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文选有感
胡适文集读后感1500字

胡适文集读后感1500字篇一:读《胡适文集》有感读《胡适文集》有感阅读胡适的文集的时候,我还真的不曾留意那些曾经扣在他头上的无数的光环。
借胡适的文集的时候,是因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
所以我想看看先驱是如何写文章的。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治学严谨是我对他的一个最初的印象。
“卖药游方二十年,人间浪说小神仙。
于今回向人间去,洗净蓬莱再上天。
”这是他四十七岁生日的自嘲。
胡适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的一生珍视思想甚于世俗声誉。
他的眼中,人要自由,要解放自己。
心中怎么想,手上的笔就怎么写,发自内心即可,并不需要把读者捧来捧去。
所以在他的文章中,我睁着双眼看不到意境,就像在聊天室里你一句我一句的感觉。
因为他并不刻意加工文字,虽无三分美,却有七分真。
“月光下的老槐树,落英缤纷的秋山,柳岸花堤,青山处处,绿水长流……”以上是我加工的,在胡适的文章下,不会有如此美好的意境,但又确确实实是他所写。
毕竟现实在眼里,浪漫在心中。
呵呵,不知道胡适先生写那些文章的时候,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如果要我说出对胡适先生的感觉,我想他应该是一名“文坛的守望者”吧。
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胡适留学生活中的琐事。
看了才发现,别人的大学生活和我们的有多么不同。
也许这就是牛人之所以为牛人。
作为一个百年前的大学生,胡适勤奋好学,几乎日日读书。
所读书籍甚广,戏曲、小说、古文,都有读。
光是这点就让我汗颜不已。
除此之外,胡适还是一名社交能手,到处都有认识的人,也总是可以和人相谈甚欢。
学生工作做的很好,常常作为康奈尔大学的代表出席各种学生大会。
具有卓越的领导能力和演说才能。
可谓是学习和工作两不误。
当然,他也不可能没有缺点,比如他自己一再提到的戒烟。
要是十分完美,反而失却了真实。
胡适为人十分自信,读书之余,常常发出自己的感慨,对于大家也不吝于写出自己的评价见解。
对于看书看报发现的谬误,总是十分热心的回信指出,当然还有其博学为垫,不至于什么人都可以做到如此。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胡适文选》作的自序,主要说明了先生所选文章的原因:为“少年朋友”选辑二十二篇文章大致介绍先生自己的思想。
先生言其思想受两个的人的影响最大:赫胥黎和杜威。
前者教先生怎样怀疑,不信任一切没有充分证据的东西;后者教先生怎样思想,教先生处处顾到当前的问题,把一切学说理想都看作待证的假设,处处顾到思想的结果。
这是我们这些当代青年应该学习的,凡事求证据,记得要问为什么?不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所淹没,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先生对五四精神的赞扬和怀念,对青年学生的的教导和期望,读来让人感到惭愧,想五四时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为,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反思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明确长远目标不说,连当前学习之事也没有做好,多为应付考试而读书,浪费了大好时间,实属不先生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
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
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想自己从小到大,却没有一样这样的兴趣,或者说没有一样能坚持下来的兴趣,吉他,羽毛球,游泳,多是三分钟热情,未能坚持。
勉强算上的,可能就读书了,少时书读的少,见识也浅,大学里有了图书馆,便想着多多利用,也算是读了一些书,只是少有记下读后感想,还是要像先生所言,以后无论读书还是观影,尽量把所思所想记下。
其实游泳也一直在学,只是不能有规律的练习,想起才去,以致进展不大,算来学自由泳也近一年了,还是不能流畅的换气,20 多米就不行了,还是多请教请教舍友。
先生把第三味药叫信心汤,是要毕业生总得有点信心,“我们生存在这个年头,看见的,听见的,往往都是可以叫我们悲观,失望的----有时候竟可叫我们伤心,叫我们发疯。
”先生当年所描述的对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适用吧,每天看着微博里的社会人间百态,多半让人悲观和失望,正因如此既最好又最坏的时代,既智慧又愚昧的年头,既希望又失望的季节,才更需要培养信心,“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读胡适文章有感

