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条文“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精解

合集下载

桂枝二麻黄一汤学习要点

桂枝二麻黄一汤学习要点

桂枝二麻黄一汤学习要点【出处】伤寒论条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

记忆要点:汗出、脉洪大、开如疟、桂枝二麻黄一。

【组成】桂枝1两17铢(去皮),芍药1两6铢,麻黄16铢(去节),生姜1两6铢(切),杏仁16个(去皮尖),甘草1两2铢(炙),大枣5枚(擘)。

注:这是三剂的量。

折算现代克数:桂枝26克,芍药18克,麻黄10克,生姜20克,甘草16克,杏仁10克,大枣5个。

【功效主治】解散营卫之邪。

小发营卫之汗。

主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1日再发者。

营为肌,卫为表,指中风伤寒两者之证兼有。

【用法用量】以水5升,先煮麻黄1-2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去滓,温服1升,1日2次本云:桂枝汤2分,麻黄汤1分,合为2升,分再服,今合为1方。

将息如前法。

注:1升等于现代的200毫升。

【白话注解】如果邪气滞留于皮毛、肌肉之间,不是用桂枝汤就可以来解它,因为第一剂桂枝汤喝下去已经出过汗,又不宜用麻黄汤来猛攻。

所以取桂枝汤3分之2,麻黄汤3分之1,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开其表。

再看看有的人用桂枝汤来治,使用人发汗后又不能解邪气,用桂枝后再用麻黄,后来也有人将其合为一方,违背张仲景剂量调整的妙理。

《古方选注》:桂枝铢两多,麻黄铢数少,即啜粥助汗之变化。

桂枝汤减用4分之2,麻黄汤减用4分之1,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卫分作微汗耳。

第16铢麻黄,不能胜1两17铢桂枝、1两6铢白芍,则发汗之力太微,故又先煮麻黄为之向导,而以桂、芍袭其后也。

【临床应用】1、太阳中风《吴鞠通医案》:唐,59岁。

头痛恶寒,脉紧,言謇,肢冷,舌色淡。

太阳中风,虽系季春天气,不得看作春温,早间阴晦雨气甚寒,以桂枝二麻黄法:桂枝6钱,杏仁5钱,生姜6片,麻黄(去节)3钱,炙甘草3钱,大枣(去核)2枚。

煮3杯,先服1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再不汗,促投其间。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

《伤寒论》108条必须背诵熟记的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1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3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3条

【每⽇⼀诵】伤寒论第43条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下后⼤喘,则为⾥⽓太虚,邪⽓传⾥,正⽓将脱也;下后微喘,则为⾥⽓上逆,邪不能传⾥,犹在表也。

与桂枝汤以解外,加厚朴、杏仁以下逆⽓。

清·吴谦《医宗⾦鉴》太阳病,当汗⽽反下之,下利脉促,喘⽽汗出不恶寒者,乃邪陷于⾥,热在阳明,葛根黄芩黄连汤证也。

今太阳病当汗⽽反下之,不下利⽽微喘,是邪陷于胸,未⼊于胃,表仍未解也。

故仍⽤桂枝汤以解肌表,加厚朴、杏⼦以降逆定喘也。

喘家,谓素有喘病之⼈,遇中风⽽喘者,桂枝汤皆宜⽤之,加厚朴杏⼦为佳也。

⽅有执⽈:喘者,⽓逆于上,故呼吸不顺⽽声息不利也。

微者,声息缓,不似⼤喘之⽓急也。

以表尚在,不解其表,则喘不可定,故⽤桂枝解表,加厚朴利⽓,杏仁下⽓,所以为定喘之要药。

喻昌⽈:此风邪误下作喘治法之⼤要。

其寒邪误下作喘,当⽤⿇黄、杏仁、⽯膏、⽢草,即此可推。

⼜⽈:微喘表未解,则是表邪因误下上逆,与虚证不同。

程应旌⽈:喘之⼀证,有表有⾥,不可不辨。

下后汗出⽽喘,其喘必盛,属⾥热壅逆⽕炎故也。

下后微喘,汗必不⼤出,属表邪闭遏⽓逆故也;仍⽤桂枝汤解表,内加朴杏以下逆⽓。

魏荔彤⽈:凡病⼈素有喘证,每感外邪,势必作喘,故谓之喘家。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喘为⿇黄症,治喘者功在杏仁。

此妄下后,表虽不解,腠理已疏,故不宜⿇黄⽽宜桂枝。

桂枝汤中有芍药,若但加杏仁,喘虽微,恐不胜任,复加厚朴以佐之,喘随汗解矣。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这⼀条论述太阳表证不解,兼有邪陷致喘的证治。

太阳病,只要外证还在,即使⼤便不利,也不可以先下,⽽应该先解表,表解才能泻下攻⾥。

这就是所谓的汗宜早,下宜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8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8条

