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国情教育[论文]
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摘要】国情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国家观。
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如历史事件案例分析、国情教育课程设置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思想道德素质。
国情教育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还能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国际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全面发展学生的过程中,国情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识水平。
提升国情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加强实践与研究,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国情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爱国主义教育、历史观念、全面发展、地位和重要性、实践与研究。
1. 引言1.1 国情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国情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国情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激发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国情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和责任感,使他们具备正确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国情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国际形势,了解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国情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加强国情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爱国主义情怀和全面发展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引起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1.2 国情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关系国情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关系密切,通过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国情教育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世界观,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国情教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责任感,还可以促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
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历史教育在初中阶段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过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
在历史教学中融入国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试析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探讨如何通过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情感。
初中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历史教育的初衷。
历史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一些历史知识和事件,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尊重历史、热爱祖国、珍惜和平。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及其他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在学习中国古代历史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领悟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感,形成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当代中国的一员,学生应该明白自己是祖国的未来,要有为国家繁荣昌盛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教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英雄人物和爱国事件,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民族情感。
可以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英雄事迹,让学生了解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引导学生珍惜和平,树立保家卫国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爱国主题的展览,走访一些红色革命基地,深化对英雄人物和爱国事件的认识,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的责任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
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他们应该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了解国际沧桑、掌握国际规则,具备立足国际、服务祖国的能力。
在历史课堂中,可以通过教学材料和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国际观。
还可以结合一些国际知名的历史事件,如世界大战、战争罪行、国际合作等内容,培养学生对国际事务的敏感度和认知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我 们在历 史教学 中也应 进行这方 面 的国情教 中国” , 也 “ 只有社会 主义才能发展中 国” , 的。
育。 社会 主义在 我 国的建 立 ,实 现 了我 国历史上 3 . 运用 比较方法进行 国情教 育
二 、 进 行 五 千 年 中 国 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民奋 斗 史 。 特 别 空前 的全 国 ( 除 台湾外 )的统一 ,民族 的 团
有 比较才有鉴别。通过 比较 ,求同存 异 ,
是 近百年来 中国历史 的教 育
结 ,祖 国的富强 。我 们要在 中国现代史 的教 或者 求异存 同 ,从 而探寻正 确的道路 和适宜
主阶级 的革命精 神 ,在 中国历史 上闪耀 着永 中国才有光 明 的前 途 。因为在我们这个 底子 能看清 中国的历史进 步 ,发展趋势 和前景 。 不 磨灭 的光辉 。在近代 ,帝 国主义 、封建 主 雹人 口多 、生产不发 达 的国家 ,如果 要走资 国情 教育 只有将它放到 同一历史时期 内 ,进
的 国情教育 主要 是以下诸方面 。
一
强 中国近代史 、现 代史及 国情 教育 的总体纲
含着极 其丰 富的 国情 教育 内容。历史 教学 中 建立 了中华人 民共和 国。 “ 没有共 产党就 没 要 》、 《 中小学 历史学科思想 和政治纲要 》,
有新 中 国” ,这 是 中国近百年来 历史所证 明 认真 钻研历史 教材 ,充分挖 掘教材 中的国情
少 的几个 先进 国家之一 。中华 民族 以高度 的 的。我们要 在 中国近现代史 教学 中,向学生 表 现 出主观上 的爱和憎 ,赞 美和批判 等鲜 明 智 慧和能力 ,创造 了光辉灿 烂 的文化 ,对 人 进行 光荣革命 传统 的教育 ,特 别是要 向学生 的阶级感情 ,只有这样 ,才 能以生动 的历史
利用中国历史进行国情教育

利用中国历史进行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
历史教学申的国情教育主要是以下诸方面。
1、进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从人类告别愚昧迈入文明时代开始,到公元18世纪以前,我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先进国家之一,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中国人民培植的优秀文明传统,从古至今,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因此它与我们正在建设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分不开、割不断的,我们要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也应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2、进行光荣革命传统教育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到近代,由于闭关自守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出路何在?百年以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再接再厉,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
过去搞革命是依靠了党的领导,现在的改革开放,同样也离不开党的领导,我们要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光荣革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学生进行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继承革命传统,热爱党,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3、进行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教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不是偶然的,我们要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教育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光明前途;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奔向小康。