读胡适《我的信仰》有感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原名嗣穈。
徽州绩溪人。
被余英时誉为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学者和思想家。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是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关于胡适,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中课本讲新文化运动时提到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并且长期以来就停留在这一点点的认识上,暑假里读了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收获很多惊喜,感叹经典的伟大。
先生虽生活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时代,但观点、思想放在现在不但丝毫不落伍,而且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尤令我敬佩的是其倡导的科学的精神,大家风范尽显。
这里就其中印象深刻胡适对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一话情有独钟。
这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18章中的“You shall know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 ck again”,胡适在回国前4个月将这句话翻译在日记中。
两年后,他在北京“少年中国学会”做《少年中国之精神》的演讲时再度提起,并重新翻译:“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便看看不同。
”演讲最后他大声呼吁:“这便是少年中国的精神。
”可见,胡适对少年,对学生是给予厚望的。
在《学生与社会》一文中,胡适写道:“在文明程度很低的国家,如像现在的中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特深,所负的改良的责任也特重。
这是因为学生是受过教育的人,中国现在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真不足千分之一,这千分之一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上所负的改良责任,岂不是比全数受过教育的国家的学生,特别重大吗?”。
胡适读后感(共6篇)

胡适读后感(共6篇)第1篇:《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读后感《胡适散文》。
说到中国现代文学,就不能绕过一个人。
这个人掀起了一场白话文革命,有趣的是,这场革命的起因竟然是在国外留学的时候产生的。
胡适将中国的文字分为死的文字(书面的文言)与活的文字(口头的白话),而书面的活文字必须替代死文字,这样才可以使得文化普及,古代的白话小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于是我们所阅读与学习的大量书籍就变成了浅显易懂的白话,也有了标点的断句,至于那些彰显文化的古文,自然可以留给爱好者们沾沾自喜去了。
有意识的是,这么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绕过的人,竟然在我们的所有文化学习中消失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主义”,而胡适的著名文章之一就是“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于是,靠主义发家之人必视之为大敌,封锁也是不可避免的了。
那么这篇《胡适散文》又是如何出土的呢?编者狡猾的在前言中提到:他的哲学上的实用主义,政治上的主张改良和反对革命,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倾向会在所选文章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为了保留历史原貌,我们收入了作者的主要散文创作,并将收入的作品全文出版,相信读者对文中的错误观点能够加以鉴别和批判。
(2001年出版)于是我们就有机会,以批判的精神,拜读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
主义的危险和弱点,就在这里。
因为世间没有一个抽象名词能把某人某派的具体主张都包含在里面),“名教”(口号标语正是名教的正传嫡派。
名教扫地,中国有望!),“写在孔子诞辰纪念之后”(孔圣人是无法帮忙的。
开倒车也绝不能引你们回到那个本来就不存在的“美德造成的黄金世界”的),“差不多先生传”(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
然而中国就从此成为一个懒人国了),“漫游的感想”(世间的大问题绝不是一两个抽象名词(如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等等)所能完全包括的),“我的信仰”。
捂住双眼,不仅看不见世界,甚至看不见自己了。
第2篇:胡适文章读后感胡适文章读后感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改良刍议读后感

胡适改良刍议读后感读了胡适的改良刍议,就像被拉进了一场新旧思想激烈碰撞的大讨论中,那感觉还挺奇妙的。
胡适开篇就像是拿着一把手术刀,想要精准地剖析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
他提出改良,而不是革命,这一点就像在一群大喊着“推翻一切重新来”的激进派里,慢悠悠地站出来一个穿着长衫、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地说“咱先别急,慢慢改改看”的人。
他的文字里有一种理性的冷静。
就好比他在说要改良文学的时候,把旧文学的那些个套路和弊端都一一数落出来。
他说文言文的晦涩难懂,就像是一个穿着厚重盔甲的人,看起来威风凛凛,但是行动起来特别笨重,根本没法轻松自如地表达人们当下的想法。
而白话文就像是给文学穿上了轻便的运动装,怎么跑怎么跳都灵活得很。
我感觉他就像一个特别有耐心的老师,对着那些守旧的老学究和习惯了文言文的人们,苦口婆心地解释白话文的好。
从他的改良刍议里,我还读到了一种大胆。
在那个大家都觉得祖宗之法不可变,传统的东西动不得的年代,他敢说要改变文学的形式,要改变很多社会的旧习。
这就像是在一个人人都小心翼翼走路,生怕踩坏了地上古董的老房子里,他大声说“咱得重新装修装修这个房子了,有些东西虽然老,但是不实用啦”。
不过呢,他的大胆又不是那种莽撞的,而是建立在他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对国内现状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但是呢,这改良刍议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有时候感觉他有点太温和了,就像一个想用羽毛去推动巨石的人。
在那个急需彻底变革的社会,改良的步子可能显得有点慢。
他想着一点一点去修正问题,可当时的社会就像一辆已经快散架的破车,光修修补补可能来不及让它重新跑起来。
而革命派就像是一群想直接把破车拆了重新造一辆新车的人。
不过呢,胡适的这种温和改良的想法也有它的道理,毕竟革命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动荡和破坏,要是能慢慢改良,平稳过渡那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读完胡适的改良刍议,就像是跟着他在旧时代的大街小巷里走了一遭,看他这里指指那里点点,说着哪些地方需要改变。
这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变革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明白在推动社会进步的时候,不管是激进的革命还是温和的改良,都有其价值和意义,关键是得适合当时的情况。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

