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养殖技术要点

合集下载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环境要求:虹鳟鱼是一种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适宜的水温为10-15摄氏度,PH值为6.5-8.0,氧气含量大于5mg/L。

在养殖虹鳟鱼时要注意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检测水质参数,确保水质符合虹鳟鱼的生长需求。

2.饲料管理:虹鳟鱼是食性较杂的鱼类,能接受粒料、颗粒料、鱼粉等多种饲料。

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虹鳟鱼的生长状态和饲料消耗量来科学配饲,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污染。

要注意饲料的品质和新鲜度,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饲料,以免对虹鳟鱼造成伤害。

3.疾病预防:养殖虹鳟鱼过程中,要定期检查鱼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在水体消毒方面,可采用过氧化物、臭氧、紫外线等方法,有效预防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4.生长管理:虹鳟鱼在生长过程中,需定期进行分群和分类管理,避免不同体型的虹鳟鱼混群导致强弱鱼交错、打斗伤害等问题。

要保持鱼塘的清洁,及时清除残饵、排泄物和飘浮物,保持水体通畅和卫生。

二、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袭,影响养殖效益。

以下是虹鳟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1.白点病:是由幼虫一级动物白点虫寄生在虹鳟鱼体表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患病的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点,严重时可造成虹鳟鱼体弱、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是通过给予饲料添加抗寄生虫药物,对白点虫进行控制,并加强水质管理,提高水温,加快虫卵孵化速度,减少病害传染。

2.霉腐病:是由霉菌引起的寄生性疾病,患病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色或浅黄色的霉菌斑点,严重时可导致虹鳟鱼体表组织坏死。

防治方法是控制水温,保持水质清洁,加强饲料管理,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3.气囊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患病的虹鳟鱼会出现气囊肿大、发黑、坏死等症状。

防治方法是加强饲料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体,消毒鱼塘设施,预防气囊病的发生。

4.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寄生性疾病,患病的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色绒毛状物质。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蛋白、高营养的淡水鱼类,养殖虹鳟鱼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下面将对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进行分析。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 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虹鳟鱼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排除底泥和异味物质,避免过度投喂,控制鱼群密度,防止病菌滋生。

2. 虹鳟鱼品种选择:选用品质良好、适应性强的虹鳟鱼品种,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

3. 养殖池的设计:养殖池应根据虹鳟鱼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设计,保证虹鳟鱼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适合的水温、水质条件。

4. 饲料管理:虹鳟鱼的饲料要选择优质、全价、能满足虹鳟鱼生长需求的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养,防止水质变差和饲料的浪费。

5.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虹鳟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疾病扩散。

1. 病害防治:虹鳟鱼常见的疾病有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池水消毒、定期检查鱼体、合理投喂,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2. 水质病害防治:虹鳟鱼对水温、水质的要求较高,如水温过高或过低、水质污染等都会导致虹鳟鱼生长受阻、抵抗力下降。

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水温和水质参数。

3. 饮食不良症状:虹鳟鱼摄食不良可能是由于水质问题、饲料问题、疾病问题等引起的。

可以调整鱼类的饲料配方、改善水质条件,以及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来解决。

4. 营养代谢异常:虹鳟鱼如果一直处于亢进状态或处于饥饿状态,都可能引起虹鳟鱼的营养代谢异常,导致生长停滞。

应养成定时、定量喂养的习惯,以及合理投喂能满足虹鳟鱼需求的饲料,保持虹鳟鱼的营养均衡。

虹鳟鱼养殖技术包括水质管理、品种选择、养殖池设计、饲料管理和疾病防治。

常见病的防治主要涉及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以及水质病害、饮食不良症状和营养代谢异常等问题。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治,才能保证虹鳟鱼的生长健康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虹鳟鱼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淡水鱼类,它们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元素。

