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

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文章目录*一、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二、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三、麻黄汤的功效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1、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比例是多少麻黄汤中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杏仁(去皮尖)6g,甘草(炙)3g。
比例是3:2。
一为麻、桂相须,发卫气之闭以开腠理,透营分之郁以畅营阴,则发汗解表之功益彰;二为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则宣肺平喘之效甚着。
2、麻黄汤使用有什么禁忌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有发汗功能,麻黄汤发汗力大(方中有麻黄、桂枝、生姜3味药发汗),桂枝汤发汗力小(方中有桂枝、生姜2味药发汗)。
绝不是教材里讲的“无汗用麻黄汤,有汗用桂枝汤。
”而是无汗而咳喘者用麻黄汤治疗;有汗或无汗而有鼻塞、鼻炎、胃肠不适干呕者用桂枝汤治疗。
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正如前人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
不当则不戢而召祸。
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
”3、麻黄汤如何加减化裁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桂枝汤和麻黄汤的比较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
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第二方面,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
通用中医模拟题2021年_真题-无答案005

通用中医模拟题2021年(112)(总分100,考试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 下列各项,作用趋向一般属于沉降的是( )A. 酸、咸,寒B. 辛、苦,热C. 辛、甘,温D. 甘、淡,寒E. 甘、辛,凉2. 下列各项,属于"十八反"的是( )A. 大戟与甘草B. 人参与莱菔子C. 白及与甘草D. 丁香与木香E. 人参与五倍子3. 下列各项,不属妊娠慎用药物的是( )A. 牛膝B. 白术C. 大黄D. 红花E. 附子4. 我国最早由政府组织编撰成的药典是A. 《金匮要略》B. 《肘后备急方》C. 《济生方》D. 《和剂局方》E. 《圣济总录》5. 与方剂学中"反佐"内容不相关的表述为A. 主治病证的病机涉及病重邪甚B. 大热病证服用大寒的方药后出现呕吐C. 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的药味D. 针对主治病证中的次要病理E. 药味少,药量较小6. 开窍剂一般适用于A. 表邪未解,里热炽甚的神昏B. 阳明腑实的神昏谵语C. 汗出肤冷,气微遗尿的神昏D. 邪气壅盛,内闭心包的神昏E. 以上都不是7. 复元活血汤的功用是A.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B. 活血逐瘀,疏肝通络C. 攻下瘀血,荡涤胃肠D. 补血活血,化瘀生新E. 祛瘀活血,接骨续筋8. 桑菊饮的主治证候为A. 温病邪在卫分的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口渴咽干,脉浮数B. 风温初起,风热犯肺所致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C. 外感风邪,营卫不和所致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D. 肺热壅盛所致身热咳逆,气急鼻煽,脉滑数E. 以上都不是9. 二陈汤的组成药味是A. 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生姜乌梅B.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C. 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实竹茹D.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半夏茯苓E. 