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与人口转变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本文旨在全面回顾和深入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政策及其所引发的人口转变。
我们将从政策背景、政策演变、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讨,以期理解这一过程中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脉络和未来趋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人口政策随着国家发展的不同阶段而不断调整和优化,这些政策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也经历了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我国人口政策实施的结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本文将对这一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我国未来的人口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rehensively review and analyze in depth the population policie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demographic changes it has led to. We will conduct in-depth discussions from multiple dimensions such as policy background, policy evolution,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and social imp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context and future trends of China's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this process.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has been continuously adjusted and optimiz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se policie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olling population size, improving population quality, and optimiz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population has also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from high birth rate, high mortality rate, and low growth rate to low birth rate, low mortality rate, and low growth rate. This transformation i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China's population policy implementation, but also an inevitable resul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will systematically sort out and conduct in-depth research on this proces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future population policy formulation in China.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政策(1949-1960年代)Population Policy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1949-1960s)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其中人口问题尤为突出。
中国人口结构与人口政策

中国人口结构与人口政策一、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大小、数量分布、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民族组成、城乡分布等方面的特征。
中国的人口结构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规模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高达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2.老龄化加剧:截至2021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2.6亿,占总人口比重为18.7%。
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劳动人口减少,造成社会养老压力加剧。
3.性别比例失衡:由于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现在男女比例失衡严重。
据统计,现在中国男性比女性多出4000万左右,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性和人口结构。
4.城乡差异明显:中国有大量人口分布在城市和农村,而且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
城市人口数量庞大,更加集中,而农村人口数量虽然也很大,但是十分分散。
二、人口政策为了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不断完善并调整人口政策,以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缓解老龄化、优化人口结构、平衡男女比例等多重目标。
以下是中国目前实施的主要人口政策:1.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政策旨在通过控制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和缓解人口压力,提高劳动人口素质和降低生育率。
虽然近年来政策被逐步放宽,但仍在实施中。
2.优生优育政策:优生优育政策主要促进人口素质的提升,包括改善孕产妇保健、提高新生儿健康水平、加强性教育、建立健康的婚姻家庭等方面。
3.老龄化保障政策:随着老年人口增加,国家开始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特别是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此外,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对老年人的优惠政策,如提高退休金水平、优化医保政策等。
4.城乡统筹发展政策:为了缓解城乡之间的差距,中国提出了城镇化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改善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
三、未来展望在未来,中国的人口结构将继续发生变化。
预计2030年前,中国将进入高峰期人口数量达到14亿左右,但之后将开始快速降低。
中国的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

中国的人口问题与人口政策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
如何有效应对人口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已经成为中国政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人口问题的背景分析、人口政策的历史演进以及当前的人口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人口问题的背景分析中国的人口问题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口大爆发。
当时,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未能及时出台,人口增长速度快速上升,导致了过度的人口负担和资源环境压力。
七八十年代,中国政府意识到了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限制每对夫妇的生育数量。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衡等。
二、人口政策的历史演进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或两个子女。
