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解读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解读

脑室内出血、坏死性
不推荐哺乳。
小肠结肠炎、脓毒症
及新生儿死亡的发生
率。
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 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 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 的重型或危重型新冠病 毒感染患者,酌情短期 内(不超过 10 日)使 用糖皮质激素。可选择 地塞米松、甲泼尼龙、 泼尼松、氢化可的松。
在急诊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原则
糖皮质激素使用适应证
停药反应的防治方法
停药须经缓慢的减量过程,不可骤 然停药;
停药前连续应用 ACTH 5 ~ 7 天左右
在停药 1 年内如遇应激情况(感染 或手术等),应及时给予足量的糖 皮质激素
停用激素后,垂体分泌 ACTH 的功能一般需经 3 ~ 5 个月恢复; 肾上腺皮质对 ACTH 起反应功能的恢复约需 6 ~ 9 个月,甚至 1 ~ 2 年。
2. 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性 发作,如系统性红斑狼 疮、原发性免疫性血小 板减少症 / 特发性血小 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 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1. 急性或暴发性感 染,如肺炎、脑膜 炎、病毒性心肌炎、 脓毒性休克等
01
3. 过敏性疾病重症或急性发作期, 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急性 发作、过敏性重症药疹等
03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 指导原则(2023版)》解读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
1 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
目录
2 给药剂量及治疗疗程 3 主要不良反应及应用注意事项
4 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5 在急诊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原则
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
常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的药效比较
4
注:抗炎强度和潴钠强度均以氢化可的松(定为 1.0)作为标准
2. 建议常规加用胃黏膜 保护剂或抑酸药以预防消 化性溃疡的发生。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是一类常用的内分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炎症、过敏、自身免疫和肿瘤等疾病。

然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生的指示,因为滥用或错误使用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因此,编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对于合理使用这类药物十分重要。

1. 药理学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由肾上腺皮质合成的激素分泌在人体内的一种内分泌激素。

糖皮质激素可以结合到细胞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中,促进蛋白质合成和分解,降低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延长细胞的生存期等。

此外,糖皮质激素还可以调节体内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质代谢等方面的生理过程。

2. 药物分类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类。

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由肾上腺皮质产生,包括皮质醇、皮质酮、17-羟溶血酮等,其中皮质醇是最主要的一种。

外源性糖皮质激素是指通过口服、注射、吸入、局部涂抹等方式,从外部导入人体内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根据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又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

3. 适应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主要适应症包括:(1)炎症:各种类型的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结节病等。

(2)过敏反应:心血管、呼吸系统过敏反应等。

(3)自身免疫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4)肿瘤细胞增生:如淋巴瘤、大肠癌等。

4. 注意事项尽管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且疗效显著,但仍有许多副作用需要注意,如:(1)免疫抑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功能,增加感染的风险。

(2)骨质疏松:糖皮质激素会影响钙盐代谢,容易导致骨质疏松。

(3)水肿、皮肤瘀斑: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引起水肿、皮肤瘀斑等不良反应。

(4)增加血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增加血糖,导致糖尿病等代谢异常。

5. 临床应用指南(1)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需遵医嘱,按照剂量和时间等明确的指示进行。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一、总则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广泛应用,临床不合理应用会给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为规范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疗效及降低医药费用,根据原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11)23号)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我院《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二、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一)糖皮质激素在临床广泛使用,主要用于抗炎、抗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其应用涉及临床多个专科,应用糖皮质激素要非常谨慎。

正确、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是提高其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关键,其正确、合理应用主要取决于治疗适应症掌握是否准确与品种及给药方案选择是否正确、合理。

基本原则包括:1.确切诊断,按照适应症用药,只有在危害更小的其他治疗方法失败时才使用。

2.明确适应症、禁忌症和药物相互作用。

3.使用最小的有效量。

只有在危及患者生命时,才可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缓解症状。

4.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疾病如一些自身免疫疾病,应注意合理利用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宜在清晨用药(6~8时),以减少对下丘脑-垂体前叶的反馈性抑制。

5.应逐渐停药。

(二)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管理1.严格限制无明确适应证使用糖皮质激素,不能单纯以退热和止痛为目的使用糖皮质激素。

2.冲击疗法需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

3.长程糖皮质激素治疗方案,需由相应学科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制定。

4.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的长程治疗方案制订、随访和剂量调整需内分泌专业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决定。

5.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可以高于上条所列权限使用糖皮质激素,但仅限于3天内用量,并严格记录救治过程。

三、糖皮质激素在儿童、妊娠、哺乳期妇女中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儿童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儿童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更应严格掌握指征和妥当选用治疗方法。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01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1.当急性病患者存在如下症状或体征表现时,如容量减少、低血压、低钠血症、高钾血症、发热、腹痛、色素沉着过度和低血糖,需考虑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可能。

