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桂枝汤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麻黄饮7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功能主治:中风发热,头目昏疼,失音不语,喘 息粗大,口偏吐涎,手足不随。
用法: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 滓,空心温服,每日2次。
3《圣济总录》卷七。
组成:麻黄(去根节)2两,当归(切,焙)2 两,芎䓖2两,甘草(炙)2两,干姜(炮)2 两,黄芩(去黑心)1两,杏仁30枚(去皮尖双 仁,炒)。
用法:上(口父)咀。每服6钱,以水1钟半,猛 火煎取6分,入好酒4-5滴,去滓热服。须得通身 有汗,其疮自安。甚者,服至100服之后,看汗 出到何处,若自上而下出过脚(月曲月秋),其 疮自愈。汤煮,去浮沫)1两半,前 胡(去芦头)1两半,白前1两半,桑根白皮( 锉)1两半,杏仁(去皮尖双仁,炒)1两半。
4《圣济总录》卷十五。
组成: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2两,大 黄(锉,炒)2两,牡蛎(熬)2两,黄芩(去黑 心)2两,凝水石(碎)4两,石膏(碎)4两, 赤芍药4两,滑石(碎)4两,紫石英(碎)4 两,白石脂4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1两,蛇 蜕(炙)半两,龙齿(研)3两,甘草(炙)1两 半。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贼风入五脏,四肢心胁急痛,咽干口 噤。
用法:每服5钱匕,以酒半盏,水1盏,煎至1盏, 去滓,空心温服。
炮制:上为粗末,用绢袋盛,悬于透空处。
功能主治:风痫卒倒,吐沫口噤,手足瘈疭。
用法: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至8分,去 滓,食后良久服。
5《疡医大全》卷二十八。
组成:石蚕1两,海风藤1两,秦艽1两,地苏木1 两,麻黄1两,五加皮1两,熟地8两,下山虎8 两。
功能主治:痛风。
用法:上用好酒1大壶,煮1大炷香,出火毒,每 次量情温服,至第4日须任情一醉。用后以愈风 汤洗浴,发表出汗1次,汗后以粥补之。再服数 日,又表1次,务要表3-4次为妙。
从麻黄汤与桂枝汤病机差异读随证用药

一、麻黄汤《伤寒论》
1、组成:麻黄9g, 桂枝6g,杏仁6g,甘草3g。
2、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3、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阴阳俱紧。
4、方义:
(1)麻黄(君),发散风寒(开腠发表),宣降肺气(平喘、止咳)。
(2)桂枝(臣),解肌发表(松动分肉,透邪外达,与开腠不同)。
畅行营阴,温经止痛。
(3)杏仁(佐),宣降肺气平喘。
(4)甘草(使),调和诸药,甘缓麻桂峻烈。
二、桂枝汤《伤寒论》
1、组成: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g。
2、主治:风寒表虚证,脉浮缓或者浮弱。
3、病机:卫阳不能固护营阴,营阴疏泄受损,卫营失调。
特点:松弛不固、疏泄营弱。
4、方义:
(1)桂枝(君),解肌发表,散风寒。
温经止痛,助卫阳。
(2)芍药(臣),益阴养血,补营阴。
酸性收敛,扶卫阳。
(3)生姜、大枣(佐),甘草(使),
古人:桂枝、生姜、甘草归纳为“辛甘化阳”
芍药、大枣、甘草归纳为“酸甘化阴”
5、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调和阴阳。
桂芍等量。
三、比较
读方剂学,看到方中药物组合结构、作用意义。
才能了解方剂的灵魂。
自我才能运用得当。
中医方剂思维导图(精品教学)

气血壅滞 痰浊凝聚
肿
水 亏 火 不 实
银花-清热解毒 防风白芷-辛散祛邪 当归 赤芍 乳香 没药 陈皮 皂刺 山甲-溃坚散结 消肿止痛 活血祛瘀
营卫失和
天花粉 贝母-化痰散结
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 诸药
29.龙胆泻肝汤
肝经热盛 头痛 目赤肿痛 耳鸣耳聋 耳道疔肿 肋胁疼痛 脉弦数 舌红苔黄腻 黄连栀子-清热泻火 龙胆草-清肝泻火清热燥湿 木通车前泽泻-清热利湿 柴胡-疏肝解郁 散肝经之热 当归生地-滋阴养血 防苦燥 渗利伤阴
36.当归四逆汤
四肢失养 手足逆冷 阴疽冻疮 桂枝 当归 芍药 气血不畅
脉沉细欲绝 舌淡
温阳散寒 养血活血 养血和营 益气和中 通利血脉
寒凝 经脉 阳虚 血弱
大枣 甘草
木通 经脉不通 腰腿 胯足 细辛
疏寒止痛
重点:四逆散 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主证 病机 临床特征有何不同
37.四君子汤
运化失职 不思饮食 便溏
热邪壅盛
舌红苔黄 脉洪大有力
甘草
益胃和中
粳米
22.竹叶石膏汤
发热口渴
汗出 恶心呕逆
余热未尽
气虚不摄 阴虚气逆
石膏 竹叶
清热泻火
半夏-降逆和胃 防补益雍中 麦冬-滋阴清热 人参-益气养阴 粳米 甘草
神倦乏力 舌红苔少 脉虚数
润燥
补
养胃和中 资助化痰
23.清营汤-清营犀地玄麦连,银翘竹叶丹参全
阳入阴中 与热相争
重点:1.银翘散的配伍特点 银花连翘为君药
2.银翘散 桑菊饮组成,功效主治的异同
7-麻杏甘石汤
石膏-清泻肺热 汗出
邪热雍盛
喘咳气急
肺失宣降
方剂学14、15讲麻黄汤、桂枝汤

