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出与桂枝汤
伤寒论条文“服桂枝汤 ,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学习心得

条文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本条文讲术的是吃桂枝汤后的情况,从症状上来看,条纹所描述的症状不是桂枝汤证,对于本条文的解释各大医家大致相同。
比如胡希恕在注解本条文时讲:服桂枝汤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后,表证虽罢,但由于津液大量亡失,胃中干燥,故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为热甚于里知已传入阳明,宜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胡希恕讲出现本条文所描述症状的原因是服桂枝汤不得法。
把民国名医曹颖甫所讲的更为全面一点。
他认为产生白虎汤证的原因有由直中天时之热而起,有由自身积热而起,也有不是直接起于热,而由寒化热, 即由桂枝汤证转为白虎汤证者,本条文所讲病证就是寒化热,太阳传阳明。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碎,绵)一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津,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解】白虎汤解烦除热,加人参益气生津故此治白虎汤证而津虚渴甚者。
【解读】本条文所有点类似复诊情况记录。
还原一下当时的情况是:病人原是桂枝汤方证,给他开了桂枝汤,服药后出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所以用该方治疗。
实际上临床常见即使未服桂枝汤,一发病即现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者,当然可用该方治之即经方治病,主要依据症状反应。
白虎汤证为阳明里热证,人参治里虚之太阴故白虎加人参汤为阳明太阴合病方证。
临床常见由桂枝汤方证变化为白虎加人参汤方证者,这种情况并不是太阳病的范围,但却将本条文列入太阳病篇,目的是为了集中论述有关桂枝汤方证经验,伤寒论中类似的条文归类还有很多。
比如误治,传变等情况。
本条文症状特点:热、烦、渴、干、大。
经典药方.桂枝汤

经典药方.桂枝汤德医堂桂枝汤,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
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歌诀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用量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 9g,甘草(炙)6g。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义本方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
治疗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
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配伍特点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故为君药。
柴胡桂枝汤治疗杂病性汗出新用四则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81173243)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
研究旋覆代赭汤对 RE 大鼠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
作者简介:沈秋红(1990 ̄) ꎬ女ꎬ河南平顶山人ꎬ在读硕士研究
生ꎬ从事中医内科学脾胃病的临床与研究ꎮ
△通讯作者:杜 昕( 1984 ̄) ꎬ女ꎬ石家庄人ꎬ副主任医师ꎬ博
author has the honor to se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haihu Guizhi decoction in terms of miscellaneous sweatingꎬ such as
diabetes mellitusꎬ hyperthyroidism and breast cancerꎬetc. Thereforeꎬthe article carries on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about
characteristic of feverꎬslightly evil coldꎬlimc induration.If the external syndrome has not goneꎬ
Chaihu Guizhi decoction Can be used." Howeverꎬbased on its function of Soothing Shao ̄yangꎬ keeping Ying Qi and Wei Qi
2020 年 4 月第 26 卷第 4 期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553
April 2020 Vol.26 No.4
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 临证验案】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7条

【每⽇⼀诵】伤寒论第27条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越婢⼀汤。