浅析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

情 。在 历史教 学 中 , 在讲 国情 中的积极 有利 因素方面 , 增强学 生 可 的 民族 自信心 和 自豪感 ; 在讲 国情 中消 极不利 因素 方面 , 要深刻分
析产 生其历 史和现 实的 原因 .使 学生心理 能 够产 生出一 种 民族 的
紧迫 感和忧 患感 。归纳 到一点 。 要通过 认识 国情 , 增强青 少年 一代
l 本刊视点1- 【 野】 . 视 I
浅析如何在 历史教 学 中进行 国情教育
●陈 荣 亮 进行 国情 教育 , 是广大 历史教 师义不容 辞 的光荣使 命 , 要认 真 钻研《 中学历史教 学大纲 》学 习国家教 委颁发 制定 的《 . 中小 学加 强
中国近代 史 、现代 史及 国情 教 育的总体纲 要 中小学 历史 学科 思 想和政治 纲要 》 认 真钻 研历 史教 材 , , 充分 挖掘 教材 中 的国 情教 育 因素 。 教学 中有意识 、 目的、 在 有 有计划 地运 用。
别负责 管理财 务 、 进货 和营 销业 务 , 由学校 颁 发营 业许 可证 , 为学 生提供 生活便利 。 一个学期 经营 下来 , 仅每位 经营者经 济上 小有 不
收 获 , 要的是积 累 了创 业经验 , 养了市场 意识 、 重 培 竞争意 识 、 创新
能等级 证书 , 才能取 得毕业 证。 进行专 业技能 大赛 。 高职 业 岗位 提
等, 真正 把课 内外的教 育有机 结合起 来 , 而达 到向学 生进行 国情 从
教 育的 目的 。
有比较 才有鉴 别。 过 比较 , 同存异 , 通 求 或者 求异存 同 , 从而探 寻正 确的道 路和适 宜的措施 。 国情教 育要进 行历史 的纵 向比较 。 这 建 开办 了一家全 商业化 的实验 商店—— 励志 实验商店 。该 店 为股 份 合作制 商店 , 本金均 由学生 个人 出资 , 营毛绒玩 具 、 饰 、 资 主 头 文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会主义革命 的历史 教育 , 从而使学生 自觉继承革命传统 , 热爱党 ,
地投身 于社 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 。同时 , 教师还 要让学生了解 , 我
题谈谈 自己的做法。 ( ) 行五 千年灿烂 的中华 文明与中华 民族 的优秀传统教 一 进 育。我 国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 的文明历史 , 中华 民族 以高度的智
慧创造 了博 大精深 的传统文化 , 且蕴含着崇高 的民族精神 、 民族 气 节和优 良道 德 ; 不仅 孕育 了无数杰 出的政 治家 、 思想家 、 学 文 家、 科学 家、 教育 家 、 军事家 , 留下 了丰富的文物 史迹 、 还 经典 著 作 , 笔丰厚 的文化 遗产是 进行 国情 教育的 宝贵资源 。通过 学 这 习, 学生可 以在祖 国优 秀的文化宝库中汲取营养 、 陶冶情操 , 立 树 对祖 国的 自尊 、 自信 、 自强的进取心 , 造出更加 光辉灿烂 的当代 创 社会 主义文明 , 让中国以崭新 的面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 ) - 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中华 民族是一个 热爱 自由 , 富于革 命 传统的 民族 。从封建社会里农 民阶级反抗地 主阶级 , 到十九世 纪 四十年代 开始反抗外来 侵略 、 争取民族独立解放 , 革命精 神在
来 担 负 起 社会 主义 建 设 的 重 任 。
在历史 教学 中进 行 国情 教育 , 者 以为可 以从以下几点 着 笔
手:
( ) 识 历 史 教 学 中 国情 教 育 的 重 要 性 。进 行 国情 教 育 是 一 认
历史 教 师的基 本职 责 , 史 教师 要认 真钻研 《 历 中学 历史课 程标
2 1 年第 1 期 00 0
金 色年华
学科 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中国情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摘要:历史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主要是以下诸方面。
一、进行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
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从人类告别愚昧迈入文明时起,到公元15世纪以前,我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先进国家之一。
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由中国人民培植的优秀文明传统,从古至今,一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因此它与我们正在建设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分不开,割不断的。
我们要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要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二、进行五千年中国人民奋斗史,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在近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出路何在?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励,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许多求进步的先进思想人物,提出了不少济世图存的主张,企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都没有成功。
“五四”运动后,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真正救国救民的责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阶级身上。
历史已经证明,唯一的出路。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
经过28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
过去搞革命是依靠了党的领导,现在搞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同样也离不开党的领导。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来是高三复习中的难点,难就难在分析和理解的过程中要涉及到较深层次的历史理论问题。
随着历史理论成为历史科高考测试的重要目标,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中的历史理论的教学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教材中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部分,主要是叙述基本史实,对其中蕴含的历史理论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
掌握了教材中的这些基本史实,如果在高考前夕的总复习中仍然停留在重复这些基本史实上已无意义。
总复习中应以这些史实为基础,在面上拓宽,在层次上加深,以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这就必然要涉及到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民族关系史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如何运用这些观点和理论去解决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总复习中遇到的若干问题,是一个难点。
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如何理解各民族在祖国缔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对各民族在创造祖国历史中的作用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对该问题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与思考。
在中国古代,各民族长期共处于一个大国之中,但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
汉民族发展程度高,而且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
在与各兄弟民族的接触中,汉民族先进的生产和文化对各兄弟民族产生了很大影响。
正因为如此,就很容易片面强调汉民族的作用,从而忽视各少数民族在创造祖国历史中的作用。
对此,在总复习中要明确并始终贯穿这样一个观点:汉族和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既要理解汉民族在创造祖国历史和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也要充分具体地分析各少数民族对祖国作出的贡献。
通过教材中“黄帝、炎帝、蚩尤的传说”,春秋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民族融合,并联系以后历代各民族联系交往、共同生产和民族融合的史实,我们可以看出,从远古起,我们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和繁衍在中国这块辽阔富饶的大地上,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结合成伟大的中华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
历史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
历史教学中的国情教育主要是以下诸方面。
一、进行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育,我们伟大祖国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从人类告别愚昧迈入文明时起,到公元15世纪以前,我国一直是当时世界上为数很少的几个先进国家之一。
中华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由中国人民培植的优秀文明传统,从古至今,一代代相传,一脉相承,因此它与我们正在建设着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分不开,割不断的。
