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语文课后习题是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更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由于语文课后习题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很多学生常常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因此,提供一些常见语文课后习题的答案和解析,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一、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是语文课后习题中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一段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在回答这类题目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可以通过标注关键词、划线重点句子等方式帮助记忆和理解。
其次,要注意问题的提问方式。
有些问题是直接从文章中找出答案,而有些问题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判断。
最后,要注意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达。
回答问题时要准确、简洁、条理清晰,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情况。
二、作文题作文题是语文课后习题中的重中之重。
它要求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或者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写出一篇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文章。
在写作文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主题和立意。
文章的主题是文章内容的核心,要围绕主题展开,不要偏离主题。
其次,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和段落的衔接。
文章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各段之间要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最后,要注意语言的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语言的表达要准确、生动、有感染力,可以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来增加文章的艺术效果。
三、诗歌鉴赏题诗歌鉴赏题是语文课后习题中的一种较为复杂的题型。
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一首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并进行分析和鉴赏。
在做这类题目时,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仔细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可以通过标注关键词、划线重要诗句等方式帮助记忆和理解。
其次,要注意诗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诗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音韵、形象、意境等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学生需要注意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大学语文》习题与答案

《大学语文》习题与答案《大学语文》习题与答案上编阅读能力培养第一单元人?交往?阅读1、人以外的动物也有交往活动。
据科学家们考察,蚂蚁能用头上的触角指示寻觅食物的方向;蜘蛛则靠网丝发出的波来辨别触网物是不是猎物;西班牙的鹿能用尾巴发出信号:尾巴下垂不动表示平安无事,尾巴抬起一半表示提高警惕,尾巴完全挺直则表示危险来临等。
那么,这些动物的交往是否也具有社会性呢?问题提示:其他动物的交往不具有社会性。
这些动物虽然也可通过发出和接收信息来进行交往,但却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它只是一种求生、自卫的本能,不可能与人通过语言来进行交往相比。
人的语言能独立于人而存在,并能成为社会人所共同遵守、共同使用和不断共同创造的一门社会科学。
这即是人的交往具有社会性的关键。
2、精神状态世界(世界2)与精神产物世界(世界3)的异同如何?提示:相同者,都属于精神世界范畴,与物理世界(世界1)明显不同。
不同者,精神状态世界仍然依附于主体,是指主体精神活动中的某种状态情况。
精神产物世界则已经脱离于主体,是精神之产物,诸如电影、绘画、文学作品等。
所以,人的交往往往就是在精神产物世界中的一种交往。
3、构成“前结构”的三个层次,它们有何主次?可结合某一作品讨论。
问题提示:“前结构”的三个层次包括身心感觉(生理)层次、文化修养(文化)层次和生活阅历(社会)层次,在具体的阅读接受活动中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的,三者之间没有主次,不能偏废。
4、结合自己经验谈谈提高阅读能力的主要障碍。
问题提示:结合本次课课堂讨论回答。
障碍可能各不一样,但往往与“前结构”相关,注意不能偏废。
5、“文本始终是敞开的,其意义读不完、读不尽,这是因为读者不断参与阅读实践的缘故。
”你是如何理解的?(证据支持)提示:相对而言,文本是客观的,其意义本是稳定的。
然而,文本接受者因时空的不同和主体语文及生活修养之差异,就会导致阅读理解上的差异,另外,说话者本身也有一个具体时空的问题。
诸如“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此等等,证据很多。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及答案2

第二单元课后题参考答案2-1大同一、阅读和理解2-1. 1.1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有什么作用和表达效果?文章的开头安排一个孔子与子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用,使得文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文情并茂的效果。
