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鳟鱼养殖资料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环境要求:虹鳟鱼是一种对水质要求比较高的鱼类,适宜的水温为10-15摄氏度,PH值为6.5-8.0,氧气含量大于5mg/L。
在养殖虹鳟鱼时要注意保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定期检测水质参数,确保水质符合虹鳟鱼的生长需求。
2.饲料管理:虹鳟鱼是食性较杂的鱼类,能接受粒料、颗粒料、鱼粉等多种饲料。
在养殖过程中,要根据虹鳟鱼的生长状态和饲料消耗量来科学配饲,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污染。
要注意饲料的品质和新鲜度,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饲料,以免对虹鳟鱼造成伤害。
3.疾病预防:养殖虹鳟鱼过程中,要定期检查鱼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处理。
在水体消毒方面,可采用过氧化物、臭氧、紫外线等方法,有效预防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4.生长管理:虹鳟鱼在生长过程中,需定期进行分群和分类管理,避免不同体型的虹鳟鱼混群导致强弱鱼交错、打斗伤害等问题。
要保持鱼塘的清洁,及时清除残饵、排泄物和飘浮物,保持水体通畅和卫生。
二、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在养殖过程中,会受到一些疾病的侵袭,影响养殖效益。
以下是虹鳟鱼常见病的防治方法:1.白点病:是由幼虫一级动物白点虫寄生在虹鳟鱼体表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患病的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点,严重时可造成虹鳟鱼体弱、食欲减退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是通过给予饲料添加抗寄生虫药物,对白点虫进行控制,并加强水质管理,提高水温,加快虫卵孵化速度,减少病害传染。
2.霉腐病:是由霉菌引起的寄生性疾病,患病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色或浅黄色的霉菌斑点,严重时可导致虹鳟鱼体表组织坏死。
防治方法是控制水温,保持水质清洁,加强饲料管理,提高虹鳟鱼的免疫力。
3.气囊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患病的虹鳟鱼会出现气囊肿大、发黑、坏死等症状。
防治方法是加强饲料管理,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体,消毒鱼塘设施,预防气囊病的发生。
4.真菌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寄生性疾病,患病的虹鳟鱼体表会出现白色绒毛状物质。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蛋白、高营养的淡水鱼类,养殖虹鳟鱼可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下面将对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进行分析。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 水质管理:水质是影响虹鳟鱼养殖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要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排除底泥和异味物质,避免过度投喂,控制鱼群密度,防止病菌滋生。
2. 虹鳟鱼品种选择:选用品质良好、适应性强的虹鳟鱼品种,能够提高产量和质量。
3. 养殖池的设计:养殖池应根据虹鳟鱼的生长特点进行合理设计,保证虹鳟鱼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适合的水温、水质条件。
4. 饲料管理:虹鳟鱼的饲料要选择优质、全价、能满足虹鳟鱼生长需求的饲料,合理投喂,避免过度喂养,防止水质变差和饲料的浪费。
5.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虹鳟鱼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使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疾病扩散。
