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养殖简介

合集下载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环境要求:虹鳟鱼是一种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适宜的水温为10-15摄氏度,PH值为6.5-8.0,氧气含量大于5mg/L。

在养殖虹鳟鱼时要注意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检测水质参数,确保水质符合虹鳟鱼的生长需求。

2.饲料管理:虹鳟鱼是食性较杂的鱼类,能接受粒料、颗粒料、鱼粉等多种饲料。

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虹鳟鱼的生长状态和饲料消耗量来科学配饲,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污染。

要注意饲料的品质和新鲜度,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饲料,以免对虹鳟鱼造成伤害。

3.疾病预防:养殖虹鳟鱼过程中,要定期检查鱼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在水体消毒方面,可采用过氧化物、臭氧、紫外线等方法,有效预防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4.生长管理:虹鳟鱼在生长过程中,需定期进行分群和分类管理,避免不同体型的虹鳟鱼混群导致强弱鱼交错、打斗伤害等问题。

要保持鱼塘的清洁,及时清除残饵、排泄物和飘浮物,保持水体通畅和卫生。

二、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袭,影响养殖效益。

以下是虹鳟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1.白点病:是由幼虫一级动物白点虫寄生在虹鳟鱼体表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患病的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点,严重时可造成虹鳟鱼体弱、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是通过给予饲料添加抗寄生虫药物,对白点虫进行控制,并加强水质管理,提高水温,加快虫卵孵化速度,减少病害传染。

2.霉腐病:是由霉菌引起的寄生性疾病,患病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色或浅黄色的霉菌斑点,严重时可导致虹鳟鱼体表组织坏死。

防治方法是控制水温,保持水质清洁,加强饲料管理,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3.气囊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患病的虹鳟鱼会出现气囊肿大、发黑、坏死等症状。

防治方法是加强饲料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体,消毒鱼塘设施,预防气囊病的发生。

4.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寄生性疾病,患病的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色绒毛状物质。

虹鳟鱼养殖条件

虹鳟鱼养殖条件

虹鳟鱼养殖条件虹鳟鱼属于冷水性鱼类,自然条件下野生的虹鳟鱼一般生活在水质清澈无污染的砂砾底质河流或溪流中。

野生虹鳟鱼根据其生活环境的不同划分为湖沼型虹鳟鱼和降海型虹鳟鱼。

生活在较深的冷水或沿岸地带水域的被称为湖沼型虹鳟鱼,而夏季和冬季入海的群体则被称为降海型虹鳟鱼。

虹鳟鱼对于生活环境的水温、含氧量、水流速度、酸碱值、盐度等都有一定要求。

1、适宜的水温人工养殖虹鳟鱼,生长水温尽量控制在7-22℃之间,合适的水温会促进虹鳟鱼生长繁育,若是水温过低或过高,会造成虹鳟鱼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一般适宜虹鳟鱼孵化的水温为8-11℃,培育鱼苗的适宜水温为9-15℃,饲养成鱼的适宜水温为14-18℃。

一般水温在12-14℃时,饲养正确的当年鱼体重可达到100-250g,饲养两年体重可达到1斤-2斤,饲养三年体重可达2斤-4斤,若水温控制在8-10℃时,当年鱼体重约为30-50g,饲养两年体重约在300-600g,饲养三年体重约800-1000g,当水温控制在14-18℃时,放养时50-100g的鱼种经过180天的饲养体重即可达到600-900g,以此看出,水温对虹鳟鱼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2、充足的氧气养殖池中含氧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虹鳟鱼的生死,还会影响它们的繁殖发育,若是含氧量过低,虹鳟鱼的胚胎发育和卵黄吸收速度都会延缓,甚至有可能孵化出畸形仔鱼,适宜虹鳟鱼的溶氧量为6毫克/升以上,它们在溶氧量达到9毫克/升是生长繁育最快,如果水中的溶氧量低于5毫克/升,它们的呼吸频率会加快,当溶氧量为3毫克/升时,鱼群会大量死亡,所以养殖虹鳟鱼,为使它们更好的生长繁殖,池中的溶氧量至少要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

3、水流速度速度合适的水流可以为池中的水带来更多清新的含氧充足的水,水的流动,会加速虹鳟鱼体内的新陈代谢,还能将饵料更长时间的留在水中,利于虹鳟鱼摄食,同时水流还能将水中的污物冲走,为虹鳟鱼营造更加优良的水质,一般水流速度控制在12-18m/分钟即可,具体流速根据鱼的大小而调节。