这一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2.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政府逐渐调整了计划生育政策。
2013年,中国提出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允许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这一政策的出台旨在缓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人力资源短缺和养老负担加重的压力。
3.全面放开生育政策:随着人口结构的进一步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21年提出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实行三孩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育观念的改变、养育成本的增加等。
三、当前的人口政策措施当前,为应对人口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多项人口政策措施,如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生育政策的调整:实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鼓励夫妻生育两个及以上子女,以平衡人口结构,缓解老龄化压力。
2.优化人口结构:通过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结构革命性变化。
3.推进人口迁移和城乡统筹发展: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城乡人口合理流动,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生育政策是指由国家制定或在国家指导下制定的规范育龄夫妇生育行为(包括生育数量和质量)的准则。
中国现行生育政策主要是,国家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状况规定。
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的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把国家确定的现行生育政策法律化、制度化,从法律上确定了中国现行的基本生育政策。
但是,随着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我过的计划生育正常是不断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鼓励生育,计划生育以及小步调整阶段。
⑴1949年至1953年,那时的代表性政策是1952年卫生部制定的《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充分体现了鼓励生育的倾向。
1954年至1959年间,政策略有反复,尽管在第一次人口普查之后提出节制生育的观点,但随后又颠覆了这种观点。
⑵上世纪70、80年代生育政策逐渐收紧。
1964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宪法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十二大报告“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均显示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地位。
⑶1991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小步调整。
各省市实行了多样化的生育政策,如照顾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农村地区更为宽松,少数民族也有适当照顾。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增速曾出现急升和急降中国人口在上世纪50、60年代高速增长,这期间相比之前的战争和动荡时期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初的1.7%大幅下降至60年代末期的0.7%,与此同时出生率一直维持在3%以上。
这一时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处在2%以上的历史最高水平,从而使中国的总人口从1949年的5.4亿迅速增加到了1970年的8.3亿。
我国人口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人口形势及其发展趋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持续推进,中国的人口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本文将从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政策三个方面,探讨中国的人口形势及其发展趋势。
首先,中国人口数量庞大,这是中国面临的最基本的人口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总人口已经达到了14.16亿人。
然而,随着人均资源的不断减少和环境的愈发紧张,庞大的人口数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过多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居民收入水平低下,就业压力加大等问题十分突出。
其次,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老龄化趋势明显,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比例逐渐下降,而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2.65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了18.7%。
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给社会养老保障、医疗服务等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同时,人口结构的改变还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劳动力人口减少将会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抑制作用。
最后,中国政府一直重视人口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
中国最早的人口政策是1979年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即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出现了明显的男女比例失衡、老人养老问题等。
为了应对人口变化带来的新问题,中国政府于2024年宣布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允许夫妇生育两个子女。
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因素和观念因素的影响,二孩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未来,中国的人口形势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变化。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需要继续探索适应自身国情的人口政策,努力解决面临的人口问题。
与此同时,要加强教育体制,提高劳动力素质,以适应和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
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影响

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影响近年来,中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挑战,如老龄化问题和人口结构失衡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一直在进行人口政策的调整。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与其带来的影响。
一、人口政策的调整中国的人口政策调整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1979年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项人口政策。
该政策限制每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旨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
虽然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口数量的控制,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性别比例失衡和老龄化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独生子女政策的弊端,于是开始进行人口政策的调整。
