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和差异性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时的陆上溶洞,后因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形成。
完成下列各题【1】海洋蓝洞形成时期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A.哺乳动物时代B.人类时代C.裸子植物时代D.孢子植物时代【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故选B。
【2】材料中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A.人类活动B.臭氧层被破坏C.地壳下沉D.全球气候变化【答案】B【解析】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人类活动燃烧矿物质燃料导致全球变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故选D。
2.下列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A.爬行动物B.哺乳动物C.海生藻类D.孢子植物【答案】A【解析】在地球历史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岩石、构造、古生物、地磁、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爬行动物。
3.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这一行为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发展和公平的观念B.公平和环境的观念C.环境和权利的观念D.发展和权利的观念【答案】B【解析】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故而对于全球性气候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和环境的观念。
【点睛】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可持续发展代人的利益。
4.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mm—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2024版新教材高考地理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高考真题专练09第九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2·6月浙江卷,15~16]下图为世界某区域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①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C )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4.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分布深入内陆,其影响因素是( D )
A.纬度 洋流
高考真题专练❾
[2022·山东卷,8~9]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某研 究小组在甲、乙、丙、丁四处布设采样点进行土壤调查,图b示意该 小组绘制的四个采样点0~60 cm土壤剖面。据此完成1~2题。
1.该区域植被类型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C ) A.热量 B.降水 C.地形 D.岩性 2.图b中②示意的土壤剖面位于( C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据图2分析该区自然植被空间分异的原因。(6分)
该地位于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大,水热变化大;谷地蒸发量小, 土壤含水率高,土壤肥沃,以落叶阔叶林为主;坡面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蒸 发量大,植被以疏林草原为主;坡顶海拔高,水热条件差,植被以低矮的灌木丛 和草本植被为主。
(2)说明该区坡面林地土壤干燥化过程。(9分)
11.[2021·河北卷,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 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长 期的坡面耕作打破了生态平衡。1999年以来,该区域实施了大规模退 耕还林还草工程,大范围坡耕地转为林草地,在植被覆盖率提高、水 土流失减弱的同时,坡面林地土壤也出现了明显干燥化趋势,给林木 正常生长带来潜在威胁。
C.全球变暖,病虫害增多 D.栖息地破碎,彼此分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表现特征
从赤道到两极 的地域分异
热量
从沿海向内陆 的地域分异
水分
太阳辐射
东西延伸 南北更替
高纬、低 纬明显
海陆位置
南北延伸 东西更替
中纬地区明显
山地的垂直 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海拔高度
水平延伸 垂直更替
低纬高山地 区明显
东西=经度变化方向=纬线方向 南北=纬度变化方向=经线方向
地理 纬度位置 热量 位置 海陆位置 水分
植被 气候
土壤
陆 成带状
地
自
然 带
一定宽度
陆地自然带:热量带+植被类型+“带”
(2) 类型
热带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亚寒带针叶林
寒带
苔原带 冰原带
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概念
它是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它是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 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 力
性质
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 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 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 备的功能
形成 过程
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 量的交换,将生物、大 气、水、土壤、岩石等 统一在一起,在一定条 件下,生产出有机物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岩石、土壤、水、大气、 生物、地形等要素组成的。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2、地理要素间的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 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 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 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是发展农业、林业、渔业、旅游业等 产业的基础。
自然环境还具有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地球上的生 物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
CHAPTER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地球 生态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
和谐共存。
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在 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
害未来世代的需求。
环境保护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如减少污染排放、节约资 源、推广清洁能源、加强生 态保护等,以实现经济、社 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05
CHAPTER
保护自然环境的措施
生态保护与修复
01
02
03
保护生态系统
保护森林、湿地、草原等 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物 多样性,防止生态系统退 化。
修复受损生态
对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进 行修复,采取植被恢复、 土壤改良等措施,促进生 态平衡。
建立生态保护区
在重要生态区域建立自然 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 林公园等,限制人类活动, 保护自然环境。
环保组织与志愿者活动
支持和发展环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织,鼓励公众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共同保护自然 环境。
THANKS
谢谢
04
CHAPTER
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如水、土壤、矿产、森林等,为人类提供食物、能源和生产原料。
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 坏。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整体性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如在生态脆弱的山区,应注意对植被的保护,以防因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生产功能各要素共同参与,依赖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平衡功能①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溶解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途径;②氧气的平衡: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的呼吸和燃烧消耗氧气;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陆地自然带1.概念: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分别具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自然带的标志),从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环境自然带,既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又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综合表现。
2.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地域分异规律图示变化规律形成基础成因典型地区延伸方向更替方向水平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东西方向(纬线方向)南北方向(经线方向)热量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非洲大陆沿20°E自然带的变化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南北方向(经线方向)东西方向(纬线方向或沿海→内陆)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降水减少中纬度的地区亚欧大陆中纬地区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的变化:大陆东西两岸从沿海向内陆分别是森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水分热量随海拔的变化,由山麓到山顶水热组合不同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山体所处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