1. 病害防治:虹鳟鱼常见的疾病有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防治措施包括加强池水消毒、定期检查鱼体、合理投喂,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2. 水质病害防治:虹鳟鱼对水温、水质的要求较高,如水温过高或过低、水质污染等都会导致虹鳟鱼生长受阻、抵抗力下降。
要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水温和水质参数。
3. 饮食不良症状:虹鳟鱼摄食不良可能是由于水质问题、饲料问题、疾病问题等引起的。
可以调整鱼类的饲料配方、改善水质条件,以及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来解决。
4. 营养代谢异常:虹鳟鱼如果一直处于亢进状态或处于饥饿状态,都可能引起虹鳟鱼的营养代谢异常,导致生长停滞。
应养成定时、定量喂养的习惯,以及合理投喂能满足虹鳟鱼需求的饲料,保持虹鳟鱼的营养均衡。
虹鳟鱼养殖技术包括水质管理、品种选择、养殖池设计、饲料管理和疾病防治。
常见病的防治主要涉及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真菌感染以及水质病害、饮食不良症状和营养代谢异常等问题。
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养殖管理和疾病防治,才能保证虹鳟鱼的生长健康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条件虹鳟鱼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淡水鱼类,它们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元素。
因此,虹鳟鱼的养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及其需要的条件。
一、虹鳟鱼的基本情况虹鳟鱼又称为虹鳟、彩虹鳟、虹鳟鱼。
它们是一种冷水鱼类,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和湖泊中。
虹鳟鱼的体型较小,一般在20-30厘米左右。
它们的体色非常鲜艳,通常是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等,非常美丽。
二、虹鳟鱼的养殖技术1.选址虹鳟鱼的养殖需要选择水质清澈、流量适中、水温稳定的地方。
最好选择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山区地区。
选择的场地要远离污染源,如化工厂、养殖场等,以免对虹鳟鱼造成危害。
2.建池建池是虹鳟鱼养殖的重要环节。
虹鳟鱼适宜在水深1.5米左右的水池中生长。
池塘的大小和数量要根据养殖规模来确定。
池塘的设计应该考虑到水流、换水、排污等因素。
池塘的底部应该平整、光滑,以便于清洁。
同时,要保证池塘的通风和光照,以提高水质的质量。
3.水质管理虹鳟鱼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水质管理非常重要。
首先要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污染。
其次,要控制水温,虹鳟鱼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0℃-20℃。
同时,要控制水的PH值,保持在7.0-8.5之间。
此外,还要注意水中氧气的含量,以保证虹鳟鱼的呼吸正常。
4.饲料管理虹鳟鱼的饲料主要是鱼粉、豆粕、玉米粉等。
在饲养过程中,要注意控制饲料的量,避免过量喂食。
同时,要保持饲料的新鲜,避免长时间放置造成变质。
5.疾病防治虹鳟鱼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因此要注意疾病的防治。
平时要注意观察虹鳟鱼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
同时,要定期对虹鳟鱼进行检疫,以保证养殖场的健康。
三、虹鳟鱼的养殖条件1.水质条件虹鳟鱼需要水质清澈、流量适中、水温稳定的环境。
水的PH值应该保持在7.0-8.5之间,水温应该控制在10℃-20℃之间。
2.气候条件虹鳟鱼的养殖适宜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区地区。
虹鳟鱼养殖条件

虹鳟鱼养殖条件虹鳟鱼属于冷水性鱼类,自然条件下野生的虹鳟鱼一般生活在水质清澈无污染的砂砾底质河流或溪流中。
野生虹鳟鱼根据其生活环境的不同划分为湖沼型虹鳟鱼和降海型虹鳟鱼。
生活在较深的冷水或沿岸地带水域的被称为湖沼型虹鳟鱼,而夏季和冬季入海的群体则被称为降海型虹鳟鱼。
