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桂枝麻黄汤的处方与功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桂枝麻黄汤的处方与功效
导语:相信各位朋友们,在生活当中,大家对于桂枝大家都不陌生,经常会在重要的药材里面或许,很多的药材里面都会看到那么贵,只对于祛除身体的盐
相信各位朋友们,在生活当中,大家对于桂枝大家都不陌生,经常会在重要的药材里面或许,很多的药材里面都会看到那么贵,只对于祛除身体的盐,还有着非常好的功效,接下来为大家介绍的是桂枝麻黄汤,来了解他们其中,的功效和含义。
处方
桂枝1两,麻黄1两(去根节),赤芍药1两,杏仁1两(去皮尖,麸炒黄)。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阳明中风,头痛口苦,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下之即小便难者;阳明病,5-6日至7-8日,如疟,热多寒少,1日再发,其脉微缓,为欲愈者;厥阴脉微而恶寒者,为阴阳俱虚,不可吐下者;厥阴发汗,面色赤,有热者,此欲解者。
用法用量
每服4钱,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2枚,煎至6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了解了桂枝麻黄汤的功效,生活当中他们的用途非常的广泛,而且他们其中还有的奥秘非常多,很多的奥秘大家都没有听说过也,不曾了解以上的今天玩家为大家介绍的非常详细。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齐鲁名家 谈方论药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中医药大学

齐鲁名家谈方论药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新华字典》解释“齐”是指除哪个地方外的周代诸侯国名?()答案:河北省东北部2.《齐鲁文化与中医学》这篇文章是哪位专家撰写的?()答案:刘更生3.中医学的学术定位是()答案:医乃仁术4.正史中入传的第一位医家是()答案:秦越人5.山东省中医医院第一任院长是哪位?( )答案:刘惠民6.齐鲁大地中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有:( )答案:曾子;孟子;孙子;管子7.齐鲁文化中的哪些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医学伦理思想中最核心的观念:( )答案:利泽生民;孝亲;修身;仁爱8.哪些学说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答案: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建立的阴阳五行学说 ;《管子》提出的“精气”学说9.下列哪些是古代齐鲁名医? ( )答案:钱乙;成无己;淳于意10.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八大元老”包括以下哪些专家?( )答案:徐国仟;张珍玉;刘献琳第一章测试1.最能体现刘惠民先生医疗特点和风格的著作是()。
答案:《刘惠民医案选》2.刘惠民先生所用发汗之剂,每多嘱病者何时服药。
()答案:晚间3.刘惠民先生治疗外感热病,秉承仲景的六经辨证,以治何经病为主。
()答案:太阳经病4.秋季用解表方剂后,刘惠民先生常嘱患者盖被以取()。
答案:中汗5.刘惠民先生治疗外感热病善用生石膏,是受到哪位医家的影响。
()答案:张锡纯6.治疗胃痛时,刘惠民先生创立汤剂与()并用的方法。
答案:药粉方7.刘惠民先生临床善用酸枣仁,一般成人一次剂量大多是()。
答案:30~50g8.下列关于马钱子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内服多生用9.刘惠民先生在治疗痿证时,善用的药物是()。
答案:精制马钱子粉10.大青龙汤的组成是()。
答案: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11.刘惠民先生的加减葛根汤中不含有的药物是()。
答案:柴胡12.刘惠民先生强调医药护三者要并重。
麻黄汤

方解
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义2: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夫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二篇第2节:麻黄汤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二篇第2节:麻黄汤第一章:太阳病第二篇:太阳伤寒证治第2节:麻黄汤一:麻黄汤【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功用】寒邪闭表,使肌肤的气血涩滞,筋脉拘挛,.【煎法】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8 个症状,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八证”。
这8个症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实际上只有三组。
第一组是发热、恶寒,这是表证的共同特征。
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恶寒这个特征最先出现,而且怕冷最重,为什么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最重呢?这是因为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比较重。
太阳伤寒表实证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特别明显的怕冷。
对于太阳伤寒证来说,它的发热的病机是寒邪闭表以后,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寒闭阳郁,才见发热。
所以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发热这个证候是后出现,因此才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已经有了发热了,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发热。
也就是说,阳气郁积的程度要达到发热这样的症状需要一定的时间。
平素阳气比较旺盛的,体质比较壮实的,阳气抗邪的反应能力好,所以郁积的比较快,它可能发热就出现得比较早;平素阳气稍稍不足一些的,抗邪的反应能力差一些的,他可能发热出现得比较晚。
但是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它毕竟是表证,尽管发热的出现有迟有早,最终都会出现发热的,如果自始自终不会出现发热的话,那就不诊断为太阳伤寒,而可以考虑为少阴伤寒了。
当然对于少阴伤寒来说,它的脉绝对不是浮的,而应当是沉的,这是第一组症状,是发热恶寒。
第二组症状,是诸痛。
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包括了全身肌肉的,全身关节的,也包括了太阳经循行部位的,头项部和腰部。
这么多疼痛,它的病机是什么?这主要是和寒邪有关,因为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以后,使肌肤气血涩滞,筋脉拘挛。
《中医方剂学》笔记 01.解表剂——辛温解表

