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桂枝汤辨析
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

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伤寒论》中,麻黄汤和桂枝汤是表证治疗的基础药方。
或云辨其汤症之别皆在其汗出和不出者。
此误甚也。
思之当受16条成注的影响。
16条云:“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其成注云:“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伤寒也,可与麻黄汤。
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读者一对照,其分别可不就是汗出和不汗出之别吗?此成注之误也。
《伤寒论》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对比成注,明显的,成注言中风为“脉浮发热”的症状本身就是错误的,应该是“脉缓发热”。
故而汤症之别当不在发不发汗,而在脉象上。
《伤寒论》所言中风、伤寒,于今便是感冒,无非是表症、里症和半表半里症也。
桂枝汤、麻黄汤皆用在表症。
考之其别当有二:一为脉,若得肺脉浮紧,二为有喘,皆是麻黄汤症而非桂枝汤症。
何也?皆在于麻黄之宣肺平喘也。
比如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皆言有喘的症状。
再比如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
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皆是言有得肺脉浮者。
故均用麻黄汤。
实际上第38条、39条言用大青龙汤者,症状中皆有脉浮的症状,故大青龙汤中亦有麻黄。
第40条、41条言用小青龙汤者,症状中皆有咳喘之症,故小青龙汤中亦有麻黄。
皆取麻黄宣散之功也,按现代的研究,皆取麻黄碱之功用罢。
至于发不发汗,平常感冒少见自发汗者,而不发汗的表症患者,用桂枝汤,效果也是极佳,未见必发汗而用桂枝汤者。
方剂学14、15讲麻黄汤、桂枝汤

所以这个方里组成的情况,麻黄汤,增加麻黄用量,就加倍了。再加石膏,同时这个方里,还有姜枣。对于这个方里姜枣的理解,要结合在桂枝汤讨论里去理解,它在表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姜枣这种基本组合,也是从仲景开始的,突出体现在桂枝汤里。当然一直到后世以后逐渐,像汪昂《医方集解》把很多东西规范的同时,他有好多方里头加姜枣。对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对外可以调要鉴定它是属于表虚的。这是它的主证部分。没有汗出,你很难说明它是表虚特点。鼻鸣、干呕这都出于兼证。当然兼证可以有多样,这作为基础方,列举出来的是体现出感受风寒,特别以风为主的。太阳中风里常见的肺卫不和,它实际上除了营卫不和,还有肺卫不和,这是证候表现。
我们在每个证候分析要分清楚,证候名称,证候表现、病机名称,这之间关系,病机名称加证,就指的这个证候表现一个概括。这个证候的名称。证候名称是病机加证构成的。具体叫证候了,候,那就是这个证的表现有了,这种提法都有些区别。我们现在有很多容易混淆了。
华盖散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华盖散是个常用方,它发散风寒,因为去掉桂枝,所以用于风寒表寒证较轻。其中反映在肺气不宣,兼有痰气互结。三拗汤里仅仅说到咳嗽有痰,引起一点胸闷,痰阻气机。这里痰气互结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类病人,平素就是痰湿之体。平素就有痰湿,加上外寒引动,那就痰多。外寒引动引起肺气不宣,那这个痰气互结就较重了。本身有痰就会平时阻滞气机了,所以内外两因素结合,就使得它在肺气不宣,痰气互结上非常突出。表现出咳嗽上气,上气喘,咳喘,咳嗽可以兼喘,呀呷有声,痰气互结产生的,咳喘的时候,产生一种临床上一些哧拉哧拉那个声音。语声不出,可以产生痰气互结,声音发生重浊,甚至于发音不利。咳嗽胸闷,这个程度,根据痰气互结程度不同,可以不同。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1:【相同点】同出于《伤寒论》;均用桂枝、炙甘草发汗解表;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2:【不同点】麻黄汤:是麻黄与桂枝、杏仁相配伍,发汗解表力增强、宣肺平喘之力也较突出;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桂枝汤:是桂枝与芍药、生姜、大枣相配伍,发汗力弱,重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以头身疼痛、汗出恶风、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比较要点】二方均治外感风寒表证。
但麻黄汤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桂枝汤为外感风寒表虚证。
桂枝汤桂枝汤,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