上七味,以五升⽔,煮⿇黄⼀⼆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去滓,温服⼀升。
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升,今合为⼀⽅,桂枝⼆分,越婢汤⼀分。
⾦·成⽆⼰《注解伤寒论》胃为⼗⼆经之主,脾治⽔⾕为卑脏若婢。
《内经》⽈∶脾主为胃⾏其津液。
是汤所以谓之越婢者,以发越脾⽓,通⾏津液。
外台⽅,⼀名起脾汤,即此义也。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为荣卫兼病,风邪多⽽寒邪少也。
若脉浮紧,或脉浮数,是表有阳邪郁蒸,则为⽆汗热多之实邪,以⼤青龙汤汗之可也。
今脉阳微阴弱,乃为虚邪之诊,即有⽆汗热多之实邪,亦不可⽤⼤青龙汤更汗也。
盖以脉微弱,是⽆太阳表脉也,故不可更⼤汗也。
然既有⽆汗,热多、寒少之表证,⿇黄、桂枝、⽯膏之药,终不可⽆,故只宜桂枝⼆越婢⼀汤之轻剂,令微微似汗,以解肌表⽽和荣卫也。
喻昌⽈:此亦风多寒少之证。
「⽆阳」⼆字,仲景⾔之不⼀,⽆阳乃⽆表、⽆津液之通称也,故以不可更汗为戒。
然⾮汗则风寒终不能解,惟取桂枝之⼆以治风,越婢之⼀以治寒,乃为合法⽿。
汪琥⽈:「不可更汗」四字,当是不可更⼤发汗意,因其⼈脉微弱⽆阳也。
此⽅⽐上⼩发汗之⽅更轻。
吴⼈驹⽈:微乃微甚之微,⾮微细之微,但不过强⽿。
既⽈热多,脉安得微。
⽆阳者,谓表之阳邪微,故不可更⼤汗。
热多者,谓肌之热邪甚,故佐以⽯膏。
越婢者,发越之⼒如婢⼦之职,狭⼩其制,不似⼤青龙之张⼤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本论⽆越婢症,亦⽆越婢⽅,不知何所取义,窃谓其⼆字必误也。
此热多是指发热,不是内热。
⽆阳,是阳已虚⽽阴不虚。
不烦不躁,何得妄⽤⽯膏?观⿇黄桂枝合半、桂枝⼆⿇黄⼀⼆⽅,皆当汗之症。
此⾔不可发汗,何得妄⽤⿇黄?凡读古⼈书,须传信阙疑,不可⽂饰,况为性命所关者乎?且此等脉症最多。
⽆阳不可发汗,便是仲景法旨。
新编医药常识桂枝汤-桂枝汤方_桂枝汤功效和作用

桂枝汤|桂枝汤方_桂枝汤功效和作用桂枝汤,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
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组成】桂枝(去皮)(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切)(3枚) 甘草(6克)【方诀】药枝枣姜甘(方剂速记法)【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水煎服。
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
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
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
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
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恶寒、发热、口渴、咽痛、咳嗽、鼻塞、流涕、喷嚏《伤寒论》原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25.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方三十。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桂枝汤治疗汗证的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2019 年第 6 卷第 29 期2019 Vol.6 No.29148桂枝汤治疗汗证的研究王伦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医医院,贵州黔东南 556000)【摘要】汗证为汗出异常的证候,由人体营卫失调引起,因此临床治疗应以调和营卫为原则,桂枝汤方中主药桂枝解肌祛风,使风邪从卫外泄;辅药芍药敛阴和营,佐以生姜、大枣,协助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全力合成调和营卫的作用,以解除风邪。
本文以经典理论结合临床的角度探讨桂枝汤治疗汗证的效果,以期为进一步提高汗证临床疗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汗证;自汗、盗汗;效果【中图分类号】R75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29.148.01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患者在安静状态下以全身或局部无故大量出汗甚至大汗淋漓为特征,不分寤寐,但外传染病、风湿热、结核病等所致的自汗、盗汗。
该证以虚为主,营卫不和,因此临床治疗以补虚为基本原则。
桂枝汤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临床中根据患者汗证的的不同进行辨证分型后均可使用桂枝汤进行加减治疗。
