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旁腺癌研究进展
甲状旁腺肿瘤的病理变化与手术治疗新进展

甲状旁腺肿瘤的病理变化与手术治疗新进展引言甲状旁腺肿瘤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主要发生在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位于颈部,在人体的钙磷代谢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近年来,关于甲状旁腺肿瘤的病理变化和手术治疗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甲状旁腺肿瘤的病理变化以及手术治疗的新进展。
甲状旁腺肿瘤的病理变化甲状旁腺肿瘤主要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
良性甲状旁腺肿瘤包括甲状旁腺腺瘤和甲状旁腺增生,恶性甲状旁腺肿瘤主要指甲状旁腺癌。
甲状旁腺腺瘤甲状旁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旁腺肿瘤类型。
其病理特点是腺细胞增生,形成明确的边界,细胞形态规则,细胞核大小和形态均匀。
在组织学上可以观察到腺窝和假乳头结构的形成。
甲状旁腺腺瘤多为单个结节,直径一般小于2cm。
甲状旁腺增生甲状旁腺增生是甲状旁腺肿瘤的另一种常见类型。
其病理特点是甲状旁腺内多发结节性增生,腺细胞数目增加,但细胞形态和核大小均匀。
甲状旁腺增生常见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
甲状旁腺癌甲状旁腺癌是甲状旁腺肿瘤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
其病理特点是肿瘤细胞形态异质性明显,细胞核大而变形,细胞核分裂象增多。
在组织学上可以观察到间质浸润和血管癌栓。
甲状旁腺癌多为单个或多个结节,直径通常大于4cm。
手术治疗的新进展甲状旁腺肿瘤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甲状旁腺切除术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
近年来,这些手术治疗方法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甲状旁腺切除术甲状旁腺切除术是治疗甲状旁腺肿瘤的常见手术方法。
传统的甲状旁腺切除术是通过颈部切口将甲状旁腺肿物切除。
然而,这种传统手术方法存在着术后瘢痕较大、出血多以及术后恢复慢等问题。
近年来,借助腔镜和微创技术,甲状旁腺切除术变得更加精确和安全。
这些新的手术方法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
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甲状旁腺自体移植术是治疗甲状旁腺癌的一种手术方法。
在甲状旁腺切除术之后,医生会将一部分健康的甲状旁腺组织移植回患者体内,以保证其正常的甲状旁腺功能。
甲状旁腺癌_罗海峰

文献综述文章编号:1005-2208(2009)06-0514-03甲状旁腺癌罗海峰,王忠裕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A【关键词】甲状旁腺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Kedwords parathyroid carcinoma;hyperparathroidism甲状旁腺癌(parathyroid carcinoma,P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甲状旁腺的实质细胞。
本文重点对甲状旁腺癌的病因学、临床表现及治疗进展进行介绍。
1发病率甲状旁腺癌是一种罕见病。
1999年国际癌症数据库(NCDB)报道了286例甲状旁腺癌,观察期长达10年,是迄今最大宗的病例报告。
甲状旁腺癌占NCDB所有肿瘤发病率的0.005%[1]。
Thompson等[2]在最近发表的甲状旁腺癌综述中,也提示了该疾病的少见性。
大部分文献报告甲状旁腺癌引起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HPT)发病率仅为1%。
本病多发于日本和意大利人群,约占5%。
这种差异和疾病诊断有关,也可能与基因或者环境因素有关。
2病因学和分子病因学甲状旁腺癌的病因学尚未完全阐明。
文献[3-4]研究认为,头颈部放射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家族综合征是本病的易感因素。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有助于阐明本病的发病机制。
家族性PHPT首先报道于1936年,现在被称为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MEN1)综合征。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该综合征以高钙血症、甲状旁腺激素(PTH)升高、甲状旁腺肿瘤、无其他的内分泌组织功能亢进为特征。
