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课文《白杨》
《白杨》教学反思

《白杨》教学反思《白杨》教学反思1核心提示:《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____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
__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礼赞了在____扎根落户的边疆创业者。
__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性——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个顺序组织文路的。
然而,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与精神境界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甚远,学生初次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在备课时,我反复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资料,在教学中作了以下的尝试: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1.设计了“变序”教学。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
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
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
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
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
并让学生及时将自己的所感所悟,批阅在相应的句段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
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创新从质疑开始。
《白杨》语文阅读分析

《白杨》语文阅读分析
文章的段落划分: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写的是在通往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了一系列讨论的事,写出了白杨树的特点,以及所蕴含的精神品质。
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通过对白杨树的描写,热情的歌颂了边疆建立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立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物喻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介绍白杨的特点,从而引出那些扎根于边疆的建立者们,作品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立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立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表达对这些建立的的尊敬之情。
2、作者对人物描写得非常细致,对父子三人进展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那么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表达,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表达感情的波澜。
人教版小学语文《白杨》课文原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白杨》课文原文及赏析
《白杨》课文原文:
车厢里,孩子们正在玩耍。
父亲忽然看见窗外远处有几棵白杨树,就对孩子说:“你看,那边的白杨树多高啊!”孩子望着窗外,随口应道:“是啊,真高!”父亲接着说:“这白杨树就像北方的农民,坚韧不拔,不怕困难。
”孩子点点头,似乎明白了。
父亲又说:“白杨树的叶子也很特别,它们密密麻麻,向上生长,无论风吹雨打,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孩子看着窗外的白杨树,若有所思。
父亲摸着孩子的头,深情地说:“希望你们也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
赏析:
《白杨》这篇课文通过父子之间的对话,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白杨树的特性,同时也寓含了深沉的人生哲理。
首先,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高度和叶子的特性的描述,展现了白杨树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品质。
这种品质象征着北方农民的坚韧精神,也寓意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有的坚韧和毅力。
其次,父亲希望通过让孩子观察和理解白杨树的特性,引导他们学习和借鉴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是对孩子们进行人生教育的一种方式,旨在培养他们的坚韧性格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最后,课文以父亲深情的话语结尾,强调了希望孩子们能够像白杨树一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这是对孩子们未来人生的期待和鼓励,也是对所有读者的激励和启示。
总的来说,《白杨》这篇课文通过描绘白杨树的特性,寓言式地传达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人生哲理,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
(人教版)五年级课文《白杨》优秀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课文《白杨》优秀教案(人教版)五班级课文《白杨》优秀教案导语:《白杨》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教案,欢迎阅读。
《白杨》优秀教案一教学要求:1、理解生字新词,会用"哪儿哪儿'和"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4、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养成自于学习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著名作家袁鹰写的《白杨》一文,(板书:白杨)学习了生字和新词,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揭示目标。
昨天老师布置了一道预习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根据先后顺序划出描写爸爸神情变化的词语。
大家完成了没有?好,下面我们沟通一下。
学生边回答老师上依次出示:出神小结:爸爸先是出神,接着是微笑,再接着是变得严肃起来,然后是陷入沉思,最后又浮起微笑,这就是爸爸的神情变化。
三、细读课文,体会含义。
l、首先我们来讨论,爸爸为什么出神。
先看屏幕,然后再自由读课文的第14节,想想看,能回答吗?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2、爸爸为什么微笑呢?请每个学习小组用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课文4至12节,然后我们互相沟通。
每个学习小组练该对话.(一人读哥哥的话,一人读妹妹的话,一人读爸爸的话,一人读叙述人的话、)指名读。
3、爸爸的神情为什么又变得严肃起来呢?请同学们快读课文的第14节,然后回答,好吗?是因为爸爸要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品格,所以他显得严肃起来。
爸爸用三句话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的品格。
试试看,能不能把爸爸的话读通。
指名试读。
还有谁能读得更好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读?讨论:这三句话应该怎样读?自由练读。
齐读。
看屏幕。
老师叙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白杨》

2019/1/4
“白杨”又叫打叶杨,是西北地区 最普通的一种树,树干笔直,生命 力强。能防风固沙。本文以事物的 名称为题,初读文题,你一定会以 为作者要向我们介绍白杨的相关知 识,其实,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 章,借白杨赞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细细品读,相信你会对白杨、对人 生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
• 小资料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旧中国留
2019/1/4
思考: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
• 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 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分得 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艰苦的环境、恶劣的环境
2019/1/4
2019/1/4
2019/1/4
2019/1/4
2019/1/4
2019/1/4
2019/1/4
2019/1/4
写了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你看那树多高! 高
不,那不是树, 那是大伞。
大
你看它多直!
直(挺)
2019/1/4
你看那树多高! 高
不,那不是树, 那是大伞。
袁鹰:
原名田钟洛,江苏淮安县人,是当 代著名的作家、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 家。参加工作以后改名袁鹰。1924年生于 一个破败的地主家庭。之江大学毕业后, 在上海集英中学等校任教。1945年加入中 国共产党,长期在报社当记者、编辑。1954年加入中国作 家协会。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 儿童文学作等。另有同名人士大理州文联秘书长,青岛大 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生和《在那遥远的地方》角色。作品 有《白杨》《莘莘》《新生代》《联声》《世界晨报》 《联合晚报》《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散文世界》 《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江湖集》 《花环》《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等。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白杨》PPT、优质教学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由于 桑娜家 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 杂的心理 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 没有动摇。 )
板书: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 书机会时,
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 让“我”继续看
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 法让“我”读书的良苦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 的品质 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 可自己受 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3 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 在却不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 (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同学们读课文,完成 填空练习。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0篇)在工作和生活中,少不了要写各种各样的文档,不论是写制度、写总结、写计划、写方案、写教案还是写其它的材料,能写出一篇好的文档,体现了一个人的文笔,也体现着一个人的能力,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0篇)》,快快拿去用吧!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意思的方法,初步培养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了解问句的三种类型。
4、初步培养学生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重点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着意思的能力。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提示课题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学习第1段。
教学过程一、审题。
1、揭题读题。
你见过的白杨是长在什么地方的?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的白杨是长在戈壁滩的(简介大戈壁)2、设置悬念。
课文围绕白杨写了一件怎样的事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搞清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按要求自学课文。
(1)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划出不懂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
(1)先指名几个同学说说写了一件什么事。
再进行归纳:爸爸和他的孩子们在去*的列车上谈论白杨的事。
(2)生字新词的检查,重点放在是用什么方法学懂的。
如“浑黄一体”,可联系前面的“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来理解。
(3)指名读课文,及时进行讲评。
(4)质疑问难。
三、学习第一段。
1、第1自然段:这一段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你是从哪些句子里看出来的?2、第2、3自然段:这是一个“自问自答”从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很多?“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指的是什么?3、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白杨》教案(最新10篇)

《白杨》教案(最新10篇)小学语文《白杨》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写“晰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习情况,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二、默读课文,初晓大意三、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1、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
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六、练习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思考课文的写作手法有何特点?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 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 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 体。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 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 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爸爸自己扎根边疆,献身边疆,
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 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 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 子孙”的博大胸怀。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 只知道 疆工作。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 工作?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 只知道 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 们接到新疆念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 只知道 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可是他们不知道新疆具体是个什么样之“志”依
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 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 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 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 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白杨{不择环境,不惧困难,坚强执着,无私 奉献}边疆建设者
出神、沉思→微笑→严肃
↓ 沉思 ↓ 微笑
出神、沉思: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 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 微笑:听到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 严肃: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 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沉思:由白杨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 来。 微笑: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 而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