【每⽇⼀诵】伤寒论第28条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下满微痛,⼩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术汤主之。

上六味,以⽔⼋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术。

⾦·成⽆⼰《注解伤寒论》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仍在表也。

⼼下满,微痛,⼩便利者,则欲成结胸。

今外证未罢,⽆汗,⼩便不利,则⼼下满,微痛,为停饮也。

与桂枝汤以解外,加茯苓⽩术利⼩便⾏留饮。

清·吴谦《医宗⾦鉴》去桂当是去芍药。

此⽅去桂,将何以治仍头项强痛、发热⽆汗之表乎?细玩服此汤,⽈余依桂枝汤法煎服,其意⾃见。

服桂枝汤已,温覆令⼀时许,通⾝微似有汗,此服桂枝汤法也。

若去桂则是芍药、⽢草、茯苓、⽩术并⽆⾟⽢⾛荣卫之品,⽽⽈余依桂枝汤法,⽆所谓法也。

且论中有脉促胸满,汗出恶寒之证,⽤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去芍药者、为胸满也。

此条证虽稍异,⽽其满则同,为去芍药可知矣。

此条为汗下后表不解,⽽⼼下有⽔⽓者,⽴治法也。

服桂枝汤或下之,均⾮其治矣。

仍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汗之表证;⼼下满,微痛,⼩便不利,停饮之⾥证。

设未经汗下,则是表不解,⽽⼼下有⽔⽓,当⽤⼩青龙汤汗之;今已经汗下,表⾥俱虚,⼩青龙汤⾮所宜也。

故⽤桂枝汤去芍药之酸收,避⽆汗⼼下之满,加苓术之燥渗,使表⾥两解,则内外诸证⾃愈矣。

『外台⽅议』问⽈:⼼下满微痛,乃是欲成结胸,何缘作停饮治之?答⽈:诸证皆似结胸,但⼩便不利⼀证,乃停饮也,故此条仲景只作停饮治之。

喻昌⽈:服桂枝汤,病不解⽽证变,⼜或下之,则邪势乘虚⼊⾥,是益误矣。

在表之邪未除,⽽在⾥之饮上逆,故仿五苓两解表⾥之法也。

张璐⽈:此条颇似结胸,所以辨为太阳表证尚在者,全重在翕翕发热⽆汗上。

林澜⽈:头项强痛,经汗下⽽不解,⼼下满,微痛,⼩便不利,此为⽔饮内蓄,故加苓术,得⼩便利,⽔饮⾏,腹满减,⽽表证悉愈矣。

如⼗枣汤证,亦头痛,乃饮热内蓄,表证已解,故虽头痛,只⽤逐饮,饮去则病⾃安也。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9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39条

【每⽇⼀诵】伤寒论第39条第38条伤寒,脉浮缓,⾝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此伤寒见风脉也。

伤寒者⾝疼,此以风胜,故⾝不疼;中风者⾝重,此以兼风,故乍有轻时;不发(医统本作“久”)厥吐利,⽆少阴⾥证者,为风寒外甚也。

与⼤青龙汤,以发散表中风寒。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脉当浮紧,今脉浮缓,是伤寒之病⽽兼中风之脉也。

伤寒当⾝疼,今⾝不疼,是伤寒之病⽽兼中风之证也。

⾝轻,邪在阳也;⾝重,邪在阴也;乍有轻时,谓⾝重⽽有时轻也。

若但欲寐,⾝重⽆轻时,是少阴证也。

今⽆但欲寐,⾝虽重,乍有轻时,则⾮少阴证,乃荣卫兼病之太阳证也。

脉虽浮缓,证则⽆汗,属实邪也,故亦以⼤青龙汤发之。

前条以脉微汗出⽰禁,此条以⽆少阴证发明,盖详审慎重之⾄也。

此⼆条,承上篇⾸条、次条,中篇⾸条、次条,再揭太阳风寒两伤,以为下篇荣卫兼病之提纲。

后凡称太阳中风伤寒,涉于荣卫同病者,皆指此⼆条⽽⾔也。

⽅有执⽈:⼤青龙汤,⼀则⽈主之,⼀则⽈发之,何也?主之者,以烦躁之急疾,属动⽽⾔;发之者,以但重之沉默,属静⽽⾔也。

喻昌⽈:⽆少阴证,「但重乍有轻时」,六字,早已指明。

⾔但⾝重⽽⽆少阴之欲寐,其为寒因可审,况乍有轻时,不似少阴之昼夜俱重,⼜兼风因可审,所以⼒驱其在表之风寒⽽⽆疑也。

若脉微弱,⾝重欲寐,则内顾少阴且不遑矣,敢发之乎?⼜⽈:细玩⼆条⽂义,伤风脉本浮缓,反见浮紧;伤寒脉本浮紧,反见浮缓,是为伤风见寒,伤寒见风,两⽆疑矣。

⼜当辨⽆少阴证相杂,则⽤青龙,万举万当矣。

故脉见微弱,即不可⽤⼤青龙汤,以少阴病脉必微细也。

⽅⽒注:泥“弱”字牵⼊中风之脉,阳浮阴弱为解。

不思中风之脉,以及误汗等证,太阳上篇已悉,此处但归重分别少阴,以太阳膀胱经与少阴肾经合为表⾥,其在阴虚之⼈,表邪不俟传经,早从膀胱袭⼊肾藏者有之。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条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条