2.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的临床评估包括体重、血压、糖脂代谢、电解质等水平、糖皮质激素过量症状(全身相关的不良反应)。

替代剂量的判定不能简单地依据实验室检测(血尿皮质醇水平)结果,而应参照临床评估指标进行调整。

3.所有确诊为醛固酮缺乏症的患者接受盐皮质激素替代治疗,根据嗜盐程度、体位性低血压或水肿等表现和血电解质水平调整盐皮质激素剂量。

4.患者须充分了解疾病的性质,终身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并了解在有应激情况时药物加量。

随身携带疾病诊断说明卡片,以便意外情况时得到正确及时的救助。

5.垂体前叶功能低下,首先应用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

其次,考虑甲状腺激素等激素补充。

全面评估后调整相应激素剂量,长期维持。

02肾上腺皮质危象1.其他对症处理,包括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预防和治疗低血糖,处理感染等诱因;禁用吗啡、巴比妥类药物。

2.指导患者在遇应激情况时,在医师指导下增加剂量。

如有上呼吸道感染、拔牙等轻度应激,将激素量增加1倍,使用时间一般4~5d;如有中重度应激,如外伤、手术、心肌梗死、严重外伤和感染等,须静脉使用激素。

在外出活动时,须携带足量的激素药物以备急用。

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围手术期为避免危象发生,须在术前全面了解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史、HPA轴的抑制程度、手术类型和持续时间。

对于接受大型手术患者,在手术当日停用口服糖皮质激素,于麻醉前静脉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麻醉后每8h静脉给予100mg维持24h,从术后第1天起每日依次减量50%直至维持剂量。

中型手术,在手术当日停用口服药物,于麻醉前静脉给予氢化可的松50~75mg,麻醉后每8h静脉给予50mg维持24h,从术后第1天起每日依次减量50%直至维持剂量。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糖皮质激素类药物(Corticosteroid)是一类由肾上腺分泌的激素,也称为“激素的五指”。

它们在医学上被广泛应用于一系列炎症性、免疫性和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如关节炎、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

然而,由于糖皮质激素的复杂性和潜在的副作用,正确的应用原则对临床工作者和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适应症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应用范围广泛,但需权衡其益处与副作用。

常见的适应症包括: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以及某些癌症的化疗过程中。

二、使用剂型和途径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多种途径给药,包括口服、局部涂抹、局部注射和静脉注射等。

选用剂型和途径需结合患者的病情、治疗目的和激素的特点加以考虑。

例如,表皮糖皮质激素是用于局部治疗的最常见剂型,常见的有药膏、乳液、喷雾和凝胶等。

三、剂量调整原则合理的剂量调整是糖皮质激素治疗中的关键环节。

剂量一般以最小有效剂量为原则,个体差异和疾病类型决定了每个患者所需剂量的不同。

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的情况和疗效进行剂量调整,既要控制疾病进展,又要尽量减少副作用。

四、疗程和停药原则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时间应尽量短,避免长期使用。

慢性疾病的治疗过程需要根据疾病的活动性和控制情况来评估疗程。

对于急性疾病,通常在症状缓解后逐渐减少剂量,最终停药。

五、副作用及预防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是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肾上腺皮质抑制、易感染、骨质疏松、高血压和血糖异常等。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副作用,医生应严密监测患者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并在必要时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支持治疗。

六、特殊人群的应用孕妇、儿童和老年患者在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特别注意。

孕妇要权衡母婴的风险与利益,避免过度使用。

对于儿童和老年患者,剂量和用药时间需要特别斟酌。

七、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糖皮质激素与许多其他药物存在相互作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药物可能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如非甾体抗炎药和抗凝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因其具有抗炎、免疫抑制及免疫调节等多种作用,而被医生广泛使用。

随着对该类药物认识的不断加深,临床应用越来越规范和科学。

本文旨在介绍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基本知识和临床应用指南,帮助医生更加正确、安全地应用该类药物。

一、基本知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是一类内源性荷尔蒙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在人体内处于重要的代谢和调节作用。

根据其药效不同,可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三种,具体以药物种类、用途和用量等为准。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抗炎,它们可以抑制细胞因子分泌、中性粒细胞趋化和减少白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有效缓解各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气管支气管炎、疱疹性角膜炎等的症状。

此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作用,对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丙型肝炎等有一定治疗作用。

二、临床应用指南1.应充分认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治疗作用及副作用。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肿瘤治疗、抗炎、免疫抑制、免疫调节和替代内分泌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它们的过量使用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易感染等,严重者可导致精神障碍、休克等。

2.应具体评估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每位患者的病情和药物应用均有所不同,医生应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医疗史,合理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治疗效果与副作用都与剂量和时间有关,因此,应在剂量、频率及疗程等方向控制。