粗读胡适这两天集中时光看了《胡适文集》的一些篇目。
有的是重读,如《赠予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文学改良刍议》;有的则是看题目好玩,便看了,如《时光不值钱》;还有的是先看文中资料,有我熟悉的一些东西,再从头看起,如《〈水浒传〉考证》等等。
总之,是凭着情绪来的。
看过不免有些心得和体会,觉得这个人的理念很不错,在今日也还有指导的好处,于是大概的写下来,当做读书的一点记录。
胡适的大名如雷贯耳。
早在大学读李健吾时,便注意到。
《怀王统照》里说:“之后胡适还因为他翻译错了写文章骂他,话很刻薄……”在早几年前,买了几本关于胡适的书,最早的就应是《中国现代四大文豪散文合集》,里边有周作人、胡适、林语堂和梁实秋的文章,厚厚的一大册,像字典一样。
那时很看不起这种平白如话的文章,如今年龄添了几岁,越发明白清楚明白的可贵,这才是见真性情的文字。
还买了华文出版社的《胡适文存》四册,看了几篇不看了。
及至看了韩石山的一篇文章,说假如不看《胡适杂忆》那就太可惜了。
经不住撩逗,又买了师大版的,回来摸了一摸,也就扔书架里了。
因为里边讲了很多史实,我不感兴趣。
绕来绕去,上月买了北大版的《胡适文集》(12册),装帧印刷堪称精良。
花血本买来的书,说什么也得认真瞧瞧。
不瞧不要紧,一瞧就着了迷。
所以我说,读一本书大概是要看缘分的。
胡适文章的一个特点是清楚明白。
但凡讲一个什么事,都叙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你觉得没有一丝遗憾。
《我的母亲》说到上早学:“每一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明白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便对我说昨日我做错了甚么事,说错了甚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
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
」(跌股便是丢脸,出丑。
)她说到悲哀处,往往掉下泪来。
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
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
胡适文章读后感(四篇)

十五岁,似乎还在徘徊,然而毛泽东于十六岁便发出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言,周恩来十三岁时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是时候用我们的青春筑起通向梦的阶梯,在梦实现的地方,有你,有我……
去年,唐德刚先生故去,作为胡老夫子的关门弟子,他所有关于胡适的著作中没有粉饰老师为“圣人”,反而客观中肯,毫无隐晦之意,在今天漫天飞的传记里,怕是少有的极品了。唐德刚说胡适是“近代中国惟一没有枪杆子作后盾而思想言论能风靡一时,在意识形态上能颠倒众生的思想家。”但是又说其:“搞政治胡适后天不足,在主观条件上,胡先生所缺乏的是:他没有大政治家的肩膀、中上级官僚的脸皮和政客与外交家的手腕;他甚至也没有足够作政论家的眼光”。这样的论断,胡适先生听了也许只是笑而不语,因为他说:“我受了十年的骂,从来不怨恨骂我的人,有时他们骂的不中肯,我反替他们着急。有时他们骂的太过火了,反损骂者自己的人格,我更替他们不安。”何惧这点小小的评论?
虽然没有精读,通过课堂学习和一些资料翻阅也了解到胡适是一个注重个人独立,强调个人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人。个人首要的是做好自己份内之事,并且入世以实际行动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大声疾呼男女平等,反对愚忠愚孝,强烈反对伪善的表面文章。坚持无神论,反对迷信,崇尚西方自由、平等、宽容和科学主义精神,反对中国传统文化所教导的一味信天安命,只求诸思想以得安逸。
然而,却又是如此的熟悉,你信么?你我都离胡适很近。有几句话,你一定听说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我们一定能够耳熟能详,但未必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胡适说的。“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激情岁月远离的今天,又似乎有些现实的味道。这就是胡适先生,陌生而又熟悉。
《胡适文集》读后感作文(高中高一600字).doc