2023年北京各区(海淀朝阳丰台东西城等)高考地理一模专题汇编5 整体性与差异性含详解

专题05 整体性与差异性一、单选题1.(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内蒙古腰坝绿洲东依贺兰山,西邻腾格里沙漠,是阿拉善左旗重要的粮食产地。
图为该地区表层土壤含盐量等值线图。
读图,根据土壤含盐量可推测该地区()A.地处贺兰山迎风坡,降水多B.地势丙地高,甲地、乙地低C.传统灌溉方式是滴灌、喷灌D.丙地、丁地地下水超采严重(2023·北京朝阳·统考一模)下图为我国某山脉东段垂直地域分异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该山脉是()A.阴山山脉B.天山山脉C.横断山脉D.祁连山脉3.该山脉东段下列植被类型分布区中,表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的是()A.山地草原B.高寒草原C.高山灌丛草甸D.山地荒漠(2023·北京东城·统考一模)南迦巴瓦峰为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最高峰,其南坡是中国山地森林垂直带谱分布最完整的地区之一,如左图所示。
右图是南迦巴瓦峰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4.南迦巴瓦峰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出现在()A.半常绿雨林带B.常绿阔叶林带C.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D.高山灌丛草甸带5.与同纬度山地相比,南迦巴瓦峰垂直带谱完整的主要原因有()①基带海拔高②山地南北跨度大③受暖湿气流影响大④山高谷深高差大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23·北京房山·统考一模)下图为45°N附近某区域的遥感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导致图中高原荒漠区与植被覆盖区年平均降水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海陆位置D.地形7.该区域中山脉西坡山麓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常绿硬叶林C.针阔叶混交林D.草原(2023·北京延庆·统考一模)丹霞地貌主要由砾岩和砂岩组成,多为宝塔状、柱状、峰林状地形,崖壁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形成特殊的植被分布现象。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思维导图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和应用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
“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
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
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4大应用(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山地垂直带谱图的判读方法。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含义。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运用地域分异规律的原理来解释说明某一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其成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通过学习使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整体的观点看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和规律性使学生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
【教学重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表现,地域分异规律实例的分析。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案例比较分析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相互讨论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篇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教案一、单项选择题1.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
( )A.宇宙演化C.生物循环答案 A解析地理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不会通过宇宙演化而实现。
(2012·潍坊高一质检)读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回答2~3题。
B.水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2.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 A.地壳上升C.气候变干B.水源减少D.物质沉积3.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C.稳定性答案2.D 3.A解析本组题以湖泊的消亡过程为材料,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2题,由三幅图对比可以看出,该湖泊的消亡原因是物质不断沉积导致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直至消失。
第3题,湖泊消亡前后湖区自然景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相互联B.差异性D.脆弱性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
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
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
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
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
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
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
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1)
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
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
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
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
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
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
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
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
异
2、 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
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
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
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
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
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
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
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
冰原带
三、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这种地域分异规
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包括低纬和高纬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地带,以及
中纬度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
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由于受海洋水汽的影响,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
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随着海拔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
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垂直地
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
直带谱越完整。
本章重难点1、如何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1)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
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
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
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
全身”。
(2)所谓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由于环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单位。①由于太阳辐
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匀,形成与纬线大体平行的热量带。②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地
面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单位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
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带,显示出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各地的地理环
境有相似的,而绝没有相同的。
2、如何认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