这种疾病应与PHPT遗传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颚肿瘤综合征(HPT-JT综合征)相鉴别。
甲状旁腺癌的发病率占HPT-JT综合征的10%。
1995年人们开始研究甲状旁腺癌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关系。
HRPT2基因被定位于1q25q32染色体,并认为和HPT-JT综合征相关。
Wang等[5]报道,在PHPT-JT综合征家族中存在HRPT2突变,同时造成编码parafibromin蛋白缺失。
《甲状旁腺癌诊治的专家共识》(2019)要点汇总

《甲状旁腺癌诊治的专家共识》(2019)要点甲状旁腺癌是罕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不仅临床表现多样、而且常有远处转移,需要多次手术。
第1次手术时完整切除病灶是提高生存率的核心因素,但该疾病在病理上很难与良性病灶鉴别。
因此,提高临床医生识别和诊治甲状旁腺癌的水平极其重要。
一、甲状旁腺癌流行病学特点甲状旁腺癌是最为罕见的癌症之一,其在所有癌症中所占的比例约为0.005%,总体年发病率每百万人口不到1例。
二、甲状旁腺癌病因和发生机制甲状旁腺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
目前多认为甲状旁腺癌的发生可能是新生的,而非由良性腺瘤转化而来,这是由于甲状旁腺腺瘤和腺癌存在不同的基因改变。
三、甲状旁腺癌的临床和生化表现典型的甲状旁腺癌临床表现主要为中度至重度高钙血症,以及肾脏和骨骼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但有时甲状旁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良性甲状旁腺肿瘤类似。
初次诊断时是否考虑为恶性肿瘤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一旦考虑为甲状旁腺癌,需要整块切除甲状旁腺肿瘤连带同侧甲状腺腺叶和峡部。
然而在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只有出现局部肿瘤复发或者远处转移并再次引起高钙血症时才会诊断甲状旁腺癌。
大部分甲状旁腺癌患者血钙水平明显升高,常超过14mg/dl(3.5mmol/L)或正常上限的3~4mg/dl,明显高于良性患者。
甲状旁腺癌患者的血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通常超过正常上限3~10倍,而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PTH仅表现为轻度升高。
我国良性和恶性原发性甲旁亢患者的血清PTH水平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甲状旁腺癌患者的血清PTH常超过正常上限20倍,明显高于腺瘤者(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
除此之外,甲状旁腺癌患者可能存在较大的颈部肿块,有时在体格检查时就能触及。
尽管大部分甲状旁腺肿瘤分泌PTH,有极少部分甲状旁腺癌无分泌功能。
当患者血钙水平12mg/dl(3mmol/L)同时甲状旁腺病灶3cm时(即所谓3+3法则)或离子钙超过1.77mmol/L,需要充分警惕甲状旁腺癌的可能。
甲状旁腺癌诊治专家共识

甲状旁腺癌诊治专家共识甲状旁腺癌(parathyroid carcinoma)是罕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不仅临床表现多样、而且常有远处转移,需要多次手术。
第1次手术时完整切除病灶是提高生存率的核心外部因素,但该疾病在病理上很难与良性病灶鉴别。
因此,提高临床医生识别和诊治甲状旁腺癌的水平极其重要。
为规范我国甲状旁腺癌的管理,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旁腺及骨代谢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罕见病分会,组织全国内分泌科、普通外科、影像学、病理学专家,结合国内外文献和临床经验,共同讨论制定诊治甲状旁腺癌专家共识,并通过建立全国性甲状旁腺癌登记注册系统,开展队列和随访研究,提高我国的甲状旁腺癌诊治水平。
一、甲状旁腺癌流行病学特点甲状旁腺癌是最为罕见的癌症之一,其在所有癌症中所占的比例约为0.005%,总体年发病率每百万人口不到1例。
例如,芬兰的全国性注册研究中,甲状旁腺癌发病率2000年至2013年为7.14/1 000万人。
美国癌症监测、流行病学和最后结局(SEER)注册数据库显示,2000年至2012年甲状旁腺癌的发病率为0.36/100万人。
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 PHPT)中,甲状旁腺癌为罕见病理类型,多数西方国家报告不足1%,印度、意大利及日本的报告中为5%~7%;1958年至2005年间北京协和医院280例散发性PHPT患者中腺癌的比例为7.1%,上海瑞金医院在2000年至2010年诊断的249例PHPT中,腺癌比例为5.96%,明显高于美国。
