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麻黄桂枝汤

合集下载

补中益气汤方歌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补中益气汤方歌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补中益气汤方歌】72中药方剂歌诀补中益气汤方歌 1.麻黄汤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2.桂枝汤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饮方歌: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小青龙汤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辛凉解表7.银翘散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8.桑菊饮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9.麻杏石甘汤方歌:伤寒麻杏甘石汤,身热而喘是妙方,辛凉宣泻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10.柴葛解肌汤方歌: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扶正解表11.败毒散方歌: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2.参苏饮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13.再造散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14.加减葳蕤汤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第二章泻下剂寒下15.大承气汤方歌: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去硝名曰小承气,便鞕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6.大黄牡丹汤方歌: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17.温脾汤方歌: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

润下18.麻子仁丸(又名脾约丸)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朴杏仁芍,胃热津粘便难解,润肠通便功效高。

桂枝汤的标准配方以及使用方法

桂枝汤的标准配方以及使用方法

桂枝汤的标准配方以及使用方法
桂枝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汤剂,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发热、
头痛、身体酸痛等症状。

其标准配方包括桂枝、芍药、生姜和大枣。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些成分的用量和使用方法。

1. 桂枝,9克,具有温经散寒、解表和调和营卫的作用,有助
于缓解寒热错杂的症状。

2. 芍药,9克,能活血祛瘀、调理气血,对于经期不调、痛经
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 生姜,6克,具有温中散寒、解表和止呕的作用,有助于促
进汗出和调理胃肠功能。

4. 大枣,4枚,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作用,有助于调理
脾胃功能和改善睡眠质量。

使用方法:
1. 将以上所有药材洗净后放入煮药用的煎药瓦罐中。

2. 加入适量清水,大约1000毫升。

3. 先用大火煮沸,然后改用小火煎煮30分钟至药液剩约250毫升。

4. 煎煮过程中要不时搅拌,以免药材粘底糊锅。

5. 煎煮完成后,将药液倒入杯中,去渣即可饮用。

需要注意的是,桂枝汤不适用于孕妇、体质虚弱、脾胃虚寒、阳虚内热等人群。

在服用桂枝汤时,建议遵医嘱,控制好药量和服用频次,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另外,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麻黄桂枝汤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麻黄桂枝汤6方_思维导图_方剂学_中药同名方来源

麻黄桂枝汤6方1《三因》卷九。

组成:麻黄(去节,汤浸,焙干)3分,桂心3分,白芍药3分,细辛(去苗)3分,干姜(炮)3分,甘草(炙)3分,半夏(汤洗7次)半两,香附(炒去毛)半两。

炮制:上为锉散。

功能主治:外因心痛,恶寒发热,内攻五脏,拘急不得转动。

用法:每服4大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7分,去滓,食前服。

大便秘,入大黄如博棋大2枚,煎。

2《普济方》卷一四七引《保生回车论》。

组成:麻黄2两(去根节),桂枝1两,葛根3两,芍药3两,甘草1两(炙紫色)。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

用法:每服4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枚,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日3服,夜1服。

3《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神巧万全方》。

组成:麻黄1两(去根节),桂枝1两,赤芍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痛,8-9日不解,表证仍在,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

又大汗后似疟者。

用法: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4《保命集》卷中。

组成:麻黄1两(去节),甘草3钱(炙),桃仁30个(去皮尖),黄芩5钱,桂枝3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疟病,头痛项强,脉浮,恶风无汗,发于夜间者。

