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介入放射学介绍

中国介入放射学介绍
中国介入放射学介绍
目录
介入放射学概述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现状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未来展望 典型案例分享
01
CHAPTER
介入放射学概述
介入放射学是一门通过影像设备引导,使用导管、穿刺针等器械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医学学科。
微创、精确、安全、高效,对患者的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显著。
总结词
肝癌介入治疗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是一种利用栓塞技术阻断肌瘤供血,使肌瘤萎缩坏死的方法。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导管插入肌瘤供血动脉,注入栓塞剂,阻断肌瘤的血液供应,使肌瘤逐渐萎缩坏死。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症状较轻、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保留子宫等优点。
定义与特点
特点
定义
介入放射学的重要性
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通过影像设备的引导,可以对病变部位进行精确的诊断,减少误诊和漏诊。
优化治疗方案
介入放射学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创伤。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由于介入放射学的微创特点,患者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子宫肌瘤介入治疗
总结词
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是一种利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技术,恢复血管通畅的方法。
详细描述
血管狭窄介入治疗是在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导管插入病变血管,利用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技术,恢复血管通畅。这种治疗方法适用于冠状动脉、颈动脉等血管狭窄的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可靠等优点。
创新技术研发
加强介入放射学相关技术的研发,如新型影像设备、诊疗器械、药物等,提高诊疗水平和安全性。
学科交叉融合
促进介入放射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如医学影像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分子生物学等,推动介入放射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介入医学21世纪发展趋势和对策

介入医学21世纪发展趋势和对策

介入医学21世纪发展趋势和对策肖湘生介入医学以其年轻的生命步入2l世纪。

近40年来,介入医学从无到有,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得到医学界和社会的认同。

我国的介入放射学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老一辈放射学家的开拓和带领下,在一大批中青年学者的创造和献身下,部分领域己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展望未来,我们既有获得高速度发展的机遇,同时又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介入放射学的历史回顾Interventional Diagnostic Radiology一词由Margulis于1967年首次在AJR上提出。

1976年Wallace则对该词作了完整的注释,此后逐渐被采用。

在我国,八十年代初引入介入放射一词,最初曾有人译为“手术放射学”。

追溯介入放射学的历史,通常以1964年Charles Dotter完成的用同轴导管为一例下肢动脉行成形术作为介入放射学的里程碑。

Dotter医师因此项技术及后来的系列创造性工作而被誉为“介入放射学之父”。

介入放射学的形成和兴起还应归功于血管造影诊断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影像设备的不断完善。

尤其是1953年瑞典放射学家Seldinger发明的经皮血管穿刺插管术成为各种介入技术的基本技术,八十年代出现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设备则使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如虎添翼。

综观介入放射学发展史,许多介入新技术都经历了多中心的合作和不断创新的结果。

如1964年Dotter完成了首例PTA之后并未在美国引起足够的重视,相反受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和前所未有的阻力。

此时,德国放射医师zeitler等对此投入了极大的兴趣,并很快在欧洲发展了这一新技术,最终导致辞了瑞士心脏科医师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引发了冠心病及全身血管性疾病治疗的一场革命。

另一方面,在血管栓塞和注射药物技术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出现了系列的新技术:1967年Baum首先用动脉灌注血管收缩剂治疗消化道出血。

稍后,Rosch、Ring完善了这一技术;1969年,前东德医生Porstmann则首创了经导管闭塞动脉造影术;1968年,Newton和DoppmanH则分别用栓塞术治疗脊髓血管畸形和肿瘤。

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发展

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发展

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发展放射医学是医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放射医学中,介入放射学更是一项前沿、多学科交叉的技术,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加准确、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就放射医学的介入放射学技术发展进行探讨。

一、介入放射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介入放射学是一种通过导入血管、气管或腔道等方式,将阻塞物、肿瘤、栓子等物质进行含药剂量的处理或直接切除的一种治疗手段。

其首次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介入放射学也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分类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发展涵盖了多个领域,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管介入技术血管介入技术是介入放射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治疗各种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脉粥样硬化等。

这种技术通过导管插入血管内,通过放射学引导下将导管送达至病变部位,然后进行栓塞、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等操作,以达到治疗效果。

2. 气管介入技术气管介入技术主要是通过经口或经鼻插管的方式,利用放射学引导下的内窥镜等工具,进行气管或支气管的疾病治疗,如气管支架植入、支气管树纤支镜检查等。

这种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3. 肿瘤介入技术肿瘤介入技术主要应用于肿瘤的治疗,通过经皮穿刺或经血管插管等方式,将导管引向肿瘤部位,然后进行化疗栓塞、射频消融、冷冻治疗等操作。