半夏、厚朴、苏叶、生姜、茯苓10. 组成中含有苦寒清热药的方剂是A. 羚角钩藤汤B. 天麻钩藤饮C. 阿胶鸡子黄汤D. 大定风珠E. 紫雪11. 人参败毒散中的君药是A. 羌活、独活B. 前胡、柴胡C. 人参、茯苓D. 桔梗、枳壳E. 川芎12. 不含甘草的方剂是A. 当归四逆汤B. 桂枝汤C. 四逆散D. 黄芪桂枝五物汤E. 小建中汤13. 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为A. 1:1B. 2:1C. 5:1D. 7:1E. 10:114. 补中益气汤中君用黄芪,其作用不涉及A. 固表止汗B. 补气升阳C. 补气散邪D. 补气行水E. 补气健脾15. 具有"温阳化气行水"功用的药对是A. 附子与白术B. 白术与桂枝C. 桂枝与茯苓D. 茯苓与泽泻E. 泽泻与生姜16. 平肝熄风方中常用的"柔肝荣筋,缓急解痉"药对是A. 阿胶与甘草B. 白芍与甘草C. 生地与甘草D. 麦冬与甘草E. 五味子与甘草17. 玉女煎主治证病机涉及的主要脏腑是A. 阳明与少阴B. 少阴与厥阴C. 厥阴与太阴D. 太阴与少阴E. 少阴与太阳18. 下列各项,属甘味药作用的是( )A. 温中止痛B. 缓急止痛C. 理气止痛D. 化瘀止痛E. 祛风止痛19. 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味是( )A. 酸味B. 咸味C. 辛味D. 苦味E. 淡味20. 下列各项,作用趋向一般属于升浮的是( )A. 甘、辛,凉B. 辛、苦,热C. 辛、甘,温D. 甘、淡,寒E. 酸、咸,热21. 下列各项,与乌头相反的药物是( )A. 甘草B. 海藻C. 人参D. 藜芦E. 瓜蒌22. 患者,女,25岁,妊娠8周。
读彭子益桂枝汤和麻黄汤证治本位论有感

鲁茸菊兴#鲁JIANGX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读彭子益桂枝汤和麻黄汤证治本位论有感★李文龙1高永翔2* ( 1.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成都610075 ; 2.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 610075)摘要:近读《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桂枝汤和麻黄汤证治本位论,认为彭子益对恶风、恶寒、发热、汗出而解等的分析存在矛盾之处,故书此一文,并提出笔者对桂枝汤证的认识。
关键词: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彭子益 中图分类号:R 2-09 文献标识码:A《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原名《实验系统古中医 学》,作者彭子,讳承祖,号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 清末民初著名白族医学家,实验系统古中医学派创 始人。
彭子益以《易经》河图中气升降圆运动之 理,理出了“生命宇宙整体观”,其提出的“圆运动” 实为中医破解医学部分难题之金钥匙,解决了很多 现代医学难以解释的问题。
笔者近读彭子益遗书 之原理上篇,惊叹天地人为一整体的亲密联系。
人 居于天地之间,时时和天地同呼吸而共生存也,是 彭子益更直接的对天地人三者之间紧密联系的解 释。
然笔者阅古方上篇之桂枝汤证治本位与麻黄 汤证治本位时,心存种种疑虑,自感彭子益之言似 有矛盾之处,故不揣提出个人鄙陋之见。
1营卫的意义彭子益时时处处以人比天地,天地宇宙间澎力 和压力混合而成圆运动的大气个体,内含一开一合 的作用,开则疏泄,合则收敛。
疏泄成风,收敛则 成寒。
人身阴阳混合而成人身之圆运动的气体,同 含一开一合之作用。
“疏泄则发热,收敛则恶寒,疏 泄谓之荣,收敛谓之卫,疏泄者木火之气,收敛者 金水之气,木火之气,由内向外,有发荣之意,故曰 荣,金水之气,由外向内,有护卫之意,故曰卫。
” [1] 彭子益认为荣气为木火之性,主疏泄之作用,具由 内向外之势力,卫气为金水之性,主收敛之作用,具由外向内之势力。
然笔者认为,彭子益局限了 营卫气之作用。
麻黄汤证-伤寒论

1.先煎麻黄,去上沫; 2.分三次服,服药后温覆,取微汗;汗出病解 停服; 3.饮食清淡适量。
病人服药后出现流鼻血,是不 是病情加重了?这是怎么回事
【原文】 太陽病,脉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 微除,其人發煩目瞑①,劇者必衄②,衄乃解。 所以然者,陽氣重③故也。麻黄湯主之。(46) 太陽病,脉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 愈。(47) 【词解】
太阳病症状: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等;
阳明病症状:不大便等;
喘与胸满为本条主症。
先表后里,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