以下对桂枝汤治疗汗证的效果进行探究:为适应外界环境,人体将通过自身调节体温而汗出,如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及运动等出汗,此为正常的生理现象;而当人体患病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部分患者可伴其他症状,此为病理性出汗。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营卫不和、阴阳不和,同时腠理开阖不利,临床中针对患者的不同证型可分为表虚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脾胃湿热4种类型,其中表虚不固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全身自汗或盗汗,活动时症状加重,面色少华、少气乏力,肢端欠温、食欲不振,平时易感冒,以舌淡、苔少、脉细弱为主要表征;营卫不和型者临床表现以全身汗出、畏寒怕风、不发热或伴低热,精神疲倦、纳差,以舌淡红且苔薄白、脉缓为主要表征;气阴两虚者以盗汗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伴自汗,形体消瘦,常心烦少寐,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以舌淡、苔少且花剥、脉细弱或细数为主要表征;脾胃湿热者以头部或四肢出汗较多且汗渍色黄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常口臭,虽口渴但无饮欲,便干且小便黄,以舌红、苔腻、脉滑数为主要表征[1-2]。
桂枝汤的妙用医案

桂枝汤的妙用医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桂枝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汤剂,由桂枝、芍药、大枣、生姜和甘草五味组成。
它具有温阳解表、宣发汗、调和气血等功效,被广泛用于治疗寒热错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寒热不解等症状。
下面我将介绍几例桂枝汤在临床中的妙用医案。
1. 桂枝汤治疗感冒发热患者李某,30岁,男性,患有感冒发热症状,伴有头痛、咳嗽、喉咙痛等。
经过中医诊断后,医生认为是寒邪入侵肺经所致,建议服用桂枝汤。
患者服用桂枝汤后,汗出病退,症状明显缓解。
连续服用几天后完全康复,体力恢复正常。
3. 桂枝汤治疗月经不调张女士,25岁,患有月经不调,经期提前或延迟,伴有经量过多或过少等症状。
经过中医诊断,医生认为是气血不足、气机郁滞所致,建议服用桂枝汤调理。
张女士服用后,经期规则,经量适中,不再出现提前或延迟的情况。
经过几个月的调理,月经恢复正常。
4. 桂枝汤治疗焦虑失眠刘先生,45岁,患有焦虑失眠的症状,晚上总是难以入睡,睡眠质量较差。
经过中医诊断,医生认为是心火亢盛所致,建议服用桂枝汤加黄连。
刘先生服用后,感觉心情平和,入睡时间缩短,睡眠质量明显改善。
连续服用几周后,焦虑失眠的症状明显减轻。
5. 桂枝汤治疗风湿关节炎赵先生,50岁,患有风湿关节炎,关节肿痛、活动受限。
经过中医诊断,医生认为是风湿湿邪侵犯所致,建议服用桂枝汤加防风。
赵先生服用后,感觉关节肿痛逐渐减轻,活动度也有所恢复。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关节炎的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第二篇示例:桂枝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主治风寒感冒、四肢酸痛、恶寒发热等疾病。
它的组成药材有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通过配伍搭配,具有温中散寒、通利经络的作用,对于调节气血、治疗寒热病证具有显著疗效。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桂枝汤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妙用医案。
1. 桂枝汤治疗风寒感冒患者李某,女,34岁,平时体质较差,容易感冒。
一天早晨突然出现了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症状,经朋友介绍到中医诊所就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汗出与桂枝汤
桂枝汤为《伤寒论》开篇第一方,是方“为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柯韵伯)。
不仅可治疗外感表证之发热汗出,而且还是治疗杂病营卫不和之自汗出的良方。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汗出与运用桂枝汤之间的关系,不断有争鸣出现。
特别就桂枝汤是发汗剂还是止汗剂、桂枝汤可否治发热无汗等更是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就此谈点不成熟看法。
发汗与桂枝汤
汗法是《伤寒论》中的主要治疗方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是汗法总的治则:《素问·阴阳别论》又说“阳加于阴谓之汗”,《灵枢·决气篇》说“汗出溱溱是谓津”,可见汗液是阳气蒸腾阴津而来。
《伤寒论》正是根据这些理论,创立了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代表的治疗太阳表证的发汗解表方法,并强调治疗过程中的温覆,饮暧水等辅助方法。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重剂,桂枝汤为发汗之缓剂、轻剂,两方用治太阳伤寒及中风。
既对立又统一,既互斥又互补,缺一不可。
没有了桂枝汤的汗法将是不完整、不科学的汗法。
然而,将桂枝汤列为汗法却也引发了几个疑点:①桂枝汤所治太阳中风表虚证,以发热汗出为特点,既然“汗出”,为何又用发汗剂;②虽然桂枝辛温发汗,但桂枝汤中桂枝、芍药配伍,辛散酸敛,相互制约,很难发挥其发汗解表之力;③解肌与发汗不同,桂枝汤为解肌剂而非发汗剂;④桂枝汤作用甚广,除发汗解肌外,尚有和营卫、调阴阳、和气血、通血脉之功,“外
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将其囿于汗剂将束其所用。
故有人建议将其归于和剂范围。
但是,桂枝汤为发汗剂,这在《伤寒论》中多次提到。