尚不清楚甲状旁腺癌在PHPT 中所占比例的不同是由于病理诊断标准还是地域差异所致。
二、甲状旁腺癌病因和发生机制甲状旁腺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
目前多认为甲状旁腺癌的发生可能是新生的,而非由良性腺瘤转化而来,这是由于甲状旁腺腺瘤和腺癌存在不同的基因改变。
近年来,甲状旁腺癌在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甲状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甲状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研究进展甲狀腺癌属于甲状腺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且日趋年轻化。
当前临床治疗中多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取得一定成效。
本文则对甲状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标签:甲状腺癌;外科手术;治疗进展根据组织学,可将甲状腺癌分为分化型与未分化型,流行病学表明[1]: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女性多于男性,多发于中年。
甲状腺癌的病情发展速度较快,且恶化程度较高,有着较高的死亡率。
临床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灶,提高患者生存期。
下面首先分析甲状腺癌的发病机制,然后重点探讨甲状腺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1、甲状腺癌发病机制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是内分泌科恶性肿瘤。
临床众多学者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分析,放射线、性激素、碘元素缺乏、促甲状腺激素慢性刺激、其他甲状腺疾病及家族遗传均是其诱发因素。
国外一学者[2]通过X线照射小鼠的甲状腺,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促使动物发生甲状腺癌,减少甲状腺素的合成,进而发生癌变。
也有学者[3]提出性激素是此病发生的诱因,通过临床研究发现10岁后女性甲状腺癌的颈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相对比成人早,可能与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等相关。
人体每天必须的微量元素——碘,当人体严重缺乏碘元素时,则可以减少甲状腺激素合成,使甲状腺素水平得以增高,进而刺激甲状腺滤泡增生肥大,增加了甲状腺癌发病率[4]。
2、甲状腺癌的外科手术2.1传统手术众多学者一致分为患侧甲状腺腺叶与峡部切除术联合甲状腺癌切除的主要范围。
通过采用该手术,能够能保留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容易二次手术;且较少的并发症、较低的复发率。
由于我国大多数甲状腺癌在初步诊断中,存在多发病灶,采用该手术方式,容易治疗不彻底,且患者存在潜在的病灶,进而引发复发,但其复发率远远低于全甲状腺切除术。
李丙锋[5]学者选取114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随机对比分析,分为对照组(传统甲状腺大部切除术)与观察组(低领小弧形切口甲状腺腺叶切除联合峡部切除术),通过比较各项手术治疗,得到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6%)明显低于对照组(24.56%);王志勇[6]学者通过选取8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甲状腺腺叶加峡部切除术治疗,得到全部患者均治愈;李胜祥[7]通过传统手术方式与患侧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术式对比分析,得到患侧甲状腺全切除+峡部切除术式操作简单且易行,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
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甲状旁腺功能保护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甲状旁腺功能保护的研究进展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它通常发生在甲状腺组织中,甲状腺癌患者在接受外科治疗时,需要注意保护甲状旁腺功能,以避免术后发生甲状旁腺功能不全的并发症。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甲状旁腺功能保护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进展。