因此,虹鳟鱼的养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其需要的条件。

一、虹鳟鱼的基本情况虹鳟鱼又称为虹鳟、彩虹鳟、虹鳟鱼。

它们是一种冷水鱼类,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和湖泊中。

虹鳟鱼的体型较小,一般在20-30厘米左右。

它们的体色非常鲜艳,通常是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等,非常美丽。

二、虹鳟鱼的养殖技术1.选址虹鳟鱼的养殖需要选择水质清澈、流量适中、水温稳定的地方。

最好选择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山区地区。

选择的场地要远离污染源,如化工厂、养殖场等,以免对虹鳟鱼造成危害。

2.建池建池是虹鳟鱼养殖的重要环节。

虹鳟鱼适宜在水深1.5米左右的水池中生长。

池塘的大小和数量要根据养殖规模来确定。

池塘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水流、换水、排污等因素。

池塘的底部应该平整、光滑,以便于清洁。

同时,要保证池塘的通风和光照,以提高水质的质量。

3.水质管理虹鳟鱼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水质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要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污染。

其次,要控制水温,虹鳟鱼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0℃-20℃。

同时,要控制水的PH值,保持在7.0-8.5之间。

此外,还要注意水中氧气的含量,以保证虹鳟鱼的呼吸正常。

4.饲料管理虹鳟鱼的饲料主要是鱼粉、豆粕、玉米粉等。

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饲料的量,避免过量喂食。

同时,要保持饲料的新鲜,避免长时间放置造成变质。

5.疾病防治虹鳟鱼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因此要注意疾病的防治。

平时要注意观察虹鳟鱼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要定期对虹鳟鱼进行检疫,以保证养殖场的健康。

三、虹鳟鱼的养殖条件1.水质条件虹鳟鱼需要水质清澈、流量适中、水温稳定的环境。

水的PH值应该保持在7.0-8.5之间,水温应该控制在10℃-20℃之间。

2.气候条件虹鳟鱼的养殖适宜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地区。

虹鳟养殖技术

虹鳟养殖技术

虹鳟养殖技术养殖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

虹鳟养殖作为其中的一种,具有食用价值高、养殖周期短等优势,在市场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虹鳟养殖的技术要点。

一、养殖场选址和设备选择虹鳟较为适应在淡水环境下生长,因此养殖场的选址应选择水质清洁、水流量适宜的地方。

同时还需要考虑养殖场的土壤条件和阳光照射情况,以确保虹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长。

在设备选择方面,养殖池是关键。

养殖池要具备一定的深度和面积,以提供足够的生长空间。

此外,养殖池还需要有良好的水循环系统和水净化设施,保持水质的清洁与稳定。

除此之外,饲料投喂器和水温调控设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饲养管理1. 配种与繁殖:为了保证虹鳟的种质优良,选用优异的亲本进行配种是必要的。

配种过程需要注意选取健康的个体,并确保产出的种苗健壮活跃。

2. 饲料管理:虹鳟对饲料的要求较高,需要提供适宜的饲料类型和饲喂量。

常用的饲料包括混合饲料、人工饲料和天然饲料等。

饲喂需要遵循定时、定量的原则,保证鱼群的健康生长。

3. 水质管理:水质的稳定对于虹鳟的养殖非常关键。

需要定期检测水质的各项指标,如溶解氧、pH值、氨氮和亚硝酸盐等,保持水质的平衡。

4. 疾病防控:要定期检查鱼群的健康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养殖场的卫生管理也是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

三、生长调控虹鳟的生长速度与水温密切相关。

适宜的水温可以促进虹鳟的食欲和新陈代谢,提高其生长速度。

养殖者可以通过调整水温来控制虹鳟的生长节奏,提前或延迟鱼群的成熟期。

四、采收与销售当虹鳟达到成熟期时,养殖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采收。

采收前需要注意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如网箱、渔网等,以确保采收过程的顺利进行。

采收后的虹鳟可以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分类,然后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销售。

综上所述,虹鳟养殖技术包括选址与设备选择、饲养管理、生长调控以及采收与销售等多个方面。

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技术要点,才能够进行高效、稳定的虹鳟养殖,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淡水鱼类,其养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关注。

在虹鳟鱼养殖中,要注意一些养殖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 水质管理:水质是虹鳟鱼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保持水质清洁、稳定,并保持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氧量,是保证虹鳟鱼的正常生长和健康的关键。

养殖池塘的清洁,定期更换水体,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增加水流等都是水质管理的重要措施。

2. 配合饲料:虹鳟鱼对饲料的要求较高,需要提供充足、均衡的饲料。

通常可以采用混合饲料和自制饲料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虹鳟鱼的不同阶段和生长需要,适量调整饲料配方。