2-1.1.2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文中“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那么,其治理的效果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2-1.1. 3文中描述的“大同”社会同与之相对应的“小康”社会相比拟,有哪些突出的特色?表现在:一、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不像小康社会那样为一姓所私有;二、“选贤与能”一一管理天下的人是天下人公选出来的,且“贤”而且“能”,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大人世及以为礼”,以至桀、纣那样的暴虐之徒亦可君临天下;三、生活在这个“大同世界”的人,都有极高的道德思想,有着“爱无差等”的“兼爱”精神,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四、这儿没有私产,人们各尽其能,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像小康社会那样“设制度”、“立田里”;五、因为大同社会没有私有财产,于是阴谋诡计就断了门路,抢劫偷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也不会发生,甚至大门只要从外面合上即可,用不着关闭,不像小康社会那样常常“谋作兵起”,要用仁、义、礼、信等封建道德来巩固封建秩序,甚至“城郭沟池以为固”等。
二、思考和应用2-1. 2.1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何相似之处?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 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 “幼有所养” 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大学语文”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学语⽂”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学语⽂”课后“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第⼀单元通古今之变《⼤同》(精读)1.阅读《墨⼦·尚同》,跟《⼤同》作⽐较研究,与同学讨论或撰写⼀篇诸如《墨家尚同思想与儒家⼤同思想的⽐较》之类的⽂章。
或选读《⽼⼦》、《庄⼦》、《韩⾮⼦》等先秦诸⼦的著作,归纳他们的社会理想。
答:(1) 《墨⼦》的“同”是“同⼀”的意思,《礼运》的“同”是“和同”的意思,⼆者的内涵不⼀样。
(2) 由此可见墨家的政治理想是不争、去乱。
儒家的社会理想是⼤公⽆私。
(3) 墨家要求民众以贤⼈、君主为服从的标准,⼈类⼜以上天为服从的标准。
《墨⼦·经上》云:“同,异⽽俱于之⼀也。
……同,重体,合类。
”墨家之“同”消除了类别和界限。
儒家要求⼈们⾃觉地遵守道德,其次服从礼义刑法。
(4) 课外阅读相关论著,在《⽼⼦》、《庄⼦》、《韩⾮⼦》中找出阐论社会理想的⽂字,与⼤同作⽐较。
⽬的在于通过⽐较,分析先秦诸⼦中的道家与法家的社会理想。
2.你认为⼤同思想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进程中还有没有价值?答:这⼀点可以结合阅读康有为的《⼤同书》(重点读《序》)或分析孙中⼭“天下为公”的思想来讨论。
也可以就此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中对共产主义思想的接受现象来谈。
可以结合当前的全球化过程中的⼈类价值与伦理危机来讨论⼤同思想的现代与未来价值。
3.《⼤同》篇的艺术感染⼒除来⾃儒家⽤世的情感之外,还来⾃于⽂字的表达,试总结其中最主要的修辞⼿法。
答:(1) 注意找出⽂字的谐韵现象,如“公”、“睦”、“终”、“⽤”、“归”、“公”。
再如“礼”、“纪”、“⾥”、“知”、“起”。
再如“让”、“常”、“殃”、“康”。
先秦许多散⽂中都注意谐韵。
(2) 注意这篇⽂章的⽂字的铺陈与对偶现象。
在对偶中善于变化句式,因此便造成了铺张扬厉的⽓势。
(3) ⽂章的开头安排⼀个孔⼦与⼦游对话的场景,具有起兴的作⽤,使得⽂中陈述的思想充满了情感与感性,造成了⽂情并茂的效果。
大学应用语文部分答案(5篇范例)

大学应用语文部分答案(5篇范例)第一篇:大学应用语文部分答案第一章行政公文部分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行政机关的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2.行政公文根据行文方向,大致可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
下行文是指上级领导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发给下级被领导机关或业务部门的公文。
4.公文的格式要素包括眉首、主体、版记三部分。
5.公文眉首,俗称文头。
由公文份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等6个项目组成。
6.紧急公文应当根据紧急程度分别标明“特急”、“急件”。
7.发文机关标识由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的简称后面加“文件”组成;对一些特定的公文可只标识发文机关全称或规范化的简称。
8.公文主体格式包括:公文标题、主送机关、公文正文、附件说明、落款、公文生效标识(印章)、附注、附件等9个项目组成。
9.公文标题三要素包括: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三个部分。
10.公文除“会议纪要”和以电报形式发出的以外,应当加盖发文机关印章。
11.版记部分,又称文尾部分,通常由主题词、抄送机关名称、印发机关名称和印发时间等项目构成。
12.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13.请示应当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需要同时送其他机关的,应当用抄送形式,但不得抄送其下级机关。
14.在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项。
15.在行政公文中,一般不得越级报发的文种有请示和报告。