本文将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分析。
甲状腺癌的外科治疗通常包括甲状腺部分切除、全切除或淋巴结清扫等手术方式,其中可能会涉及到甲状旁腺的解剖位置和功能保护。
在手术过程中,如果不慎损伤了甲状旁腺,就会导致甲状旁腺功能不全,出现低钙血症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保护甲状旁腺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1. 定位技术的改进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如超声、CT、MRI等技术的应用,使外科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定位甲状旁腺,避免在手术中对其造成损伤。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也为甲状腺手术提供了精准的定位和保护,从而降低了手术损伤甲状旁腺的风险。
2. 神经电监测技术的应用神经电监测技术是一种通过监测脑与肌肉之间的神经电活动来评估神经功能的技术。
在甲状腺手术中,医生可以利用神经电监测技术对甲状旁腺的功能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信号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对甲状旁腺造成破坏,从而有效保护了甲状旁腺功能。
3. 甲状腺癌外科手术技术的改进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微创手术器械和技术已被应用于甲状腺癌手术中,如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等。
这些新技术在手术中更为精准、减少了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有利于保护甲状旁腺的功能。
4. 术后处理和治疗在术后,及时给予患者钙、维生素D等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有助于恢复甲状旁腺的功能,预防或减轻术后低钙血症等并发症。
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甲状旁腺功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成果的应用,甲状腺癌外科治疗中的甲状旁腺功能保护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
保护甲状旁腺功能不仅能够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更能够保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甲状旁腺癌诊治的专家共识》要点

《甲状旁腺癌诊治的专家共识》要点甲状旁腺癌(parathyroid carcinom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是位于甲状腺后方的一组小腺体,主要负责调节血液中的钙离子水平。
甲状旁腺癌的发病率很低,患者大约占甲状旁腺肿瘤的1%到5%。
近年来,对于甲状旁腺癌的诊治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为了规范和统一诊治的方法,中国甲状旁腺癌的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甲状旁腺癌诊治的专家共识》。
该共识共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甲状旁腺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甲状旁腺癌诊断的核心是组织学,需要通过病理活检来确定肿瘤的恶性程度。
同时,还要通过静态和动态的钙代谢指标检测进行血液学评估,以确定是否存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此外,还要排除与其他甲状旁腺疾病相似的病因,如甲状旁腺腺瘤等。
二、甲状旁腺癌的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甲状旁腺癌的首选方法,但手术范围和方式需要根据病情来确定。
对于早期的甲状旁腺癌(局限于甲状旁腺),可通过甲状旁腺部分切除或甲状旁腺切除的方式来进行手术治疗。
而对于进展期的甲状旁腺癌(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至淋巴结等),则需要进行甲状旁腺全切除,并尽可能清除周围受累的组织。
三、甲状旁腺癌的辅助治疗:手术切除后,特别是对于高危因素存在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辅助治疗,包括放疗和化疗。
放疗主要是为了防止局部复发和控制病情进展,而化疗则是针对进展期的患者,通过化学药物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四、甲状旁腺癌的术后随访和监测:甲状旁腺癌手术切除后,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监测。