桂枝汤方证
证名 病因 病机 症状 治法 特征药 相关脏腑 煎服法
中风 风寒 卫强营弱
麻黄汤方证
伤寒 风寒 卫闭营滞
恶风、发热、汗出、脉浮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 缓 脉浮紧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配伍芍药,姜枣配甘 草 脾 辛温发汗,调和营卫 麻桂与麻杏 肺
(4)小青龙汤证(40、41)
【原文】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①,乾嘔發熱而欬, 或渴,或利,或噎②,或小便不利、少腹滿③, 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熱不渴。服 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41) ★ 【词解】
(3)大青龙汤证(38、39)
【原文】 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 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 肉瞤①,此為逆也。(38)★ 【词解】
①筋惕肉瞤(shun,音顺):肌肉跳动。
【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 【治法】发汗解表,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麻黄汤倍用麻黄、甘草,加石膏、生姜、大枣。
方剂学14、15讲麻黄汤、桂枝汤

所以这个方里组成的情况,麻黄汤,增加麻黄用量,就加倍了。再加石膏,同时这个方里,还有姜枣。对于这个方里姜枣的理解,要结合在桂枝汤讨论里去理解,它在表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姜枣这种基本组合,也是从仲景开始的,突出体现在桂枝汤里。当然一直到后世以后逐渐,像汪昂《医方集解》把很多东西规范的同时,他有好多方里头加姜枣。对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对外可以调要鉴定它是属于表虚的。这是它的主证部分。没有汗出,你很难说明它是表虚特点。鼻鸣、干呕这都出于兼证。当然兼证可以有多样,这作为基础方,列举出来的是体现出感受风寒,特别以风为主的。太阳中风里常见的肺卫不和,它实际上除了营卫不和,还有肺卫不和,这是证候表现。
我们在每个证候分析要分清楚,证候名称,证候表现、病机名称,这之间关系,病机名称加证,就指的这个证候表现一个概括。这个证候的名称。证候名称是病机加证构成的。具体叫证候了,候,那就是这个证的表现有了,这种提法都有些区别。我们现在有很多容易混淆了。
华盖散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华盖散是个常用方,它发散风寒,因为去掉桂枝,所以用于风寒表寒证较轻。其中反映在肺气不宣,兼有痰气互结。三拗汤里仅仅说到咳嗽有痰,引起一点胸闷,痰阻气机。这里痰气互结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类病人,平素就是痰湿之体。平素就有痰湿,加上外寒引动,那就痰多。外寒引动引起肺气不宣,那这个痰气互结就较重了。本身有痰就会平时阻滞气机了,所以内外两因素结合,就使得它在肺气不宣,痰气互结上非常突出。表现出咳嗽上气,上气喘,咳喘,咳嗽可以兼喘,呀呷有声,痰气互结产生的,咳喘的时候,产生一种临床上一些哧拉哧拉那个声音。语声不出,可以产生痰气互结,声音发生重浊,甚至于发音不利。咳嗽胸闷,这个程度,根据痰气互结程度不同,可以不同。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 今后可别再弄错了

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今后可别再弄错了关于《麻黄汤与桂枝汤区别今后可别再弄错了》,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麻黄汤和桂枝汤都是能够治疗疾病的两种汤,这两种他有些相似,所以经常被人们搞混淆,实际上,因为两种中药材是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汤的营养不同,治疗疾病的功能也不一样。
一、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比较主要体现在,病机特点、临床证候特点,功用特点、用药特点几个方面。
从这个病机特点,外感风寒表虚和外感风寒表实这个不同,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证是外邪侵犯人体,这是这个方中的一个侧重的一个重点,桂枝汤证是一个既有考虑到邪犯体表,又有邪侵犯体表引起的体表正气的失去平衡,营卫不和,邪正两方面的反应,这两个不同。