16.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者情况。
17.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任免人员。
18.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和答复审批事项。
19.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
20.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整理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整理版]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5d6a9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7.png)
《鹿鸣》1、《鹿鸣》的文化内涵2、《鹿鸣》的写作特点起兴手法的成功运用。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以鹿的合群比喻君臣之间的协调。
句法整齐,语气通畅。
形象性和感染力强。
《燕歌行》1、此诗是如何围绕着“思”字进行描绘的?参考21页提示。
2、试与曹丕的《燕歌行》其二比较,说明此诗的艺术特色。
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
由时序涉及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
两首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3.《燕歌行》其一的特点全诗通过情、景、声三者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界。
1、情。
至深至诚的情感。
2、景。
作者以秋为背景,突出其感情效应。
景化入情,情渗景中。
3、声。
韵脚字不重复,且句句押韵,全诗每三句为一章,共五章,可分为秋景、秋思、秋悲、秋吟和秋望,细细品味,章法和谐、韵式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春江花月夜》1、抒情层次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写出了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写出了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写出了情感美。
2、对“哀而不伤”的认识。
参考24页提示倒数第2段。
3、暗示手法的运用。
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行;“可怜楼上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上睹月思人;“光不度”、“水成纹”暗示不通消息;“碣石潇湘无限路”暗示归期无望。
《圆圆曲》1.对吴三桂的态度吴伟业对于吴三桂的态度比较复杂。
诗作中用了许多反讽的手法如“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若非壮士全师胜,怎得蛾眉匹马还”“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等诗句的言意之间是颇耐人寻味。
为明朝遗老,身怀故国故君的深厚感情,而不得已苟活于清朝,对引狼入室导致明清易代的吴三桂,肯定有憎恶之情;吴三桂作为清朝新贵,诗人不得不投鼠忌器,婉转隐约,闪烁其辞;而作为一代文学家,对于吴三桂的悲剧性人生处境又不免同情。
陈洪主编《大学语文》课后思考题答案

大学语文思考题参考现代文《语言的功能与陷阱》2. 怎样看演讲中的幽默与噱头的区别?噱头往往是外加的,内容是浅薄、哗众取宠的。
幽默是内容本身的有机组成,是深化、生动化的手段,是包含着智慧的,给人以启示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1. 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 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
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 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我的四个假想敌》1. 概括与分析本文中“我”的矛盾心理?父亲喜爱女儿,目睹爱女长到婚嫁年龄,舍不得女儿离己而去、嫁作人妇,却又无法阻拦,于是转移目标,将她们的男友一律视作“假想敌”。
2. 举例说明本文中作者对人生况味的细致体察?作者关注和叙写他人的举止言笑,如小女儿的天真未凿,女儿们对男友照片的“供奉”,“假想敌”来访时与女儿的亲密状,吃饭时的哑剧等等,均是对人情事态的生动再现。
3. 本文作者的幽默风趣表现在哪些地方?妙喻连篇,抓住题目中“敌”之一义,时时扣紧题旨,屡屡用军事上的术语与事物,暗喻父亲与候选女婿对女儿的争夺战,描写“敌”之情状与“我”之心态。
4. 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巧用比喻,善用典故,机智幽默,富书卷气。
《下棋》1. 你认为这一类“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为人们的休闲生活提供愉悦,引发感悟,进一步或能在思想感情上得到陶冶。
专升本《大学语文》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记叙文燕昭王求士【思考练习题答案】一、昭王能富国强兵、报仇雪耻的原因是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
二、主要是指君主对人才的态度问题。
郭隗认为,君主要象对待老师和朋友那样来对待人才,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把人才看成自己的老师,诚心侍奉,虚心求教,这样才能使天下的人才前来投奔,从而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郭隗向燕昭王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有二: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燕昭王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三、用了比喻。
郭隗将自己比作死千里马,将燕昭王比作“古之君人”,用千金买千里马比喻以谦虚的态度和优惠的政策招纳人才。
郭隗希望燕昭王通过这个比喻明白招纳人才的办法。