虹鳟鱼对于生活环境的水温、含氧量、水流速度、酸碱值、盐度等都有一定要求。
1、适宜的水温人工养殖虹鳟鱼,生长水温尽量控制在7-22℃之间,合适的水温会促进虹鳟鱼生长繁育,若是水温过低或过高,会造成虹鳟鱼生长发育迟缓甚至死亡,一般适宜虹鳟鱼孵化的水温为8-11℃,培育鱼苗的适宜水温为9-15℃,饲养成鱼的适宜水温为14-18℃。
一般水温在12-14℃时,饲养正确的当年鱼体重可达到100-250g,饲养两年体重可达到1斤-2斤,饲养三年体重可达2斤-4斤,若水温控制在8-10℃时,当年鱼体重约为30-50g,饲养两年体重约在300-600g,饲养三年体重约800-1000g,当水温控制在14-18℃时,放养时50-100g的鱼种经过180天的饲养体重即可达到600-900g,以此看出,水温对虹鳟鱼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2、充足的氧气养殖池中含氧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虹鳟鱼的生死,还会影响它们的繁殖发育,若是含氧量过低,虹鳟鱼的胚胎发育和卵黄吸收速度都会延缓,甚至有可能孵化出畸形仔鱼,适宜虹鳟鱼的溶氧量为6毫克/升以上,它们在溶氧量达到9毫克/升是生长繁育最快,如果水中的溶氧量低于5毫克/升,它们的呼吸频率会加快,当溶氧量为3毫克/升时,鱼群会大量死亡,所以养殖虹鳟鱼,为使它们更好的生长繁殖,池中的溶氧量至少要保持在6毫克/升以上。
3、水流速度速度合适的水流可以为池中的水带来更多清新的含氧充足的水,水的流动,会加速虹鳟鱼体内的新陈代谢,还能将饵料更长时间的留在水中,利于虹鳟鱼摄食,同时水流还能将水中的污物冲走,为虹鳟鱼营造更加优良的水质,一般水流速度控制在12-18m/分钟即可,具体流速根据鱼的大小而调节。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虹鳟鱼是一种高效经济的淡水鱼类,其养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养殖户的关注。
在虹鳟鱼养殖中,要注意一些养殖技术,同时也要重视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一、虹鳟鱼养殖技术:1. 水质管理:水质是虹鳟鱼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保持水质清洁、稳定,并保持适宜的温度、酸碱度和氧量,是保证虹鳟鱼的正常生长和健康的关键。
养殖池塘的清洁,定期更换水体,提高水体的溶氧量,增加水流等都是水质管理的重要措施。
2. 配合饲料:虹鳟鱼对饲料的要求较高,需要提供充足、均衡的饲料。
通常可以采用混合饲料和自制饲料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虹鳟鱼的不同阶段和生长需要,适量调整饲料配方。
要注意饲料喂养的定时定量,避免过度喂养。
3. 疾病防治:虹鳟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等。
在疾病防治方面,可以采取提高养殖池塘的清洁度,合理使用药物防治疾病,增强鱼体免疫力等方法。
也可以进行定期的疾病检测和疫苗接种,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问题。
二、常见病及其防治措施:2.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同样也是虹鳟鱼养殖中常见的疾病。
常见的寄生虫病有鳃蚴病、吸附虫病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检查鱼体,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病问题,同时可以使用驱虫药物进行防治。
3. 病毒性疾病:虹鳟鱼的病毒性疾病主要有病毒出血性腹水综合症等。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进行病毒检测,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养殖环境的清洁度等。
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养殖效益和保证养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管理、配合饲料和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养殖技术水平,确保虹鳟鱼的正常生长和健康。
虹鳟鱼养殖技术要点

虹鳟鱼养殖技术要点一、养殖虹鳟所需要的基础条件1、养鳟用水的条件虹鳟鱼是冷水鱼类,自然条件下,栖息于水质清新、无污染沙砾底质的河川、溪流中。