【每⽇⼀诵】伤寒论第25条第25条服桂枝汤,⼤汗出,脉洪⼤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黄⼀汤。

上七味,以⽔五升,先煮⿇黄⼀⼆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升,去滓,温服⼀升,⽇再服。

本云,桂枝汤⼆分,⿇黄汤⼀分,合为⼆升,分再服。

今合为⼀⽅,将息如前法。

⾦·成⽆⼰《注解伤寒论》经⽈∶如服⼀剂,病证犹在者,故当复作本汤服之。

服桂枝汤汗出后,脉洪⼤者,病犹在也;若形如疟,⽇再发者,邪⽓客于荣卫之间也。

与桂枝⼆⿇黄⼀汤,解散荣卫之邪。

清·吴谦《医宗⾦鉴》服桂枝汤,⼤汗出,病不解,脉洪⼤,若烦渴者,则为表邪已⼊阳明,是⽩虎汤证也。

今脉虽洪⼤⽽不烦渴,则为表邪仍在太阳,当更与桂枝汤如前法也。

服汤不解,若形如疟,⽇再发者,虽属轻邪,然终是为风寒所持,⾮汗出必不得解,故宜桂枝⼆⿇黄⼀汤,⼩发荣卫之汗,其不⽤⿇黄桂枝各半汤者,盖因⼤汗已出也。

⽅有执⽈:服桂枝汤,证转⼤汗出,脉转洪⼤者,乃风多寒少,风邪欲散⽽以微寒持之,两者皆不得解,⽽寒热如疟也。

桂枝⼆⿇黄⼀汤者,重解风⽽轻于散寒也。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服桂枝汤,取微似有汗者佳,若⼤汗出,病必不除矣。

然服桂枝后⼤汗,仍可⽤之更汗,⾮若⿇黄之不可复⽤也。

即⼤汗出后,脉洪⼤,⼤烦渴,是阳邪内陷,不是汗多亡阳。

此⼤汗未⽌,内不烦渴,是病犹在表,桂枝症未罢,当仍与之,乘其势⽽更汗之,汗⾃漐漐,邪不留矣。

是法也,可以发汗,汗⽣于⾕也,即可以⽌汗,精胜⽽邪却也。

若不⽤此法,使风寒乘汗客于⽞府(“⽞府”即汗孔),必复恶寒发热如疟状。

然疟发作有时,⽇不再发,此则风⽓留其处,故⽇再发⽿。

必倍加桂枝以解肌,少与⿇黄以开表,所谓奇之不去则偶之也。

此⼜服桂枝后少加⿇黄之⼀法。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服桂枝汤后,发汗应该遍⾝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流漓。

如果汗不得法,造成⼤汗出,不仅病不能消除,还可使疾病发⽣变化。

脉洪⼤者,指脉由浮缓变成洪⼤。

伤寒论:条辨12

伤寒论:条辨12

伤寒论:条辨12【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译文】太阳中风,脉轻取浮,重取弱,脉浮就会发热,脉弱就会自汗出,瑟瑟发冷,洒淅畏风,如火烧般发热,打喷嚏,恶心空呕而无物,这种症候,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擘点药名儿,解释药性点单位换算,看用多少克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小师妹:桂枝汤中包含那些方剂甲森: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小师妹:不理解啊!对原文注释下甲森:阳浮而阴弱:轻按诊阳脉,重按诊阴脉,阳脉浮则表示体表有邪气,阴脉弱则意味着里即内脏虚弱。

啬啬(sè sè):因寒肌肤粟起,抚触不滑。

病人怕冷的表现;淅淅(xī xī):喻畏风寒。

病人怕冷的表现。

指身体遭水洒的样子;翕翕(xī xī):如火烧状,俗谚烧得像锅边。

由恶寒而转变到发热时的形容。

鼻鸣:方有执曰:鼻鸣者,气息不利也。

盖主气而上升,气通息于鼻,阳热壅甚,故鼻窒塞而息鸣。

《九折堂读书笔记》:鼻鸣者,谓喷嚏也。

鼻黏膜充血发炎,呼吸障碍发生的声音。

干呕: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无声为吐。

由于发热刺激呕吐神经,中医说胃气上逆。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该十二字在康平本为旁注。