要注意饲料喂养的定时定量,避免过度喂养。

3. 疾病防治:虹鳟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等。

在疾病防治方面,可以采取提高养殖池塘的清洁度,合理使用药物防治疾病,增强鱼体免疫力等方法。

也可以进行定期的疾病检测和疫苗接种,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问题。

二、常见病及其防治措施:2.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同样也是虹鳟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

常见的寄生虫病有鳃蚴病、吸附虫病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检查鱼体,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病问题,同时可以使用驱虫药物进行防治。

3. 病毒性疾病:虹鳟鱼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病毒出血性腹水综合症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养殖环境的清洁度等。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保证养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管理、配合饲料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确保虹鳟鱼的正常生长和健康。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虹鳟鱼是一种淡水冷水鱼类,适宜在寒冷地区养殖。

其养殖技术和繁殖方法通常是使用淡水池塘或室内池塘来提供它们所需的温度和水质环境。

在虹鳟鱼养殖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池塘建设
虹鳟鱼池塘的建设应在平整的地面上进行,尽量避免在山坡上建设,不得使用泥土松散的区域,以免发生泥石流等事故。

二、池塘的清洁
虹鳟鱼池塘的底部应该保持干燥,并定期进行清洁,以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干净,减少虫害和病害的发生。

三、水质环境的控制
水质环境是虹鳟鱼养殖的关键,应该控制水体的温度、酸碱度和氧含量等要素。

虹鳟鱼的最适水温范围为12℃-18℃,适宜酸碱度为pH值6.5-8.5之间,氧含量应在6毫克/L 以上。

四、饵料的投喂
虹鳟鱼对饵料的适应性强,可用不同种类的饵料。

如发酵饵、蚯蚓、小鱼、虾等都是常用饵料。

婴幼鱼的饵料以细碎的水生动物为主,例如水蚯蚓、软体动物等。

而成年鱼则以颗粒饲料和饵块为主。

一、寄生虫病的防治
虹鳟鱼最常见的寄生虫病是吸虫病,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在饲料中加入杀虫剂或细菌剂进行预防和治疗。

二、呼吸道病的防治
虹鳟鱼呼吸道病常见症状为鱼体表现出喘气、咳嗽等,可使用氨虫螨杀虫剂进行治疗。

三、细菌感染病的防治
虹鳟鱼细菌感染病主要症状是体表溃疡、烂鳞和鳍红肿等,应使用强生素等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

总之,在虹鳟鱼的养殖中,要注意控制水质环境和合理投喂饵料,定期对池塘进行清洁。

同时,对症下药,及时进行预防和治疗是保持养殖效益,确保养殖成功的关键。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技术虹鳟鱼是鲑科太平洋鲑属鱼类,俗称瀑布鱼、七色鱼、虹鲑鱼等,因成鱼沿侧线有一条彩虹状棕红色纵纹而得名,原产于北美洲和太平洋西岸,现已成为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下面来看一看虹鳟鱼养殖技术吧!一、生活习性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生存临界水温0~30°C,最适生存水温16~18°C,摄食临界水温7~24°C,水温低于7°C或高于24°C时逐渐停止摄食,水温高于30°C时逐渐衰弱直至死亡,肉食性,鱼苗阶段主要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等为食,幼鱼和成鱼阶段主要以鱼类、甲壳类、水生昆虫等为食,亦吞食少量嫩叶、种子等。

二、鱼塘建设虹鳟鱼养殖鱼塘周围必须要有充足且干净的水源,鱼塘形状可因地制宜,内壁要用水泥抹光滑,从进水口到出水口要哟一定的坡降便于水体交换和排污,四季水温要能确保在12~18°C,夏季最高水温不能超过24°C,水中溶氧在7毫克/升以上,最低时不能低于5毫克/升,进、出水口要设栅栏以防虹鳟鱼逃逸。

三、种苗放养阶段规格场所密度仔鱼期-稚鱼池5000~10000尾/平方米稚鱼期体长4~5厘米、体重1克稚鱼池3000~5000尾/平方米鱼苗期体长5~6厘米、体重2克幼鱼池1200~1500尾/平方米幼鱼期体长10~15厘米、体重20~30克成鱼池50~100尾/平方米注:虹鳟鱼苗放养密度因规格、养殖方式等不同而不同,以上虹鳟鱼苗放养密度仅供参考,请务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放养密度。

