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模型课件
合集下载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模型PPT(共52页)

I广1 3C SS S2 O 2 OC S漂 漂尘 尘 C C S S2 2 O OC C 漂 漂尘 尘
式中: C——表示实测浓度;
S——表示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
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沈阳大气质量指数
I沈阳 1.12105 4 Nhomakorabeai1
C Sii 0.40
沈阳大气质量指数评价参数
参数
SO2
I1 2 (I1 I2) 4.0 2 S 0 .43 1 1.3 3 C 0 .576
式中:S——SO2实测日均浓度,10-6g/g;
C——实测日均烟雾系数,COH单位/305m; a1、b1、a2、b2——确定指数尺度的常数。
格林建议的SO2和烟雾系数日均浓度标准
污染物
希望水平
警戒水平
极限水平
SO2(×10-6,体积比)
3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主要内容:
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1.1 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
调查准备阶段
污染监测阶段
评价分析阶段
成果应用阶段
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评价因子的选择
≤0.25
≤0.05
≤0.15
≤0.25
25
20
15
≤0.02
≤0.05
≤0.10
≤2
≤4
≤6
≤0.05
≤0.1
≤0.20
分级评分法分级标准
100~95
第一级 (理想级)
94~75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模型PPT课件

vt
d p2 pg 18
地面反射系数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22
可编辑课件EQA》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14
可编辑课件EQA》
漳州师院
Logo
什么是“熏烟”?
❖ 当前一天是无云或少云的晴天,风速又比较小时, 夜间将产生贴地逆温;次日日出后,这一贴地逆 温将逐渐自下而上的消失,形成一个不断增厚的 混合层。原来在逆温层中处于稳定状态的烟羽进 入混合层之后,由于其本身的下沉和垂直方向的 强扩散作用,污染物浓度在这一方向将接近于均 匀分布,出现所谓熏烟现象。
Logo
点源特殊扩散模式( 熏烟型扩散模式)
❖ 熏烟扩散时的计算公式为:
CF 2u Q yFhf exp(2 y2 y 2F) ( P)
( P) =1 Pexp(t2)dp
2
2
p hf He
z
式中,hf:熏烟时的混合层高度; ơyF:熏烟条件下的横向扩散参数; hf -H:混合层和烟云轴线的高差。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7
可编辑课件EQA》
漳州师院
Logo
常用的点源扩散模型(高架连续点源)
❖ (3)高架连续点源最大落地浓度和落地点距离
最大落地浓度发生在x轴线上。
Cm(xm)
2Q
euHe2P1
地面浓度最大值
xmax (H)12 (1 2
1
1)22 最大值点的下风距离
2
1
P1 (1
2 2 12
1(11 ) (11 ) 1(11 )
) H e 1 2 2
2 2 2
2
环境评价第三章幻灯片(1)

因此,大气稳定度可以用温度直减率
与干绝热直减率之差来判断,即r-rd大于
、小于和等于零为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据
(二)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对于r和rd的物理意义应具有较确切认 识,rd是以质量衡定的一块空气团为
对象在干绝热条件下沿垂直上升而导 出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是一个由气态
方程给定的确定值。r则是气温的环境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
M Ai
i 1
分级标准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习题课: 1、已知某市某日的空气质量指标分别
:PM2.5为123ug/m3 、 PM10 为 0.080mg/m3 、 NO2 为 0.090mg/m3 、 SO2 为 0.085mg/m3 、 CO为14.6mg/m3 。试根据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浓度限值 , 求出 上述五类污染物的空气质量指数 AQI, 并确 定空气质量级别和首要污染物。
近地层到大气边界层顶的一层称 过渡层。大气扩散发生的地方。
第二节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模型
(二)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2、气温垂直分布 (1)温度层结:温度随高度的
分布情况。它影响大气垂直方 向的流动情况,由于地面构筑 物不同,温度层结不同。 (2)温度层结类型