随访内容包括甲状旁腺功能的评估,尤其是钙代谢指标的监测,以及残留肿瘤和转移的筛查。
同时,还要对可能的复发和转移进行早期干预。
五、甲状旁腺癌的联合诊治:由于甲状旁腺癌是一种稀有病,诊治经验相对匮乏,因此采取多中心合作、专家联合诊治的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同时,还需要进行多中心的病例数据收集,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和指导临床实践。
甲状旁腺癌的诊治进展

·综述·甲状旁腺癌的诊治进展沈超钱晓宇陈亮褚永权唐坚陈自强DOI :10.13558/ki.issn1672-3686.2021.005.018作者单位:314000浙江嘉兴,嘉兴市第一医院头颈外科甲状旁腺癌是一种罕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因缺乏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其诊断具有一定困难,有时甚至是在肿瘤手术复发之后才被发现[1]。
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甲状旁腺癌的主要方法,但其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风险依然较大。
甲状旁腺癌进程较为缓慢,大多数患者并非直接因肿瘤负荷死亡,而是死于严重且难以控制的高钙血症[2]。
本文回顾过去10年来甲状旁腺癌的相关文献,对其诊治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1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甲状旁腺癌发病率较低,通常仅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 -parathyroidism ,PHPT )的1%以下[3],但在亚洲人群中报告的比例则高达8.1%[4]。
与甲状旁腺良性肿瘤以女性患者为主不同,甲状旁腺癌在男女中发病率相似,且发病年龄通常在45~59岁[5]。
James 等[6]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数据库分析了2000~2012年甲状旁腺的发病率,结果显示为3.6/1000万人。
基于该数据库的另一项为期16年的研究则指出甲状旁腺癌的发病率从1988~1991年期间的3.58/1000万人增加到2000~2003年期间的5.73/1000万人,其发病率增长约60%[7]。
总之,甲状旁腺癌的整体发病率较低但呈现上升趋势,不同地区及时间的发病率差异可能与疾病本身较为罕见以及诊断手段的提升相关。
目前,对甲状旁腺癌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
通常甲状旁腺癌以散发为主,但也有部分家族性病例报告,主要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下颌肿瘤综合征(hy⁃perparathyroidism jaw tumour syndrome ,HPT-JT ),以及罕见的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和2A 型相关[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 ,甲状旁腺癌分子发病机制方面的 研究取得一些进展 。
CyclinD1 / PRAD1是位于 11q13的癌基因 , 蛋白产物是一种细胞周期调节因子 。有文献报 道在 一 组 甲 状 旁 腺 癌 患 者 中 , 91% 存 在 Cy2 clinD1蛋白过量表达 [ 9 ] ,这提示 CyclinD1 表达 异常可能与甲状旁腺癌的发生有关 。
·244·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5年 6月第 32卷第 6期
患者中无一例存在 RB 蛋白表达异常 。其它文 献亦相继报道了甲状旁腺癌患者中 ,存在 RB 等位基因丢失 [ 11 ]及包含 RB 基因和 BRCA2 基 因的 13 号 染 色 体 杂 合 性 丢 失 [ 12, 13 ] 。这 提 示 RB 等位基因丢失在甲状旁腺癌中较常见 ,并可 能在其分子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 , Shattuck等 [ 14 ]研究了 4例甲状旁腺癌患者的 6 例标本后未检测到任何 13q 上 RB 或 BRCA2 基因的 缺失 、插 入或 错配 。甲 状旁 腺癌 患 者 13q上未发现 RB 基因和 BRCA2基因肿瘤特异 性体细胞突变 ,提示这些基因可能不是作为经 典的肿瘤抑制基因在甲状旁腺癌的发生中发挥 作用 ,而是通过下调它们的表达 ,以另外的方式 对甲状旁腺癌的发生起作用 。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5年 6月第 32卷第 6期
·243·
甲状旁腺癌研究进展
李 进 综述 ; 肖海鹏 审校