虹鳟鱼成鱼池塘养殖的饲养管理

虹鳟鱼成鱼池塘养殖的饲养管理

虹鳟鱼成鱼池塘养殖的饲养管理概述虹鳟鱼是一种高端淡水鱼类,在市场上价格较高,因此受到了很多养殖户的青睐。

虹鳟鱼成鱼池塘养殖是市场上较为常见的养殖方式,但是虹鳟鱼的养殖过程中需要较为精细的管理。

本文将介绍虹鳟鱼成鱼池塘养殖的饲养管理相关的内容。

准备工作池塘准备虹鳟鱼成鱼池塘养殖需要有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池塘的选择应该以宽阔,光照充足,通风良好为首要条件。

池塘底部应该是坚实的,不能有过度软泥。

池塘应该保持一个稳定的水质和氧气含量,进行适当的池塘清理。

一般清理池塘时应该少动水,以免扰乱池塘中的生态系统。

清理时可以利用长杆木棍或水泵对着管道进行冲洗。

配置水质养殖虹鳟鱼成鱼需要适宜的水质和氧气含量。

虹鳟鱼成鱼最适合生长的水温为14-20℃,对于水温过高的地方,需要进行降温处理。

虽然种植虹鳟鱼的水源是水库,但是水库中的水还是需要经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进行净化。

水质的稳定和适宜有很大的关系,若水质不稳定,振荡波动较大,会使得养殖虹鳟鱼成鱼缺氧或者死亡。

同时,在池塘内投放鱼苗之前,需要进行适当的药品消毒处理,为虹鳟鱼成鱼的生存健康降低风险。

饲料准备正确的饲养方法可以使虹鳟鱼成鱼健康成长。

虹鳟鱼成鱼主要吃一些小型水生动物,如虫子、昆虫等等。

野生情况下,虹鳟鱼成鱼会在水里捕捉小型水生动物和植物根茎。

养殖虹鳟鱼成鱼时,需要进行精细的饲料投放管理。

一般情况下,可以根据斤数掌握投放饲料的量。

目前市场上鱼饲料也较为全面,可以通过选购档次不同的饲料来实际满足虹鳟鱼成鱼的喜好。

虫子类的食物不能配比过多,否则可能会导致虹鳟鱼成鱼患病和减缓成长速度。

营养管理合理投喂虹鳟鱼成鱼的营养管理非常重要,虹鳟鱼成鱼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合理的营养和采食次数。

在投喂过程中,需要重视一定的数据指标。

鱼塘主要的指标包括鱼池温度、控制饲料投放的重量和控制投喂的次数。

饲养虹鳟鱼成鱼时需要控制饲料的投放重量和投喂次数,过多的饲料投放会导致虹鳟鱼成鱼消化不良。

一般情况下,每次投放饲料的重量以每吨虹鳟鱼成鱼的体重为准。

虹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虹鳟鱼高产人工养殖技术

虹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虹鳟鱼高产人工养殖技术

虹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虹鳟鱼高产人工养殖技术虹鳟鱼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是一种珍贵的冷水性养殖鱼类,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迅速,容易捕捞,人工繁殖简单。

1959年引入我国,日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

我国农村有不少溪流、冷泉、水库,可因地制宜饲养虹鳟鱼。

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虹鳟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虹鳟鱼高产人工养殖技术。

1、亲鱼培育健壮和繁殖力强的亲鱼才可产出优良的鱼卵,从而孵化出优质的鱼,因此要加强亲鱼的培育工作,选择亲鱼时要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个体。

然后提供良好的培育条件,用于培育亲鱼的鱼池要宽大且水流通畅,溶氧量高,面积一般在100~300 mz,深度约为1~1.4 m,水温保持在5~13℃,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亲鱼的性腺发育,在亲鱼产卵前6个月,水温不宜超过12℃。

在亲鱼性成熟前要加大注水量,以促进亲鱼性腺的发育。

虹鳟鱼人工繁殖效益的高低与其培育管理密切相关,外在的养殖环境与内在的条件都会影响到虹鳟鱼的性成熟,因此要加强亲鱼的培育管理,尤其是要注意加强培育环境和饲料营养的管理。