(二)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a — 递减层结 高 b — 中性层结 度 c — 逆温层结 ( d — 等温层结 )
4 采样与分析方法:尽量选用国家标 准方法。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污染监测阶段 按照监测计划进行大气污
染监测。在大气污染监测的同 时配合同步气象观测,同时进 行污染生物学和环境卫生学监 测。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评价分析阶段
运用大气质量指数或其它评价 方法对大气污染程度进行描述 ,分析时空变化规律,并对大 气污染进行分级。
与干绝热直减率之差来判断,即r-rd大于
、小于和等于零为大气静力稳定度的判据
(二)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对于r和rd的物理意义应具有较确切认 识,rd是以质量衡定的一块空气团为
对象在干绝热条件下沿垂直上升而导 出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是一个由气态
方程给定的确定值。r则是气温的环境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
M Ai
i 1
分级标准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习题课: 1、已知某市某日的空气质量指标分别
:PM2.5为123ug/m3 、 PM10 为 0.080mg/m3 、 NO2 为 0.090mg/m3 、 SO2 为 0.085mg/m3 、 CO为14.6mg/m3 。试根据空气污染指数分级浓度限值 , 求出 上述五类污染物的空气质量指数 AQI, 并确 定空气质量级别和首要污染物。
近地层到大气边界层顶的一层称 过渡层。大气扩散发生的地方。
第二节 大气环境质量预测模型
(二)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2、气温垂直分布 (1)温度层结:温度随高度的
分布情况。它影响大气垂直方 向的流动情况,由于地面构筑 物不同,温度层结不同。 (2)温度层结类型
(二)大气边界层的温度场
a — 递减层结 高 b — 中性层结 度 c — 逆温层结 ( d — 等温层结 )
4 采样与分析方法:尽量选用国家标 准方法。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污染监测阶段 按照监测计划进行大气污
染监测。在大气污染监测的同 时配合同步气象观测,同时进 行污染生物学和环境卫生学监 测。
第一节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评价分析阶段
运用大气质量指数或其它评价 方法对大气污染程度进行描述 ,分析时空变化规律,并对大 气污染进行分级。
06第6章:大气质量模型

1. 单箱模型 单箱模型是计算一个区域或城市的大 气质量的最简单的模型。这个模型假定 所研究的区域或城市为一个箱子所笼罩, 这个箱子的平面尺寸就是所研究的区域 或城市的平面,箱子的高度是由地面计 算的混合层高度。
图1-箱式模型
根据整个箱子的输入、输出,可以写出 质量平衡方程:
dC lbh ubh (C 0 C ) lbQ KClbh dt
箱式大气质量模型
有很多模型用来预测和模拟大气质量, 其中最简单的是箱式大气质量模型。 箱式大气质量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在模 拟大气的污染物浓度时,可以把所研究 的空间范围看成是一个尺寸固定的“箱 子”,这个箱子的高度就是从地面计算 的混合层高度,而污染物浓度在箱子内 处处相等。 箱式大气质量模型可以分为单箱模型和 多箱模型。
Ql C C0 (1 e uh
ut l
Hale Waihona Puke )( 2)当式(2)中的t很大时,箱内的污染 物浓度C随时间的变化趋于稳定状态,这 时的污染物浓度称为平衡浓度Cp,由式 (2)可得:
Ql C p C0 uh
( 3)
如果污染物在箱内的衰减速度常数 K≠0,式(1)的解为:
Q h C0 K C C0 u/l K u 1 exp( ( K ) t ) l
对于子箱1-4 :
A 和 D 均为已知,则: 1 CA D
(10)
由于第一列4个子箱的输出就是第2列4个子 箱的输入,如果Δl和Δh是常数,对第二列来说, D A的值和式(8)中相等,只是 有所变化,这时:
Q5 l a1C1 a2C2 D a3C3 a4C4
( 8)
大气环评ppt课件

nk
exp
2nh He
2
2 z
2
exp
2nh H
2
2 z
e
2
一、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下式中的k=4;三级评价项目可取k=0
.
3 地面最大浓度
cm X m
2Q
e.
.U
.H
2 e
.P1
式中:
P1
1
1 2
2 1 2
1 2
1
1 2
•
1 /2
H • e e 112
.
例4 拟建一座火电厂,排气筒高100m, 排气筒出口内径5m,排烟筒出口处烟气 排出速度为13.5m/s,排气筒出口处的烟 气温度为145℃ ,厂址附近气象台统计定 时观测最近5年平均气温为15℃ ,据预测, 在静风与稳定天气条件下,排放源高度 以上环境温度垂直变化率为0.001 ℃/m, 求烟气的抬升高度。
.
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 测有关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1 烟气抬升高度 2 混合层高度 3 大气稳定度 4 扩散参数
.
