有明显变化;术后 6 个月步长、步速、步频、患侧单腿支撑时间较术后 3 个月有明显改善。
崔大平[12]等用三维运动捕捉步态分析系统,对单侧外踝韧带损伤应用腓骨短肌腱进行重建的 39 例患者进行步态分析,并采集 58例健康人的步态数据并与之比较,测量的步态参数包括:步长、步宽。
运动学数据包括:踝关节运动角度,踝关节角加速度。
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得出运用步态分析的运动学数据对踝关节损伤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踝关节外踝韧带损伤及重建术后的生物力学变化,为评定术后疗效提供客观的依据。
周欣[13]等收集了 15例人工踝关节置换的患者,对其置换前后行步态分析,并与 1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发现人工踝关节置换后,患者步态得到明显改善,且通过步态分析技术对患者置换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
因此,可以通过步态分析技术对人工踝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后疗效进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为功能锻炼提供线索。
2.4 步态分析能指导康复治疗步态分析能作为治疗效果的评定标准已被临床认可,因此,还有不少学者根据步态分析评定疗效的数据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治疗方案,为康复治疗师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相当关键,活动过早容易产生早期松动 , 活动过迟会导致髋关节僵硬[14]。
所以有必要了解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步态的恢复情况。
赵德伟[15]等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的生物力学方法对健康自愿者40名(平均年龄 55岁)及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的 53 例患者进行了步态分析,为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前后制定康复治疗方案、评定手术疗效提供客观的依据,运用三维步态分析对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功能量化评价,可以更为准确地了解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进而探索最佳的治疗手段和手术后的康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