控制好亲鱼培育的外在条件,最重要的是控制好鱼池温度,保持水温在5~13℃,如果水温高于15℃,就会出现异常卵,水温低于4℃,亲鱼的性腺会停止发育,产卵期推迟。

虹鳟鱼属于短日照鱼类,日照时间在12 h 以内的性腺发育良好,如果光照超过12 h性腺发育就会变慢,因此可以通过人工控制光照的方法来控制虹鳟鱼的产卵期。

在培育亲鱼时,要将雌鱼与雄鱼混养,以利用雄鱼来刺激雌鱼的性腺发育,一般雌雄的比例控制在4:1在右。

提供优质且适宜的饲料。

虹鳟鱼的鱼卵质量直接影响卵的受精和孵化效果,而鱼卵的质量又与饲料质量密切相关,一般野生虹鳟鱼所产的卵质量较好,这主要由于摄食的饵料较丰富,因此在人工培育时要给亲鱼提供全价的优质饲料,保证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约为38%,粗脂肪含量约6%,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12%,并且维生素A、维生素D以及维生素E等要适量,同时还可以添加酵母粉等,以提高卵的质量。

《虹鳟鱼养殖技术》(怎样养殖虹鳟鱼)

《虹鳟鱼养殖技术》(怎样养殖虹鳟鱼)

虹鳟鱼无公害养殖技术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要求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其生活水温为5~24℃,适宜水温为7~18℃,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3~18℃。

在适宜水温条件范围内,虹鳟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能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

当生活环境水温低于7℃或高于20℃时,虹鳟鱼摄食停止,机体衰竭以至死亡。

在天然水域中,如水量充沛,溶氧量充足,尚可忍受24℃以上的水温,而在养殖场条件下,水温22℃左右即有致死的危险。

虹鳟鱼是性喜逆流和喜氧的鱼类,水流的刺激不仅可加速体内物质代谢,而且能把排泄物带走,应不断供给清新而富含氧的水流,以满足其对氧的需求。

虹鳟生活的适宜流速为2~3厘米/秒。

虹鳟鱼对水中的溶氧量一般要求在5毫克/升以上。

要使虹鳟鱼生长良好,水中溶氧最好在6毫克/升以上,9毫克/升以上食欲旺盛,生长快速。

当水中溶氧低于5毫克/升时,虹鳟鱼呼吸频率加快,呼吸即感困难;低于4.3毫克/升时,鱼密集于注水部,持续很长时间,鱼头顶部呈现黄色,鳃盖外张,此即虹鳟鱼“浮头”,与此同时出现死亡;低于3毫克/升,出现窒息而大批死亡,该值为夏季虹鳟鱼的致死点。

虹鳟鱼喜清净而透明的水,水中悬浮物落于鳃上能导致呼吸困难,严重时以致窒息,在混水中摄食停止,生长受阻,以致死亡。

幼鱼对混浊尤为敏感,暴雨和洪水期的浊水能引起稚鱼和幼鱼死亡增多。

除温度和氧气外,虹鳟对水质指标有一定要求。

虹鳟鱼虽然生存于酸碱度值5.5~9.2的水中,最适酸碱度值范围为6.5~6.9。

对盐度的适应能力随个体的增长而增强,稚鱼能在0.5%~0.8%盐度的水中生长,当年鱼能在1.2%~1.4%盐度的水中生长,通常在35克以上个体经半咸水过渡,即可适应海水生活。

虹鳟鱼喜欢集群,游泳速度较快,摄食凶猛,常常群跃水面争掠食物。

虹鳟鱼养殖技术光盘和书籍:《CCTV7农广天地正版光盘——虹鳟鱼养殖技术》虹鳟鱼,俗称鳟鱼,属鲱形目鲑科,原产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因其成体沿侧线具有一棕红色纵纹,如同彩虹一样而得名。

虹鳟鱼养殖技术要点

虹鳟鱼养殖技术要点

虹鳟鱼养殖技术要点一、养殖虹鳟所需要的基础条件1、养鳟用水的条件虹鳟鱼是冷水鱼类,自然条件下,栖息于水质清新、无污染沙砾底质的河川、溪流中。

湖沼型虹鳟多生活在比较深的冷水或沿岸地带的水域中;降海形虹鳟通常分为冬季入海和夏季入海两个群体,虹鳟对水温、溶解氧、水流、ph值、硬度、盐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1)水温:虹鳟鱼生存的水温可以在1—25℃范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长水温在7—22℃之间,孵化适宜水温在8—11℃、苗种培育适宜水温9—15℃、成鱼饲养适宜水温14—18℃。