其作用是:1 .由于比喻贴切,使纳贤之理得到透彻的阐明;2 .增加了文章的活力和生气。
四、这段话中以排比为主,排比、对偶、层递三种修辞方法结合使用。
其作用是:排比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透彻;而对偶使文章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层递使三种待人态度的优劣层次更加鲜明。
五、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及用法:1. 币:礼物,与现代的币含义不同;以,连词。
2. 师之:把他(郭隗)当作自己的老师。
3.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4. 诎指:同屈旨,委曲自己意愿。
5. 事,为······服务。
管晏列传【思考练习题参考答案】一、管晏合传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 两人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贯注了知人善荐的思想。
管仲因得到鲍叔推荐才帮助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因知人善荐而使齐国三世强大。
2. 管晏二人都对齐国有显赫功绩。
管仲使“齐桓以霸”,而晏婴让“景公以治”。
3. 二人都让司马迁感慨万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可编辑- 《新体验大学语文教程》课后练习答案(部分) 第1课 在母语中生存
1.你怎样理解文中第1段“疯狂的爱尔兰驱策你进入诗歌”这句话的意思? 答: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的爱尔兰为诗人提供了文学沃土,孕育出诗歌巨匠。 2.文中第4段写到看管公寓的美国老太太对张爱玲的认识:“好像有(精神)病。”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 答:(1)表现张爱玲去国赴美后没有听众的悲哀。(2)说明作家从母语中离去的可怕,为树立“在母语中生存”的思想依据。 3.作者对于“母语写作”的基本认识是怎样的? 答:(1)一个作者作品的质地到底是民族文化的赐予(或:最优秀的作家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2)作者最大的幸福是获得一种真正的、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共鸣;(3)一个作者,只有为同胞写作,用母语写作,才会有生命力,才会生存得坚实。 4.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百年来许多中国作家的梦想。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此奖项,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赢得此项殊荣。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中国作家与诺奖”的认识。 答:略。 5.请联系课文内容和自身生活感受,谈谈你对“在母语中生存”的理解。 答:略。
第2课 孔孟语录
第3课 老庄选言 精品 -可编辑- 第4课 晋公子重耳之亡 1.简述课文节选部分重耳的人生经历,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重耳因骊姬之乱流亡十九年,经过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开始时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公子哥,在卫国、曹国受辱之后,到郑国已经日渐成熟,终于在楚国时成长为一代君主,在秦国的帮助下得反晋国,成为真正的国君。 启示: (1)磨难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财富,可以磨练人的意志。 (2)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否则,全部依赖别人,会一事无成。 2.分析“晋侯赏从亡者……遂隐而死。”一段中介之推的性格特点。 答: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功成不为自己邀功请赏,清高。)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精品 -可编辑-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晋文公重耳当上国君,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不愿与贪天之功的人同流合污)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 (不慕功名,淡泊名利) 总结:在介之推身上,有古代知识分子狷介、耿直的特点,他们为国家鞠躬尽瘁,却不慕名利,清高自赏。 3.谈谈你所了解的寒食节(清明节)的习俗。 答:(1)寒食:不生火做饭,吃寒食,插柳为介之推招魂。 (2)清明:祭祀祖先,踏春游春。
第5课 垓下之围 1.本篇课文中刻画项羽的性格的点睛之笔有哪些?项羽同其他人物之间是怎样的互动的,对塑造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其到了怎样的效果? 答:(1)动作有: 项羽“夜起,饮帐中”,“悲歌慷慨”,“泣数行下”,左右则“皆泣,莫能仰视”为一组,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的儿女柔情与部下精品 -可编辑- 对他的同情和敬仰。 项羽“大呼驰下”,汉军则“皆披靡”;项羽“瞋目而叱之”,赤泉侯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为一组;这两组主要刻画项羽的骁勇善战和敌人面对项羽时的懦弱胆怯。 项羽“所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马童则“面之”为一组,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对背叛者的蔑视和背叛者的自我羞惭。 项羽“自刎而死”,王翳则“取其头”,余骑则“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为一组,这一组主要刻画项羽宁死不屈的气概与汉军的贪婪和丑陋。 (2)语言有: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刻画项羽的英雄末路的无比眷念而又万分悲凉心境。