3.应定期检查患者身体状况。

由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多方面影响,医生应定期检查患者身体状况,包括生化指标、肾功能、肝功能、心电图、骨密度等,以确定治疗是否合理、剂量是否足够、疗程是否过长等详细问题。

4.应加强临床团队合作和药物安全管理。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应用需要全面协作:医生、护士、药剂师等各学科合作,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药物安全也要得到加强,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患者,必须建立病例档案,进行监控管理。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解读PPT课件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版解读PPT课件
联合用药研究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的联合用药方案,以期在治疗某些疾病 时取得更好的效果。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建议
加强医生培训
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认识 和合理用药水平。
完善用药指南
不断更新和完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用药指南,为医生提供科学、 规范的用药指导。
03
针对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提出了在使用糖皮质激
素类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未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治疗将更加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基因型 、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新型药物研发
针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未来将有更多新型药物被研发出来,以提高疗效并 降低副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新增了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的内容,提醒医生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药物间 的相互影响,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特殊人群用药
针对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提供了更为详细的用药建议,确保用药安全。
与以往版本差异比较
01
适应症和禁忌症更加明确
相较于以往版本,2023版指导原则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适应症和禁
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不 良影响,如身高增长减缓、骨质疏松等,因此应定期监测 儿童的身高、体重、骨密度等指标。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儿童可能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应注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与 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建议
权衡利弊谨慎使用
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不同人群的用药注意事项,为临床医生提供了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一、简介糖皮质激素(GCs)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内源性激素,可通过模拟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来调节机体的免疫、炎症、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

本指南旨在提供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准确使用建议,以确保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最佳疗效与安全性。

二、药理学2.1 作用机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通过与细胞胞质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结合,进入细胞核,影响DNA转录和蛋白质合成等过程,从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

主要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抑制免疫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组织纤维化等。

2.2 药代动力学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吸收迅速,在体内广泛分布,并与蛋白质结合。

它们经过肝脏代谢,并通过肾脏排泄。

不同剂型和给药途径对吸收和消除影响较大。

三、适应症3.1 炎症性疾病糖皮质激素可用于缓解炎症性疾病的症状,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2 免疫调节糖皮质激素可用于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如器官移植后的抗排异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3.3 呼吸系统疾病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3.4 皮肤疾病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湿疹、银屑病等皮肤疾病。

四、用药注意事项4.1 剂量和给药途径糖皮质激素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类型进行个体化调整,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疗程原则”。

4.2 用药时机与频次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应严格遵循医嘱,按时用药并注意规律性。