一、麻黄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甘草(炙)3g
【功能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
卫阳被遏 →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脉浮
营卫郁滞 → 头身疼动、脉紧
肺气不宣 → 咳喘
(使用注意: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因为本方较温燥 )
方解(方义分析)
病机:外寒里饮证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 | 里饮
君 麻黄\ 发散风寒 | 臣 干姜\ 温肺化饮
桂枝、生姜、甘草一个系列,“辛甘化阳”(化有转化之意)
芍药、大枣、甘草这个系列,形成“酸甘化阴”(化有转化之意)这是一个标准的阴阳双向调节。
桂枝得芍药,散中有收,汗出有源
芍药得桂枝 滋而能化,补不敛邪
附方1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汤加葛根
功用: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主治:桂枝加葛根汤是治疗风寒客于太阳经输,项背,同时主证是营卫不和的。
五、小青龙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麻、杏宣降(桔梗、白前也是一宣一降,化痰止咳)
张仲景对服用麻黄汤的要求:密切观察、中病即止、不可过量;(这也是用解表剂的通则)
附方1.大青龙汤:《伤寒论》
麻黄汤加减方麻黄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5克、杏仁12克

麻黄汤加减方麻黄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5克、杏仁12
克
麻黄汤加减方
麻黄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5克、杏仁12克、细辛3克、黄芪20克、黄芩10克、独活12克、当归15克、川芎9克、人参9克、干姜10克、生薏苡仁60克、牛蒡子25克、白僵蚕10克、荆芥20克、蝉蜕10克、。
如果急性期刚刚发作时,加生石膏30克、金银花30 克、连翘30克、大青叶30克、;如果平时怕冷,此次得病也是受风寒而引起,可以加制附子9克;头晕目赤,尿黄赤者,加夏枯草18克、栀子12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煎出两袋,早晚各服一袋。
注意:如果面瘫经久不愈,从急性拖慢性,可以用如下的方子:黄芪45克,党参30克,鸡血藤30克,归尾12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白芍15克,地龙10克,全蝎9克,僵蚕10克。
如果偏寒者加桂枝10克、细辛6克;兼痰浊者加白芥子15克、半夏12克、胆南星10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煎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中医医师中药考点之《麻黄汤》

鲨鱼翅 【拼音名】Shā Yú Chì 【别名】鲛鱼翅、鲛鲨翅、沙鱼翅、金丝菜 【来源】药材基源: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鳍。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Mustelus manazo Bleeker 采收和储藏:加工鲨鱼肉时,取其鳍 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1.白斑星鲨,体细长,一般在1m 以内。头宽,吻稍厚,前端钝。眼椭圆形,瞬褐平横 外露,眼后有小型喷水孔。鼻孔位于口至吻的1/3处,有鼻瓣。口呈三角形,距吻端,有唇 褶,上唇褶宽扁而长,下唇褶狭而短。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鳃孔5个,前3个较宽,比 眼径较大。最后2个较狭,位于胸鳍上方。背鳍2个,第1背鳍约于体腔中部上方,上角圆钝, 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第2背鳍稍小,形状相似。臀鳍小,起点约与第2背鳍基底中部相 对。胸鳍中大,始于第5鳃孔下方,后缘斜直或微凹。腹鳍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下方,内角 较尖。尾鳍狭长,上叶直而略窄下叶前部微突,中后部有一凹缺,后部三角形突出。背面和 上侧面灰褐色,沿侧线及侧线上方散布着许多不规则的白色斑点;鳍褐色,边缘较淡,下侧 面和腹面银白色。 2.灰星鲨,体细而延长,体长1m 左右。头平扁,吻中等长,背视近三角形。眼椭圆形。 鼻孔宽大,前鼻瓣中部具一舌状突出,出水孔半露。口颇小,三角形,两侧斜行,前端圆钝, 下颌稍短,口闭时上颌牙全露,下颌牙只在缝合处露出。上唇褶粗大而短,下唇褶细而较长, 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喷水孔小,横椭圆形,两端尖,位于眼角下后方。鳃孔5个,狭
执业医师网校培训:/kcnet1960/
第2页
小,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背鳍2个,第1背鳍颇大,较后位,上角圆钝,后缘凹入,
下角延长尖突。第2背鳍稍小,上角钝圆,后缘深凹,下角延长尖突。腹鳍比第2背鳍稍小,
鳍脚平扁延长。胸鳍中等大。体背侧面为褐色,腹面白色,各鳍紫褐色,后缘较浅淡,体无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

