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资料:袁鹰简介
《白杨》作者袁鹰简介

《白杨》作者袁鹰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
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
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中学教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
1945年末进入上海《世界晨报》,1947年为上海《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同年底又任上海《新民报》特约记者,其间写了很多杂文、散文、小说、诗歌。
建国初期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任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并为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四届主席团委员。
迄今为止,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
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
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白杨》袁鹰

《白杨》袁鹰
原名田复春、田钟洛,(1924/10/28~?),江苏淮安人。
1943年考入之江大学教育系,在校期间即参加《莘莘》、《新生代》、《联声》报刊的编辑,1947年毕业,先后任教于上海集英中学、广女中、华模中学。
1946年任《世界晨报》记者、编辑,1947年任《联合晚报》副刊编辑,1948年编辑《新文丛》杂志,同时任《新民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任《人民日报》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
文学创作开始于中学时代。
194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师母》。
早期作品多表现青年知识分子、市民生活的苦闷、哀乐,如反映沦陷区青年苦闷的《掘墓的人》,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青年学生的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
1953年发表《寄到汤姆斯河区的诗》,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二等奖。
1960年发表《刘文学》一诗,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
他的诗朴实、清新。
60年代起主要创作散文,也写了不少杂文、随笔和文艺评论。
散文《十月长安街》、《蓦然回首》、《岚山花雪》、《玉碎》等,以感情奔放、文笔清丽、细腻而为读者喜爱。
1985年3月获巴基斯坦总统颁发的“领袖之星”勋章。
现为《散文世界》主编,国际笔会中国中心理事。
3、白杨

•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即讲个人之“志”依 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 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 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 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 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 白杨 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 • 边疆建设者 扎根边疆,坚强执着,无私奉献
疆 (jiāng) (陷入) (新疆) 陷(xiàn)
自主学习:
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白杨的描 写,说说这些白杨给你留下了怎 样的印象?
•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 这么大?”
直 大
• 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 挺秀的身影。
高大挺秀
•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 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 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 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 弱,也不动摇。”
对子学习:
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照应了课文的那几句 话,在爸爸眼中白杨仅仅是一棵树吗?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 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 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荒芜
环境恶劣
《白杨》第二课时
自读思考:
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作者为什么把白杨称作“卫士”? 你认为在课文里还有哪些真正的 卫士?
在你认为概括得最准确的中心思想 √ ”,错的后面画“ 后面画“ ”。 ×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 ×) 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 设边疆的志向。(× )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 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 杨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 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白杨》|北京版 (共张PPT)

•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1.8.312:05:5512:05Aug-213-Aug-21
•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12:05:5512:05:5512:05Tues day, August 03, 2021
•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1.8.321.8.312:05:5512:05:55August 3, 2021
第二次“沉 思”:
孩子们能不能适应边疆生活环境,在边 疆茁壮成长,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写作方法
借物喻人:
借白杨树的精神、品格比喻边疆的建设 者,赞扬了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默默 无闻、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课文回顾
戈壁荒 白 白杨树 杨
没有山、水、人烟 高大、挺秀
浑黄一体 高大挺直
对比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下 午12时5分55秒 下午12时5分12:05:5521.8.3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袁鹰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县 人,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 学家、散文家。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 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 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作等。 著名作品有秋水》《青山翠竹》《小站》 《渡口》《白杨》《筏子》《人民文学》 《儿童文学》等。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白杨树特点
表白内心: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志向
茁壮成长:大树(爸爸)小树(孩子) 成长 象征
托借 物物 言喻 志人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1.8.321.8.3Tuesday, August 03, 2021
3白杨

《第十个春天》《风帆》《非洲的火炬》,诗集 《红湖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本文 选自《风帆》,有改动。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读生字
xī
sǎn
fǔ
抚摸
shà o
介绍
jiāng xià n
新疆 陷入
清晰
大伞
2.学习新词 浑黄一体:全都是黄色,分不出界限。文中指戈壁 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 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 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 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爸爸的嘴角为什么会浮起一丝微笑?“几 棵小树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说明了什么?
精读课文,体验情感 高大的白杨树喻指爸爸, 几棵小树喻指孩子。几棵 小树迎着风沙成长是说孩 子们一定会在爸爸的教育 下茁壮成长,将来为扎根 边疆建设边疆做出贡献。 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 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 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 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 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 童文学家、散文家。著有中 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 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 城》《篝火燃烧的时候》 《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 巾》《五封信》等,散文集 《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
拓展延伸 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进一步体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艾 青的《帐篷》 2.背诵课文重点句子。
3.白杨

疆 (jiāng) (陷入) (新疆) 陷(xiàn)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个别不理解 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 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 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 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
请用一个词概括戈壁的特点。
每隔几秒钟,窗外 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 挺秀的身影。
这段话抓住了爸爸的( 语言)进行描写。爸爸 的话,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 不择环境适应性强,不惧灾害 );一方面赞美了 白杨树的内在精神(①忠诚无私,尽职尽责②不怕困难, 坚强执着 )。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 心。
爸爸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呢?
扎根边疆、守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袁鹰
白杨树
袁鹰,原名田钟洛, 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 人。40年代中期开始文 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 大。
迄今为止,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 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 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
晰 (xī) (清晰) 伞(sǎn) (雨伞) (shào) (介绍) 抚 (fǔ)(抚摩) 绍
··
··
这句话中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白杨呢?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 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 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 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 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 软弱,也不动摇。
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语句,看 看白杨树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的?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 需要它,它就在哪 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 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 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 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 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白杨 》PPT课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 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 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 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具体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新疆建设兵团
新疆建设兵团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 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 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 于 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 17.5 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完成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 的使命。 近五十年的实践证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存在和发展,有利 于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有利于加快新疆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 这不仅是国家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之所需,而且是实现 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 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 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理解:这段话是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 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 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 高大挺拔,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 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 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 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地建设边疆。这是人与 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本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 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 的白杨树的事,借以表达自己扎根 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白杨

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 1、朗读课文,读通课文,学会生字、 新词。 • 2、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 么样子的; • 3、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 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晰 (xī) (清晰) 伞(sǎn) (雨伞) (shào) (介绍) 抚入) (新疆) 陷(xiàn)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 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 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 么样子的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 很 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 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 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 还是洪水,他总是那么直, 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 动摇。
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资料:xx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县人。
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
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一度担任中学教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
1945年末进入上海«世界晨报»,1947年为上海«联合晚报»副刊编辑,同年底又任上海«新民报»特约记者,其间写了很多杂文、散文、小说、诗歌。
建国初期任«解放日报»记者、编辑,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任文艺部编辑、副主任、主任,并为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四届主席团委员。
迄今为止,已出版文学创作、评论随笔的集子约四十多种,散文集、儿童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性的优秀文学奖。
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作品中描述的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反映了社会的人情风貌,跳动着时代脉博。
在艺术方面,他的散文深含着诗的因子,具有诗的联想、诗的意境、诗的语言,充溢着诗情画意。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