平均风速幂函数廓线模式
(在近地层、中性层结、平坦下垫面条件 下推导得出的)
m
当 z 2 2 m , u 0 u 1 z z 1 2 0
z 2 2 m , u 0 u 1 2 z 1 0 m 00
.
例2 某炼油厂的排气筒高度为50m, 平均排气筒的有效高为60m,排放 SO2污染物的强度为80000g/s,已知 距地面10m处的风速为4m/s,求大 气稳定度位D级时正下风向500m处 的SO2浓度。
.
例3 位于平原城区的某化工总厂的二期 电站工程,拟建120m高的排气筒,上出 口内径为6m,排烟气量为54.15m3/s,排 气筒出口处的烟气温度为130℃ ,当地气 象台统计定时观测最近5年平均气温为 9.2℃ ,平均风速为3.9m/s。假定气象台 址与工厂地面海拔高度相同,计算在D级 稳定度时,排气筒烟气的抬升高度。
exp
2nh He
2
2 z
2
exp
2nh H
2
2 z
e
2
一、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下式中的k=4;三级评价项目可取k=0
.
3 地面最大浓度
cm X m
2Q
e.
.U
.H
2 e
.P1
式中:
P1
1
1 2
2 1 2
1 2
1
1 2
•
1 /2
H • e e 112
.
例4 拟建一座火电厂,排气筒高100m, 排气筒出口内径5m,排烟筒出口处烟气 排出速度为13.5m/s,排气筒出口处的烟 气温度为145℃ ,厂址附近气象台统计定 时观测最近5年平均气温为15℃ ,据预测, 在静风与稳定天气条件下,排放源高度 以上环境温度垂直变化率为0.001 ℃/m, 求烟气的抬升高度。
.
第四节 大气环境影响预 测有关参数的选择与计算
1 烟气抬升高度 2 混合层高度 3 大气稳定度 4 扩散参数
.
平均风速幂函数廓线模式
(在近地层、中性层结、平坦下垫面条件 下推导得出的)
m
当 z 2 2 m , u 0 u 1 z z 1 2 0
z 2 2 m , u 0 u 1 2 z 1 0 m 00
.
例2 某炼油厂的排气筒高度为50m, 平均排气筒的有效高为60m,排放 SO2污染物的强度为80000g/s,已知 距地面10m处的风速为4m/s,求大 气稳定度位D级时正下风向500m处 的SO2浓度。
.
例3 位于平原城区的某化工总厂的二期 电站工程,拟建120m高的排气筒,上出 口内径为6m,排烟气量为54.15m3/s,排 气筒出口处的烟气温度为130℃ ,当地气 象台统计定时观测最近5年平均气温为 9.2℃ ,平均风速为3.9m/s。假定气象台 址与工厂地面海拔高度相同,计算在D级 稳定度时,排气筒烟气的抬升高度。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专题PPT课件

灌木等。 ⑤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17
(五)各种污染物监测数据要求
污染物 SO2、NOx、NO2 TSP、PM10、Pb SO2、NOx、NO2、CO TSP、PM10、B[a]P、Pb SO2、NOx、NO2、CO、O3
Pb
氟化物(以F计)
取值时间 年平均
年平均 日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季平均 月平均 植物生长季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求 适用地形及风场条
件
模拟污染物
其他
点源、面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 应高空气象数据
简单地形、复杂地 形
气态污染物、颗粒 物
点源、面源、 线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地面气象观测 数据
简单地形、 复杂地形
气态污染物、 颗粒物
点源、面源、线源、体 源
大于50km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 空气象数据
个小时浓度
02、08、14、20,4个小时 浓度
特殊规定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 监测天数、点位
15
监测点数 布点方法 布点方位
布点要求
一级评价 ≥10
二级评价 ≥6
三级评价 2~4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米
十
一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能反映各环境敏 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
5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新建项目: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在建和未建项目: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 改、扩建项目: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实测; 分期实施的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 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实测。
17
(五)各种污染物监测数据要求
污染物 SO2、NOx、NO2 TSP、PM10、Pb SO2、NOx、NO2、CO TSP、PM10、B[a]P、Pb SO2、NOx、NO2、CO、O3
Pb
氟化物(以F计)
取值时间 年平均
年平均 日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季平均 月平均 植物生长季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求 适用地形及风场条
件
模拟污染物
其他
点源、面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 应高空气象数据
简单地形、复杂地 形
气态污染物、颗粒 物
点源、面源、 线源、体源
小于等于50km
地面气象观测 数据
简单地形、 复杂地形
气态污染物、 颗粒物
点源、面源、线源、体 源
大于50km
地面气象数据及对应高 空气象数据
个小时浓度
02、08、14、20,4个小时 浓度
特殊规定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 监测天数、点位
15
监测点数 布点方法 布点方位
布点要求
一级评价 ≥10
二级评价 ≥6
三级评价 2~4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米
十
