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14集(桂枝汤,麻黄汤)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

郝万山老师伤寒论研究生讲座讲稿发表者:赵东奇(访问人次:1418)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少阴病脉证并治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清通“圊”,欲通“续”,自可即“犹,宜”。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吐篇》)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吐篇》)辨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下篇》)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不可下篇》)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以下简称《汗吐下后篇》)后8篇,应了解,特别是8篇中出现的而未在中十篇中的条文。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郝万山讲《伤寒论》全文文字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以郝万山的讲解为基础,全文文字版呈现《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由四篇组成,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风痹论》和《杂证论》。
其中,《伤寒论》是最早成书的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认为伤寒病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所致。
外邪使人体正气受损,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其次,《伤寒论》详细叙述了伤寒病的病机,即病因引发的病理变化。
张仲景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总结出了伤寒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病的辨证过程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情的表现,判断病邪所在的部位。
根据病情的轻重、发展的速度、病人的体质等因素,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还提出了“寒热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人的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判断病人体内的寒热状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根据伤寒病的病机和辨证结果,张仲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提出了“三部曲”的治疗原则,即先解表、后攻里、再调和。
他还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方剂,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伤寒论》还包括了一些与伤寒病相关的其他内容,如伤寒病的预防措施、病后调养、饮食禁忌等。
这些内容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伤寒病提供了指导。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伤寒病的医学著作,它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它不仅在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郝万山通过讲解《伤寒论》,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经典之作,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伤寒论》113方——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论》113⽅——桂枝加⼤黄汤第⼋⼗⽅——桂枝加⼤黄汤太阴九⼤实痛者,桂枝加⼤黄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姜三两,切⽢草⼆两,炙⼤枣⼗⼆枚,擘芍药六两⼤黄⼀两上六味,以⽔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满痛⽽加⼤实,⾮泻不可,桂枝加⼤黄汤,倍芍药以清⽊燥,⽽加⼤黄,以泻⼟郁。
备注:⼤黄剂量,《伤寒悬解》标注⼀两,有的标注⼆两。
1 本条提纲结构,是与上条提纲相同。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实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黄汤主之。