摘要 : 甲状旁腺癌是一种少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 ,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 者中的发病率为 011% ~510%。该病目前病因不明 ,临床主要表现为高钙血症 、高甲状旁 腺素血症及颈部肿块 。近年来在甲状旁腺癌分子发病机制 、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取 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主要对此进行综述 ,这将有助于临床对该病的认识 。 关键词 : 甲状旁腺癌 ; 分子发病机制 ; 诊断 ; 治疗 中图分类号 : R58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422369 (2005) 0620243204
甲状旁腺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 。 de Quervain在 1909 年首次报道了无功能性甲状 旁腺癌 , Am strong则在 1938年首次报道了表现 为高钙血症的甲状旁腺癌 。至今国外文献已报 道甲状旁 腺癌 超过 500 例 [ 1 ] , 国 内则 不足 50 例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中 ,甲状 旁腺癌发病率为 011% ~510% [ 2 ] 。甲状旁腺 癌多表现为高钙血症 ,高甲状旁腺素血症 ,颈部 肿块 [ 1~3 ] 。术前诊断困难 ,外科手术是首选的 治疗方法 [ 1~5 ] 。预后主要取决于初次手术时肿 块的完 全 切 除 及 术 后 高 钙 血 症 的 控 制 和 监 测 [1]。 1 流行病学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5年 6月第 32卷第 6期
·245·
润 [ 21 ] 。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见到肿瘤细胞核与 线粒体的改变以及分泌活性增加 。
A ugust等 [ 19 ]运用流式细胞仪分析了一组 甲状旁腺癌患者的 DNA 核型后发现非整倍体 核型较整倍体核型的恶性程度高 ,预后差 。这 提示运用流式细胞仪分析 DNA 核型可能作为 组织病理学检查的一种辅助手段 ,对甲状旁腺 癌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有帮助 。纤维化 、坏死 、 核不典型和有丝分裂像等形态学改变在甲状旁 腺癌中发生频繁 。然而 ,纤维化 、坏死等虽然常 见 ,但不是能确诊恶性肿瘤的特征性改变 。有 丝分裂活性可作为预后的影响因子 ,但诊断价 值有限 。大多数学者认为多种组织学方法的应 用及其结果的全面评估更有助于甲状旁腺癌的 诊断和鉴别 。 412 实验室检查
A garwal等 [ 7 ]通过比较基因杂交法 ,观察到 甲状旁腺瘤最常见的基因改变是 11, 17, 22 号 染色体的基因缺失 ,而甲状旁腺癌常见的是 1 p , 17号染色体的基因丢失和 5 号染色体的基 因获得 。这提示它们有不同的基因改变 ,甲状 旁腺瘤主要是基因丢失 ,甲状旁腺癌则是基因 丢失和基因获得 。 Kyto la等 [ 8 ]观察到 1p , 4q和 13p基因丢失及 1q, 9q, 16p , 19p 和 Xq基因获 得在甲状旁腺癌中较在甲状旁腺瘤中更常见 , 而甲状旁腺瘤中最常见的 11q13基因丢失却没 有在甲状旁腺癌中观察到 。这些结果提示甲状 旁腺癌的发生可能是新生的 ,而不是从先前存 在的甲状旁腺良性病变转化而来 。
收稿日期 : 2004209218;修回日期 : 2005202205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 ,广东 广州 51008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另外有文献报道新近确认的 HRPT2 基因 突变可能是导致甲状旁腺癌的早期事件 [ 15, 16 ] 。 1q和 11q联合的杂合性丢失提示甲状旁腺肿 瘤的恶性行为 ,在一些高增殖指数的甲状旁腺 癌患 者 中 存 在 钙 敏 感 受 体 ( CASR ) 明 显 下 调 [ 17 ] 。
目前 ,导致甲状旁腺癌发生的确切的基因 改变尚未明确 ,甲状旁腺癌分子发病机制的进 一步澄清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并可以为新的更 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提供重要线索或生物学靶 点。 3 临床表现