麻黄加术汤胡希恕1、麻黄汤方:(方剂组成)麻黄(去节)9 克,桂枝6 克,炙甘草3 克,杏仁(去皮尖)9 克。
(用法)水煎,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内余药煎取一杯,温服。
服药后盖棉被取微似汗。
(方解)麻黄为一有力的发汗药,佐以桂枝再宜致汗。
杏仁定喘,甘草缓急,故治太阳病表实无汗、身疼痛而喘者。
第 35 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
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注解:太阳病,以头痛、发热、恶寒为常,若更见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此为表实证,则宜麻黄汤上之。
按:桂枝汤证,由于自汗出,郁集于体表的体液和废物得到部分的排出,虽亦身疼痛,但不剧烈,并亦不至迫及于肺。
而麻黄汤证,由于无汗体液和废物充盈于体表,压迫肌肉和关节,因使身、腰、骨节无处不痛,并逆迫于肺而发喘。
只以自汗出和无汗的关系,遂有虚实在表的不同反映,亦即或宜桂枝或宜麻黄的用药关键。
第 36 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注解:太阳与阳明合病,当指既有发热恶寒的表证,同时又有大便难的里证言。
喘为承气汤和麻黄汤的共有证,不过承气汤证为腹满而喘;而麻黄汤证为喘而胸满,故谓不可下,宜麻黄汤以发汗。
按:腹满而喘者,则腹满为主而喘为客,即先由于实满上迫胸隔,阻碍呼吸因而发喘,下之满自去,而喘亦自已;喘而胸满者,则喘为主而胸满为客,即先由于呼吸困难,胸腔内压增高因而胸满,发汗以平喘,则满自消。
证有主从,治分表里,对于辨证甚关重要。
第 37 条: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注解:太阳病已十余日,脉虽浮但细,并其人多倦嗜卧,病已有内传少阳之象,故谓外己解也。
设更胸满胁痛者,则柴胡证具,故可与小柴胡汤;若脉但浮而不细,并亦无嗜卧及胸胁满痛者,则病仍在表,虽十日已去,也可与麻黄汤。
按:脉细主血少,而见之于浮,乃体表津血不足的为候,即小柴胡汤条所谓血弱气尽腠理开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文章目录*一、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二、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三、麻黄汤的功效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1、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是多少
麻黄汤中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比例是3:2。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着。
2、麻黄汤使用有什么禁忌
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有发汗功能,麻黄汤发汗力大(方中有麻黄、桂枝、生姜3味药发汗),桂枝汤发汗力小(方中有桂枝、生姜2味药发汗)。
绝不是教材里讲的“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
”而是无汗而咳喘者用麻黄汤治疗;有汗或无汗而有鼻塞、鼻炎、胃肠不适干呕者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正如前人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
3、麻黄汤如何加减化裁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
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
所以用药方面来说,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
麻黄汤的功效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丛生如麻,色黄”而得名。
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主要功效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
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
相须,针对主证,发汗能力很强。
本品中空外直,长于辛散,专疏肺郁,开泄腠理,宣泄气机,发汗之力最强,自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起,誉其为伤寒发表之第一药,治风寒感冒重证常用之;又因其味辛微苦,开中有降,外可开皮毛之郁闭,使肺气宣畅,呼吸调匀,内可复肺金清肃下降之常,使逆气下降,喘咳平息,为气喘咳嗽之常用要药。
且上能宣通肺气以清水之上源,外能发汗以解表邪,内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停蓄体内的水液从汗与小便排出体外而消肿,用于水肿初起兼有表证之风水证者及小儿遗尿证。
另能散风止痒,散邪透疹,用于治疗麻疹透发不畅,以及风疹身痒等症。
对于风湿痹痛以及阴疽、痰核诸症,还可以温散寒邪、舒通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