所以这个方里组成的情况,麻黄汤,增加麻黄用量,就加倍了。再加石膏,同时这个方里,还有姜枣。对于这个方里姜枣的理解,要结合在桂枝汤讨论里去理解,它在表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姜枣这种基本组合,也是从仲景开始的,突出体现在桂枝汤里。当然一直到后世以后逐渐,像汪昂《医方集解》把很多东西规范的同时,他有好多方里头加姜枣。对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对外可以调要鉴定它是属于表虚的。这是它的主证部分。没有汗出,你很难说明它是表虚特点。鼻鸣、干呕这都出于兼证。当然兼证可以有多样,这作为基础方,列举出来的是体现出感受风寒,特别以风为主的。太阳中风里常见的肺卫不和,它实际上除了营卫不和,还有肺卫不和,这是证候表现。
我们在每个证候分析要分清楚,证候名称,证候表现、病机名称,这之间关系,病机名称加证,就指的这个证候表现一个概括。这个证候的名称。证候名称是病机加证构成的。具体叫证候了,候,那就是这个证的表现有了,这种提法都有些区别。我们现在有很多容易混淆了。
华盖散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华盖散是个常用方,它发散风寒,因为去掉桂枝,所以用于风寒表寒证较轻。其中反映在肺气不宣,兼有痰气互结。三拗汤里仅仅说到咳嗽有痰,引起一点胸闷,痰阻气机。这里痰气互结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类病人,平素就是痰湿之体。平素就有痰湿,加上外寒引动,那就痰多。外寒引动引起肺气不宣,那这个痰气互结就较重了。本身有痰就会平时阻滞气机了,所以内外两因素结合,就使得它在肺气不宣,痰气互结上非常突出。表现出咳嗽上气,上气喘,咳喘,咳嗽可以兼喘,呀呷有声,痰气互结产生的,咳喘的时候,产生一种临床上一些哧拉哧拉那个声音。语声不出,可以产生痰气互结,声音发生重浊,甚至于发音不利。咳嗽胸闷,这个程度,根据痰气互结程度不同,可以不同。
方剂学方歌

中药方剂学方歌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六、解表剂(一)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麻黄6g,桂枝4g,甘草3g,杏仁9g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4枚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羌活10g防风6g苍术6g细辛2g川芎3g白芷3g生地3g黄苓3g甘草3g香苏散香附、紫苏叶各120g,炙甘草30g,陈皮60g小青龙汤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麻黄9g芍药9g干姜3g五味子3g甘草6g 桂枝6g半夏9g细辛3g(二)辛凉解表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叶7.5g菊花3g杏仁6g连翘5g薄荷2.5 g桔梗6g甘草2.5g苇根6g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连翘9g银花9g苦桔梗6g薄荷6g竹叶4g甘草5g荆芥穗5g牛蒡子9g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伤寒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麻黄5g杏仁9g 甘草6g石膏18g柴葛解肌汤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苓芍草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柴胡6g,干葛9g,甘草3g,黄苓6g,羌活3g,白芷3g,芍药6g,桔梗3g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升麻3g,葛根3g,芍药6g,甘草3g各等份(三)扶正解表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前胡枳壳茯苓荆芥防风桔梗川芎各5g甘草3g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六经辨证思维导图(2)