2013年,中国推出了一项新的人口政策,允许夫妻中至少一方为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可生育两个孩子。
此举旨在缓解老龄化问题,并促进人口结构的平衡。
二、调整的影响1. 人口结构调整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对人口结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独生子女政策使得90后和00后成为了中国人口中的主力军,导致了人口年龄结构不平衡。
然而,新的政策使得更多家庭选择生育第二个孩子,进一步改善了人口年龄结构。
这将减缓老龄化的趋势,有助于维持人口的活力和生产力。
2. 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人口政策调整对中国的就业和劳动力市场也带来了一定影响。
独生子女政策导致了劳动力人口的减少,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
然而,新的政策放宽了生育限制,使得更多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从而为经济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
3. 社会保障与养老问题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保障和养老问题。
人口政策调整将为中国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保障。
随着人口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将逐渐健全并得到进一步完善,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
4. 教育和家庭支出原先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中国家庭在教育上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和支出。
新的人口政策的实施将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家庭可以更好地为孩子的教育投资,提高子女的教育水平。
总结: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对中国社会和经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人口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在一些地方政府中也形成了“以GDP论英雄”的偏向。
近年来,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同时,人们从理论上开始询问:第一,GDP 一个指标足以概括人类发展的全部需要吗,换句话说,GDP足以解释人类发展的所有维度吗?第二,传统上解释GDP增长的那些因素真的足以囊括经济发展的全部要义吗?本文从人口发展的角度,借助人类发展指数(HDI)这个新理念,尝试回答上述理由,并探讨人口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作用和贡献。
【关键词】人口政策;经济发展;GDP一、我国经济发展目前状况(一)通胀形势仍未消减当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既有成本推起也有需求拉动的性质。
但本轮通货膨胀的发生,从根本上、从源头上说,是经济过热的结果。
当前国际石油价格、粮食价格和其他商品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工资成本的上涨(还有天灾),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也有重要作用,而且正在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国务院最近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制约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的位置。
笔者认为,尽管CPI的上升速度可能会因基数和农产品价格回落等理由而出现回落,但对通胀的警惕不能放松,宏观经济政策仍应该坚持把抑制通胀作为宏观经济政策首要目标的方针。
如果中国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抑制通胀,经济就不需要急刹车;如果过早放松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就可能反弹。
最终不得不急刹车,损失则要大得多。
但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从根本上说,也是世界范围内经济过热的结果。
(二)仍处于中长期回调阶段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中长期回调阶段,但GDP增速的中长期波动和中期波动已进入周期性上升阶段,未来两年我国经济的内在增长率仍将维持在9%左右的较高水平。
中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与社会学意义

中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与社会学意义作者:风笑天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33期【关键词】“三孩政策” 生育需求生育环境生育文化【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根据我国人口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接连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发布。
这是党中央面对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中生育水平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所作出的积极应对。
《决定》的发布既反映了人口问题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出党中央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及时调整、完善、优化生育政策的决心和具体行动。
人口是社会构成与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人口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
在人口因素与社会的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任何一项生育政策的提出和实施,都要与这些宏观因素保持协调,并能促进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特别是要在人口发展中发挥作用,同样离不开社会各项相关政策的协同和配合。
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充分地认识《决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
虽然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是《决定》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决定》的意义和内涵却远远超出了三孩生育政策本身。
因为这一《决定》不仅将生育政策的调整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进行考量,更将人口政策的实施与相关社会政策及配套措施紧密联系起来。
其内涵已经从单一的人口生育政策扩展到了全面的社会政策。
这也是“全面三孩政策”与之前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单独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
以往的人口政策,注意力和着眼点都主要集中在人口要素上,过于关注与人口生育、子女数量、人口发展等因素紧密相关的育龄人口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对人口的态度从放任人口增长变为有意识要限制人口增长,再到后来颁发“计划生育”这个稍有点震惊世界的政策,直到2015年实施的普遍二孩政策。
这些改变并不是空穴来风,其间夹杂的人民生存生活发展问题、国家经济发展及自然环境的恶化等等问题都十分复杂,所以任何政策的下达都是要经过全方位的考虑及利弊分析的。
中国对人口的管理过程一波三折,这都是政府对经济等各方面的统筹结果。
关键词:人口政策,计划生育,二孩政策,老龄化,经济发展。
正文:从不干预人口增长,到计划生育一家一胎,再到2015年的二胎政策,新中国的人口政策可谓一波三折,其中的考虑和牵扯颇多,每一个政策都有其原因和一系列影响。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毛主席说过:“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
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还指出“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再增加多少倍人也完全有办法”,“这个办法就是生产”,“革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