一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能反映各环境敏 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
5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新建项目: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 在建和未建项目:已批准的环评报告书; 改、扩建项目:利用已有的有效数据或实测; 分期实施的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 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实测。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与质量预测模型(ppt 76页)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2.2-2008)
23
评价
评价就是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选用适宜的大 气质量指数模型求取大气质量指数。
根据大气质量指数及其对应的环境生态效应进行污染分 级,绘制大气质量分布图,从而探讨各项大气污染物和 环境质量随着时空的变化,指出造成本区大气环境质量 恶化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研究大气污染对人群 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活污染源
4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点源(如一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烟囱) 按污染源的几何 线源(如一条繁忙的公路) 形状和运动特性
面源(如设备的无组织排放) 体源(如一个高大的车间在近距离)
5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固定源(污染物由固定地点排放)
按污染源的 运动特性
流动源(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轮船)
6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GB3095—1996 一级
禁止新建、扩建污 染源。 执行一级排放标准。
二 厦门市辖区内除一类和 类 三类以外的区域。 区
居住、商业、 工业 混杂区以及一般工业 区、农村地区
1318.91
GB3095—1996 二级
执行二级排放标准。
三 马青路以南,海新路以 石油化工及冶金、建 类 东,芦澳路以西,角嵩 材基地 区 路以北的海沧工业区。
(一)植物监测机理 (二)植物监测 1.植物可见症状的应用 (1)二氧化硫 症状主要出现在叶脉间,呈现大小不等的、
无一定分布规律的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 线明显,也有少数伤斑分布在叶片边缘,或全叶褪绿 黄化。伤斑颜色多为土黄或红棕色,但伤斑的形状、 分布和色泽因植物种类和受害条件的不同会有一定的 变化,幼叶不易受害。例如单子叶植物伤斑常沿平行 脉呈条状,分布在叶尖或叶片隆起部位;树的受害部 位一般从叶尖开始向基部扩展,阔叶树通常在脉间出 现不规则的大斑块或斑点,有时伤斑成长条状。
23
评价
评价就是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选用适宜的大 气质量指数模型求取大气质量指数。
根据大气质量指数及其对应的环境生态效应进行污染分 级,绘制大气质量分布图,从而探讨各项大气污染物和 环境质量随着时空的变化,指出造成本区大气环境质量 恶化的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研究大气污染对人群 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生活污染源
4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点源(如一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烟囱) 按污染源的几何 线源(如一条繁忙的公路) 形状和运动特性
面源(如设备的无组织排放) 体源(如一个高大的车间在近距离)
5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固定源(污染物由固定地点排放)
按污染源的 运动特性
流动源(各种交通工具,如汽车、轮船)
6
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环境空气质量目标
GB3095—1996 一级
禁止新建、扩建污 染源。 执行一级排放标准。
二 厦门市辖区内除一类和 类 三类以外的区域。 区
居住、商业、 工业 混杂区以及一般工业 区、农村地区
1318.91
GB3095—1996 二级
执行二级排放标准。
三 马青路以南,海新路以 石油化工及冶金、建 类 东,芦澳路以西,角嵩 材基地 区 路以北的海沧工业区。
(一)植物监测机理 (二)植物监测 1.植物可见症状的应用 (1)二氧化硫 症状主要出现在叶脉间,呈现大小不等的、
无一定分布规律的点、块状伤斑,与正常组织之间界 线明显,也有少数伤斑分布在叶片边缘,或全叶褪绿 黄化。伤斑颜色多为土黄或红棕色,但伤斑的形状、 分布和色泽因植物种类和受害条件的不同会有一定的 变化,幼叶不易受害。例如单子叶植物伤斑常沿平行 脉呈条状,分布在叶尖或叶片隆起部位;树的受害部 位一般从叶尖开始向基部扩展,阔叶树通常在脉间出 现不规则的大斑块或斑点,有时伤斑成长条状。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与预测模型

(3)忽略X方向的弥散作用及Z方向的迁移作用;
(4)把每一个子箱子都看作混合均匀的体系;
(5)各子箱子的浓度分布处于平衡状态。
3.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对子箱1:
式中:E1,2为高度方向上第一个箱子与第二个箱 子间的湍流系数。
对子箱2:
大气质量多箱模型示意图
对子箱3: 对子箱4:
3.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0.25
0.30
0.30
m
乡村
0.07
0.07
0.10
0.15
0.25
0.25
3.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3.2.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模型