如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第57条:“伤寒发热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这么多的“当以汗解”、“当须发汗”、“可更发汗”、“复发其汗”等警句,足以证明桂枝汤为发汗剂。
还有,桂枝汤用于发汗解表,并不仅限于太阳中风,甚至阳明病、太阳病等均可用。
之如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
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哺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第276条:“太阳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
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说明在六病之中,只要表证仍在,都可应用汗法治疗,只是在掌握发汗解表的方法和剂量上,宜缓不宜峻,宜轻不宜重。
而这些都不是麻黄汤类发汗剂所适应的,只能
用桂枝汤发汗解肌。
桂枝汤是发汗剂。
发汗的目的是祛除表邪。
桂枝汤不仅能够发汗解表,尚能透邪达表而宣通腠理毛窍,使气血通畅,营卫和调。
这就是所谓的“桂枝本为解肌”。
发汗的过程也就是“解肌”及使营卫和调的过程。
把“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几个概念明显区分开来,并进行刻意解释,只能使概念更加混淆,是非常不可取的。
在桂枝汤中发汗解肌、调和营卫是一体的,不可强分。
桂枝汤中桂枝配伍芍药动静结合,散中寓收,泄中有补,既能微发汗以散风邪,又能调营卫以通气血。
芍药在这里是制桂枝辛散之性,同时针对营阴不足而充足汗源,并非取其“敛汗”之功。
其他如生姜佐桂芍以解表,姜枣配桂芍以和营,甘草补中益气,皆为辅药。
正是由于桂枝汤能内能外、能散能收、能气能血的这些作用,使其临床应用甚广,所谓“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
但如据此而将桂枝汤列入“和剂”范畴,似为不妥。
因为中医的八法十剂,均以调和阴阳为宗旨,如此分类未免太笼统。
自汗与桂枝汤
桂枝汤有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功,不仅可治太阳中风“营弱卫强”之发热汗出,而对杂病范畴的自汗亦有良效。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卫在外为营之使,营在内为卫之守,如此谓之营卫调和。
本条主要原因为卫气失调所致,即“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
故尔。
”故以桂枝汤通过发汗手段调和营卫,以达到止汗之目的。
“复发其汗”,并非本证已用过汗法而再发其汗,而是因病人常自汗出,又用桂枝汤解肌发汗之意。
对此,徐灵胎解释的好,他说:“荣气和者,言营气不病,非调和之和……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
自汗伤正,发汗驱邪。
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营卫和而汗反止矣。
”又如第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本条“脏无他病”,故“时发热自汗出”不可责之脏腑,而应求诸营卫。
卫气不和,营阴不能内守,为发热自汗出所由来,故宜与桂枝汤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此两条皆非外邪所致,其自汗出因营卫不和或卫气不和。
桂枝汤治自汗出全在于调其营卫,使营卫和而自汗自愈。
桂枝汤有双向调节作用,对于太阳病,只要具备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等特点,便可辨为太阳中风,予以本方发汗解肌,调和营卫。
这种发汗是通过宣通肌腠毛窍,祛散表邪,调和营卫。
桂枝汤可以使汗出,亦可以使汗敛,其敛汗是通过发汗来完成的,借发汗以止汗,发汗也就是祛邪。
以上53条、54条的自汗出证,就是通过桂枝汤的发汗解肌、调和营卫来达到敛汗、止汗的目的。
因此不能据此认定桂枝汤为止汗剂。
无汗与桂枝汤
“有汗不可用麻黄、无汗不可用桂枝”之说,是后世医家针对麻黄汤及桂枝汤的适应证总结出来的。
因为麻黄汤为解表发汗之峻剂,只适用于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的太阳伤寒证,而不可用
于有汗,脉浮缓的太阳中风证,否则有过汗伤正之虞;桂枝汤为发汗解肌之缓剂,也只适用于发热恶风、有汗、脉浮缓的太阳中风证,不可用于无汗脉浮紧的太阳伤寒证,否则有助热留邪之弊。
不少人根据论中“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之论述,而认定桂枝汤只可施之于汗出者,这是对伤寒经义的曲解。
要知道论中“脉浮紧,发热汗不出”是指的太阳伤寒证,亦即麻黄汤证。
麻黄汤证是不能用桂枝汤治疗的。
在这里,脉浮紧、发热、无汗三个脉症密切相关,特别是“脉浮紧”,是麻黄汤证的辨证要点。
只有脉浮紧、发热、无汗三个症状同见,才是桂枝汤的治禁。
柯韵伯曾经说过:“凡脉浮迟,浮弱者,用桂枝,浮紧浮数者用麻黄”。
其论颇有见地。
撇开脉象,独取“无汗”这一症状作为桂枝汤的禁忌证是不妥当的,也是与原文精神不相符的。
论中有不少条文并无“汗出”症状,但仍用桂枝汤治疗,最典型的当属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此条没有汗出,因为太阴病法当无汗,若伴见汗出多属亡阳。
王肯堂就此告诫:“须识无汗亦有用桂枝者。
”
仔细分析桂枝汤的适应证,虽然并不在于有汗,但都具备表邪未解,病情亦未生他变之特点,在此前提下又有脉浮弱,或浮而不紧,不论有汗无汗,都可运用桂枝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