《胡适文集》读后感作文(高中高一600字)副主编介绍:胡适《文集》的阅读是借来的,因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所以我想看看这位先驱是如何写张文的。
当我读胡适的文集时,我真的没有注意到他头上扣着的无数光环。
更多的高中作文都在策略中。
借用胡适的文集,是因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所以我想看看这位先驱是如何写张文的。
当我读胡适的文集时,我真的没有注意到他头上扣着的无数光环。
“大胆假设,仔细验证。
有一条证据,一句话。
”严谨的学识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卖药旅行20年,人类波小仙说。
今天,我们将回到地球,洗蓬莱,去天堂。
”这是对他47岁生日的嘲弄。
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他把自己的思想看得比他在生活中的名声更重要。
在他看来,人们应该自由,自由自己。
你可以从心底写下你想写的任何东西,你不需要把读者围在身边。
因此,在他的《张文》中,我睁着眼睛看不到意境,就像你和我在聊天室里逐句感受一样。
因为他没有刻意加工文字,虽然没有三分美,却有七分真。
“月光下的老槐树,缤纷的秋山,六安的花岸,到处都是青山绿水……”我处理了上面的内容。
在胡适笔下的张文,就不会有这样美丽的意境,但它确实是他所写的。
毕竟,现实在眼睛里,浪漫在心里。
呵呵,不知道胡适先生写的那些张文,心里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说我对胡适先生的看法,我认为他应该是一个“文学观察
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文选》读后感
胡适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首倡者,与陈独秀齐名,时人称之为“陈胡”,是这个运动最有名的代表人物。
而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胡适的一生又是相当复杂的。
作为致力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学者,胡适可以称得上终生勤奋,著作等身。
特别是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中,胡适更是开路的先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文化革命之父”。
胡适尽管在文化上持“全盘西化”和“充分世界化”的态度,但在学术研究方法上却走的是一条融合中西的路子。
带有胡适特色的“方法论”实际上也是在融合中西学术研究方法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他的实用主义方法是西方实汪方法与中国乾嘉考据方法的融合与创新;他的“明变”、“求因”的历史主义方法则是西方进化论思想方法与中国黄宗羲、章学诚等人倡导的“究源明迹”学术方法的融合与创新。
胡适学术研究方法的这一特色充分凸现了古今中西人类文化在接触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客观规律。
《胡适文选(精装珍藏版)》是三集《胡适文存》的选本,选者是胡先生自己。
上海亚东图书馆印行,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初版,二十二年二月三版。
本篇便根据三版的本子。
本书后方极少见,究竟已经出到几版,现在还不能查出。
这部选本是特意预备给少年人读的,朱自清就对《胡适文选》大加赞扬,认为是一部值得读的好书,并亲自撰写长达2万字的《<胡适文选>指导大概》(收录在《朱自清全集》
第二卷)。
本书第一次将《胡适文选》全本与朱自清的《<胡适文选>指导大概》收录成集,代表了胡适先生各方面的思想精髓,同时也展现了胡适思想在那个特殊年代里所产生的影响。
翻翻中国现代文学史,几乎每部都要提及胡适。
然而对胡适的评价,仅仅限于《文学改良刍议》,而且语焉不详,甚而时有挑剔。
其实,五四时期的胡适名噪一时,“文学革命的成功,得胡氏提倡之力极多,外人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The Father of Chinese Renavssance)。
”章士钊曰:时人“以适之为大帝,绩溪为上京,遂乃一味于胡氏文存中求义法,于尝试集中求诗歌律令,目不旁视,笔不暂停”,“天下悦胡君之言而响之者众也。
”可见影响之大。
我读《胡适文选》,更多的是无功利的浏览,对我来说,它不仅使我了解到胡适学术上的造诣、治学方法的先进,而且更让我感受到其人格的魅力。
这种魅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胸襟的宽阔、对人对事的宽容与宽厚。
《胡适文选》全书的篇幅虽然有限,但却囊括了胡适思想的所有精华,表达了他对于当时中国社会代表性问题的深彻思考,诸如文学的geming、中西文化的大讨论等等,无不在此书中得以展现。
透过胡适先生的笔端,我们不但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亦能够领略一番文人笔下的中国梦思路,一番君子论政不诛心的学者风范。
书中所触及到的各种话题,其背后所影射出的思想并不仅仅代
表胡适一人,而是以胡适之口,道出了当时知识阶层寻求进步的心声,因此《胡适文选》无疑是了解胡适本人与民国时代的必读经典。
最后引用李敖对胡适的评论做结尾:中国新文化到底是怎么样去建立,朝着什么方向去发展,没有人系统地,高屋建瓴地提出纲领性的意见,只有胡适提出了完备的纲领,就是他在《新思潮的意义》中说到的16个字: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
所以,中国一整代青年在当时都受到了胡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