可以这么读。
2 下后伤中,脾虚胃寒,不能消化,则胃肠亢满⽽壅实,胃肠为腑,瘀滞不⾏,则⽣瘀热腐败,加⼤黄三两,泻其亢实。
3 太阴⼗太阴为病,脉弱,其⼈续⾃便利,设当⾏⼤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胃⽓弱,易动故也。
太阴为病,其脉软弱,其⼈当续⾃便利。
设腹满时痛,以⾄⼤实,当⾏芍药、⼤黄者,宜稍减之。
以其⼈太阴既病,胃⽓必弱,易于伤动故也。
附:此⽅⽤于前症中(腹肌痉挛胀满痛)有便秘者,或结肠炎,左下腹触及索状硬结,有压痛者。
《汉⽅临床应⽤》。
左下腹就是盲肠部,此硬结者,就是燥结之便。
4 此⼆⽅,本质上还是太阳病。
因误下伤中,⽽转属太阴。
另⼀点就是,桂枝汤,本⾝就是内伤外感,并治之⽅。
桂枝加⼤黄汤,也叫桂枝加芍药⼤黄汤。
1荨⿇疹——顾介⼭医案苏某某,⼥,32岁。
主诉:患荨⿇疹已达五年之久。
开始时每年发五六次,后来逐年加剧。
今年起愈发愈频,竟⾄没有间歇。
曾⼤量注射过葡萄糖酸钙,内服苯海拉明及驱风、活⾎之中药多剂,均归⽆效。
症状:遍⾝有⼤⼩不等的疙瘩块,抓痒⽆度,此伏彼起,⽇夜⽆宁静之时。
在发作剧烈时,特别怕冷,⾝必重裘,⼤便⼀直两天⼀次,且燥结难下,腹微痛。
处⽅:桂枝9克,芍药9克,⽢草3克,⽣姜9克,⼤枣3枚,⼤黄9克,全⽠蒌12克,⿇仁12克。
服上药后约3⼩时,⾝痒渐⽌,疙瘩亦渐隐没,周⾝微汗,⼤便畅通,症状全部消失,迄今已半⽉余,未再发过。
[《伤寒论⽅医案选编》1981:17]按语:畏寒怕冷,⾝必重裘,太阳证未罢;⼤便燥结,腹中微痛,阳明证已露。
伤寒论:条辨12

伤寒论:条辨12【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译文】太阳中风,脉轻取浮,重取弱,脉浮就会发热,脉弱就会自汗出,瑟瑟发冷,洒淅畏风,如火烧般发热,打喷嚏,恶心空呕而无物,这种症候,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擘点药名儿,解释药性点单位换算,看用多少克上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
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小师妹:桂枝汤中包含那些方剂甲森: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小师妹:不理解啊!对原文注释下甲森:阳浮而阴弱:轻按诊阳脉,重按诊阴脉,阳脉浮则表示体表有邪气,阴脉弱则意味着里即内脏虚弱。
啬啬(sè sè):因寒肌肤粟起,抚触不滑。
病人怕冷的表现;淅淅(xī xī):喻畏风寒。
病人怕冷的表现。
指身体遭水洒的样子;翕翕(xī xī):如火烧状,俗谚烧得像锅边。
由恶寒而转变到发热时的形容。
鼻鸣:方有执曰:鼻鸣者,气息不利也。
盖主气而上升,气通息于鼻,阳热壅甚,故鼻窒塞而息鸣。
《九折堂读书笔记》:鼻鸣者,谓喷嚏也。
鼻黏膜充血发炎,呼吸障碍发生的声音。
干呕:有声有物为呕,有声无物为哕,有物无声为吐。
由于发热刺激呕吐神经,中医说胃气上逆。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该十二字在康平本为旁注。
推测是“脉阳浮而阴弱”的注释文字。
宋本、成本、玉函均将该句当作正文。
脉阳浮,意味着气盛于上,热聚集于体表;脉阴弱,意味着邪气未潜入深,汗自出。
因为这里有“汗自出”,所以后世多将本条解释为桂枝汤证为自汗,在桂枝汤方后,明确写有如果无汗则缩短服药时间,半日内服完一日量。
学郝万山六经辨证用药篇

学郝万山六经辨证用药篇二、阳明病篇1、邪在经脉阳明经表证:葛根汤(阳气郁滞的症状明显:面赤,额头痛,目痛鼻干)桂枝汤(阳气郁滞的症状不明显,有汗明显)麻黄汤(阳气郁滞的症状不明显,无汗明显)2、阳明热证:热在上焦:热郁胸膈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太阳经误治也有)热在中焦:胃热弥漫,或胃热弥漫气津两伤,辛寒折热,或辛寒折热兼益气生津,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热在下焦:水热互结,又伴阴伤,清热利尿育阴,猪苓汤3、阳明实证:气分:邪热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实证)1.阳明腑实证:三承气汤证2.脾约证:胃阳亢盛,脾阴不足,脾只能把津液输布走,而不能够把津液还入胃肠道,而小便量多,大便干燥,麻子仁丸。
3.津亏便结证:蜜煎方、猪胆汁(灌肠)血分:阳明蓄血,健忘,大便色黑反易解,抵挡汤阳明虚寒证:4、变证:阳明湿热发黄证:阳明之热和太阴之湿相合:茵陈高汤中气不足:栀子柏皮汤外感: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三、少阳病篇1.经证:目赤、耳聋、胸胁苦闷、往来寒热2.腑证:口苦(胆火上炎的表现)、咽干(少阳郁火伤津)、目眩(少阳郁火上扰心窍)、心烦(少阳郁火扰心)、喜呕(胆火郁火犯胃)、莫莫不欲饮食(胆火内郁,胆火犯胃)经腑同病:小柴胡汤,统治1. 兼证:兼太阳表证:柴胡汤+太阳表证方兼阳明里实:大柴胡汤兼太阴脾虚: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脾虚+津伤)兼心神不宁:柴胡汤+镇心安神药2、临床:1.发热性疾病:2.消化系统疾病:肝胆胰胃肠,慢性乙型肝炎(小柴胡+草河车、凤尾草、土茯苓、垂盆草、叶下珠+茜草、土鳖虫(抗肝纤维化));胆囊炎、胆道结石、胆性息肉(小柴胡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慢性胰腺炎、慢性胃肠炎。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忧郁证、神经官能证、神经衰弱。
