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服饰特点

合集下载

巴马的瑶族文化

巴马的瑶族文化

巴马的瑶族文化巴马的瑶族文化一、服饰文化1、土瑶服饰土瑶服饰像唐装制作,用布扣扣衣。

男人衣服两侧下摆开衩处镶上红线团,女性衣裤注重缀边。

无论男装女装,剪裁时布幅形状是完全一样的。

布料则是在圩市上摆卖的仿蓝靛布。

妇女还穿着绣花布鞋,身上佩着银饰、木梳和绒线等。

2、番瑶服饰番瑶女子的服饰配有银牌、银链、耳环、手镯、项圈、铜扣、银钗、串珠等饰品,这些银饰品种类繁多,图形各异。

头、身、腰、手以及臀部等都挂(别)有形态各样的银饰,每一种银饰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番瑶女子头上有银簪、“发结仪”(瑶语,银花包头的布条)、银铃和银链等。

银簪形如螳螂,有半尺高。

头发上一般插12支银簪,如孔雀开屏一排摆开。

银簪上系有银链,银链垂至后臀部,末端系上银铃。

“发结仪”是头银饰中最为贵重的,把一根根细长如火柴梗的弹簧银条别在一条蓝靛布上,顶端还别上五彩的丝花。

“发结仪”包住头部额上的“哈西”,走起路来,银铃“叮当”,银簪发亮,银花晃动,美不胜收。

声与色的结合,造就了番瑶女子美丽与富贵的象征。

番瑶视月亮为世间万物之母,是始母密洛陀升天的化身。

因此,番瑶女子胸前佩戴的月牙银项是非常讲究的,小女孩、未婚女子和婚后的妇女佩带的银项条数各有差别,小孩一般只挂三条银项,意思是父母和自己共三丁;未婚的青年女子挂着四条,意味着希望能够成双对;而结了婚的女子则要挂上五条,用意非常简单,意示着自己已经结婚了,身边人丁很多。

番瑶女子手腕上有银镯,腰间还挂有还着银镯,银镯还有一个特别的用途,要是你发痧或中暑,可以用毛巾把银镯和煮熟的鸡蛋包住,用力在身上的重要穴位反复地刮(刮痧),痧气就会附在银镯上。

番瑶妇女还把烟筒作为装饰品悬挂于腰间。

珍珠饰品也是不可或缺的饰物。

番瑶女子的胸前、腰间、耳边等都系挂着七色的链串珍珠成年的姑娘一般要在裤头部位系上两条“哈西”(绣花的锦带),“哈西”的丝线图案和红须都飘往后臀,形成四条下坠的红带子。

腰间的“哈西”一条作为裤带用,另外一条则是她们的“贞洁”带,这条“贞洁”带除了自己的爱人之外,是其他男子所不能触碰的。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等地。

瑶族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1.音乐舞蹈:瑶族民间音乐和舞蹈丰富多样,以合唱和舞蹈
最为著名。

他们经常通过歌唱和舞蹈来表达他们的情感、
表达对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2.瑶族服饰:瑶族的服饰绚丽多彩,特点鲜明。

男子通常穿
着黑色长衫和长裤,头戴白色头巾;女子则穿着华丽的长
袍和长裙,头戴彩色的头巾和发饰。

3.米酒:瑶族人民喜欢饮用米酒,它是瑶族特有的传统酒品。

瑶族人民认为米酒神圣而美味,常在重要的节日和庆祝活
动中饮用。

4.母系社会:瑶族传统上属于母系社会,家族的继承权和财
产权由母系传承。

女性在瑶族家庭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和权
威。

5.瑶族婚俗:瑶族有着独特的婚俗习惯。

他们崇尚群居婚制,
即多个夫妻一起生活。

在婚礼上,会进行盛大的仪式和传
统舞蹈,以示喜庆和祝福。

6.瑶族节日:瑶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采玉节、开辟节、按
锦节等。

这些节日是瑶族人民重要的庆祝和祈福活动,通
常会进行祭祀仪式、舞蹈表演和传统的竞技活动等。

以上是瑶族的一些特点和风俗习惯。

瑶族以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在中国的多民族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瑶族的文化传统是他们保持自我身份认同并与其他民族和谐相处的重要纽带。