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出处《伤寒论》桂枝汤歌诀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1]桂枝汤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桂枝汤用量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 9g,甘草(炙)6g。
桂枝汤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桂枝汤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2]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桂枝汤方义本方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
麻黄汤_桂枝汤

麻黄汤之于桂枝汤提要:麻黄汤与桂枝汤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尤其是桂枝汤,千百年来,一派百家争鸣的景象从未停息。
概括来说,主要有两个分歧:一者桂枝汤重在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二者桂枝汤重在补益脾胃以生化气血,温阳化气,固表兼以祛散在表之邪。
关键词:麻黄汤桂枝汤调和营卫补益营卫:麻黄汤:麻黄汤由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炙甘草一两组成,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是《方剂学》辛温解表剂的代表方。
麻黄汤“辛温发汗”,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为发汗之“峻”剂,功用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证治机理:本方主治为外感风寒表实证,乃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侵袭肌表,营卫首当其冲,寒性收引凝滞,致使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即卫闭营郁。
卫气抗邪,正邪相争,则恶寒、发热;营卫不畅,腠理闭塞,经脉不通,则无汗、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皮毛内舍于肺,寒邪束表,肺气不得宣通,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束表之象,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的治疗原则,法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外散在表之风寒,宣发闭郁之肺气。
方中麻黄味辛味苦性温,入肺与膀胱经,为“发汗之主药”、“肺经专药”,既开腠理、透皮毛、发汗,祛在表之邪;又轻宣肺气,宣散肺经风寒而平喘,为君药。
是证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唯取麻黄发汗之力解卫气之闭,恐难以尽除营郁之滞。
遂臣以桂枝,解肌发表,透达营卫,助麻黄发汗散风寒之力,麻黄、桂枝相须为用,发汗之力较强,可使风寒去而营卫和。
肺主宣降,肺气闭郁,宣降失常,故佐以杏仁,利肺平喘;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非但达邪利肺气而平喘,且又复肺气宣降之权,使邪气去而肺气和。
使以炙甘草,既调和药性,又缓麻、桂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致耗伤正气。
四药相伍,风寒得散,肺气得宣诸证可愈。
可用麻黄汤治疗的伤寒表实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疼痛突出。
病人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的征象远较桂枝汤证重。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使用区别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使用区别我行医几十年,觉得有些说法不太妥当。
无论桂枝汤证还是麻黄汤证,都属风寒感冒,都是怕冷的。
但是麻黄汤证怕冷重,即使没有风吹,在密室内,厚衣厚被,病人还是觉得冷。
而桂枝汤证患者怕冷轻,只是在有风吹来时(风加快汗液蒸发而带走更多热量)才会怕冷,没有风吹时,他就不觉得冷,也不会象麻黄汤证患者那样觉得浑身肌肉酸痛(但是两证都可以有头痛)。
麻黄汤证病患厚衣厚被捂着还要躲在室内烤火,他怎么敢去吹风而不怕风?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患者都有鼻塞流涕喷嚏这些相同症状。
这两个证在脉上很容易区分,麻黄汤证患者脉浮而紧(象按着崩紧的琴弦),而桂枝汤证患者脉浮而松缓(就象绳子没拉紧)。