现临床:1.发热伴四肢疼痛者;2.消化系统伴关节疼或伴痹证(风湿兼气郁);3.神经系统伴肝气窜痛,因疼痛已有血脉不和,因在解气郁药上加活络脉药)、精神忧郁证,因少阳胆虚不升五脏新陈代谢由衰转盛,而少阳胆虚力弱不能输达,故晨重,因夜晚五脏需求由盛转衰,故夜轻;三焦不输则痰浊内生而上蒙神窍,故配合温胆汤。
郝万山讲伤寒论14-15讲

郝万山讲伤寒论14-15讲第 14 讲下面是太阳病的第二个类型,太阳伤寒。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第 35 条,写了8个症状,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八证”。
这8个症状,如果我们仔细分析的话,实际上只有三组。
第一组是发热、恶寒,这是表证的共同特征。
无论是第3条,还是第35条,都谈到了太阳伤寒表实证,有发热恶寒这样的特征。
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恶寒这个特征最先出现,而且怕冷最重,所以第 3 条才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为什么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最重呢?这是因为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阳气被伤,温煦失司,所以恶寒最先出现而且比较重。
太阳伤寒表实证最先出现的症状就是特别明显的怕冷。
对于太阳伤寒证来说,它的发热的病机是寒邪闭表以后,阳气郁积到一定程度,寒闭阳郁,才见发热。
所以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发热这个证候是后出现,因此第3 条才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已经有了发热了,有的病人找你看病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发热。
也就是说,阳气郁积的程度要达到发热这样的症状需要一定的时间。
平素阳气比较旺盛的,体质比较壮实的,阳气抗邪的反应能力好,所以郁积的比较快,它可能发热就出现得比较早;平素阳气稍稍不足一些的,抗邪的反应能力差一些的,他可能发热出现得比较晚。
但是对于太阳伤寒表实证来说,它毕竟是表证,尽管发热的出现有迟有早,最终都会出现发热的,如果自始自终不会出现发热的话,那就不诊断为太阳伤寒,而可以考虑为少阴伤寒了。
当然对于少阴伤寒来说,它的脉绝对不是浮的,而应当是沉的,这是第一组症状,是发热恶寒。
第二组症状,是诸痛。
在第3条说是体痛,那是笼统的说,第35 条就说得更明确一些,“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包括了全身肌肉的,全身关节的,也包括了太阳经循行部位的,头项部和腰部。
这么多疼痛,它的病机是什么?这主要是和寒邪有关,因为寒主收引,寒主痛,寒伤肌表以后,使肌肤气血涩滞,筋脉拘挛。
郝万山《伤寒论》70全集(范本模板)

郝万山《伤寒论》70全集01《伤寒论》的作者春风微拂151,437 02《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春风微拂63,527 03《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春风微拂61,037 04《伤寒论》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春风微拂74,374 05《伤寒论》学习方法和要求(1)春风微拂61,396 06《伤寒论》学习的方法和要求(2)、太阳病概说(1)春风微拂68,666 07《伤寒论》太阳病概说(2)、太阳病提纲春风微拂67,404 08《伤寒论》太阳病的分类提纲春风微拂56,792 09《伤寒论》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春风微拂50,793 10《伤寒论》太阳中风论治春风微拂53,404 11《伤寒论》桂枝汤的适应症春风微拂55,905 12《伤寒论》桂枝汤的禁忌症、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春风微拂52,188 13《伤寒论》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春风微拂48,216 14《伤寒论》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症春风微拂46,560 15《伤寒论》麻黄汤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春风微拂44,190 16《伤寒论》伤寒兼证(1)春风微拂45,149 17《伤寒论》伤寒兼证(2) 春风微拂38,498 18《伤寒论》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春风微拂38,447 19《伤寒论》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春风微拂47,627 