湖沼型虹鳟多生活在比较深的冷水或沿岸地带的水域中;降海形虹鳟通常分为冬季入海和夏季入海两个群体,虹鳟对水温、溶解氧、水流、ph值、硬度、盐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1)水温:虹鳟鱼生存的水温可以在1—25℃范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长水温在7—22℃之间,孵化适宜水温在8—11℃、苗种培育适宜水温9—15℃、成鱼饲养适宜水温14—18℃。
在适宜水温下,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能够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当水温低于或高于适宜水温时,食欲减少,生长受阻。
当水温达到24℃时停止摄食,达到25℃时,活动异常,甚至死亡,一般将此时称为临界值。
在饲养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当水温在12—14℃时,当年鱼可长到100—250克,满两年可长到500—1000克,三年鱼可长到1000—2000克,当水温在8—10℃时,当年鱼长到30—50克,两年鱼长到300—600克,三年鱼长到800—1000克。
当水温14—18℃时,放养50—100克鱼种,经6个月的饲养鱼既能达到600—900克。
(2)溶解氧:虹鳟鱼喜欢逆流而上,群栖在溶氧充足的地方,虹鳟的耗氧量较高,所以充足的溶氧对虹鳟来讲较其他淡水鱼类更为重要.养鳟水中的溶氧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溶氧在9毫克/升以上是生长最快,低于5毫克/升时鱼的呼吸频率加快,感觉不适,当溶氧在4毫克/升时,鱼便在注水口处集聚,长时间持续,鱼的头顶部呈现黄色,腮盖外张。
这些既可认定浮头现象,与此同时,鱼会出现死亡。
当溶解氧为3毫克/升时,鱼会大批死亡。
所以该点作为虹鳟鱼生长期的致死点。
虹鳟鱼卵的胚胎发育也和水中溶氧密切相关,溶氧量高,其胚胎发育和卵黄素吸收速度加快,而在低氧环境下发育速度减缓,且孵出的仔鱼畸形率增高。
(3)水流:虹鳟的人工养殖方式有别于其他的淡水养殖鱼类,除大水面和网箱养殖外,均采用流水的养殖方式。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

浅析虹鳟鱼养殖技术及常见病的防治1. 引言1.1 虹鳟鱼养殖的起源虹鳟鱼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食用鱼类,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青睐。
虹鳟鱼养殖起源于北美洲,最早是在美国和加拿大进行养殖的。
据资料记载,早在19世纪中叶,虹鳟鱼就被引入欧洲,开始在挪威等国家进行规模化养殖。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虹鳟鱼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逐渐成为欧洲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在中国,虹鳟鱼养殖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一些湖泊、水库和山区的清澈溪流。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和养殖技术的引进,中国的虹鳟鱼养殖业也逐渐发展壮大。
目前,一些养殖基地在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已经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体系,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出口到一些国家和地区。
虹鳟鱼养殖的起源是由于人们对优质食用鱼类的需求,也是养殖业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
随着人们对饮食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虹鳟鱼养殖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2 虹鳟鱼养殖的意义虹鳟鱼养殖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人们丰富的鱼类资源,满足了市场对于优质鱼类的需求。