【瑶族服饰】锦绣斑斓,好五色斑衣

【瑶族服饰】锦绣斑斓,好五色斑衣

【瑶族服饰】锦绣斑斓,好五色斑衣瑶族自古就是一个热爱生活、有着丰富审美情趣的民族。

古代一直就有盘瓠后人“好五色斑衣”的说法,丰富多样、绚丽多姿的瑶族服饰分有头饰、胸饰、背被、腰饰、绑腿,还有精美的银饰佩挂(银簪、耳环、项圈、银锁、银牌、银珠、手镯……),喜欢红、黑、蓝、绿、白等颜色。

在服饰中最为精美的部分莫过于锦绣,无论衣、褂、襟、裙、头帕还是腰带、挎包(锦袋),都刺绣有各种精美的图案。

锦绣图案不仅有花、鸟、鱼、虫,还有生肖动物,日、月、星、云……有的还记载了本民族的历史、人物。

锦绣、花边图案艳而不俗,繁而不乱,美丽天然,别具神韵。

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类的共性,也是瑶族人民的天性。

艳丽的服饰是瑶族的一种特殊文化语言,其头饰又是瑶族服饰中最具个性的组成之一。

瑶族男性的头饰一般多用黑色头巾缠头,也有用红色或白色长带包头的,头巾一般长六尺、宽一尺,两端绣有花边图案,两头编留长穂,图案正好露在包头扎口上。

男性的包头大致有人字缝包头、大轮盘包头、缠裹平头包等;广东连南瑶族男性喜欢用红色长巾盘头,有的还插上一两根野鸡翎毛,以显英雄豪气。

瑶族女性的头饰多姿多彩。

少女时期,一般都不包头或是仅用平头方帕包头,节庆时日佩挂银铃和红色绣球,显得天真活泼;十五六岁开始蓄发椎髻;有的地区瑶族妇女还盘缠双髻,然后用蜂蜡凝封,再蒙上头巾,半月洗一次头,用微火将蜡烤融,洗理头发后再封扎;姑娘时期和中年以前,女性的打扮开始讲究,地域不同,形姿多样,但都很艳丽夸张。

姑娘时期的头饰有:翘角锥尖包头、倒钵状大包头、圆桶形大包头、螺形锥包头、方帕顶板包头等等,还佩挂有玻璃彩珠链或银牌、银铃、银链等银饰,头帕、头巾都绣有精美图案,千姿百态,婀娜多姿,楚楚动人。

衣饰与锦绣:瑶家姑娘天性爱美,衣饰是她们展示聪明才华、情趣品位和心灵手巧的载体,也是瑶家女性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寄托。

所有的瑶族服饰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锦绣。

衣服的领口、袖口、襟边、裙边、裤脚、头巾、头帕、挎包,都绣有花边图案,美艳不俗,怎么看都好看。

关于瑶族服饰

关于瑶族服饰

五色斑斓是瑶族服饰的特点。

所有衣料除部分装饰的花边、丝线、绒线和部分银饰、料珠以外,全为自种棉花,自纺自织自染自缝。

男子上身穿对襟或斜襟衣,长排蜈蚣形银扣或布纽,下穿纽裆长裤,头戴马尾编织的平项圆帽或缠头巾。

“吉门”男子头巾绣有五彩花纹,上衣背上绣方形图案,称“盘王印”。

小孩不分男女均戴布制圆形平顶花帽。

“吉门”女子从头到脚的打扮均突出红色,红头巾系红流苏,头包上顶扎成或旗形尖顶;正开襟长袖紧身衣,袖口、衣边均绣饰以红色为主的花纹,红腰带,红后围裙,胸前缀银排扣并吊系红色绒球;瘦腿长裤镶红边,红勾尖鞋;戴银项圈、手镯、戒指等,因而人称“红头瑶”、“秀门”女子着青色上衣,前长过膝,后裙拖地,衣尾以腰带系扎腰间,胸前吊系五色料珠串,瘦腿裤亦镶花边。