推测是“脉阳浮而阴弱”的注释文字。

宋本、成本、玉函均将该句当作正文。

脉阳浮,意味着气盛于上,热聚集于体表;脉阴弱,意味着邪气未潜入深,汗自出。

因为这里有“汗自出”,所以后世多将本条解释为桂枝汤证为自汗,在桂枝汤方后,明确写有如果无汗则缩短服药时间,半日内服完一日量。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伤寒论背诵的重点条文(精简)郝万山推荐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觉;阴弱者,汗自出。

啬(sè)啬恶寒,淅( xī)淅恶风,翕( xī)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13)-6.太阳病,项背强几(shū)几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7.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行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16)-8.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只,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 20)-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行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可以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参半汤。

(23)-1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25)-11.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1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轻微者,此无阳也,不行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27)-13.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14.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2)-15.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16.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 suì)不只,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 34)-17.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苦,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去皮尖及双仁,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劈。

右七味。

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这是一个与桂枝汤证有关的条文,讲的是喝了桂枝汤以后出现的一些奇特的症状。

为了方便学习,这里先将这个汤方以表格的形式罗列出组方药物与剂量、服用要求(付汉代剂量换算表)。

条文理解
1、服桂枝汤,不汗出,脉洪大者:这里讲到服桂枝汤,显然是承接前面的条文,针对太阳病而来,为什么要服桂枝汤,就是因为这个人有桂枝汤证。

尽管桂枝汤是发表剂中较为缓和的一个方剂,但因为桂枝和生姜的辛散温作用下,一般喝了桂枝汤是会出汗的,有的人会微微出汗。

所以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的用法中有讲到,喝桂枝汤时还要喝点粥,加强一下药力作用,使用汗发出来,但又不能发到大汗淋漓,否则发过头产会出现偏差而厥逆(在后来的甘草干姜汤中有讲到这个偏差,这里不作赘述)。

喝了桂枝汤不出汗,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不出汗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桂枝汤的剂量不够,比如现代计量不是按原方的剂量,也有可能不会出现条文中所讲喝桂枝汤的效果。

不出汗水的原因还有可能即使你用了原方,但由于不是桂枝汤证或有桂枝汤证却又夹杂了其他问题,误判了病机或没有兼顾到其他病机,所以喝桂枝汤没有效果。

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还需要参考其他体症才能判断。

这里不仅不出汗,还脉洪大。

什么是洪大?《脉诀汇辨》里讲:“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意思是脉跳来的时候,很大,像波涛汹涌,来盛去衰,指按时,感觉整个指头都能感受到脉的跳动。

倪海夏称这是脉管变大。

因此,这里的脉洪大是一个突出的症状,显然这是区别于桂枝汤的脉浮、缓等特点。

也就是说,情况已经从脉象上
反映出不是桂枝汤证了,病情中的正邪斗争,似乎有点变得激烈,否则脉是不会变洪大的。

2、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这个时候,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桂枝汤剂量不够或一剂未知疗效,从而继续使用桂枝汤。

于是出现了形如疟。

形如疟的意思是忽冷忽热的现象,一会不发热,一会又发热怕冷。

桂枝汤证的表现是有汗出,恶风。

所以这里不再是桂枝汤证了。

致于为什么喝了桂枝汤病人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很有可能是病人平时的体质就不是很好,心脏的力量不够,喝了桂枝汤后,想发汗却发不出来,力量发不到肌表,还在胸腔里面,脉管变大,血一直往外冲,但就是发不了汗,显然,这样体质的人即有中风,也有表寒,因为表寒需要更强硬的力量才能发汗,再给他桂枝汤吃,就会出现忽冷忽热的现象,如果一天一天发一次的,必须使它汗而才能解, 这时要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因为,花了很多周折才发现,原来看起来有桂枝汤证的人,也很可能还有表寒闭塞,所以才出现本条文喝了桂枝汤后出现的问题。

总结起来这个人就是有风寒两邪兼有。

这个时候就要调整处方了,有中风,则开桂枝汤,但有表寒,需要开点麻黄汤,要用他们的合方。

因为有中风的证,病邪在肌,而且从发热的时间来看,反复发热的时间间隔较长,说明邪在肌这个层面多点,汗发不出来,比邪在表要深点,整个组方桂枝要多点,重点还是解肌,麻黄要少点,不能比桂枝多,否则就会大汗淋漓。

只要搭把手,把表寒去一
下,辅助一下让它把汗出来就好了。

因为使用麻黄开表,容易伤到肺的津液,所以要加等量的杏仁。

于是按剂量分配,这个方剂可以叫做桂枝二麻黄一汤。

显然,这是一个仍然以解肌为主,助力发汗为辅的方剂。

针对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桂枝汤证为主证并兼有表寒为副
证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