用法:每服半两,水1盏半,煎至1盏,温服,迎发而服。

5《痘疹仁端录》卷十三。

组成:麻黄、桂枝、赤芍、杏仁、甘草、当归、牛蒡、黄连、黄芩、川芎、蝉蜕、蚕蜕。

功能主治:痘疹,身痒咳嗽。

用法:水煎服。

6《幼幼集成》卷三。

组成:净麻黄2钱,柳枝1钱2分,桂枝1钱2分,片黄芩1钱,光桃仁15粒,炙甘草1钱,大生地1钱,鲜红花5分,葱白1茎。

功能主治:夜疟,血分有邪。

用法:水煎,热服。

方剂学14、15讲麻黄汤、桂枝汤

方剂学14、15讲麻黄汤、桂枝汤

所以这个方里组成的情况,麻黄汤,增加麻黄用量,就加倍了。再加石膏,同时这个方里,还有姜枣。对于这个方里姜枣的理解,要结合在桂枝汤讨论里去理解,它在表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姜枣这种基本组合,也是从仲景开始的,突出体现在桂枝汤里。当然一直到后世以后逐渐,像汪昂《医方集解》把很多东西规范的同时,他有好多方里头加姜枣。对内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对外可以调要鉴定它是属于表虚的。这是它的主证部分。没有汗出,你很难说明它是表虚特点。鼻鸣、干呕这都出于兼证。当然兼证可以有多样,这作为基础方,列举出来的是体现出感受风寒,特别以风为主的。太阳中风里常见的肺卫不和,它实际上除了营卫不和,还有肺卫不和,这是证候表现。
我们在每个证候分析要分清楚,证候名称,证候表现、病机名称,这之间关系,病机名称加证,就指的这个证候表现一个概括。这个证候的名称。证候名称是病机加证构成的。具体叫证候了,候,那就是这个证的表现有了,这种提法都有些区别。我们现在有很多容易混淆了。
华盖散
组成
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功用
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
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华盖散是个常用方,它发散风寒,因为去掉桂枝,所以用于风寒表寒证较轻。其中反映在肺气不宣,兼有痰气互结。三拗汤里仅仅说到咳嗽有痰,引起一点胸闷,痰阻气机。这里痰气互结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类病人,平素就是痰湿之体。平素就有痰湿,加上外寒引动,那就痰多。外寒引动引起肺气不宣,那这个痰气互结就较重了。本身有痰就会平时阻滞气机了,所以内外两因素结合,就使得它在肺气不宣,痰气互结上非常突出。表现出咳嗽上气,上气喘,咳喘,咳嗽可以兼喘,呀呷有声,痰气互结产生的,咳喘的时候,产生一种临床上一些哧拉哧拉那个声音。语声不出,可以产生痰气互结,声音发生重浊,甚至于发音不利。咳嗽胸闷,这个程度,根据痰气互结程度不同,可以不同。

《中医方剂学》笔记 01.解表剂——辛温解表

《中医方剂学》笔记 01.解表剂——辛温解表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一节 辛温解表
一、麻黄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甘草(炙)3g
【功能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
外感风寒表实证(太阳伤寒)
卫阳被遏 → 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 脉浮
营卫郁滞 → 头身疼动、脉紧
肺气不宣 → 咳喘
(使用注意: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因为本方较温燥 )
方解(方义分析)
病机:外寒里饮证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外寒 | 里饮
君 麻黄\ 发散风寒 | 臣 干姜\ 温肺化饮
桂枝、生姜、甘草一个系列,“辛甘化阳”(化有转化之意)
芍药、大枣、甘草这个系列,形成“酸甘化阴”(化有转化之意)这是一个标准的阴阳双向调节。
桂枝得芍药,散中有收,汗出有源
芍药得桂枝 滋而能化,补不敛邪
附方1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汤加葛根
功用: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主治:桂枝加葛根汤是治疗风寒客于太阳经输,项背,同时主证是营卫不和的。
五、小青龙汤:《伤寒论》
【处方】麻黄(去节)9克 芍药9克 细辛3克 干姜3克 甘草(炙)6克 桂枝6克(去皮)五味子3克 半夏9克(洗)
【功能主治】解表蠲饮,止咳平喘。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属外感风寒,内有停饮者。
麻、杏宣降(桔梗、白前也是一宣一降,化痰止咳)
张仲景对服用麻黄汤的要求:密切观察、中病即止、不可过量;(这也是用解表剂的通则)
附方1.大青龙汤:《伤寒论》

中药方剂组成、功效、主治

中药方剂组成、功效、主治

.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和主治一、解表方1、辛温解表方剂---麻黄汤、荆防败毒散、桂枝汤1)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证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证见恶风发热,汗出,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缓。

3)荆防败毒散【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茯苓甘草川芎【功能】发汗解表,散寒除湿。

【主治】外感挟湿的表寒证。

证见发热无汗,恶寒战抖,皮紧肉硬,肢体疼痛,咳嗽,舌苔白腻,脉浮。

2、辛凉解表方剂---银翘散、小柴胡汤1)银翘散【组成】银花连翘淡豆豉桔梗荆芥淡竹叶薄荷牛蒡子芦根甘草【功能】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

证见发热无汗或微汗,微恶风寒,口渴咽痛,咳嗽,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党参 g 制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功能】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主治少阳病。

【主治】少阳病。

证见寒热往来,精神不振,饥不饮食,口干色淡红,脉弦。

二、清热方剂1、清热泻火方剂---白虎汤白虎汤【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能】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经证及气分实热证。

证见高热大汗,口干舌燥,大渴贪饮,脉洪大有力。

2、清热凉血方剂---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汤【组成】犀角(水牛角)生地黄白芍丹皮.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入血分之各种出血证3、清热燥湿方剂---白头翁汤、茵陈蒿汤郁金散白头翁汤【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毒血痢 (湿热痢疾,热泄)茵陈蒿汤【组成】茵陈蒿、栀子、大黄【功效】清热、利湿、退黄【主治】湿热黄疸郁金散【组成】郁金、诃子、黄芩、大黄、黄连、栀子、白芍、黄柏【功效】清热解毒,涩肠止泻【主治】马急性肠炎4、清热解毒方剂---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功效】泻火解毒【主治】三焦热盛,疮疡肿毒三、泻下方剂1、攻下方剂---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组成】大黄、芒硝、积实、厚朴【功效】攻下热结,破结通肠【主治】结症,便秘2、润下方剂---当归苁蓉汤当归苁蓉汤【组成】当归肉苁蓉番泻叶广木香厚朴炒枳壳醋香附瞿麦通草六曲【功能】润燥滑肠,理气通便。