20《伤寒论》太阳蓄水证(2)、太阳蓄血证概说春风微拂47,06621《伤寒论》太阳蓄血证(1)春风微拂42,620 22《伤寒论》太阳蓄血证(2)、太阳变证及其治则春风微拂39,274 23《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春风微拂40,906 24《伤寒论》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春风微拂36,115 25《伤寒论》心阳虚证春风微拂36,979 26《伤寒论》水气病春风微拂36,728 27《伤寒论》脾虚证春风微拂37,280 28《伤寒论》肾阳虚证春风微拂52,706 29《伤寒论》阴阳两虚证春风微拂33,876 30《伤寒论》结胸证(1)春风微拂31,261 31《伤寒论》结胸证(2) 春风微拂29,710 32《伤寒论》结胸证(3)、脏结证春风微拂29,487 33《伤寒论》心下痞证(1) 春风微拂32,965 34《伤寒论》心下痞证(2) 春风微拂28,257 35《伤寒论》痞证及其类证春风微拂27,578 36《伤寒论》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春风微拂26,513 37《伤寒论》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春风微拂25,581 38《伤寒论》阳明病概说春风微拂30,630 39《伤寒论》阳明病纲要春风微拂27,650 40《伤寒论》阳明热症春风微拂37,579 41《伤寒论》阳明腑实证(1)春风微拂34,894 42《伤寒论》阳明腑实证(2)春风微拂22,673 43《伤寒论》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春风微拂22,124 44《伤寒论》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春风微拂22,558 45《伤寒论》阳明湿热发黄证春风微拂23,490 46《伤寒论》阳明发黄证、血热证、阳明病辨证春风微拂20,502 47《伤寒论》少阳病概说春风微拂27,247 48《伤寒论》少阳病纲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 春风微拂29,497 49《伤寒论》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 春风微拂25,978 50《伤寒论》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少阳兼证(1)春风微拂25,161 51《伤寒论》少阳兼证(2) 春风微拂23,483 52《伤寒论》少阳兼证(3)春风微拂22,107 53《伤寒论》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春风微拂20,254 54《伤寒论》辨太阴病证并治(1) 春风微拂34,658 55《伤寒论》辨太阴病证并治(2)春风微拂30,945 56《伤寒论》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春风微拂40,154 57《伤寒论》少阴寒化证(1)春风微拂29,171 58《伤寒论》少阴寒化证(2)春风微拂25,524 59《伤寒论》少阴寒化证(3)春风微拂19,80460《伤寒论》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春风微拂21,12569《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春风微拂12,660 70《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2)、伤寒六经病证治总结春风微拂27,45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2~14集(桂枝汤,麻黄汤)第十二集第十三集第十四集课程回顾:1.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1集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2集3.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3集4.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4集5.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5集6.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8集7.郝万山讲《伤寒论》第9~11集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大家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上一次课,我们一直在讲桂枝汤的适应证。
我们讲义上把桂枝汤在太阳病篇的适应证的条文都罗列起来了,我按照它的适应范围,大体作了这么一些归类。
我们刚才读原文的时候,读完第44条以后就读到56条,中间有一条原文我们没有读,就是第45条,现在回头来看看45条。
讲义的第18页,“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太阳病应当汗解,如果先用了发汗的方法,(表邪)没有解除的话,也许是病重药轻,也许是这个人的特殊的体质,一汗不解,你可以再汗。