这种技术可以减轻手术创伤,提高治疗效果。

4. 腔道介入技术腔道介入技术主要用于治疗胆管、胆囊、肾脏和输尿管等腔道的疾病。

通过引导下的内窥镜、导管等工具,进行清室、引流、内窥镜检查等操作。

这种技术的发展为腔道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加便捷和有效的方式。

三、介入放射学的临床应用介入放射学的技术发展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其中一些技术已经成为临床常规操作。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介入放射学临床应用:1. 血管介入手术在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血管介入手术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介入放射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介入放射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要 有 以 下 方 面
1介 入 0 脏 病 学 : 冠 病 的 介 入 治 疗 中 , 用 在 应
新 型 球 囊 及 支 架 使 放 送 系 统 更 加 细 小 井 容 易操 作 ,
利用血 管腔 内超 声评 价 支架放 置情 使 用球 囊 、 兄, 探 头一体 化 导管 , 使操作 简单 易行 另外 , 用核 素 内 应
g s itsia rdooy 等 。 据 操 作 方 式 可 分 为 血 at net l a i g ) me n l
3 神 经介入放 射 学: 颅 内动脉 瘤及 动 静 脉 畸 除
形 ( V 的 介 入 治 疗 比 较 成 熟 外 , 年 来 对 于 缺 血 A M) 近 性 脑 血 管 病 的 介 入 治 疗取 得 了明 显 的 成 果 。 如 对 于 发 病 6h之 内 的 急 性 脑 梗 死 进 行 急 诊 动 脉 内超 选 择 接 触 性 溶 栓 , 显提 高 了治 疗 成 功 率 , 低 了死 亡 率 明 降
维普资讯
堕堑 — — 2 旦塑堑 鲞星—1 CiJ ai. e 塑查20 0— 2 ̄ ~n d 1 Ft — h R — — o

述 评
介 入 射 学 的 现 状 及 发 展 趋 势 放
垒 征 宇
介入放射 学 作 为一 年 轻 的 学科 , 年 来随 着 1 近
材 料 、 艺及 生物 技 术 的 发展 , 许 多 临 床 领域 取 得 工 在 了 巨 太 的进 步 , 临 康 诊 断 及 治 疗 技 术 更 趋 于 微 创 、 使 快 速 、 全 及 有 效 。 其 应 用 范 围遍 及 各 个 临 廉 学科 , 安 使 许 多 以前 临床 认 为 难 以 处 理 的 病 变得 以 明 确 诊 断 并得到 有效 的治疗 , 算在0 、 血 管 、 尤 脑 外周 血 管 、 肿 瘤 等 领 域 取 得 了 飞 速 的 进 展 , 多 先 进 的 治 疗 方 法 许 逐 步 应 用 于 临 床 现 就 介 入 放 射 学 现 状 、 后 发 展 夸 趋 势等 问题分述 如 下

积极促进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李麟荪

积极促进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李麟荪

积极促进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不是正式的稿件,我有篡改之嫌)2008年10月8日~11日在沈阳召开了首届影像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高峰论坛,9日下午有关人员就介入放射学(简称介入)的发展作了讨论,中华放射学会主任委员祁吉教授与介入分会主委徐克教授均亲临会场。

大家分析了我国介入放射学的现状与出路,在“不争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前提下求得比较一致的看法,整理如下:一、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就后退我国介入自1979年林贵教授发表第一篇论文以来整整30年,经过了开创普及、蓬勃发展和急剧分化三个阶段。

大家回忆起蓬勃发展的年代中,1990年在刘玉清院士(当时的中华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带领下成立了介入学组。

同年卫生部发文:“开展介入放射学的放射科为临床科室”。

卫生部的文件肯定了介入放射学与內、外科一起成为三大医学技术之一。

此后有关介入放射学的课题进入了“国家863攻关项目”。

介入事业得到蓬勃发展,目前各单位介入开展的形势已很明朗。

一些单位真正把介入放射学看成与內、外科一起成为三大医学技术之一并得到科主任大力支持的科室或已成为独立的介入科,介入工作都开展得很好,否则不进则退。

二、在“大影像”的框架内发展介入放射学刘玉清院士一贯主张实行“大影像”。

我们理解“大影像”主要包括:影像诊断学(常规放射诊断学、CT和MR诊断学)、核医学、超声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虽有其特殊性,但并不能脱离“大影像”独立存在。

理由如下:1.介入放射学是从放射科发展起来的,它是在影像导向下开展治疗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的根基、它所依靠的生产工具都在“大影像”,这是不争的事实,是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我们应识时务。