《伤寒悬解》阳明经病——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

《伤寒悬解》阳明经病——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

《伤寒悬解》阳明经病——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一章阳明十二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发汗宜桂枝汤。

太阳表证未解,而生烦热,汗出则烦热解矣。

乃汗后又如疟状,每日日晡时发热者,此属阳明也。

(日晡,申戌之交,阳明旺盛之时也。

《汉书·天文志》:正月旦决八风,旦至食为麦,食至昳为稷,昳至晡为黍,晡至下晡为菽,下晡至日入为麻。

各以其时,用云色占种所宜。

按:日晡在日昳之后,下晡在日入之前,正申酉戌,燥金得令之时也)。

阳明有经证,有腑证,经证表热外发,其脉浮虚,腑证里热内结,其脉实。

脉实者,宜下之,以泻其里热,脉浮虚者,宜发汗,以泻其表热。

下之与大承气汤,大黄、芒硝破结而泻热,厚朴、枳实降浊而消满也,发汗宜桂枝汤,姜、甘、大枣补脾精而和中气,桂枝、芍药通经络而泻营郁也。

1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寒热往来之义,是太阳未退之表寒与阳明内郁之腑热,往来寒热之义,此属阳明也。

脉实者,脉大缓实,重按有力,潮热外蒸,表寒自罢,此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脉浮虚而属阳明者,是在阳明之经,不在阳明之腑也,经证表热外发,故其脉浮虚。

在阳明经则统于太阳一经,仍是表郁不解,故桂枝汤,通经解肌,泻其表热,和其营卫也。

注意;本条是阳明经与阳明腑汗下总纲,也是阳明之经与阳明之腑,汗下之分纲。

脉浮者在表,宜发汗,仍有表郁,解于阳明之经,则不至内传阳明腑实。

脉实者在腑,宜下之,里证已成,潮热外蒸,表证自罢。

只是先教经腑之别,汗下分纲,后面的提纲条文中,经证汗解与腑证下解,都会有。

阳明经病七章,腑病连经阳明自太阳传来,未入于腑,全是经病。

经病宜汗,其未离大阳之经,则用麻、桂,其将入阳明之腑,则加葛根。

阳明一见吐利,虽未是里实可下之证,然而经迫腑郁,已是胃热将成之根,故用葛根双解经腑之郁。

此证得法,自无离经入腑之患矣。

麻黄汤桂枝汤

麻黄汤桂枝汤

麻黄汤桂枝汤桂枝汤【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方歌】药枝枣姜甘【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水煎服。

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

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

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

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

【禁忌】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

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

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

”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方剂】麻黄桂枝汤
【方剂名】麻黄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9g),桂枝二两去皮(6g),杏仁七十个去皮尖(6g),甘草一两炙(3g)。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本方证为风寒束表,肺气失宣所致。

风寒束表,邪正相争,则恶寒发热;皮毛闭塞,经气不利,头身疼痛,无汗;肺气失宣,上逆为喘咳;苔薄白,脉浮紧均为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征象。

治宜发汗宣肺,既解在表之寒邪,又开郁闭之肺气。

方中麻黄性温辛散人肺经,既开泄腠理散寒邪,又宣畅肺气平喘咳,为君药。

桂枝通营达卫,既助麻黄发汗解表,又畅行营阴止疼痛,使表邪祛营卫和,为臣药。

麻桂相配,一宣卫气之郁闭开腠理,一通营阴之滞以和营卫,二药相须为用,透营畅卫,为辛温解表的常用组合。

杏仁苦降人肺,肃降肺气以平喘咳,与麻黄配伍,一宣一降,以复肺之宣肃功能,增平喘止咳之功,为佐药。

炙甘草调和诸药,既益气扶正,又能缓和麻、桂之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伤正,为使药而兼佐药之用。

四药合用,发汗解表以散寒,宣降肺气以平喘。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为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2.现代应用:本方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以及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使用注意】本方为发汗峻剂,药后一经汗出,则不宜再服。

对于外感表虚自汗,外感风热,体虚外感等,均忌用。

【附】大青龙汤(《伤寒论》):麻黄六两,去节(12g),桂枝二两(6g),甘草二两炙(6g),杏仁四十枚去皮尖(6g),生姜三两切(9g),大枣十枚擘(3g),石膏如鸡子大碎 (18g)。

水煎服。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主治:外寒内热,寒热俱重,身体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