在适宜水温下,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能够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当水温低于或高于适宜水温时,食欲减少,生长受阻。

当水温达到24℃时停止摄食,达到25℃时,活动异常,甚至死亡,一般将此时称为临界值。

在饲养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当水温在12—14℃时,当年鱼可长到100—250克,满两年可长到500—1000克,三年鱼可长到1000—2000克,当水温在8—10℃时,当年鱼长到30—50克,两年鱼长到300—600克,三年鱼长到800—1000克。

当水温14—18℃时,放养50—100克鱼种,经6个月的饲养鱼既能达到600—900克。

(2)溶解氧:虹鳟鱼喜欢逆流而上,群栖在溶氧充足的地方,虹鳟的耗氧量较高,所以充足的溶氧对虹鳟来讲较其他淡水鱼类更为重要.养鳟水中的溶氧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溶氧在9毫克/升以上是生长最快,低于5毫克/升时鱼的呼吸频率加快,感觉不适,当溶氧在4毫克/升时,鱼便在注水口处集聚,长时间持续,鱼的头顶部呈现黄色,腮盖外张。

这些既可认定浮头现象,与此同时,鱼会出现死亡。

当溶解氧为3毫克/升时,鱼会大批死亡。

所以该点作为虹鳟鱼生长期的致死点。

虹鳟鱼卵的胚胎发育也和水中溶氧密切相关,溶氧量高,其胚胎发育和卵黄素吸收速度加快,而在低氧环境下发育速度减缓,且孵出的仔鱼畸形率增高。

(3)水流:虹鳟的人工养殖方式有别于其他的淡水养殖鱼类,除大水面和网箱养殖外,均采用流水的养殖方式。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摘要】虹鳟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性冷水鱼类,其养殖技术的发展对于提升养殖效益和减少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虹鳟鱼养殖的背景和养殖技术的重要性入手,详细介绍了虹鳟鱼的养殖技术、饲料管理、水质管理以及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对于常见病的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强调了在虹鳟鱼养殖过程中疾病防治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展望了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发展前景,指出了疾病防治在养殖过程中的重要性,为虹鳟鱼养殖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内容,读者可以了解到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关键点,提高养殖效益,减少疾病发生,推动虹鳟鱼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虹鳟鱼、养殖技术、饲料管理、水质管理、疾病防治、常见病、防治措施、发展前景、重要性。

1. 引言1.1 虹鳟鱼养殖的背景虹鳟鱼,又称虹鳟、彩虹鳟,是一种珍贵的淡水食用鱼类,其肉质细腻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虹鳟鱼原产于北美洲,后被引入欧洲、亚洲等地,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虹鳟鱼的养殖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初是作为观赏鱼在欧洲流行起来。

随着人们对虹鳟鱼肉质的认可和需求的增加,虹鳟鱼的养殖逐渐从观赏转向了食用,养殖规模也逐渐扩大。

虹鳟鱼养殖的背景主要是由于其适应性强、生长快、肉质好等特点,使得其成为了一种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养殖品种。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虹鳟鱼的市场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促使了虹鳟鱼养殖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完善。

虹鳟鱼养殖已经成为了农业和渔业结合的重要产业之一,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养殖技术的重要性虹鳟鱼是一种优质的淡水养殖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受到了广泛的市场认可。

在进行虹鳟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技术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养殖技术的水平直接影响着虹鳟鱼养殖的效益和产出量。

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养殖技术,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养殖效益,降低养殖成本,同时也可以减少虹鳟鱼养殖过程中的风险。

养殖技术包括对虹鳟鱼的生长发育规律、饲养管理、水质调节、疾病防治等方面的掌握和实践经验。

虹鳟鱼养殖技术虹鳟鱼渔业价值

虹鳟鱼养殖技术虹鳟鱼渔业价值

虹鳟鱼养殖技术-虹鳟鱼渔业价值虹鳟鱼头小、骨少、肉厚,肉中无肌肉刺,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无腥味,适宜于蒸、煮、烤,也可以做生鱼片直接食用。