六经辨证思维导图(2)六经病代表方剂常用剂量(一两=5克)(一)表阳证代表方剂常用剂量1、麻黄汤:麻黄三两(15克)、桂枝二两(10克)、炙甘草一两(6克)、杏仁七十个(15克)。
2、葛根汤:葛根四两(30-60克)、麻黄三两(15克)、桂枝二两(10克)、白芍二两(10克)、炙甘草二两(10克)、生姜三两(15克)、大枣十二枚(10枚)。
3、桂枝汤:桂枝三两(15克)、白芍三两(15克)、炙甘草二两(10克)、生姜三两(15两)、大枣十二枚(10枚)(二)表阴证代表方剂常用剂量1、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10克)、炮附子一枚(15-30克)、炙甘草二两(10克)。
2、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两(10克)、炮附子一枚(15-30克)、细辛二两(10克)。
3、桂枝汤加附子:桂枝三两(15克)、白芍三两(15克)、炙甘草二两(10克)、生姜三两(15两)、大枣十二枚(10枚)、炮附子一枚(15-30克)。
(三)半表半里阳证代表方剂常用剂量1、小柴胡汤:柴胡半斤(25克)、黄芩三两(15克)、半夏半升(15克)、人参三两(15克)、炙甘草三两(15克)、生姜三两(15克)、大枣十二枚(10枚)2、四逆散:柴胡15克、白芍15克、枳实15克、炙甘草15克。
(四)半表半里阴证代表方剂常用剂量1、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半斤(25克)、黄芩三两(15克)、桂枝三两(15克)、干姜二两(10克)、天花粉四两(20克)、生牡蛎二两(20克)、炙甘草两(10克)。
2、乌梅丸:乌梅15克、细辛6克、干姜10克、黄连6克、当归10克、炮附子15-30克、川椒10克、桂枝10克、人参10克、黄柏6克。
3、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20克)、黄芩三两(15克)、人参三两(15克)、炙甘草三两(15克)、干姜三两(15克)、大枣十二枚(10枚)、黄连一两(6克)4、甘草泻心汤:炙甘草三两(20克)、半夏半升(15克)、黄芩三两(15克)、人参三两(15克)、干姜三两(15克)、大枣十二枚(10枚)、黄连一两(6克)5、生姜泻心汤:生姜20克、半夏半升(15克)、黄芩三两(15克)、人参三两(15克)、炙甘草三两(15克)、干姜一两(15克)、大枣十二枚(10枚)、黄连一两(6克)(五)里阳证代表方剂常用剂量1、白虎汤:知母六两(30克)、石膏一斤(60-90克)、炙甘草二两(10克)、粳米六合(30克)。
麻黄汤桂枝汤

麻黄汤桂枝汤桂枝汤【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方歌】药枝枣姜甘【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水煎服。
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
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
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
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
【禁忌】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
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麻黄汤_桂枝汤

麻黄汤之于桂枝汤提要:麻黄汤与桂枝汤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尤其是桂枝汤,千百年来,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从未停息。
概括来说,主要有两个分歧:一者桂枝汤重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二者桂枝汤重在补益脾胃以生化气血,温阳化气,固表兼以祛散在表之邪。
关键词:麻黄汤桂枝汤调和营卫补益营卫:麻黄汤:麻黄汤由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组成,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是《方剂学》辛温解表剂的代表方。
麻黄汤“辛温发汗”,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为发汗之“峻”剂,功用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治机理:本方主治为外感风寒表实证,乃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卫闭营郁。
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经脉不通,则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皮毛内舍于肺,寒邪束表,肺气不得宣通,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外散在表之风寒,宣发闭郁之肺气。
方中麻黄味辛味苦性温,入肺与膀胱经,为“发汗之主药”、“肺经专药”,既开腠理、透皮毛、发汗,祛在表之邪;又轻宣肺气,宣散肺经风寒而平喘,为君药。
是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唯取麻黄发汗之力解卫气之闭,恐难以尽除营郁之滞。
遂臣以桂枝,解肌发表,透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风寒之力,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之力较强,可使风寒去而营卫和。
肺主宣降,肺气闭郁,宣降失常,故佐以杏仁,利肺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非但达邪利肺气而平喘,且又复肺气宣降之权,使邪气去而肺气和。
使以炙甘草,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
四药相伍,风寒得散,肺气得宣诸证可愈。
可用麻黄汤治疗的伤寒表实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疼痛突出。
病人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的征象远较桂枝汤证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桂枝汤6方1《三因》卷九。
组成:麻黄(去节,汤浸,焙干)3分,桂心3
分,白芍药3分,细辛(去苗)3分,干姜(炮)
3分,甘草(炙)3分,半夏(汤洗7次)半两,
香附(炒去毛)半两。
炮制:上为锉散。
功能主治:外因心痛,恶寒发热,内攻五脏,拘
急不得转动。
用法: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7
分,去滓,食前服。
大便秘,入大黄如博棋大2
枚,煎。
2《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
组成:麻黄2两(去根节),桂枝1两,葛根3
两,芍药3两,甘草1两(炙紫色)。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
用法:每服4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
枚,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服,夜1服。
3《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神巧万全
方》。
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桂枝1两,赤芍药1
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
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痛,8-
9日不解,表证仍在,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
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
又大汗后似疟者。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
3枚,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4《保命集》卷中。
组成:麻黄1两(去节),甘草3钱(炙),桃仁
30个(去皮尖),黄芩5钱,桂枝3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疟病,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
发于夜间者。
用法:每服半两,水1盏半,煎至1盏,温服,迎
发而服。
5《痘疹仁端录》卷十三。
组成:麻黄、桂枝、赤芍、杏仁、甘草、当归、
牛蒡、黄连、黄芩、川芎、蝉蜕、蚕蜕。
功能主治:痘疹,身痒咳嗽。
用法:水煎服。
6《幼幼集成》卷三。
组成:净麻黄2钱,柳枝1钱2分,桂枝1钱2分,
片黄芩1钱,光桃仁15粒,炙甘草1钱,大生地1
钱,鲜红花5分,葱白1茎。
功能主治:夜疟,血分有邪。
用法:水煎,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