(毛泽东唯心史观的破产毛泽东选集第2版)所以政府放纵人口增长,并没有政策对人口增长进行直接干预。
另一方面,在当时特定地背景下,苏联鼓励人口增长、奖励多子女母亲的政策和做法,也得到了新中国政府的支持并广为传播。
此外,有关部门从维护妇女的健康角度所颁发的限制打胎、节育和人工流产等规定则从侧面鼓励了人口的增长。
而事实上我们知道国家的进步和落后、富裕和贫穷,与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不成正比,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富裕强大,以及社会文明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政治制度。
1950年4月20日,中央人民卫生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卫生部联合发布的《机关部队妇女干部打胎限制的办法》、以及1952年12月卫生部制定的、经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同意实施的《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草案)》,以保障妇女生育安全和保护母亲和婴儿的健康为原则,明令禁止非法打胎,并对妇女打胎、节育及人工流产做出了非常详细的限制性规定。
1953年1月12日,卫生部通知海关“查避孕药和用具与国家政策不符,应禁止进口”。
(《史海纵横》2009年第一期)建国初期政府关于禁止人民群众进行节育、人工流产和避孕的这些规定,以及对节育用具的严格管制,虽然是着眼于母亲和子女的健康,但却使广大有节育要求的群众失去了节育的可能性。
所以直接导致这段时期,全国人口全力增长。
直到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为6.02亿,远远高于当初毛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说的:“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巨大的人口基数和不限制人口增长的政策使得人口大大增长,但同时尤其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并没有与人口等比例增长,人民在吃、穿、住、交通、教育、卫生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困难,也就产生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1955年3月中共中央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节制生育问题的报告的批示中明确“我们党是赞成适当地节制生育的”。
毛泽东也提到“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
(反复与摇摆:新中国人口政策发展历程社会观察22
页)随后1957年7月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
但随着大跃进运动的展开以及政治活动的影响,马寅初的观点从开始被赞赏到后来被公开批斗,计划生育的事又被放下,人口又继续没有节制的增长。
大跃进的失败和三年困难时期后,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已超过7亿,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经济受挫的现实,使得政府看到了实施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布《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这是计划生育政策第一次正式提出,但“文化大革命”时期,计划生育的工作停滞不前,人口又盲目地增长着。
1969年全国总人口突破8亿。
1970年2月周恩来在全国计划会议上提醒“70年代人口要注意计划生育”。
同年6月周恩来指出:“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问题,不是卫生问题,而是计划问题。
你连人口增加都计划不了,还搞什么国家计划!”1973年,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正式提出了“晚、稀、少”政策,并在全国进行了推广。
1980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这标志着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此后,国家高度重视计划生育工作,将计划生育列为基本国策。
1980年中国人口达到10亿,比1949年几乎翻了一倍,这只用了30年时间。
1980年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分别只有477.6元和191.3元,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6.9和61.8(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经济增长率略高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比较缓慢,人均国民收入增长更加缓慢。
但是50-70年代之间增长的人口并不都是负担,他们为80年代开启的改革开放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如果仅从人口的消费性功能来说,人口快速增长也带来了粮食安全、生态环境恶化、资源供应紧张以及人口就业困难等诸多问题。
不受控制的人口增长将超过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扼杀中国经济发展的所有前景,阻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社会发展的矛盾,进而进一步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巨大障碍。
(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新中国人口政策的转变与经济增长,瞿商,赵俊红)
1979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少生了3亿多人口。
中国有效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生育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模式转变。
(新中国人口政策的改变与经济增长,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12期)由于人口增长不快,人口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直接提高了人均收入水平,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接受教育程度都提高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由于毛泽东时代快速增长的巨量人口,在新的计划生育政策实行的情况下,减少了依赖于成年劳动人口的子女数量,因此,非生产性的抚养人群比重较低,从而使总人口数中成年劳动人口增加产生更多的剩余,从而为人口红利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进而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女性就业机会的增加和收入水平提高,女性的生育年龄大大推迟,更有不愿生育的女性。
加上物价的上涨,孩子的养育成本提高,这也限制着人
口数量的增长。
在发达国家低生育率是一个普遍现象,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生育率也远远低于全国水平,随后在这些大城市就出现了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紧缺的现象。
此时大多数家庭出现一个年轻人抚养4个老人的现象,这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养老保险,老年人的医疗,社会负担的加重,现在每个60岁以上老年人差不多有5个20-59岁的纳税人,如果不改变计划生育政策,未来20年,比例将从目前的5:1变成2:1。
这样人口结构严重失调,所以急需改变“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
1996年韩国废除了计划生育,并在不久后推行鼓励生育的政策,但韩国妇女生育率仍延续了以往下降的趋势。
韩国的经验表明:生育率下降趋势一旦形成,便会形成很强的惯性,要扭转生育率下降的趋势,不仅需要刺激生育政策,还需要足够的时间。
韩国的经验与教训非常中国吸取。
(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人口趋势,陈友华)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公布,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这标志着控制人口政策从限制性的“单独二孩”向“普遍二孩”的转变。
这个调整一方面继续控制人口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可缓解中国的少子化和老龄化两大现状,改善人口结构,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