四、投喂管理虹鳟鱼是肉食性鱼类,仔鱼开口料有鸡蛋黄、牲畜的肝脏、鲜杂鱼肉、水蚤干、啤酒酵母等,稚鱼期以后主要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前期日投喂6~8次,后期日投喂2~4次,体长13厘米以下时干饲料按鱼体重2~7%投喂、鲜饲料按2.5~13%投喂,体长14厘米以上时干饲料按鱼体重0.5~2.4%投喂、鲜饲料按1.0~4.9%投喂。

五、水质调控虹鳟鱼快速生长离不开优质的水质,其一是定时给鱼塘增氧,例如每天下午两点要打开增氧机增氧,闷热天气晚上也要增氧,其二是定期换水以保证水质,换水时要先排掉约1/3,然后注入干净水,换水频率因季节、天气等不同而不同,其三是定期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生石灰、漂白粉、茶饼、氨水等。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优质的淡水鱼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Ω-3脂肪酸等营养成分,因此备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虹鳟鱼养殖业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以及常见病的防治对于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水质管理虹鳟鱼喜欢生活在清澈、富含氧气的水域中,因此在虹鳟鱼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水质的管理。

首先要确保养殖水体的流动和通风情况,保持水质清澈,并且保持一定的水温。

其次要注意定期清理养殖水体中的污物和底泥,防止水体污染。

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的PH值和氨氮含量,保持水质的平衡。

2.饲料管理虹鳟鱼的饲料主要包括人工饲料和自然饵料。

在养殖过程中,可以根据虹鳟鱼的生长阶段和数量合理配置饲料,以保证虹鳟鱼的营养需求。

还要注意饲料的投喂方式和时间,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饲料。

3.养殖环境在虹鳟鱼的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养殖环境的建设和管理。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水域进行养殖,保证水域的温度和光照条件。

其次要注意水域的保护和管理,避免外界污染和捕食者的侵扰。

4.疾病防控在虹鳟鱼的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常见病的预防和控制。

常见的虹鳟鱼疾病包括藻类中毒、细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等。

因此要定期检查虹鳟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二、虹鳟鱼常见病的防治1.藻类中毒藻类中毒是一种常见的虹鳟鱼疾病,会导致虹鳟鱼出现中毒症状,甚至引发大面积的死亡。

为了防止藻类中毒,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注意养殖水域的水质,及时清理水域中的藻类;其次可以适当增加水质的流通和通风,降低藻类的生长条件;另外还可以适当增加水域中的水草和浮萍,降低藻类的密度。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掌握和常见病的防治对于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加强病害防治,才能更好地保障虹鳟鱼的健康生长和生产效益。

希望养殖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养殖条件和养殖规模,合理制定养殖计划,提高养殖管理水平,确保虹鳟鱼养殖的高质量和高产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虹鳟鱼养殖技术要点
一、养殖虹鳟所需要的基础条件
1、养鳟用水的条件
虹鳟鱼是冷水鱼类,自然条件下,栖息于水质清新、无污染沙砾底质的河川、溪流中。

湖沼型虹鳟多生活在比较深的冷水或沿岸地带的水域中;降海形虹鳟通常分为冬季入海和夏季入海两个群体,虹鳟对水温、溶解氧、水流、ph值、硬度、盐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1)水温:虹鳟鱼生存的水温可以在1—25℃范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长水温在7—22℃之间,孵化适宜水温在8—11℃、苗种培育适宜水温9—15℃、成鱼饲养适宜水温14—18℃。

在适宜水温下,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能够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当水温低于或高于适宜水温时,食欲减少,生长受阻。

当水温达到24℃时停止摄食,达到25℃时,活动异常,甚至死亡,一般将此时称为临界值。

在饲养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当水温在12—14℃时,当年鱼可长到100—250克,满两年可长到500—1000克,三年鱼可长到1000—2000克,当水温在8—10℃时,当年鱼长到30—50克,两年鱼长到300—600克,三年鱼长到800—1000克。