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刻画项羽的好胜和自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刻画项羽的自尊自爱,知耻重义。 精品 -可编辑-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刻画项羽的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对敌人的蔑视。 2.项羽认为导致自己最终失败的原因是“天亡我”;司马迁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你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认识? 答: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项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幻想重新恢复战国时代诸雄并存的局面,由自己作为天下霸主,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项羽“放逐义帝而自立”的行为恰好给了对手汉王刘邦以道义借口,于是汉王刘邦下令三军缟素,以为义帝发丧为由,召集天下诸侯共讨项羽,并最终成功统一天下,建立了汉王朝。 另外,项羽的残暴、刚愎自用、不容贤才、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喜好炫耀、不守成约等个性和品德的缺陷也加速了他失败的进程。 3.司马迁在描述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悲剧性结局时,以及在对项羽进行总体评价时,他对项羽的态度一致吗?为什么? 答:作者的态度有一定的差别。在记述项羽的悲剧结局时作者的态度更多地表现为赞叹与同情;在对项羽作总体评价时,作者的态度更多地表现为责难与惋惜,这是由于《史记》兼具的文学与史学的双重身份造成的。在记述项羽的悲剧结局时,《史记》突出描写了项羽身上那些最为华彩的个性和品格,以使之更符合经典性悲剧英雄的审美需要,体现出更强的文学性。在对项羽进行整体评价时,司马迁则是从历史理性的角度出发,探究“古今之变”的内在规律,则不可能精品 -可编辑- 回避项羽的取败之道,而从史学的角度对项羽提出责难与批评。
第6课 原毁 1.以本文为例,说明韩愈议论文的写作特色。 答:(1)巧用对比、排比、反问。以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各为一段,然后按待己、待人的态度、后果、具体行为遥相对比与排比;而在每一段内,古、今君子“责己””与“待人”,又各自形成对比与排比。 (2)结构严谨。先概括,再依次分析,证明,最后做出结论,真是步步递进;更有甚者,如“毁”字,许多语、句有一条明线相呼照应,以至最后点明;而且有一条暗线,落下伏笔(如“怠”与“忌”是“毁”的同义异语,或因果互证),揣摩全文一如苏绢之细密无间,锦绣哗然。 (3)语言上不只辞必己出,质朴刚健,而且用了很多典型语言来刻画典型人物,深刻、亲切而又生动,艺术地把抽象思维跟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把论说文跟记叙文结合起来了。 2.文中所举两次“语于众”的例子旨在说明什么问题?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答:当你称赞或批评一个人时,人们不是以这一称赞或批评的正确与否作出反应,而是按照与某一个人的关系而定,应者(要好的人、精品 -可编辑- 无利害冲突的人、畏惧他的人)不应者表现不一样。由此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3.韩愈认为产生毁谤的根源在于怠与忌。你有不同看法吗,生活中的诽谤难道仅仅因为怠惰或忌妒,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 答:举例,如出于政治目的等。 4.千年之前,韩愈写此文是为针砭时弊,那现在,在我们身边是否也存在毁人扬己的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答:略 第7课 唐诗二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诗中诗人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 答:愁苦烦忧——振奋——愁苦(又带有乐观)。 诗的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尽管这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精品 -可编辑- 2.有人认为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答:“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的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但是李白作为盛唐时期的一位天才诗人,他对自己的才华永远充满自信,同时他所具有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使他在屡次面对人生在屡次面对人生理想遭遇挫折时的态度始终是坚守理想,在其诗歌当中也总是抱有乐观的态度。在这首诗中,尽管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尽管这也还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却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与《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3.这篇作品表现了李白诗歌怎样的风格?试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答:体现了李白豪放飘逸的风格。诗的开端破空而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抑郁之深、心绪之乱。继而又以破空之句直抒郁结,其痛苦抑郁之气喷涌而出。第三句突然转折,才言“饯别”。接下来四句称美李杜文章的特色,写出对自己才能的自负和对理想的追求。接着又跌落到现实中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力图摆脱苦闷,又难以排遣的郁结。最后以“散发弄扁舟”的狂放出世之语绾结全篇,表现了对压制人才的黑暗现实的蔑视与抗争。 这首诗风格豪放,形式活泼,起落无迹,断续无端,一腔抑郁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