应用麻黄汤来治伤寒者,必须是患者的寸关尺三部脉都要浮紧而不细才可用麻黄汤原方,如果只是寸脉浮而关尺脉没有浮起来,说明气血不足,不可直接用麻黄汤(要加补气血的药)。
如果脉三部浮紧而略细(一般左比右更细),则要加熟地。
如果病人症状看起来是麻黄汤证(头身都痛,发热无汗,不口干),脉不能浮而沉紧,那就是'少阴病,脉沉反发热',就要用麻附辛了。
如果阳气再弱,出现了病人知道自己感冒了,浑身难受,就是不发烧,时刻想睡又睡不觉,这就是四逆汤证了。
很多老年人感冒就是这样,完全不能发烧,却有鼻塞流涕喷嚏身痛时刻垂头丧气想睡又睡不着,在医院里打吊针一两个星期症状依旧,却多了一吃就吐又大便难出(中气败亡,噎膈反胃),最后就是因感冒不愈而死亡,所以八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很大部分人是因感冒而死亡的。
桂枝汤证患者如果服用桂枝汤后,身上汗多而烧不退,感觉浑身无力,这时他的右尺脉就此左尺脉少,或者是两尺脉都少,要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就是因发汗伤阳,表证未愈又阳虚自汗)。
说得太多,得罪人了。
同为外感风寒表证,为啥有人用麻黄汤,有的人用桂枝汤

同为外感风寒表证,为啥有人用麻黄汤,有的人用桂枝汤同为外感风寒表证,为啥有人用麻黄汤,有的人用桂枝汤学习《方剂学》,都是从解表剂开始的。
“解表剂与表证”解表剂是以解表药为主,或者说用辛散轻扬的药为主,通过发汗、解肌、透邪,能开皮毛、疏腠理、宣肺气,达到解除表证的目的一类方剂。
顾名思义,解表剂适用于治疗表证。
表证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外邪伤人,即外感六淫引起的。
人体的肌表是人体最外一层的保护,就像一个围墙,一个篱笆,当外邪侵犯人体的时候,首先见到表证,此时只要正确地及时地用解表剂治疗,可以治愈,或者是减轻,使整个病的疗程缩短。
我们所讲的表证,包括很多种病,很多病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出现表证。
凡风寒初起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之时,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使用解表剂治疗。
解表剂着重的是调整人体的营卫之气,还有疏通血脉的作用。
所以它不仅仅是祛除表邪,解除表证,同时通过解表剂可以使得人体的营卫气血得到调整。
在临床上,用得及时,用得正确,就可以解除或者是减轻表证,病就可以早期治愈。
甚至一些外科病,发生一个痈肿,刚开始的时候,伴有表证的恶寒发热,无汗症状,如果及时解表,加上消毒、和血,或者凉血药,就可以缩小痈肿的范围,小的疮疡就可以消掉。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等到治五脏,就已经晚了,这是指外感病。
外感伤人首先由表入里,这是一般的情况,只有特殊人以及特殊病才会直中,所谓“阳气不虚,寒不直中”。
表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所以解表剂有三个大的分类,即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辛温解表”辛温解表针对外感风寒证。
外感风寒证我们之前提了很多,“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简单理解,只要有怕冷,就是表证的表现。
具体来看,恶寒发热,恶寒偏重,这是共性的。
根据表虚表实的情况不同,可以有汗或无汗,浮脉,舌苔一般薄白。
《伤寒论》研习班|桂枝汤一半麻黄汤一半治身痒,这类方剂应该怎么样理解?

《伤寒论》研习班|桂枝汤一半麻黄汤一半治身痒,这类方剂应该怎么样理解?为家人建起第一道健康屏障学习了桂枝汤和麻黄汤后,我们再看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一汤时,感受就不同了,这不是药物的加减组合,而是方剂的加减组合。
理解上也可以从方剂本身入手,而不是纠结药物如何组成。
就像当你只有一杯凉水时,想得到一杯温水,只有加热。
只有一杯热水时,只能等它放凉。
而当你有一杯热水,一杯凉水时,你就可以兑出任何温度的温水,只是冷热的比例不同而已。
我们知道桂枝汤的本质是津液虚,麻黄汤的本质是表不解,一虚一实,就是两个方剂的根本区别。
那么桂枝麻黄各半汤,就可以理解为津液虚但不严重,表不解也不严重的证。
需要补充一些向上向表的力量,也需要身体的毛孔再打开一些。
我们如果看原文就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太阳病后期快好病程: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这段话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太阳病的后期,病人如疟状,疟状的定义就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疟疾是定时发作的,好一阵坏一阵,不是一直发病,这里说“如疟状”首先否定了是疟疾,只是借用了这个病的症状而已。
发烧怕冷,有可能还是高热,这依然表明这是表证,不是里证,不是半表半里证。
后半句“其人不呕”排除了少阳证的“喜呕”,“清便欲自可”排除了阳明证的“胃家实”,也是进一步说明这个病依然是太阳病没有变化。