当水温14—18℃时,放养50—100克鱼种,经6个月的饲养鱼既能达到600—900克。

(2)溶解氧:虹鳟鱼喜欢逆流而上,群栖在溶氧充足的地方,虹鳟的耗氧量较高,所以充足的溶氧对虹鳟来讲较其他淡水鱼类更为重要.养鳟水中的溶氧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溶氧在9毫克/升以上是
生长最快,低于5毫克/升时鱼的呼吸频率加快,感觉不适,当溶氧在4毫克/升时,鱼便在注水口处集聚,长时间持续,鱼的头顶部呈现黄色,腮盖外张。

这些既可认定浮头现象,与此同时,鱼会出现死亡。

当溶解氧为3毫克/升时,鱼会大批死亡。

所以该点作为虹鳟鱼生长期的致死点。

虹鳟鱼卵的胚胎发育也和水中溶氧密切相关,溶氧量高,其胚胎发育和卵黄素吸收速度加快,而在低氧环境下发育速度减缓,且孵出的仔鱼畸形率增高。

(3)水流:虹鳟的人工养殖方式有别于其他的淡水养殖鱼类,除大水面和网箱养殖外,均采用流水的养殖方式。

养鳟池水的适宜流速为12—18米/分,放养鱼的大小有区别。

由于水流的刺激,引起虹鳟的正常运动,从而加速鱼体内的物质代谢,增进食欲。

水流还可延长饵料在水中的漂浮时间,有利于鳟鱼捕食。

同时水流还可将水中的废物冲走。

而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水的流动,交换,不断输送清新的富含氧的水,以满足鱼对氧的需求。

水流对于亲鱼有刺激性腺发育的作用。

(4)ph值:虹鳟可以在ph5.5—9.2的水域中生存。

在人工养殖环境下,比较适宜的范围是6.5—6.8期间的中性或略偏酸性的水域。

(5)盐度:虹鳟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即能在淡水中生存又能在海水中生活,我们目前饲养的虹鳟为陆封型,终生生存在淡水中,如要进行海水养殖需要有个从淡水到海水的过渡(驯化)期。

由低浓度逐渐向高浓度过渡,如25克以上的鱼种,经过20天左右的
半咸水生活后,即可适应海水的环境。

虹鳟对盐度的适应能力随个体的生长而增强,正常情况下的稚鱼可适应5—8‰的浓度,当年鱼12—14‰的浓度,一龄鱼20—25‰的浓度,成鱼能适应30‰的浓度。

(6)水源:养鳟用水源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a.涌泉水作为目前养鳟首选的水源。

