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交流会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精选26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1起初买这本书是因为陈乔恩(女神)在一期访谈节目中推荐此书,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决定拜读此书。
书拿到手里很厚实的一本,按照我看书的速度估计要花一个月时间,结果刚完前两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只要有时间就会抓紧时间看。
这本书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几乎每一篇都是一个巨好的电影剧本,题材、故事、人物,无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为几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强的逻辑思维,丝毫不担心剧情上逻辑出纰漏,而电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构建起他们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们的规则来建制起另一个迥异的世界,这多么有趣。
借书里的话说,“我自己也有成为精神病的潜质,这让我担心又兴奋,兴奋的是我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新鲜领域,让我饶有兴致,这起码在接下来较长的时间里我有一个好的兴趣点,我是知道的”这也是我让我无法停止阅读的原因。
这本书给我很多启示,很多故事读过许久再回想起来有会有另一番滋味。
读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听从生活的安排,是快乐的”我对这种听从有时候是接受的,有时候又觉得接受就是违背本意的所以时常会纠结。
这或许就是书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疯子也罢都是安排,听从安排或许就是快乐吧!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自省的价值的(很多次理所应当的瞬间我们真的很难排除自己就是病人的事实),此书推荐给那些曾经像我一样心灵长满杂草的拓荒者。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2以前以为精神病是受到极大的压力和刺激造成的,通过这本书的描写,原来很多精神病人是自己吊死在一个问题上钻牛角尖想出来的。
书中没提到病人的生理指标,我想他们的病态应该不光是思想行为上的,大脑有器质性病变才能下诊断吧你可以思考宇宙人生社会和万物的奥秘,如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同时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积极影响,那么你是哲学家和思想家;如果上天启示给你这些,你是宗教家。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交流会共19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交流会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2、奇文共欣赞,疑义相与析。
6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教育心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教育心得第一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教育心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教育心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作者高铭是一家公司的项目总监。
由于对精神病患、心理障碍者以及边缘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2004—2008年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对“非常态人群”进行近距离访谈,并最终整理出了这本书的内容。
其实当我们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看待精神病人这个群体时,“精神病人”也在审视着我们“正常人”这个群体。
这个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开始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行为,看精神病人的见解。
书中的精神病患者大部分都是哲学家,物理学家。
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智慧超群的智者,只是他们的理论还没有被社会接纳于是就成了别人眼中的疯子天才与疯子也许他们生在若干年后,就是天才。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一下精神病人与常人不同的地方:一、世界观的认识: 精神病人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喜欢思考世界的本质。
他们常常会问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最终又要去向何方?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最终又会变得怎样?空气里的尘埃是怎么来的?云是怎么形成的?有的精神病患者对于世界的理解很独特,因为基于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他们阅读过大量的书籍,也许他们的观念是正确的。
他们固执地活在自己的世界观里面,并尝试着让别人接受。
印象很深刻的是,作者与一个17岁的少年进行交流,少年的眼神中透露出想与别人交流的渴望,但是没人能懂他!少年认为人类是“四维生物”,他说到:“你可以想象的出来,跨越时间的看,我们是一个长长的虫子怪物,从床上延伸到大街上,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公司,延伸到商场,延伸到好多地方。