结果你一看一汗不解就着急了,“而复下之”,这个“复”字当“反”字来讲。
反复反复是个同义词,你怎么知道当“反”字来讲?因为后面说“而反下之”,你就知道原来这个“复”当“反”字来讲。
你反而用了下法,所以他强调了“脉浮者不愈”,这个脉浮病不好是病在表的缘故,浮为在外,你反而用了下法,当然这个病就不会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脉浮,病在外,要解表的话,还能用麻黄汤吗?不能用麻黄汤了。
所以这一条,45条,就属于我们这里所说的表证汗、下后,正气受挫,表证仍在这个范围。
56条我们刚才谈过了,下面我们看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这一条注家比较困惑的是,“其气上冲”是什么意思。
有人说,是肺气的上逆,肺气的上逆不就是咳嗽和喘吗,咳嗽和喘单用桂枝汤可以吗?不可以。
有人说是胃气的上逆,胃气的上逆不就是恶心、呕吐吗?恶心、呕吐单用桂枝汤行吗?也不行。
所以我们讲的“其”是代表太阳,“气”是代表太阳的阳气,“上冲”不是一个病证的表现,可以理解为一种病机,什么样的病机呢?就是太阳病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还可以向上向外,抗邪于表,上冲是和下陷是相对而言的,所以我们姑且把“其气上冲”理解为太阳阳气能够向上向外抗邪于表的病机的概念。
它的临床表现是什么呢?那就是在表的邪气没有解除,表证仍然存在,这就是它的临床表现。
当然可以用桂枝汤,这也是正气下陷受挫,而表邪未解,仍然可以用桂枝汤的一个例子。
第15条。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如果误下以后,太阳的阳气不能向上向外,抗邪于表,言外之意,表邪就会乘虚内陷,证候就会发生变化,当然就不能再用桂枝汤。
以上我们讲的这些桂枝汤的适应证,基本上我们这里原前5条都概括了,这前5条的内容都是由于外邪所引起的病证在表的一些证候。
至于第6条,是非外邪所致的营卫不和,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谈到的第53条和第54条。
先看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条没有说太阳病,更没有说伤寒、中风,它笼统的说病,它的临床表现就是一个“常自汗出”,这就是它的临床特征,临床症状,没有脉浮,没有恶风寒,没有头项强痛,所以它不是外邪所造成的。
营和卫是运行于体表的气血,在体表运行的气,就是卫气、太阳之气;在体表运行的血,就是营。
气血之间,营卫之间有相互协调,相互资助、相互制约的关系。
当我们生理机能失调的时候,尽管没有外邪,它也可能导致营卫之间的失和、气血之间的失和。
53条、54条就是讲的营卫气血之间失和造成的这种失调的证候。
这个“病常自汗出”,是卫阳不足,没有卫外的功能,或者卫外功能失司,卫阳不足,卫外功能失司,结果营卫失调,卫阳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外越,结果导致了病人经常自汗。
仲景对它的病机解释说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卫气而不在营气,主要是卫气和营气不能够相协调,怎么协调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呢?那就是用桂枝汤稍稍的发一点汗,让卫气感觉到还需要营阴来制约我,还需要我承担保护营阴的作用,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卫气和营气之间的关系已经脱节了,现在用桂枝汤调和一下营卫,发一下汗,使卫气感觉到它和营气之间还应当有保护营阴的责任,还应当有接受营阴资助的这种权力,这样就能够达到调和营卫的效果。
接着我们看54条,“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这里也没有说太阳病,也没有说中风,也没有说伤寒,没有头项强痛,没有脉浮,所以它不是外邪所造成的。
“病人脏无他病”,就是内脏没有什么特别的病,患者饮食正常,睡眼很好,二便正常,它的临床特征呢,只是时时,“时”就是时时,就是常常。
一阵发热,随着发热之后就出现了自汗,“而不愈者”,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就这么一个证候,一阵发热,随后汗出,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能吃,能喝,能睡,二便正常,内脏没有毛病,没有外感。
这种发热,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实际试体温表的时候,常常体温是正常的,只不过是病人自己觉得热罢了。
仲景还强调这是卫气不和,怎么治疗呢?“先其时发汗则愈”,应当在发热汗出之前,先给他用桂枝汤发汗。
这样先把营卫调和好了,到它该发作的时候就不发作了。
你不要在他汗正出得正多的时候给他喝桂枝汤,给他喝粥,给他盖被子,这时候可能汗出的过多。
所以这就涉及到了一个时间治疗的问题,对于发作性疾病,在它发作之前用药。
有的病人呢,他把握不住自己发作的时间;有的病人,他的病情发作时间常常是有规律的,可以在发病前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左右吃药,这个时间是我们从临床中来的。
发作没有规律的,只有在他的发作间歇期间用药,不要在正出汗的时候用药。