我们要积极地从古代文明中汲取营养,同时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前进,创造出更加光辉灿烂的当代社会主义文明,以崭新的面貌重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要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中华民族具有优秀的传统,她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又培育了为世人称道的道德风尚。
到社会主义阶段,这些优秀传统被继承和加以弘扬,与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也应进行这方面的国情教育。
二、进行五千年中国人民奋斗史,特别是近百年来中国历史的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革命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在近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
剥削和压迫,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出路何在?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励,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许多求进步的先进思想人物,提出了不少济世图存的主张,企图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都没有成功。
“五四”运动后,随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真正救国救民的责任落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人阶级身上。
历史已经证明,唯一的出路。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
经过28
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百年来历史所证明的颠扑不破的伟大真理。
过去搞革命是依靠了党的领导,现在搞建设,搞四个现代化,同样也离不开党的领导。
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西方的多党制领导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我们要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光荣革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学生进行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教育,从而使学生自觉继承革命传统,热爱党,在党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进行社会主义必然性的教育。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的痛苦摸索,从多次失败中找到的,我们要教育学
生应当珍惜这一正确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的全国(除台湾外)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祖国的富强。
我们要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教育学生,让他们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和只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才有光明的前途。
因为在我们这个底子雹人口多、生产不发达的国家,如果要走资本主义道路,搞资本主义,将会产生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少数人富裕,大多数人受穷。
在生产不发达不富裕的国家”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搞社会主义,才能使大家都有饭吃,都能生活得好。
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
在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中,要同学生讲清讲足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使他们了解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和前途的无限光明。
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十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由一个极端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我国已建立了比较独立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农村经济走向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1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很大发展。
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学生了解到了我国的社会建设的巨大成就之时,他们就会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树立起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将来自觉地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但是我们还要使学生了解,我国是在一个经济、
文化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的生产仍然落后。
经济不发达,我国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国情,教育学生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强国,还要广大青少年学生艰苦奋斗,努力学习,以便将来担负起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从思想上要明确认识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性。
进行国情教育,是广大历史教师义不容辞光荣使命,要认真钻研《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学习国家教委颁发制定的《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中小学历史学科思想和政治纲要》,认真钻研历史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国情教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运用。
国情教育必须寓于历史教学活动之中,紧密结合历史教材,以便得出结论,要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在国情教育中,教师在讲授时,要充满感情,表现出主观上的爱和憎,赞美和批判等鲜明的阶级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以生动的历史事实感染学生。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国情认识国情。
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国情、分析国情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分析国情的基本原则,是正确认识国情的前提。
进行国情教育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对历史国情知识,进行科学分析,去教育学生认清国情发展的真正规律,预见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才能
使国情教育对客观世界及事物的发展以正确地反映。
以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国情教育广大的青少年学生,就能使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我们所走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无比正确的。
3、运用比较方法进行国情教育。
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比较,求同存异,或者求异存同,从而探寻正确的道路和适宜的措施。
国情教育要进行历史的纵向比较,这样才能认识中国现实社会所处的阶段,才能看清中国的历史进步,发展趋势和前景。
国情教育只有将它放到同一历史时期内,进行不同国度的横向比较,才能找出国情中的长短差距,探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各种问题的答案,才能发人深省,催人奋起。
4、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要以正面教育为主,要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认识我国的国情。
在历史教学中,在讲国情中的积极有利因素方面,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讲国情中消极不利因素方面,要深刻分析产生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学生心理能够产生出一种民族的紧迫感和忧患感,归纳到一点,通过认识国情,增强青少年一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感。
5、从实际出发,进行国情教育。
国情教育必须从教育的对象学生出发,必须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与现实存在的一些不够正确的认识问题。
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我国的国情。
6、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国情教育。
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时,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
除课堂讲授外,还可组织一些其它的活动。
如
参观、调查、访问、搞专题报告会等等。
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使用教学挂图、幻灯、录像等,使之真正把课内外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向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