因为我们的动作在每个时间段都是不同的,所以跨越时间来看,我们都是一条条虫子。
从某一个时间段开始,到某一个时间段结束。
绝对四维生物可以先看到我们死亡,再看到我们出生,没有前后因果。
其实这个我很早就理解了: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_3500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_3500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500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仅这个书名,各大读书APP上可以搜到一堆同名书籍,最出名的是高铭所著,而我看的这本,出自祁莫昕。
加拿大科学家在研究“威廉斯综合症”时意外发现,有着音乐、数学天赋的人,他们的天赋其实是基因排列失常造成的,而同样的基因失序也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病。
大多数人一出生就患有“威廉斯综合症”的孩子,他们体内的7号染色体错排了20个基因。
在全球每两万人中,就有一人会出现这种状况。
那么,疯子还是天才,完全在于基因一念之间。
本书由两大部分构成,前半部分为6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对应介绍一种相应的精神疾病。
而后半部分由三个番外构成,番一:让你惊声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
番二:认识五种性变态。
番三:八大不正常的天才。
由于内容过多,所以将内容简介梳理放在最末尾。
此书由约十几个小故事构成,介绍了各种类型的精神疾病。
通过实际事例的描述,对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实精神病患者精神世界异常丰富。
即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形形色色的故事,各种奇思妙想。
换个角度,如果思维丰富为正常,那么实际上,大部分正常人是否也是不正常?想起一句调侃的话,原句追溯不到,在这儿小小改编一下。
我见世人多有病,料世人见我应如是。
精神病患者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他们的症状,除一小部分不可痊愈外,大部分,如果你愿意与他们交流沟通,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当然也会乐意分享,那么,走出所谓的精神疾病,也就没那么困难。
整本书每个章节,均由小故事+对应心理疾病构成。
下面我一一罗列本书提及到的相关疾病。
1、被害妄想症它是妄想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病症。
主要是指患者往往处于恐惧状态而产生胡思乱想的思维障碍,坚信自己遭受迫害,此时病人表现得极度谨慎和处处提防,还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
任何人都可能偶尔出现被害妄想症,突然间变得疑神疑鬼,产生受迫害的非理性幻想。
最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解析感悟

读这本书的时间不长,但依照我素来读书的速度来说也算是略长的一次阅读体验,没办法,到了这个容易被手机诱惑的时间段,很难静下心来看书了,但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承认我还是被吸引了。
选择阅读这本书是一种偶然起意,早就在各处听闻这本书的大名,电视上名人口中也是经常有推荐,我们来了第二季到诚品书店那期时,好像就有人推荐过这本书,是刘嘉玲还是谁,记不清了,并且此书更是常年位居畅销书榜单之列,看众多网友观后感评论都是这书如何如何了不得,如何如何神奇,简直是让人打开了新的世界,原来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线之差,赞美之论层出不穷。
但这两天细心看了之后,我觉得评价有些过誉了,不是说它配不上好的评价,在基础知识科普上不得不承认有部分还是做的挺好的,但其实不好的点恰恰也因此。
首先,看着本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很怪,云里雾里不至于,就是奇怪,你不懂作者究竟是想给你讲个志怪故事呢,还是想给你科普物理知识呢,是个有神论者呢,还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呢。
每篇故事都很短,标题起的倒是足够吸引眼球,勾起人的好奇心,想一探究竟,看看它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但你读下去读完了这一篇呢,你又会发现其实好像也没什么,每次结尾倒是很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的感觉,可再往后读越读我就越觉得作者是在故作高深。
除了少数几个故事脱离了高深的量子物理,哲学层面的探讨之外,都是披着和精神病人的皮在讨论这些东西。
书名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后作者也说这20个故事是基于真实故事做了适当删改,可是我感受不到丝毫真实性。
试问真实生活中有多大概率真能遇到这么多精通科学,哲学,物理,心理等方面的天才精神病患者?况且有些故事我觉得是已经脱离了精神病的范畴,人也不至于因为那些无伤大雅的想法被送入精神病医院去看医生。
书里那些很多的科技妙想,关于生命的实质问题啊,关于四维空间的问题啊,关于宗教信仰问题啊,我敢说大部分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想过,只是可能思考的层面没那么深入,也没那么绝对。