我在东直门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在门诊有一天来了一个病人,我想起来那个病人当时是56岁,南方人,说的一口南方话。
我似懂非懂,听他的话,非得听好几遍。
我印象很深刻,56岁。
他说,大夫,我这个病不太好治,在你们医院治了三个月了,我说你是什么表现啊,我就是每天下午一到三点钟,身上一阵热,热完了要出一身大汗,汗要出到什么程度呢,一件棉毛衫湿透了,一件衬衣湿透了,把这两件衣服连裤子都换掉以后,我下午才能继续工作,这个烘热汗出的持续时间,从三点钟开始,到四点钟汗就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够继续工作。
我就看看他前面看过的病历,有养阴敛汗的,有益气固表的,有清里热的,在我能想到的治疗多汗的方法,前面的医生都用到了。
特别是我上次看病的那个医生,他用了敛汗固表的方法。
我记得药味用得多,药量用得大,如麻黄根30克,浮小麦50克,煅牡蛎50克,分心木(就是核桃的隔膜)20克,金樱子30克,在我能够想到的所有收敛的药,所有的敛汗固表的药,全用上了,我心想,这恐怕得有效,这要没有效的话,我绝对没有办法。
我说,老先生,你吃了上次这个方子怎么样啊,他说,这个方子吃了一回我不敢再吃了。
我问为什么不敢再吃了,他说我上午吃完这个药以后,下午三点钟我还是热,这么一热呢,过去我热完了,汗出完了,换了衣服还能工作,那天下午,确实不出汗了,但热了我一下午,一直到下班身上还是热,热得我心烦体躁,汗是没有出,衣服也没有换,但是我不敢再吃了。
我一听这话,我说老先生,既然止汗不行的话,我给你发发汗。
他愣住了,他说大夫,我看了这么长时间的病,没有一个大夫说要给我发汗的,他说这发汗行吗,他看着我太年轻,对我不太信任。
他说要是吃了你的药没有效果怎么办?我说吃了我的药没有效,我带你去找我的老师。
因为那个时候,有些老大夫不出普通门诊,所以有的病人要找老大夫看病是很困难的。
他一听这个很高兴,他说,那你给我开方吧。
我开了三付桂枝汤,我那时候不太会用这个方子,我也没有告诉病人怎么吃。
好,拿了三付药之后,第三天他来了,他说大夫,吃了你的药什么感觉都没有,还是那样。
我就带着他去找胡希恕老师,胡希恕老师是当年我们东直门医院特别善用经方的老前辈,那时候他不出普通的门诊,他只在特殊的门诊,给我们的一些高级干部看病。
我说胡老,我给您带来了一个很疑难的病人,这个病人呢,每天下午到了三点钟就开始烘热,然后开始出汗,出汗出到换两件衣服的地步。
以前的医生益气固表,敛汗收涩都不行,我给他用了桂枝汤想发汗。
然后他就开始问病人,这个方子你怎么吃的。
我发现这个病人吞吞吐吐的说,我早一次,晚一次。
后来回想起来,他根本就没有吃我开的药,他就等着我带他去找老大夫看病,他不信任我,更不相信出汗那么多还能够发汗,所以他根本没有吃我开的药,第三天就来了,要我带他去找老大夫,胡老说你的方子开的好,你怎么给他吃的?我说我也没有怎么说呢,病人也吞吞吐吐啊。
胡老说,你这样,每天就吃一回药,你不是下午三点钟有烘热,有出汗吗,那你就在一点半钟左右就吃一次药,吃完之后,你不是在办公室吗?多喝一些热水。
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是秋天吧,多喝一些热水,然后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稍稍坐一坐,穿的衣服稍稍厚一些,能不能先潮潮的出一点汗,到了二三点钟看他热得起来还是热不起来。
好,就开三付试试,这个老头很高兴的走了。
第四天来了,特别高兴,他说,大夫,这发汗的方法还真不错,他说我头一天中午吃完这个药以后,喝了点水,身上潮潮的出了一点汗,根本就不用换衣服,到了三点钟该发热的时候,我就等着它发热,结果热不起来,或者是热的劲不大,随后出的汗不多,我只把最里面的衣服换了。
到了第二天,比头一天的热更轻了,我觉得衣服不换就可以了。
到了第三天呢,就热得更轻了,根本就不用再换衣服了,所以这方子是有效的。
我就说再开三付,他说要不要再找老大夫,我说不用了,老师很忙。
好,又开三付。
后来就好长时间没有再来,过了三个月以后,我从门诊调到病房。
有一天他来说,上次呢你带我去找胡老看了病以后,前前后后吃了六付药,从此以后不再有烘热,不再有出汗了。
可是最近又有一点汗,你看看这个方子还能不能再用?我说可以。
我再给他开桂枝汤,原方6付。
他说郝大夫,看来你们的工作经常变动,我吃完这个药以后不再复发,我就不再找你;再复发的话,不管你走到哪里,我才会找到你的。
你想想工作的调动总会有轨迹的吧,总会有人知道吧。
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他没再来找我。
这是一个男性更年期综合证前后的一种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
其实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很常见,我们不一定都用桂枝汤。
有的需要用清热的,有的需要用滋阴清热的,有的需要用益气固表的。
但是调和营卫法,桂枝汤法,在治疗这类病的过程中,在其它方法都不好用的时候,别忘了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治疗途径。
以上我们讲的都是桂枝汤在太阳病篇的适应证,桂枝汤在其它病篇,还有不少的适应证的条文,这些呢,我们到后面的各篇再具体谈。
归纳起来,我把它归纳为这6条,我想通过我们这次来学习《伤寒论》,我们就可以认识到桂枝汤不是一个单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一张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