一日二三度发,一天要出现两、三次“发热恶寒”,但如果脉逐渐缓和的话,就说明病快好了。
这里说明平人脉,即正常没有疾病人的脉是缓和的。
这里的微就不是跳动无力的意思了,而是说明脉缓的趋势,是逐渐地缓和下来的。
所以第一种情况就是病人会自己好起来,不用吃药,等待他自己康复就行。
第二种情况,“脉微”则是说明脉搏跳动无力,说明病人陷入阴脉了,怕冷,“阴阳俱虚”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阳气都不足了,说明病人津液气血能量都不足。
麻黄汤与桂枝汤

异
麻黄配桂枝,相须为用,麻黄发越阳气,桂枝温经通阳,鼓舞阳气,蒸腾阴液而作汗,邪随汗解
桂枝配白芍,相制为用,一散一收,调和营卫,桂枝通阳发汗,白芍酸收敛阴,二者相伍公达调和营卫之功
麻黄汤与桂枝汤
麻黄汤
桂枝汤
组成
同
桂枝甘草
异
麻黄杏仁
芍药大枣生姜
功用
同
解表发汗
异
宣肺平喘
调和营卫
主治
同
外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寒表证:发热,恶寒,苔白,脉浮
异
风寒表实证:无汗而喘,脉浮紧
风寒表虚证: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或浮弱
病机
同
外感风寒之邪
异
腠理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
素体虚弱,腠理不固,感受风寒,卫气浮越,营阴外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汤桂枝汤辨析
学完麻黄汤和桂枝汤,比较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一、相同点
1、受病部位都在表:不局限于西医病名,二汤都是表证,所谓表证就是邪在皮肤之下,肌肉之间或肌肉之上。
足太阳膀胱经受邪,而非手太阳小肠经。
2、证状都为【伤寒论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浮的原因都是在表。
头项强痛,是因为足太阳膀胱经受邪,足太阳膀胱经过头项。
恶寒,是因为邪在肌表皮肤,寒邪束表,如同冬季房屋窗户里热气腾腾,窗户外寒气凛凛,在窗户处结冰淌水一样,皮肤里外有温差,所以汗孔耸立恶寒。
3、药物都有桂枝、甘草:寒邪束表,不能自发排邪出体外,需要一个向外的力量,帮助把邪气从肌表排出,《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辛味桂枝,甘味甘草,这两味凑在一起,才可以提供这个向外的力量。
4、禁忌均为无内热或久病阴虚阳虚:因邪在肌表,属于皮肤腠理最外层,不涉及里层。
无内热症状:喜冷、喜饮、口干咽燥、舌赤、苔黄干燥、小便黄赤。
非久病阴虚阳虚的状况,阴虚无汗可发,阳虚发则汗出不止。
也就是是阴阳平和之正常人,感受外邪,无论时间长短,无里证无内脏阴阳虚之情况,才可以用。
二、不同点
1、脉证不同:桂枝汤:脉浮缓、汗出;麻黄汤:脉浮紧、无汗。
至于恶风恶寒之说,古代名医议论纷纷,我的观点是恶风恶寒区分度不大,病人有的也难以说清楚。
所以不是关键性的症状。
因为汗毛孔关闭,无汗所以脉管里的血液多充盈,所以脉紧。
因为汗出,所以脉管里的血液不那么充盈所以脉缓,不紧。
2、人体质强弱不同:人体质强,腠理致密,多无汗,为麻黄证。
人体质弱,腠理疏,多有汗,为桂枝证。
无汗麻黄证:邪在皮肤,是由于皮肤汗毛孔不开,里热无法散出,
让邪气积聚,故表实。
有汗桂枝证:皮肤汗毛孔开,故汗出。
邪在皮肤的深一层,即肌肉。
人体质弱无力将肌肉的邪气外达,故表虚。
3、药物差异:桂枝汤:芍药、生姜、大枣。
麻黄汤:麻黄、杏仁。
桂枝汤:由于体质弱,邪气入侵汗毛孔后不被感知,入侵到肌肉层后,身体才感知,想通过出汗气排邪外出,但哪怕出汗,仍无法将肌肉的邪气向外发散,但身体一直自动排邪出汗,造成自汗不止,而体内津液缺少。
故除了桂枝甘草作用于肌肉外,再加一对辛甘发散的姜枣作用于脾胃,让汗有生发之源。
由于汗毛孔开的太过,让汗出过多无法收摄,故加芍药酸味收敛汗毛孔。
故桂枝汤从三方面起作用:1、根本-生汗之源:姜枣-辛甘-补脾胃之气,补中有发散之意。
2、管道-排出肌肉之邪:桂枝甘草-辛甘-助邪外出;3、管道-汗孔:芍药-收敛过开的汗毛孔到正常状态。
综上所述,桂枝汤从脾胃到肌肉到汗毛孔,既补充了排邪之力,又将邪气排出之后做了收尾工作。
麻黄汤:由于体质强,所以邪气进入皮肤之后,皮肤汗毛孔感知到了,立刻关闭以自卫。
寒邪刚入里时,不发热。
当汗毛孔关闭时间久之后,寒邪郁闭化热,则发热。
热邪过盛则骨节疼。
故伤寒论【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由于无汗,体内津液无损耗,脾胃生化之源未匮乏属于正常状态,所以不用姜枣。
桂枝、甘草从肌肉层次拖邪外出,桂枝汤中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麻黄汤中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为啥麻黄汤中桂枝、炙甘草的分量比桂枝汤少?因为体质强,邪气不重在肌肉,而重在皮肤。
故麻黄汤中麻黄六两,意在大部分力量在于打开闭塞的毛孔,只需少量桂草轻轻从肌肉托邪外出。
杏仁甘苦温,令上逆的肺气下行。
故麻黄为君打开闭塞的汗孔,杏仁为臣,扭转肺气上逆的趋势,让肺气回归正常向下,让气机通畅,桂枝甘草从肌肉层托邪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