头发束顶,绿春县碗形银簪插扣,其他地区以芭蕉叶或笋叶制成圆顶覆盖,然后在顶上中心有圆白布的蓝色方巾。

河口县桥头河沿岸的“秀门”女子,头顶红边蓝布头帕,系白色流苏,故人称“白线瑶”。

居住河谷的“秀门”,因与壮族沙人习尚往来故称“沙瑶”,妇女头顶黑色纱帕,着形似汉族旗袍的黑色长上衣,窄腿裤,一般不加花边。

无论何支,瑶族妇女均喜以猪油梳饰头发,修眉,喜用青蓝色衣料;出门时男子背用线和马尾编织的网兜,女子背一面红一面黑的挂包。

男上衣有对襟及左大襟两种,束腰带。

裤长短不一,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膝盖,多以蓝、黑为主。

广西南丹大瑶寨男穿长至膝盖的白色灯笼裤。

广东连南男蓄发盘髻,头包红布,插野雉毛。

妇女服饰多种:有的穿无领短衣,系腰带,下着裙子;有的着长及膝盖的对襟衣,腰束长带,穿短裤或长裤;有的在衣领、衣袖与长裤脚绣各种图案。

广西大瑶山妇女头戴有三条弧形大银钗,两头上翘。

不少妇女衣服除饰银牌外,还戴银镯及耳环、项圈等。

粤北及云南等地妇女过去还戴一种支架高耸、上蒙黑布、下垂红缨络的帽子。

好看,好玩,尽在布联网。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的风俗习惯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瑶族风俗习惯很有民族特点,但因各支系的居住地区不同而产生服饰、饮食、居住的差别。

近代瑶族服饰式样多姿多彩。

男子上衣有左大襟和对襟两种。

裤子长短不一,以蓝黑色家机布为主。

南丹白裤瑶男子空白色灯笼裤,长至膝盖,故称之为“白裤瑶”。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长衫长裤,有的穿短衣百褶裙。

头缠黑色或白的绣花巾,束腰带,上衣、裙、裤、头巾、腰带均绣彩色花纹。

饰耳环、手镯、银牌。

大瑶山茶山瑶妇女爱戴一斤多重的弧形银板。

灵川、融水的瑶族妇女戴一种高耸支架,上覆布巾,下垂彩色缨络的帽子,显得高雅独特。

瑶族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从事林业。

食物以大米、玉米、红薯为主,喝酒吸烟比较普遍。

桂北瑶族盛行“打油茶”,大瑶山盘旋喜欢腌制“鸟酢”、“兽肉酢”,有的瑶族腌制熏干的猪肉和牛肉。

这些都是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

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

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

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在达山瑶中,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

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

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

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

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

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

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

瑶族服饰总结

瑶族服饰总结

瑶族服饰总结1. 引言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

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少数民族,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和传统。

其中,瑶族的服饰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瑶族服饰以其独特的风格、华丽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和赞赏。

本文将对瑶族服饰进行总结,并介绍其特点、分类和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2. 瑶族服饰的特点瑶族服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2.1 独特的风格瑶族服饰的独特风格是其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瑶族服饰以鲜艳的色彩、繁复的图案和精致的细节著称。

无论男女老少,在各种场合和活动中,瑶族人都能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2.2 华丽的装饰瑶族服饰注重装饰效果,以华丽的装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服饰上常常镶嵌有金银丝、珠子、绣线等装饰物,使整体效果更加华丽和美观。

2.3 精湛的工艺瑶族服饰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和精湛的手工技艺。

从选材到编织,再到刺绣和装饰,每一个步骤都需要工匠们的精心制作。

正是这种精湛的工艺,使得瑶族服饰成为了艺术品和工艺品的典范。

3. 瑶族服饰的分类根据用途和场合的不同,瑶族服饰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别。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主要类别的介绍:3.1 传统婚礼服饰瑶族的传统婚礼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在婚礼中,瑶族服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婚礼服饰以红色为主,寓意喜庆和幸福。

配饰方面,头饰、项链、手镯等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3.2 节日盛装瑶族人重视节日,节日时会穿上盛装庆祝。