因此我们还必须在“大影像”框架下谋求发展,无论在各自单位内是否独立设介入科或仍在放射科内。

2.介入放射学不能被狭隘地理解为在X线透视下或DSA引导下的治疗技术。

还应包含所有的在医学影像学设备引导下进行的微创治疗,如冷冻、激光、射频、聚焦刀等等。

介入放射学在我院的发展历程、困惑及对策

介入放射学在我院的发展历程、困惑及对策

介入放射学在我院的发展历程、困惑及对策湖北省随州市中心医院介入科章万勇孔宪国张秀一刘振波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介入微创治疗已成为是诊治相关疾病的主要手段,众所周知,介入治疗技术是由我们影像科大夫引进、传播发展起来的,但随着这一技术的相关治疗领域不可替代的优越性,越来越多的相关临床学科已参与并渗透其中,如何面对这种局面,我相信许多同道们会与我有相似的困惑,现就我院介入放射学发展的历程及感想作一介绍,以期能解心中之结,与同道共勉。

我院介入科成立于2003年元月,起步于2001年5月,最初隶属于大放射科,迄今已拥有各级人员12人,其中医师4人,技师1人,护理人员7人,有专科门诊和专科病房,床位暂定15张。

在我院享有临床学科待遇,在全省属较为规范的介入诊疗学科之一,在我科的发展历程中如下几个方面的因素至关重要。

1、医院领导的支持对于这样一个新学科的发展,争取院领导从物力、财力及政策上的支持至关重要,本来介入治疗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对于从业者来说:①挑战性大,在我院是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完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②工作需负重,接受X线辐射,对人身体素质也是个很大的挑战。

③介入大夫会面临甚至超过临床外科大夫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因为我们没有麻醉科大夫坐阵,全靠我们自己承担,基于以上几个方面,如果医院领导不给予支持,很容易让介入大夫丧失信心,缺乏前进的动力。

2、要有一批有志并热爱从事介入治疗工作的专业队伍。

我院介入工作起步阶段甚是艰难,一方面对于我院这样一门新的学科,没有前人的经验借鉴,完全靠我们自己积极请教上级医院的老师,多查阅相关资料,做到术前准备充分,适应症的选择精准,术中相关情况的处理心中有数,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得心应手,这就需要我们从业者有很大的热情;另一方面要多作宣传,早期阶段我们每作一个成功的病例,我就会把相关的资料,譬如说术前的CT片与术后复诊的CT片,以及术中造影DSA,拿给相关的临床专家看,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这一新疗法的优点,如此反复,我们的道路才越走越宽广,因为一个新学科的发展总有一个被了解、认知、赞同的过程,但这一历程需要我们介入大夫嘴勤、腿勤并能忍辱负重才有希望。

我国介入放射学的过去、现在(课堂PPT)

我国介入放射学的过去、现在(课堂PPT)
虽然卫生部明 文规定开展介入 放射的放射科可 以作为临床科室, 但是全国很少有 医院把它作为临 床科室,它始终 是辅助科室或医 技科室。
26
受排挤状态
虽说是现代医学三大技术之一,但 是有的科室采取不合作态度,甚至说 介入治疗延误了病人,影响了他们的 治疗。介入治疗的发展障碍很大
27
在放射科内也不受重视
不少单位介入放射学在放射科内也 不受重视,影像科主任对介入工作的 支持不够
很多医院有独立的CT室与MR室, 作CT、MR医师有上岗证,介入工作 恰常与常规工作混在一起轮转排班。 放射科要读片,病区要查房
28
介入放射缺乏规范化
是问题,也不是问题 要重视,但不要过多否定自己
介入与外科一样,现在也有教科书、参考书,临床有 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有正确的方法介绍,用药不同这是 方案不同,不属规范问题。为何对介入过多强调规范化?
同年 正式出版 “介入放射 学”书二本 著作
11
成立省级介入学组
1991 年江苏省 率先成立 了省介入 学组
12
创立了<介入放射学>杂志
1992年由 林贵创办了< 介入放射学> 杂志,对推动 介入放射学学 术发展起了重 要作用
13
第三届全国介入放射学年会
1994年 南京 论文574篇。
14
介入组改选
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介入放射医师
不是科班出身,学校里没有(介入)这一课 不是临床出身,多数都是放射科医师短期进修起家 缺乏临床条件,没有病房、没有门诊 认真学习不够,少数人蛮干、“想当然”, 惹出事故 缺乏临床经验,不善于预防和处理并发症等 29
不像临床科室
我们的病员有赖于其它临床科医师
介绍,如果他们不介绍,就有“断粮” 的危险