虹鳟以鱼鳞有光泽、透亮为好,翻开鳃呈鲜红者、表皮及鱼鳞无脱落才是新鲜的,鱼眼要清澈透明不混浊,无损伤痕迹;用手指按一下鱼身,富有弹性就表示鱼体较新鲜。

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虹鳟鱼养殖技术,虹鳟鱼渔业价值。

虹鳟鱼经济利用虹鳟肉多,刺软,少腥味,为高级食用鱼。

由于幼鱼肉嫩味美、生产周期短,国际上的商品规格大都为150~300克。

日本等国常以油炸酱渍虹鳟鱼块、生鱼片、酱渍酥鱼、盐渍鱼子等作为宴客佳肴。

0.5千克以上的成鱼在欧、美各国多制成熏鱼出售。

中国目前的商品鱼规格大致为0.5千克左右,以鲜销为主,也有少量冷冻品。

在欧、美各国,虹鳟又是游钓的主要对象之一。

虹鳟鱼养殖技术1、养殖场的选择养殖池溏的水温要求冬季在4℃以上,夏季不超过20℃,虹鳟周年可摄食生长。

池溏应为流水池溏,水质清新,透明度大,含氧量充足,水中不含任何有毒、有害物质。

2、养殖场的建设山涧溪流、泉水、地下水、深水水库的底排水或水温偏低、透明度大的河水等,均可作为虹鳟养殖场的供水水源。

在上方水源修建拦坝,提高水位,形成水流的落差,保持池塘供水有足够的流速。

池塘的注水,尤其在集约化养殖场应该是独立的。

池塘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水沟形均可,但以延长的长方形为好,宽长比例1℃4~1℃5,防止池中有水流停滞的死角。

池子宽度不宜过大,稚鱼池宽多为1.5~2米,成鱼池宽多为4~5米。

池底要求有一定的坡度、坡降,稚鱼池以0.2%为宜,成鱼池以0.8%为宜,便于排水、排污和捕鱼。

池塘可为土池或水泥池,池岸边要高出水面20~30厘米。

稚鱼池一般为30~90平方米,成鱼池在100~200平方米。

3、虹鳟稚鱼及当年鱼的饲养刚浮起的稚鱼索饵能力差,不集群。

开始投喂时需注意使饵料遍撒水面,待喂养两周后,则可以把饲料撒到鱼较多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本书简要介绍了虹鳟鱼养殖生物学特点,较系统地综述了虹鳟鱼养殖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建场
选 址和养鳟设施、人工繁殖和苗种育成、成鱼养殖和鱼病防治以及营养和饲料等适用技术。其中有
国内成功的技术经验,也有值得借鉴的国外养鳟技术。书中介绍的单盐等渗液洗卵受精、四细胞受精
率检测等技术、方法以及许多技术参数均为国内首次报道。可供作养鳟场、户和技术研究、技术培训
的参考。

3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养鳟业发展概况
(一)国外养鳟业简介
(二)中国养鳟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推动中国养鳟业持续发展的养鳟研究
(四)中国养鳟技术的现状
(五)展望养鳟业
二、虹鳟鱼生物学
(一)形态特征
(二)生态习性
(三)性腺构造及生物学
(四)受精生物学
(五)早期发育生物学
(六)生长与环境
三、虹鳟鱼养殖场的建设
(一)养鱼场的主要类型和养殖方式
(二)养殖场的场址选择
四、虹鳟鱼养鱼设施
(一)鱼也
(二)采卵孵化设施
(三)其他设备和工具
五、虹鳟鱼的养殖
(一)苗种培育
(二)当年鱼的饲养
(三)食用鱼的饲养
六、虹鳟鱼的人工繁殖
(一)亲鱼
(二)亲鱼培育
(三)食用鱼的饲养
七、虹鳟鱼的钟头和饲料
(一)摄食、消化和吸收
(二)营养
(三)饲料
八、虹鳟鱼常见疾病的防治
(一)常见疾病及发病预兆
(二)发病原因
(三)常见病诊断及防治
(四)防治疾病的注意事项
九、虹鳟鱼的营养价值
附录
附表1 养鳟用饲料原料营养成分表
附表2 养鳟用饲料原料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万分表
附表3 养鳟用饲料原料氨基酸含量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