4.3 不良反应糖皮质激素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如水肿、高血压、骨质疏松等。

医务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4.4 注意长期使用问题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许多潜在的副作用,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反应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附件:1.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专家共识表2.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用药记录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糖皮质激素:一类内源性激素,具有免疫、抗炎、抗过敏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8年,1951年 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内源性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活性 正作用
抑制类风关 所需剂量
正常代谢功能 扩大
盐皮质激素活性 副作用
人工合成糖皮质激素
外源性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基本构型
11
16
强的松
OOH
CH2OH C =O
强的松龙
OH
CH2OH C =O
= =
O
6
9
O
等效剂量(mg) 25 20 5 5 4 0.75 0.6
糖皮质激素半衰期(血浆和生物)
激素名称 血浆半衰期(h) 生物半衰期(h)
短效糖皮质激素( t1/2 < 12h )
可的松
0.5
氢化可的松
1.6
中效糖皮质激素( t1/2=12-36h )
泼尼松
2.6 - 3
泼尼松龙
2-4
甲泼尼龙
2-3
长效糖皮质激素( t1/2 > 36h )
减。 (4)白塞病:局部或全身用药,分别控制口腔外阴溃疡及全身症状。
复发性多软骨炎:
(1)激素主要用于重症患者,起始计量30-60mg,症状好转后尽快减量; (2) 口服激素无效的急性呼吸道梗阻或肾功能衰竭患者,应尽早应用甲
强龙冲击。
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1)炎性活动性关节腔内注射。 (2)全身应用激素对有全身炎性活动患者有效,但缺乏临床对照研究。 (3)反应性关节炎的黏膜和皮肤病变,局部应用激素有效。
内源性 糖皮质激素
氢氢化化可可的的松松
OH CH3
CH2OH
CH3 C
O OH
O
可可的的松松
O= CH3
CH2OH
CH3 C
O OH
O
可的松C11位羟化
氢化可的松 vs 可的松
关联与差异
氢化可的松 可的松
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与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具有等效
作用的药物)有哪些? 氢化可的松
其中具有生理活性的是?
Double binding C1 = C2
1
OH
CH3
甲甲强强龙龙
CH2OH
CH3 C
O OH
O
Methyl group in C 6
2
CH3
曲地 地安塞 塞 西米 米 龙松 松
OH CH3
F O
CH2OH
CH3 C
O OH
O CH3 H
地 地塞 塞米 米松 松
OH CH3
F O
CH2OH
CH3 C
地塞米松
3-6
倍他米松
3-6
8 -1 2 8 - 12
18 - 36 18 - 36 18 - 36
36 - 54 36 - 54
HPA 轴 抑制时间(天)
1.25 - 1.50 1.25 - 1.50
1.25 - 1.50 1.25 - 1.50 1.25 - 1.50
2.75 3.25
糖皮质激素的分类
可的松
其中没有生理活性,是无活性代谢物的是?
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代谢中相互转化
发生代谢转换的部位是?
肝脏
肝功能障碍患者 可的松不能有效代谢 成为活性产物氢化可的松
使用氢化可的松 无需代谢的活性成分,直接发挥作用
急性或严重应激状态 肾上腺危象,哮喘持续状态
休克,过敏等
1929年 发现可的松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O OH
CH3
6位甲基化(受体结合);11位羟基化(不经肝); 9位氟化(HPA轴抑制);16位羟基化(盐皮质活性)
泼尼松龙(强的松龙)vs泼尼松(强的松)
关联与差异
其中具有生理活性的是?
泼尼松龙(强的松龙)
其中没有生理活性,是无活性代谢物的是?
两者之间的关系?
泼尼松(强的松)
发生代谢转换的部位是?
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
短效激素:可的松、氢化可的松 中效激素:泼尼松、泼尼松龙、甲基泼尼松龙 长效激素:地塞米松、倍他米松 改变剂型的超长效激素:曲安缩松、得宝松等 复方制剂:泰必治
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
抗炎、抗免疫、抗休克等效应
糖皮质激素在风湿免疫病中的应用
系统红斑狼疮:
(1)中小剂量(强的松 5-30mg/d):改善SLE的一般症状、关节炎、 浆膜炎、皮肤病变等;
(2)大剂量冲击(甲强龙500-1000mg/d,3-5d):多系统严重受累或出 现严重的肾炎、脑病、血液系统异常;
(3)局部使用:皮肤病损,关节腔注射。
类风湿关节炎:
(1)小剂量激素作为RA治疗的二线药物,强的松5-7.5mg即可获得明显 的抗炎效果,还可延缓骨侵蚀的进展并能减低不良反应;
(2)严重关节外受累时亦可冲击治疗。
在代谢中相互转化
肝脏
肝功能障碍患者:
直接使用活性成分泼尼松龙(强的松龙) 泼尼松不能有效代谢成为活性产物。
糖皮质激素糖盐代谢作用
药物名称 可的松
氢化可的松 泼尼松 泼尼松龙 甲泼尼龙 地塞米松 倍他米松
抗炎强度 0.8 1 4 4 5
20-30 25-30
水钠潴留强度 0.8 1 0.8 0.8 0.5 0 0
常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糖皮质激素的概念

属甾体类化合物,由肾上腺皮质分泌,包括氢化可的 松和可的松等。
对糖代谢的作用较强,而对水、盐代谢的作用较弱。
肾上腺皮质激素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 —类固醇 (甾体,Steroids); —三个六元环与一个五元环组成; —分别称为A、B、C、D环;
活性基团: —C3酮基; —C4~5双键; —C2量要足
泼尼松1mg/(kg·d)或美卓乐0.8mg/(kg·d)作为起始量; 体重在国内常采用平均体重法,即(身高-105+实际体重)/2; 口服8周,必要时延长至12周;
减药要缓
通常大剂量激素使用8周后,便须减量; 每周减量为原先每日剂量的5% ~10%; 当剂量减至20mg/d时更应缓慢减药,剂量愈小,减量宜愈慢,
特发性肌炎:
(1)激素为治疗PM、DM的首选药物,应用越早,起效越快。 (2) 起始剂量为强的松1mg/kg,重症者可用甲强龙冲击。
系统性血管炎:
(1)重症血管炎如WG、CSS、MPA、PAN等,激素和免疫抑剂为治疗的基 础。强的松1-2mg/kg/d,重症者可冲击治疗。
(2)风湿性多肌痛、巨细胞动脉炎:激素具有明显疗效。 (3)大动脉炎:激素为首选药物,40-60mg/d开始,根据临床和炎性指标渐
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常用药物
内源性
可的松 Cortisone
氢化可的松 Hydrocortisone
外源性
泼尼松 Prednisone
泼尼松龙 Prednisolone
甲泼尼龙 Methylprednisolone
倍他米松 Betamethasone
地塞米松 Dexamethason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