介入放射学发展的关键是加强临床处理能力

介入放射学发展的关键是加强临床处理能力

介入放射学发展的关键是加强临床处理能力摘要:介入放射学继续发展临床处理介入放射学是从seldinger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六十年代由Margulis首发提出lntervention al Radiology这一概念。

以后这一技术发展很快,传入我国后被正式翻译成“介入放射学”。

近二十年来,介入放射学在我国发展也是很快的,大有与内、外科并列的第三大学科之势。

但是,在轰轰烈烈的发展过程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一些不足,特别是放射科医师感到有一种危机感。

在与临床各科的竞争中,大有被临床科室所蚕食之势。

有人就怪罪“介入放射学”命名不妥,不易被病人所理解,所接受。

有人干脆提出介入技术培养临床科医师,走闭关自守的道路,以保住这块领地。

其实,保是保不住的,只能因势利导才能与时俱进。

介入放射学要继续发展,必须要加强临床处理能力,要靠自己看门诊收病人,靠其它临床科室转病人是被动的,是难以发展的。

病人的术前准备、术中治疗、术后处理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要增进临床经验就要开设正规的介入病房。

不能光注重介入手术操作,一定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否则只是一个导管匠。

事实证明,临床科室一旦掌握了介入技术,发展就很快,就是因为临床医师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及时处理意外事件。

例如:心脏介入几乎已全部由心内科医师操作。

同样,凡是开设介入专科门诊,介入病房的放射科,介入就发展,就兴旺,反之则步履艰难,靠临术科帮忙,没有主动权。

介入放射学要发展,关键是介入医师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注重围手术期处理,要开设介入专科门诊,专科病房,甚至支持其单独成立介入科,不要硬把介入关在放射学大门内。

事实上,介入性治疗与影像学诊断有较大差距,应该改变观念,创建适应介入放射学发展规律的新颖的科室及人才培养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构成现代医学影像学科/专业

当前,介入放射学几乎涉及人体各系统/ 众多疾病和病变,诊疗效果不断提高
-但发展不平衡 , 学术建设相对滞后 , 技术
不规范,甚至滥用现象,以及射线问题, 对比剂肾病等,均应引起重视

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 疾病谱转
变,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疾病(心、脑、 下肢等)、肿瘤、糖尿病-威协人类健 康的主要问题,新、旧传染病/相关疾病 的发生、复燃-介入治疗面临新的挑战 和机遇
有区别,两者结合共同构建诊治兼
备的现代放射-影像学科,优于建 立单独的介入放射学科Fra bibliotek 发展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细胞病理学( Virchow ) 为基础的医学模式,向分子-基因医学 (如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学、分子药理
学、基因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转变,
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主要方向
- 临床医疗,以循证医学为主与经验医
中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和问题
发展历程

介入放射学( IVR ) , 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 (1964,Dotter 首例下 肢动脉扩张术 ),70年代中期正式
命名(1976, Wallace)
-我国始于 80 年代初, 1986 年首届介入放射
学会(山东潍坊);1990年“中放”学会成 立“介入放射学组”;同年卫生部“医政司” 批文,将开展 /具备介入放射学的放射科改 为临床科室;介入诊疗及相关器械、器具研 究列入“九五”攻关课题(1997-2001)

面对新发展形势,致力于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新
方法、新器材的开发/应用研究,主要介入技术 规范化程序和指南的制定等
-努力开展/提高介入放射学的基础/实验研究
-加强介入放射学专业人材建设,建立/健全介入 医师培训及资格认证制度

介入放射学-学科组建
借鉴本
世纪初美国放射学会/院(ACR)提 案,介入放射学与放射影像诊断学
学相结合,今后一阶段主要方向 - 人类疾病的防、诊、治,防愈受重视, 诊疗技术多样化/互补结合,逐步向微/
少创方向发展

进一步推进介入放射学-介入治疗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功能 / 疾病基因学的进展,诊
疗技术不断发展、更新,介入放射学应发挥 重要作用 -纳米技术 / 载体-靶向药物治疗,干细胞移 植、基因及产品、药物治疗或 / 和联合应用 等,出见端倪 , 应不断拓展、提高,而不断 创新是核心

近 30 年来,我国介入放射学发展迅速, 实际上介入治疗开创了我国微 /少创治
疗的先河。现已成为与内、外并列的
三大诊疗技术(肿瘤+放疗-四大技 术)
现状和问题

IVR ,应用先进的影像学设备,导管等 介入器械、器材,以无 / 少创技术向病 人提供高质量的诊治服务-临床专业 / 科室 →与放射科(诊断) /专业结合 ,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