甲状旁腺癌是临床少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 肿瘤 ,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患者中的 发病率从低于 011%到超过 510%不等 。该病 在日本的发病率较高 ,约为 5% [ 2 ] ,意大利亦有 一组病例报道达 512% [ 3 ] 。Obara 等 [ 2 ] 综合了 8组病例报道 ,在 4 239例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 亢进 症 患 者 中 发 现 88 例 甲 状 旁 腺 癌 , 占 211%。甲状旁腺癌的平均发病年龄为 45 ~55 岁 [ 1, 2, 4 ] ,较良性病变引起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 能亢进症提前约 10 岁 [ 1, 4 ] 。男女发病无性别 差异 [ 4, 5 ] 。 2 病因及分子机制
非功能性甲状旁腺癌是临床上更为少见的 一种亚型 ,它主要表现为颈部肿块 ,而高钙血症 和甲状旁腺素血症常不明显 ,颈部肿块较功能 性甲状旁腺癌患者更大 ,容易累及喉返神经引 起声嘶 。
临床上亦常见甲状旁腺癌合并慢性肾功能 不全 ,该类患者的甲状旁腺常表现为不同的病 变 ,往往是甲状旁腺增生 、腺瘤 、癌合并存在 。 由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疾病本身及长期规则血液 透析 ,该类患者的高钙血症常不显著 [ 1 ] 。 4 临床诊断 411 组织病理学改变
主要表 现 为 高 钙 血 症 和 高 甲 状 旁 腺 素 血 症 。血清钙多超过 315 mol/L ,血清甲状旁腺素 水平多为正常值上限的 3~10倍 ,血磷一般降 低或正常 ,尿钙排泄增多 ,碱性磷酸酶升高 ,多 在正常值上限附近 ,少数患者可有 α和 β人绒 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升高 [ 2 ] 。 413 影像学检查
甲状旁腺癌病因未明 。有文献报道家族性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史及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 可能增加患甲状旁腺癌的危险性 。甲状旁腺癌 常与甲状旁腺增生和 (或 )甲状旁腺癌合并存 在 ,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更为常见 ,这提示 甲状旁腺癌可能由甲状旁腺良性病变恶性转化 而来 。但 Schantz等 [ 6 ]复习了 70例甲状旁腺癌 组织标本后并未发现其由先前甲状旁腺良性病 变 (增生 /腺瘤 )恶性转化的证据 。近年来 ,基 因方面研究亦提出甲状旁腺癌和甲状旁腺良性 病变有各自的分子病理基础 [ 7, 8 ] 。
B 超是一种常用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 法 ,它不仅有助于甲状旁腺癌的术前及术后颈 部复发 的 定 位 , 也 有 助 于 鉴 别 甲 状 旁 腺 瘤 。 Hara等 [ 20 ]对比了 16 例甲状旁腺癌和 61 例甲 状旁腺瘤的 B 超影像学结果后发现 ,前者多表 现为边缘呈分叶状 、分布不均匀的低回声团块 , 而后者则多表现为边缘光滑 、分布均匀的低回 声团块 。两者 平均 深宽比 ( dep th2w idth ratio, DWR )分别为 1121 和 0164,其中 , 94%的甲状 旁腺癌 DWR 超过 110。而在甲状旁腺瘤中仅 为 5%。因此 ,边缘分叶状 、分布不均匀的低回 声团块 , DWR超过 110常提示甲状旁腺恶性可 能 。X线摄片多用于发现甲状旁腺癌患者的肺 部转移病灶及肾脏 、骨骼系统病变 。CT及 MR I 则主要用于颈 、纵隔 、胸 、腹等全身性转移病灶 及异 位 甲 状 旁 腺 癌 的 定 位 诊 断 。近 年 来 , 99m Tc / sestam ibi或 99m Tc /201 T1 闪烁扫描法亦被
甲状旁腺癌的临床表现主要由肿瘤组织分
泌过多的甲状旁腺素导致 ,因而主要表现为与 高钙血症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这与良性病变引 起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表现相 似 ,但往往更严重 。早期有疲劳 ,乏力 ,食欲减 退 ,消瘦 ,恶心 ,呕吐 ,烦渴 ,多尿等非特异性症 状 [ 1, 18 ] 。晚期表现较复杂 [ 1~5 ] ,主要有 : ①高钙 血症 :功能性甲状旁腺癌患者血清钙水平显著 升高 ,多数患者血钙超过 315 mmol/L ,部分患 者可出现甲状旁腺危象 ; ②骨损害 : 发生率为 39% ~73%。表现为骨质疏松 ,囊状纤维性骨 炎 ,棕色肿瘤及骨折 ; ③肾脏损害 : 发生率 为 27% ~64% ,表现为肾结石或肾钙质沉着症 ,临 床表现为多尿 , 夜尿增多等 ; ④复发或 转移 : 36% ~65%的患者术后出现局部复发 ,多发生 在残留甲状旁腺 ,胸腺等亦可复发异位甲状旁 腺癌 ,肿瘤组织局部浸润常累及甲状腺 、气管 、 食道及带状肌等 。11% ~32%的患者发生颈部 淋巴结转移 。 17% ~32%的患者发生远处转 移 ,常见 部位 是肺 ( 56% ~67% ) 、骨 ( 13% ~ 44% ) 、肝 ( 11% ~13% ) 、肾 ( 7% ~11% ) 、脑 (低于 11% ) ; ⑤颈部肿块 : 30% ~76%的患者 可触摸到质硬 、固定的颈部肿块 ,若肿块累及喉 返神经可有声嘶表现 ; ⑥其它 :少数患者可并发 胰腺炎 ,消化性溃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