(1)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型
A、 连续点源高斯模型的推出
式中:C——污染物质的平均浓度, mg/m3;
x,y,z——三个方向的坐标分量,m ;
3.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分级
大气质量指数的分级
清洁
轻污染
中污染
I上 大气污染水平
<0.6 清洁
0.6~1.0 大气质量标准
1.0~1.9 警戒水平
重污染 1.9~2.8 警报水平
极重污染 >2.8
紧急水平
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均值型大气质量指数
式中: C——表示实测浓度;
S——表示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
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对于实源,p点在以实源为原点的坐标 系中的垂直坐标为(zHe)。如果不考虑地 面的影响,可知在p点的污染物浓度为:
式中He为污染源有效高度,等于烟囱的高度H和烟气的抬升高度H之和,m。 对于像源,p点的垂直坐标为(z+He),浓度为:
3.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4)把每一个子箱子都看作混合均匀的体系;
(5)各子箱子的浓度分布处于平衡状态。
3.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对子箱1:
式中:E1,2为高度方向上第一个箱子与第二个箱 子间的湍流系数。
对子箱2:
大气质量多箱模型示意图
对子箱3: 对子箱4:
3.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0.25
0.30
0.30
m
乡村
0.07
0.07
0.10
0.15
0.25
0.25
3.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3.2.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预测模型
(1)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型
A、 连续点源高斯模型的推出
式中:C——污染物质的平均浓度, mg/m3;
x,y,z——三个方向的坐标分量,m ;
3.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分级
大气质量指数的分级
清洁
轻污染
中污染
I上 大气污染水平
<0.6 清洁
0.6~1.0 大气质量标准
1.0~1.9 警戒水平
重污染 1.9~2.8 警报水平
极重污染 >2.8
紧急水平
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2)均值型大气质量指数
式中: C——表示实测浓度;
S——表示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
3.1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对于实源,p点在以实源为原点的坐标 系中的垂直坐标为(zHe)。如果不考虑地 面的影响,可知在p点的污染物浓度为:
式中He为污染源有效高度,等于烟囱的高度H和烟气的抬升高度H之和,m。 对于像源,p点的垂直坐标为(z+He),浓度为:
3.2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点源扩散模型(高架连续点源)
(1)高架连续点源的地面浓度
令z=0,可用于计算地面任何一点的 污染物浓度。这是实际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关心的问题。
1 y C ( x, y, 0, H ) exp[ ( 2 2 )] 2 y z u y z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环境质量评价EQA》
Q
2
He2
漳州师院
Logo
常用的点源扩散模型(高架连续点源)
(2)高架连续点源的地面轴线浓度
地面轴线是从烟囱原点向下风向延伸的 方向,即x方向。令z=0,y=0。
He Q C ( x,0,0) exp( 2 ) 2 z u y z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2
《环境质量评价EQA》
漳州师院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环境质量评价EQA》
漳州师院
Logo
常用的点源扩散模型(高架连续点源) (3)高架连续点源最大落地浓度和落地点距离
最大落地浓度发生在x轴线上。 2Q Cm ( xm ) e uH e 2 P 1
xmax (
地面浓度最大值
2
H
)
2
1
1 (1 ) 2
1 2 2
2Q Cm ( xm ) e uH e 2 P 1
xmax (
P 1
)2 ( 1
2 1 2
1
1 2
1 ) 2
)
最大值点的下风距离
1 2
(1
1 2 (1 (1 ) 2
1
1
)
2
He
e
1 (1 1 ) 2 2
当a1=a2时,上述公式可以简化为: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环境质量评价EQA》
漳州师院
Logo 最大地面浓度及其位置
某城市远郊区(丘陵)有一火力发电厂, 排烟高度H=120m,烟囱排放口的直径D =1.5m,排放SO2的源强Q=800kg/h,排 气温度Ts=413k,烟气出口Vs=18m/s。 在8月份某日17点(北京时间),当时大气 稳定度为C类,气温303k,邻近气象站测 得地面风速为2.8m/s。试求:(1)地面轴 线最大浓度及其出现距离;(2)地面轴线 1500m处的浓度。
示意图:高斯模型的坐标系
Z轴
Y轴 X轴
O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环境质量评价EQA》
漳州师院
Logo
大气扩散模型: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型 P69
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为:
(1)假定大气流动是稳定的、有主导方向的; (2)假定污染物在大气中只有物理运动、没有化学 和生物变化; (3)假定在所要预测的范围内没有其他同类污染源 和汇,也就是说源强是连续均匀的; (4)在有主导风的情况下,主导风对污染物的输送 应远远大于湍流运动引起的污染物在主导风向上的扩 散,即在 x方向只考虑迁移,不考虑扩散.