节日盛装通常采用五彩斑斓的颜色,图案多样,充满了欢乐和喜庆的氛围。

在节日盛装中,常常带有瑶族文化和传统的元素,是瑶族人展示自己的重要方式之一。

3.3 日常服饰瑶族的日常服饰以实用性为主,注重舒适和便捷。

男性常穿长衫或马褂,女性常穿上衣和长裙。

由于日常服饰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和细节,因此相对而言工艺要求较低,但仍然保持了瑶族服饰的基本特点。

4. 传承和发展瑶族服饰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瑶族服饰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吸收和融入新的元素和设计。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瑶族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瑶族的一些主要风俗习惯。

服饰与婚俗瑶族的服饰在颜色与样式上非常独特。

男性一般着装为短衣和乌裙,而女性则穿着彩色的长袍和裙子,头上戴着花环或发簪。

婚礼是瑶族人生中重要的仪式,瑶族人认为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及其亲友们会穿上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婚俗仪式,如拜堂、献茶和拜祖先等。

祭祀和宗教信仰瑶族人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瑶山神和红帽神等。

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帮助。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瑶族的黄粱大祭。

在这个祭祀仪式中,瑶族人会用黄粱米、猪肉和酒等物品,向神明献祭并祈求丰收和幸福。

舞蹈与音乐瑶族人喜欢跳舞和音乐表演,他们在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重要场合都会进行舞蹈和音乐表演。

瑶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节奏感而闻名,常常表达着对大自然的颂扬和感激之情。

瑶族音乐多以民族乐器如三弦和锣鼓等为伴奏,音乐旋律悠扬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茶文化瑶族人喜欢饮茶,茶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瑶族有自己的茶叶制作技艺,他们以手工采摘的鲜叶晒干,然后进行发酵和炒制,制成独特的瑶族茶。

在瑶族人的家庭和社交聚会中,茶常常被用作款待客人的象征,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节日与庆典瑶族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其中最有名的是瑶族新年,也被称为花山节。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会打扮得漂亮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赛马和花车游行等。

此外,瑶族人还有其他庆祝丰收和祈福的节日,如龙船节和鼓舞节等。

瑶族的婚姻制度瑶族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在瑶族社会中是被允许的。

此外,瑶族人也有着严格的婚姻规范和仪式,婚姻问题往往需要家族和长辈的介入与决策。

瑶族人认为婚姻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在婚姻中也有着注重家族间关系和亲戚关系的传统。

瑶族的特色(PPT)

瑶族的特色(PPT)
在老人或长辈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秽的话,不 随地吐口痰,不直呼老人和长辈的名字。
与老人和长辈同桌共餐,要让他们坐上席,主动给他 们添饭加菜,可口的菜肴要移到老人和长辈面前摆放。
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 膛,不能用脚踩,火塘 内的柴禾忌讳倒着烧。
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狗 肉,所以到了瑶族地区, 不要打主人家的狗,不 要吃狗肉。
还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 乌龟、蛇和鳝鱼
宗教信仰
瑶族人认为狗是自己的祖先,在重大节日时都是先有狗上桌舔食后方能食 用。
相传在远古时代,两个大王之间互相打仗,其中一大王下诏,如杀死对方 者将女儿许配给他,瑶族的祖先将诏文揭下,深夜潜入军中将那大王头颅 咬下。许诺的大王不好反悔,却又认为这是一只狗,于是要求他们隐居深 山。瑶族的祖先带着大王的女儿来到四面环山之地,不料,深夜瑶族的祖 先竟由狗变成人,二人结为夫妻。后发展为千户人家,此地被后人称为千 家峒。
【二】语言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
系瑶语族瑶
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
一半以上的人说“勉”
话,属苗瑶语
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
“布努
” 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
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
语,无本民族
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服饰
服装 茶山 瑶 布努瑶 平地瑶
瑶族头饰
汇报人姓名 202X年12月20日
瑶族
【一】分布
瑶族主要分布在 广西、湖南、云 南、广东、江西、 海南等省区的山 区,是中国南方 一个比较典型的 山地民族。
瑶族服饰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 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 花纹。发结细辫 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 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 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 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