由于涌泉水清澈洁净、无污染、冬暖夏凉,每年温差变化小。

这种水即可以搞成鱼,苗种的养殖,又能搞人工繁殖和孵化,是养鳟最理想的水源。

b.地下水:地下水也是养鳟的好水源,水温恒定,悬浮物少,水质较稳定,但水中溶解氧量低,使用地下水时要经过曝气。

增加水中的溶解氧量,散发出氮气等有害气体。

使用地下水养鱼需通过机械设备提水,增加了生产成本。

c.利用水库或湖泊进行网箱养鳟,或利用水库底排水开展流水池养鳟。

一般水库底排水的水温均适合鳟鱼的生存。

尤其是冷凉性的贫营养型水库都可以考虑开发养殖。

d.利用河水养鳟:较寒冷地区的河水通常水温比较低。

利用河水养鳟仅限于成鱼的养殖,效果较好,由于水温有三个月左右在12—25℃之间。

鱼的生长速度快。

但应注意:一是水温不均衡,防备高温期的危险;二是水质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

农药、污物等流入容易引发鱼病;三是冬季结冰期河水无法养鱼。

2、饲养池的条件
鳟鱼饲养池分有孵化池、稚鱼培育池、成鱼池、亲鱼培育池。

鱼池的形状有矩形、圆形、不规则型等,建池可根据养鱼的规格
和地形地势而定。

不管建造哪种鱼池,都必须做到保证水流畅通,便于交换,排污方便,无死角,易管理,易捕捞,提高水体的利用率。

目前普遍使用的养鳟池多为矩形池。

鱼池结构有混凝土结构,砖木结构和土池。

标准养鳟池最好以砖,石或混凝土结构,可根据建筑材料来源的难易而确定。

(1)饲养池规格
a.孵化池:指发眼卵孵出的仔鱼到开食后一段时间的鱼池。

此时的鱼池规格较小,一般每个池在1—3平方米,池宽0.4—1米,池长2—3米,池深30—50厘米,水深10—30厘米。

b.稚鱼池:面积30—90平方米,池宽1.2—1.5米,池长8—20米,池深40—60厘米,水深20—40厘米,池底比降0.2%。

c.成鱼池:面积100—200平方米,池宽4—6米,池长20—40米,池深40—60厘米,水深60—80厘米,池底比降0.8%。

d.成鱼池:面积150—350平方米,池深1—1.2米,水深
0.8—1米,池宽4—6米,池长30—60米,池底比降1.0%。

(2)饲养池的排列及流水方式
饲养池的建造应根据水流量,地形地势和生产计划考虑总体布局。

由于稚鱼比较幼嫩,抗病能力差,所以稚鱼池应设置在靠近水源处。

鱼池排列有串联式和平行式两种,采取哪种方式要根据水量的周年变化和地形而定。

如果水量充沛,选择平行式效果最好,但由于供水量及地形等原因,各养鳟场鱼池排列均采用串联和平行相结合的布局,一般串联池最多不应超过三个。

鱼池串联过多,后部池水质污
染变坏,影响养鱼效果。

流水方式大体分为四种:一种是水经由第一排水池逐池流过。

第二种是在二排水池或第三排水池连接处没一水渠,新鲜水和前池排水混合进入下一排水池中。

第三种是每排水池首部有一进水渠,该渠既是上一排的排水渠,又是下一排的注水渠。

第四种是单排单灌的方式,既亩池都是单独进水,排出的水不再利用,废水通过地下暗渠排出。

这种方式养鱼效果最好,但需要充足的水量。

(3)饲养池的排注水系统
凡作为养鳟的鱼池都必须同时具备注水口,排水口,闸门,防逃栏,排污池等条件,注水口需高出鱼池水面一定的距离,,使水能顺利注入鱼池,且有一定的落差让水跌入鱼池,注水口宽度视鱼池的宽度而定,一般为鱼池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为好。

一般注水口前应放置一道防逃网,即挡住污物和野杂鱼等流入鱼池,防止鱼逃逸。

排水口分上排水和底排水两种,并兼有排污的功能。

有条件的养殖场还设有专门的排污闸。

排水口的大小应和进水口的大小相符。

即能保证池水的交换,又便于残饵、粪便等污物的排出。

通常设计为三道,第一层是拦鱼栅(铁筛网、塑料板、带孔、鱼网)。

第二层为挡水闸,使池水从下部流出。

第三层为水位控制闸板。

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容易普及。

效果也不错。

如果条件允许,各池单排单灌,排水部设一拦鱼栅,下部设一排水闸,水和污物均由地下暗渠排出,这种方法排污效果最好。

但需要建设时即留好排水渠,水量要充足。

(4)防逃
养鳟池必需设有防逃设施,通常使用的防逃网有金属制作,聚乙烯网或由钢筋焊制的拦鱼栅,其孔径大小应视鱼的规格而定,在不跑鱼的前提下,孔眼应尽可能的大,以利于水流畅通。

成鱼池可用8—12毫米的钢筋焊制。

应当注意的是拦鱼栅安置必须严实。

特别是稚鱼池拦逃,闸口底部和两侧要用泡沫或软布等挤严,以防稚鱼苗从缝隙逃逸。

3.其他条件
虹鳟养殖场除了水和饲养池条件外,还应具有饲料库房,需要自行加工饲料的还应配有饲料加工机械等。

外界条件应考虑交通方便,有无电源,建场场地是否充足,建设成本等。

为把握起见,新建厂要进行科学论证,一要掌握水的周年变化,年最小和最大流量,水质状况,是否具备养鳟条件。

二是调察上游是否有污染源。

对养鳟是否有影响。

在河边建厂要考虑洪水期的威胁。

是否有必要建拦洪设施。

通过调查、论证确定生产能力。

然后进行建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