虹鳟鱼肉质肥美,营养丰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其养殖不仅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促进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虹鳟鱼养殖也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农村就业,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虹鳟鱼养殖也有利于水产资源保护,减少野生鱼类捕捞,保护水生态环境。
展开虹鳟鱼养殖还可以带动相关科研领域的发展,促进养殖技术的创新与提高,推动水产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虹鳟鱼养殖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保护水产资源和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1.3 虹鳟鱼养殖的现状虹鳟鱼养殖的现状可以说是非常乐观的。
随着人们对饮食健康的重视以及对优质水产品需求的增加,虹鳟鱼逐渐成为了养殖业的热门品种之一。
目前,国内各地的虹鳟鱼养殖基地越来越多,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与传统的鱼类相比,虹鳟鱼的营养价值更高,肉质更鲜嫩,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技术1、成鱼的饲养管理。
成鱼池可以用土池或水泥池,土池以1亩左右,水深1.5米为宜,水泥池以50平方米左右,水深1米左右为宜。
池底最好设排污口,便于经常排出粪便或废饵。
其口防逃罩网目以1×1厘米为宜,过大则逃鱼,过小则易被树叶及青苔堵塞。
放养前要用石灰清池。
放养的鱼种应经筛选,大小要整齐,以每尾重50克左右为好。
要根据水流及溶氧条件合理密养。
一般每升可养1~1.5千克(约3磅)虹鳟鱼。
饲养管理中,应重点抓好水、饵、病三项工作。
水质要不断更新,一般每小时换1次以上,还要定期刷池,清池,一般每月1次。
对于密度较大或水流量较小的池子应按装增氧设备,并且勤刷池,一般半月1次。
成鱼饵料一般动物性成分占30%~40%,植物性成分占70%~60%,饵料要新鲜,颗粒饵料的蛋白质含量以40%~42%为宜,脂肪含量以7%~9%为宜。
碳水化合物含量以9%~12%为宜。
日投喂量为鱼体重3%~5%,每日分二次投喂。
虹鳟鱼在成鱼饲养阶段,易患肝病、肠炎病,死亡率很高,应认真做好防病工作。
虹鳟鱼养成商品鱼的生长周期一般为1年零6个月至1年零10个月。
商品规格300克以上。
2、建场条件。
首先必须选好水源与场地,水源可用冷泉水、水库底层水、地下水等,但水温常年保持在7~20℃。
水量要充沛,季节性变化幅度要小,终年流量要恒定,年变化幅度明显的应以枯水期的水流量作为规划根据。
大约每秒100升的水可产20吨鱼。
水源溶氧量应在5毫克/升以上。
水源水质也应认真调查,钙质水天然饵料丰富、水质较清新可以引用沼泽水、泥炭水呈酸性应放弃使用。
要调查附近有无工厂、矿井等排出的废弃物污染水源。
经过水质分析后,再以数十尾鱼种试水。
选择场地应考虑土质是否合适,土质以砂砾底、黑土、黄土底都行,地势要有一定倾斜度,一般为1~3∶1000,便于建串联池,有自然落差,跌水增氧,并且便于排污。
水源应比池子水面高,可以自流免去机械抽水节省电力,减少开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虹鳟鱼属鲱形目、鲑科。
由于虹鳟鱼具有骨刺少,肉味鲜美,易捕捞,不需越冬保种,饵料利用率高,生长快,养殖产量高流水高密度养殖产量可达1万公斤/亩等特点,因而深受人们的青睐。
历经多年的养殖研究,现已掌握了虹鳟鱼的人工繁殖、鱼种培育和亲鱼饲养等技术。
目前国内已有黑龙江、辽宁、北京、山东、山西、甘肃等20多个省市开展了虹鳟养殖。
一、虹鳟鱼的生物学特性(一)生活习惯虹鳟喜栖息在水质清新,有水流,水量充足,具有沙砾底质的冷水溪流中。
适宜生活水温为12-20℃,最适生长水温为16-18℃。
低于8℃或高于20 ℃,食欲减退,生长减缓。
水温超过22℃,停止摄食。
长时间持续高温(≥22 ℃),机体衰弱而死亡。
水温27℃以上,短时间内死亡。
虹鳟为喜逆流和喜高氧鱼类。
养殖虹鳟的适应流速为2-30cm/秒,水流的刺激能够引起虹鳟的正常运动,增进食欲和加速生长。
养殖虹鳟的水质要求:透明度大,溶氧高,当水中溶氧量低于5mg/L时,虹鳟鱼呼吸频率加快,感觉不适;水中溶氧量低于4.3mg/L时,鱼浮头,并出现死亡;水中溶氧量低于3mg/L时,大批死亡,此值为夏季虹鳟的致死点。
水中溶氧量7mg/L,虹鳟生长正常;水中溶氧量为9mg/L时,虹鳟生长最快。
虹鳟可生存于pH值为5.5-9.2的水环境中,最适pH值为7-7.5。
虹鳟鱼对盐度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而且随着个体的成长而增强,稚鱼能适应的盐度为5‰-8‰;当年鱼为12‰-14‰;1龄鱼为20‰-25‰;成鱼为35‰;成鱼经半咸水过渡,甚至可适应海水中生活。