所以证候方面,一个是恶寒发热,无汗,一个是恶风发热,有汗,证候表现上区别,当然其它的还有,象脉浮紧和脉浮缓的区别。
二、在功用方面、治法方面,要体现出来的,麻黄汤证体现是祛邪,整个是祛邪为主,桂枝汤证体现祛邪调正并重,祛邪调正相结合,这是两种思路。
所以用药方面来说,这个麻黄汤里面,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能力很强。
桂枝汤中桂芍相合,桂枝芍药相配,体现出既散邪又调正,既发散风邪,又调和营卫,所以邪正兼顾,阴阳双向调节这种基本结构。
两个基本结构不同,用药特点不同。
同时由于阴阳兼顾,桂枝汤反映出辛甘化阳,酸甘化阴的这种基础的结构。
三、麻黄汤(《伤寒论》)和桂枝汤(《伤寒论》)都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证的方剂。
但二方由于药昧不同,在具体运用时也各不相同。
麻黄汤的功效是发汗散寒,宣肺平喘,适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
其特点是发汗力量较强,为辛温解表重剂。
应用本方时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其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汤,而善于解肌表、和营卫。
应用率方时以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另外,因外感而服用本方以后,尚须进少量热稀粥以助药力。
案一麻黄汤证案二桂枝汤证

案一:白虎汤证 案二:芍药甘草汤证其一 案三:芍药甘草汤证其二 案四:半夏泻心汤证 案五:瓜蒂散证 案六:脾虚湿热证 案七:脾虚肝旺证 眩晕 案一:泽泻汤证其一 案二:泽泻汤证其二 案三:十枣汤证 案四:真武汤证 案五:苓桂术甘汤证 案六:四生丸证 案七:知柏地黄汤证 案八:镇肝熄风汤证 案九:建瓴汤证 案十:补中益气汤证 心悸 案一: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一 案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其二 案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案四:酸枣仁汤证 案五:桂枝甘草汤证 案六:炙甘草汤证 案七:心肾不交证 案八:心脾两虚证 真心痛 调心汤证
file:///H|/temp/临证实验录/10.html[2011-2-15 9:03:17]
失眠 案一:附子汤证 案二:黄连阿胶汤证其一 案三:黄连阿胶汤证其二 案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梦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 脏躁 逍遥散证 懊(忄农) 案一:栀子豉汤证其一 案二:栀子豉汤证其二 颤抖 案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案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麻木 案一:小柴胡汤证 案二:桂枝汤证 气厥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癫狂 案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案二:瓜蒂散证其一 案三:瓜蒂散证其二 案四:瓜蒂散证其三 案五:控诞丹证 案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桃仁承气汤证 案七:桃仁承气汤合礞石滚痰丸证
file:///H|/temp/临证实验录/10.html[2011-2-15 9:03:17]
案九:大柴胡汤证 黄疸 案一:小柴胡汤证 案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水肿 案一:五苓散证 案二:小青龙汤证 案三:小柴胡汤证 案四:真武汤证 案五: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案六:六味地黄丸证 慢性肾炎 大柴胡汤证 肾病综合征 决渎汤证 淋证 案一:小柴胡汤证 案二:麻杏甘石汤证 案三:猪苓汤证 癃闭 案一:阴虚湿热证 案二:调心汤证 小便失禁 芍药甘草汤证 大便失禁 桂枝新加汤证 便秘 调胃承气汤证
浅谈《伤寒论》六经咳嗽证治

24中国乡村医药咳嗽在临床上可见于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多种疾病。
本文借助《伤寒论》中与咳嗽相关之条文,结合经方在咳嗽治疗中的临床运用,对咳嗽的六经证治进行一些阐述。
1 太阳病咳嗽《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基础证包括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