可是这难道说明我们也是精神病患者么?在如今社会,只要不做出过激举动,又有谁会特意在乎你脑子里的奇思怪想呢?书中所讲的那些精神病患者的特质,严格来讲,我认为可以跟蒋勋先生所探讨的六种孤独挂钩,众声喧哗却无人可听的语言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剩下的就不列举出来了,我认为作者偷换概念这一点做的非常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交流会共19页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交流会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通用26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通用26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解题,这句话说的真没错,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见识更广泛了。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通用26篇),欢迎阅读参考!《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1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在某杂志上。
杂志登载了书中的一篇节选故事,讲的是一个姑娘总是把人看成各种动物,而这些动物的习性和那个人的性格竟然惊人的吻合。
惊奇之下更激起了我对这本书的好奇,于是忍不住到图书馆借来一读。
本书是一位原本是公司项目总监的高铭,由于对精神病患、心理障碍者以及边缘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于是工作之余利用闲暇时间,各种手段倾听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心声后整理成的笔记,也是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的访谈手记。
一开始,我的确是抱着看看“精神病人”的娱乐心态进行阅读的,可是没看两篇,这本书的内容就让我对这个世界,这个维度有了全新的视角和认知。
书中的病人大多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张牙舞爪意识不清的精神病人,相反,他们中很多人有着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认知角度与方式。
在他们之中,有的认为人类并不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物,而是细菌。
细菌奴役着人类,细菌寄生在人类身上,获得它们需要的物质。
当人类的存在真正威胁到细菌时,细菌便会轻而易举地消灭人类;有的人认为石头有生命,会说话,我们的生命在石头只是短短的一瞬。
于是她每天每天蹲着研究石头,试图与石头交流而因此被认为精神不正常;有的认为世界是多维度的,而自己却不属于这个维度,而是从一个更“先进”的维度中被通过量子论转移到这里的这些不同的世界,在平时看来的确荒诞可笑,可是当真正倾听他们的世界和想法,却也有着存在的合理性,甚至让人开始怀疑自己从前的认知是不是就一定正确呢?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个正在工作的“病人”,每个月总有这么几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关闭一切通讯设备,断电断水,拉上窗帘,让房间一片黑暗,使自己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之中。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增长,人们的视野变得开阔,对未来的期许也在不断提高。
在这种趋势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学习成果,更深入的思考和更高的智慧。
而在大多数人眼中,天才是可以轻松达成这种成果和思考的人群。
但是,实际上,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天才和疯子的成就和智慧,却有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一、天才群体天才有时是一种天赋,并非后天取得的。
有些先天智力超群的人,他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处理新的、复杂的或矛盾的情境或问题,或以一些普通人所不具备的方法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这种思维方式在某些方面反映了人类智力的巨大冷静、创造性和领导力,也就是所谓的天才。
这些人可以在学术、艺术、音乐、数学、科学等领域的特别兴趣和天赋展现出来,但光有天赋并不能保证成为天才,所需要的是这个天赋的充分发挥和不断的努力。
众所周知,莫扎特和爱因斯坦等人天赋异禀,但他们都不是有一夜成名的,而是通过反复的尝试和磨练,才最终达成他们的成就。
所以,对于天才来说,除了天赋,还有更为重要的特质,那就是坚韧不拔、不断尝试以及推陈出新的精神,这些往往都是经年累月的努力的结果。
二、疯子群体然而,这世界上还有一种另类的人群,他们可能并不被人称作为天才,但他们的理解能力却极度突出。
他们可以一眼看透问题难点,顷刻间迅速解决的能力让人不得不佩服。
同时,他们的思考方式总是超出常人的预期,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就是疯子群体,他们是那些拥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几无边际的想象力引领了他们茫茫更阔的心灵世界。
疯子不仅仅是指那些有精神病症状的人,还可以是普通人中持有异议、提出挑战的人。
这些人通过自己天马行空的思想,可以激发出别人意想不到的感悟和智慧,成为时代变革的推动者。
所以,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将天才和疯子连在一起看,可以发现它们两者所代表的深度思考和超前思维是非常相似的。
三、学术领域在学术领域,天才有着相对固定的认知和独特的思考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躁狂症状,8.3%的人表现出抑郁倾向。
注:情感障碍主要包括“抑郁”和“抑郁+ 躁狂”双相障碍。
临床心理学家南希·C·安瑞森在上世纪
70-80年代对30名杰出作家进行了长达15年
的追踪,这些年间,他们中有24人至少患过
一次情感障碍(80%),甚至连他们的亲属患情 感障碍的几率也要高于正常人群。还有研究 者访谈了47名英国一流的艺术家和作家,他
们患情感障碍的概率是一般人群的5~6倍。
瑞典一项117万人的大样本研究发现,从 事创造性行业的人群患双相情感障碍的概率 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且精神分裂症和双相 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兄 弟姐妹,往往在创造性行业中有着更好的表 现。
荒谬?