(二)繁殖习性虹鳟性成熟年龄和产卵季节因其生活的地理水域而有较大差异。
在适宜虹鳟生长和繁殖的水温范围内,水温越高,成熟越早,产卵季节也早。
在我国的北京、山西等地,虹鳟性成熟年龄为2-3龄,产卵期为12月份至翌年1 月份。
在黑龙江,虹鳟的性成熟年龄为3-4龄。
产卵季节为每年的1-3月份。
产卵时亲鱼选择有砂砾底质、水质澄清、水流较急的河床浅水处作产卵场,雌鱼用尾鳍挖掘产卵坑,当雌雄鱼互相追逐,雌鱼产卵,雄鱼射精于坑内,之后雌鱼用尾鳍扇动砂砾覆盖受精卵。
自然繁殖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都很低。
虹鳟鱼卵为端黄卵、沉性,多呈白橙红或黄赤色。
怀卵量与亲鱼个体大小有关,亲鱼的怀卵量一般为1000-10000粒。
二、虹鳟鱼的人工繁殖(一)亲鱼培育虹鳟鱼人工繁殖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亲鱼培育,其培育好坏直接关系到雌鱼的怀卵量、成熟率以及卵子和精子的质量。
因此,在亲鱼培育中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1、建好亲鱼培育池为了培育好亲鱼,产鱼池要求宽大,水流畅通,含氧量充足。
在实际生产中亲鱼池通常建成长方形,面积400-500m2,水深1-1.5m,注水流量50-100 L/秒,砂石池底;常年水温16-18℃,水中溶氧达6mg/L以上。
水量充足。
亲鱼池的进、出水口可与池宽度相等,以保持水流畅通,加大流量;水量较小的地方,亲鱼池的进水口可为池宽的1/5,出水口宽度可为池宽的1/2。
为了防止逃鱼和其它野杂鱼混入,在进、出水口处要设置拦鱼栅,并经常检查,清洗维修。
2、选好亲鱼选作产卵繁殖的亲鱼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3龄以上,体重达1000 克以上。
雌、雄鱼配比在4∶1。
雄鱼头部大,口裂宽,下颌向上弯曲,盖住上颌;背部略隆起,繁殖季节色素显著增加,体色变黑,腹部硬,无弹性,轻压腹部即可见白色精液流出,泄殖孔不突出。
雌鱼头较小,口裂也小,背部不隆起,产卵季节体色稍暗,腹部大而柔软,有弹性,轻压腹部即有卵粒流出,泄殖孔明显突出,呈红色。
3、强化亲鱼培育(1)亲鱼放养:亲鱼的放养密度控制5-10公斤/m2,为了刺激亲鱼的性腺发育,在亲鱼培育过程中可采用雌、雄鱼混养,仅在产卵前一个月进行分养。
(2)饲料投喂:虹鳟鱼受精卵是在体外发育,并且孵化时间长达30多天,这就要求亲鱼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积累大量的营养物质以供给日后胚胎发育的需要。
为此,投喂亲鱼的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粗脂肪应低于6%,碳水化合物低于12%,饲料中10种必需氨基酸应保持平衡。
同时还应注意:饲料配方中必须添加一定数量的多种维生素。
投喂的饲料也可选用新鲜小杂鱼、鱼粉、蚕蛹等动物性饲料和豆饼、麦皮、米糠、菜类等植物性饲料。
添加酵母粉和虾蟹粉等有促于提高卵子的质量。
亲鱼的投饲量不同于商品鱼,很有讲究。
投喂量少,不能满足亲鱼摄食的需要,影响营养物质的储存;投喂过量,不仅浪费饲料,影响水质,而且饱食有碍于亲鱼的成熟和卵质的提高。
故对亲鱼的给食应根据不同时期予以适当控制。
在实际生产中,一般按鱼体重的1%计算出每日给饲量的基数,以此基数为准,产卵期日投喂为基数的30%,产卵前1个月和结束后的1个月为基数的50%,其余时间则为基数的70%。
对初产鱼则不宜限制投饵量,否则会减少怀卵量。
(3)适宜的水温和水量:虹鳟鱼性腺发育的适宜水温为10-14℃,水温15 ℃以上时就会出现异常卵,而且发眼率显著下降。
水温4℃以下时,性腺发育停止,产卵期推迟。
适宜的水流量有利于亲鱼的性腺发育和增加培育池的溶氧,在亲鱼培育过程中,一般在产前加大水流量,有刺激亲鱼性腺发育的作用。
(4)调节光照时间:虹鳟鱼的性腺发育与光照时间密切有关,如光照时间太短,则不能促使虹鳟鱼分泌和积累某些激素,从而推迟性成熟年龄和产卵季节;光照时间太长也影响发育。
虹鳟鱼卵属短日照鱼卵,目前,在生产上普遍使用三种光照方法处理:①从1月份起,在自然光照的基础上每周增加光照时间1小时,至第8-11周增加到8小时,11周后日照时间每天减为8 小时,持续至产卵。
②从3月上旬--5月下旬,通过夜间人工光照,把日照时间延长到19小时,其后池面通过塑料布遮盖,把日照时缩至8小时,持续至采卵。
③从5月下旬起,用池面遮盖法把日照时控制在6-8小时,持续到采卵。
用上述任何一种光照处理,均可使产卵时间提早1-2个月。
(二)人工授精1、授精前的准备:工具:采卵受精盆可用洗脸白瓷盆代用,此外,还要医用纱布、羽毛、显微镜、烧杯、量筒等工具。
等渗液配制:氯化钠90.4克,氯化钾2.4克,氯化钙2.6克,依次溶于10L水中,在4℃以上保存,其作用是溶解破卵中流出的卵黄蛋白,以提高发眼率。