前者主要针对外感风寒表实证,其症状以“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为代表,前贤称为“麻黄八症”。
由于此证缘由风寒束表,卫阳受遏,营阴郁滞,肺失宣降,故也可导致肺气上逆之咳嗽,治宜麻黄汤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表寒一散,肺之宣降一复,则咳嗽自止。
后者主要针对外感风寒表虚证,可见“发热、恶风、汗出、头痛、鼻鸣干呕”等症状,其与麻黄汤证之鉴别要点在于有汗与否。
若出现“喘家作”,即咳喘的桂枝汤兼症,可加厚朴、杏子以增强疗效。
此外,《伤寒论》太阳病第40条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由于饮邪流动不居,随三焦气机升降出入,停于身体不同部位,可引起多种症状,故本条或然证众多。
咳嗽作为其中之一,为饮停心下,水寒射肺,肺气上逆所致。
故治疗当以小青龙汤温肺化饮。
对于小青龙汤治疗咳嗽的认识、临床运用及体会,许多医家也有论述。
刘渡舟在《伤寒论临证指要》[1]中说:“小青龙汤治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咯痰较爽。
因系寒性水饮,故其痰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莹,形同鸡蛋清状,痰冷如凉粉,触舌觉凉而为辨也。
”傅元谋[2]认为在《伤寒论》第40条小青龙汤的5个加减变化中,其中有4个去麻黄,故在小青龙汤中麻黄非主要药物,且小青龙汤主症为“咳”“喘”,针对的是以里饮为主而外寒次之的咳喘证,应用时更重视水饮的辨证而轻于外邪,往往去麻黄并加附片、薏苡仁以加强化痰除湿之力,用于治疗痰湿类咳嗽时效如桴鼓。
对于年高体弱、婴幼儿童,特别是心肾功能虚衰的作者单位: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在读(张震);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杨珺超)通信作者:杨珺超,浅谈《伤寒论》六经咳嗽证治张 震 杨珺超患者,当慎用,恐有拔肾气,动冲气,耗阴动阳之弊;对于一般患者,使用本方也只是喘咳急性发作时的急救之法,不可久服,一旦疾病缓减,就应当改用苓桂剂温化寒饮以善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汤症和桂枝汤症辨
《伤寒论》中,麻黄汤和桂枝汤是表证治疗的基础药方。
或云辨其汤症之别皆在其汗出和不出者。
此误甚也。
思之当受16条成注的影响。
16条云:“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其成注云:“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伤寒也,可与麻黄汤。
常须识此,勿妄治也。
”读者一对照,其分别可不就是汗出和不汗出之别吗?此成注之误也。
《伤寒论》2条云:“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对比成注,明显的,成注言中风为“脉浮发热”的症状本身就是错误的,应该是“脉缓发热”。
故而汤症之别当不在发不发汗,而在脉象上。
《伤寒论》所言中风、伤寒,于今便是感冒,无非是表症、里症和半表半里症也。
桂枝汤、麻黄汤皆用在表症。
考之其别当有二:一为脉,若得肺脉浮紧,二为有喘,皆是麻黄汤症而非桂枝汤症。
何也?皆在于麻黄之宣肺平喘也。
比如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皆言有喘的症状。
再比如37条:“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
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皆是言有得肺脉浮者。
故均用麻黄汤。
实际上第38条、39条言用大青龙汤者,症状中皆有脉浮的症状,故大青龙汤中亦有麻黄。
第40条、41条言用小青龙汤者,症状中皆有咳喘之症,故小青龙汤中亦有麻黄。
皆取麻黄宣散之功也,按现代
的研究,皆取麻黄碱之功用罢。
至于发不发汗,平常感冒少见自发汗者,而不发汗的表症患者,用桂枝汤,效果也是极佳,未见必发汗而用桂枝汤者。
而且用桂枝汤治疗时,也不是必发汗而愈的。
颇疑“发热汗不出”者当是“发汗热不出者”。
桂枝当是解肌之药而非发汗之物。
发汗犹热针,也是简单疗法一种,就是民间盖上被子发汗。
12条桂枝汤方后有云:“右五味,㕮咀。
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可见“啜热稀粥”和“温覆”才是出汗之源,汗出无非更助药性,当非桂枝汤为发汗之药。
发汗热不去,而脉浮紧者,有热郁在肺,故需用麻黄宣散。
言不可与者,当是不可独与者。
肺热不解,解肌而邪犹在也。
也因此麻黄汤方中亦有桂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