逻辑!
天才与疯子仅一线之隔。 天才是清 醒的疯子,疯子是混乱的天才。
高铭《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书交流会
从前我是瞎的 如今我看得见 如果你发现我疯了 其实就是你疯了
背景2004-2008年 对100多名“非正常人 群”进行近距离接触
定位: 国内第一本 精神病人访谈记录
内容:48个独立的故事构 成,生活在另一个角落人 群的真正的内心世界
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是极其珍贵的… …
《永不停息的心 脏》
我们生活在一张从小形 成的世界观、人生观所 编织成的网下
精神病人由于某种原因或者刺 激脱离了这张网
精神病人站在网外,不断编织 自己的网来对抗现实的网
逻辑?
荒谬?
20世纪初,心理学家哈维洛克·艾利斯对 英国历史上1030位杰出人士的生活史进行了 分析,结果发现这些人有较高的情感障碍患
在这里了。那么谁才是真正有问题的?难道我非得和你们
一样都疯了,我才能不在这里?其实这里就是正常人居留
地,是你们这些疯子弄的。不过我觉得挺好,至少不用出
去跟你们疯疯癫癫地混在一起,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为什
么活着。
《满足的条件》
《约翰福音》第九章第二十五节原文: Wheras I was blind, now I see
不是所有的疯子都是天才,但所有 的天才都是疯子。
人间一世五十年,我不愿为了完成活着而活着,我愿
为了梦想而活。… …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个问题,也很
少有人愿意面对这个问题,毕竟大家都忙着挣钱,找老婆,
升职 … …很少有人在乎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人间五十年》
你们想要的太多,而我只是想知道为什么活着,我就
在自己还有 生命的时候,在自己还存在的时候,带 着自己那颗人类的心,永不停息地追寻那个答案。
有没有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充满期待。 还记得潘多拉盒子里的最后一件礼物吗?——希望。 要有一颗充满好奇、期待、希望、永不停息的心脏。
《永不停息的心脏》
有时候眼睛看到的,还真不一定是真实的。
《飞禽走兽》
有些现象,如果用已知的各种科学、各种知识都不能 解释的话,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解释,不要看表面是否很 荒谬或者离奇,都要学会去尊重。因为那很可能就是真正 的答案。
《前 言》
“问题不在于他想的太多,或者其他人想的太少。而是 对我们来说未知太多了。”
《生化奴隶》
“我被称作人,但就是这样?没有了?我不明白,我到 底是什么作用… …我存在的价值呢… …我是谁… …你是 谁… …我们是谁… …他们是谁… …”
《谁是谁》
金句共赏
生和死不重要,重要的是去尊重生命;生命是否 高贵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自己的存在。
敬畏生命的力量
学《疯子》效《傻子》好好《活着》
(从前我是瞎的,如今我看得见)
请拨开文字和表象的迷雾,更开阔的接触这奇妙世 界的本质。我更希望读完这本书后,你能有自己的想法和 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很重要,甚至可以说,这个比什么都 重要。
我只希望这本书是一扇窗,能让你看到更多、更多 的世界——其他角度的世界。我也希望有一天你能很坦然 的说:“让我来告诉你,在我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世 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