Logo 地面轴线浓度计算
[课堂计算] 位于平原农村某工厂锅炉烟囱的几何 高度为100米,SO2的单位时间排放量为 0.54t/h,已知当地地面风速为3.0m/s,大气 稳定定为D类,抬升高度为150米。求下风 向2500m处的SO2地面轴线浓度(小时平 均值,单位以mg/m3表示,精确度保证小 数点后两位)。
2Q z Cm ( xm ) e uH e 2 y
《环境质量评价EQA》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漳州师院
Logo 最大地面浓度及其位置
[课堂练习] 位于平原农村某工厂锅炉烟囱的几何 高度为80m,SO2的单位时间排放量为 0.19t/h,已知当地地面风速为2.2m/s, 大气 稳定度为B类,P1=1,抬升高度为120m, 求最大落地浓度(小时平均值)。
漳州师范学院
环境质量及评价
第四章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第三节 大气质量预测模型(点源模型)
漳州师院
Logo
大气扩散模型: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型
高斯模型是大气扩散模型中用的最多的。 高斯模型的坐标系:
原点:以排放点在地面的投影点为原点; x 轴:平均风向为 x 轴; y 轴:在水平面内垂直于x 轴的为y 轴, y 轴的正向在 x 轴的左侧; z 轴垂直于水平面,向上为正方向。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环境质量评价EQA》
漳州师院
Logo 最大地面浓度及其位置
[课堂练习] 利用正态烟羽扩散模式,预测某污染源排 放的某污染物的小时平均最大落地浓度为 0.8mg/m3,考虑到现在的背景值及该地区 未来的发展规划,要求其小时平均落地浓 度不能超过0.2mg/m3,试问:如果其它条 件不变,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污染物的单位 时间排放量(源强),减少后的源强应不 大于原来源强的百分之多少?
对后述的模式只要没有特殊指明,以上四点 假设条件都是遵守的。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环境质量评价EQA》
漳州师院
Logo
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型(高架连续点源)
高架连续点源的高斯模式[熟记]:
2 2 2 ( z H ) ( z H ) Q 1 y 1 y e e C ( x, y, z) {exp[ ( 2 )] exp[ ( )]} 2 2 2 2 y z 2 y z 2 u y z 2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环境质量评价EQA》
漳州师院
Logo
常用的点源扩散模型(地面连续点源)
(4)地面连续排放点源模型(令H=0) 2 2 Q 1 y z C ( x, y, z,0) exp[ ( 2 2 )] u y z 2 y z
地面连续点源在地面上任何一点产生的浓度:
式中:C(x,y,z) 表示坐标为x,y,z处污染物浓度; He:烟囱的有效高度,m; Q:烟囱排放源强(污染物单位时间排放量,mg/s); σ y :垂直于主导风向的横向扩散参数,m; σ z :铅直扩散参数,m; u:排气筒高度处的风速,/s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环境质量评价EQA》
漳州师院
Logo
最大值点的下风距离
P 1
1 (1 ) 2
1 (1 1 ) 2 2
2 1 2
1 2
H
(1
1 ) 2
e
1 (1 1 ) 2 2
y 1x
z 2x
1
2
化学与环境科学系
《环境质量评价EQA》
漳州师院
Logo
常用的点源扩散模型(高架连续点源)
(3)高架连续点源最大落地浓度和落地点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