2、成熟亲鱼的鉴别:完全成熟的亲鱼,腹部膨大、柔软、生殖孔红肿、外突,将尾柄上提,两侧卵巢下垂,卵巢轮廓明显,轻轻挤压腹部卵粒外流。
成熟的雄鱼体色变黑,体表粗糙,粘液稍有减少,泄殖孔周围松软,轻压腹部即有白色精液流出,遇水即散。
采卵受精前2-3日,停止对产鱼投食。
已成熟的亲鱼应及时采卵授精,否则将影响受精和孵化效果。
一般每10天检查一次,水温稍高则5-6天检查一次。
3、采卵、授精:采卵时,一手套上纱布握住雌鱼尾柄,使泄殖孔直对脸盆,一手轻压泄殖孔前方的腹部,成熟卵随之顺势流出。
挤卵动作要轻快,尽量不使亲鱼受伤,并在无直线光照条件下进行。
采到成熟卵后,立即用等渗液冲洗,同时快速把精液挤于卵子表面,一般5-7尾雌鱼卵用2-3尾雄鱼的精液。
为了节省精液,也可预先把精液贮于量筒中,受精时,每1万粒卵用10ml精液,用羽毛搅拌30秒钟,使精卵充分接触,接着再加入少量等渗液或清水,均匀而快速地搅拌1-2分钟,随后加入多量清水,清洗过量的精液和卵皮等。
最后加入多量清水,静水30-40分钟,让其充分吸水,膨胀后,即可进行孵化。
为了提高受精率,刚采到的卵,切不可遇水,而且每次采卵,授精的时间不应超过2分钟。
(三)人工孵化1、孵化设备:虹鳟卵孵化设备有多种样式,目前国内常用的有如下几种:阿特金氏孵化器:这是70年代以前,国内普遍采用的一种卧式孵化器。
其由孵化槽、孵化盘和孵化盘支架组成,孵化槽为木制、长200cm×宽40cm ×高30cm。
每槽最大孵化能力为14万粒卵。
该孵化器的孵化效率高,适于自流水孵化,但用水和占地面积大,管理不便。
立式孵化器:这是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在1981年研制的。
其规格:长130cm、宽50cm,高47cm。
最大孵化能力为18万粒卵,且可供孵出仔鱼在原处继续饲育。
该孵化器孵化率高,占地面积小,管理方便,但供水量多,需机提。
桶式孵化器:桶高27cm,上口内径为27.5cm,中部竖一内径为3.2cm,高29cm的塑料管,套于凿有许多直径为3mm圆眼的塑料板中央。
多孔塑料板直径22cm,厚2mm,固定在离底部3.5cm处。
此孵化器可孵卵8万粒。
其特点是占地面积小,孵化用水可得到充分利用,孵化效率高。
平列槽:是一种用玻璃钢制成的仔鱼饲育槽。
上口长3m,宽42cm,底长2.98m,宽40cm,槽高17cm,后部有一直径为5cm可上下活动调节槽内水位的排水管,槽内套6个小槽。
共可盛仔鱼5-6万尾。
2、受精卵孵化的生态条件:虹鳟鱼受精卵孵化的生态条件要求要比常见鱼类孵化要求高,其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1)水温虹鳟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水温为7-13℃。
温度过低,孵化期延长,畸形增加;水温过高13℃以上发眼率低,畸形更为增多。
日平均水温为9℃,则孵化时间需38天;如日平均水温为10℃,则孵化期要34天。
总之,在适宜水温范围内,随着水温提高而孵化时间缩短。
(2)溶氧虹鳟受精卵孵化对水中溶氧量有一定的要求。
溶氧量过少,对受精卵胚胎发育不利,即使孵出,畸形鱼苗出现率高??身体萎缩,脊椎骨异常等。
如用地下水孵化则必须充氧。
同样,溶氧量与孵化时间也有关,溶氧量少,孵化时间延长。
在实际生产中,孵化用水的最低溶氧量为4.5mg/L。
(3)光照直射光对虹鳟受精孵和前期仔鱼有致死作用。
因此,在整个孵化过程中和仔鱼前期,孵化器应该用黑薄膜遮光。
(4)机械刺激虹鳟鱼受精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对外界环境刺激比较敏感,根据其胚胎发育特点和对外界刺激反映的敏感性,可将虹鳟鱼胚胎发育分为六个时期:即胚盘形成期?卵裂期??胚环、胚盾出现期??体节分化期??发眼前期??发眼期。
其中胚盘形成期、胚环、胚盾出现期和体节分化期对外境机械刺激比轻敏感,也即危险期,要保持环境处于绝对安静,以期胚胎发育顺利进行。
而在其它时期可安排检卵、洗卵、卵消毒和卵运送等工作。
3、受精卵的孵化管理:(1)孵化用水要求:水温7-13℃,水质澄清,溶氧含量要求4.5mg/L 以上,无杂质和悬浮物,pH值7-7.5。
(2)孵化管理:采用阿特金斯孵化器,每10万粒卵注水量为20-40L/分钟,采用立式孵化器,每10万粒卵注水量15-20L/分钟。
在整个孵化期需安排4-5次拣卵作业,及时除去死卵。
(3)发眼期管理:不能把卵放在停水中操作,这是其一。
其二,水温必须控制在7-13℃;其三避免光照;第四,不可强烈振动,保持环境安静。
(4)孵化仔鱼:仔鱼脱膜后全长15-18mm,贴卧在水底,以其卵黄为营养,这时卵膜堆积过多,易形成缺氧。
为此,注水量应适当加大,每10万尾仔鱼应保持流量20L/分钟,以增加水中溶氧和防止仔鱼堆积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