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折射)教学反思教后记(光的折射)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实验为主,学生在实验中发觉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规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粗略领会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及亲近的感情。
以下是我这本节的教学成功和缺乏之处:成功之处:1、课前的复习复习光是怎样传播的和光的反射定律为光的折射规律做好了铺垫。
2、新课的引入由学生分组实验先看看碗底深度,再倒入水观察碗底,及插入水中筷子水中局部向上弯折和筷子竖直插入水中错位现象,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并且很自然引入新课。
3、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由于有了激光器,学生在前面演示光由空气进入玻璃,发生折射及当入射光线逐渐靠近法线、远离法线及垂直射向玻璃效果极佳,学生很简单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
4、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些学生去过电厂游泳馆游泳,提问:对游泳池,当你从池边双脚进入水中,向水底踩去的时候,你的脚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脚有踩空的感觉,眼睛受骗了。
进而画图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紧密联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5、整节课的思路清楚,课堂教学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
6、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尊重了学生的猜测,尊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尊重了学生对规律的认识,使探究教学真正到达了使学生从学习中收获知识,掌握学习方法的目的。
7、在本节习题中,安排了圆透明玻璃杯中倒入大半杯水,放入五角硬币,由上至下看到2个或3个硬币。
以前的教学中,由于用的杯底比拟薄,看到了2个硬币而现在用的杯底比拟厚,看到了3个硬币,是我在今年这节课教学的最大收获。
缺乏之处:1、对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由于器材有限没能做到分组实验。
2、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的应用,画图说明学生理解的不好,上课时肯定要强调人能看见物体是有光进入眼睛,并且让学生分辩出光由什么介质进入什么介质。
3、课堂上有个别学生没做实验时乱动器材。
中班科学教案《光的折射》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光的折射》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科学教材《光的折射》。
该章节主要围绕光的传播、折射现象以及光的折射定律展开,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和掌握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使幼儿能够观察和描述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观察和理解光在空气、水、玻璃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难点:让幼儿理解和掌握光的折射定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塑料尺、玻璃杯、水、铅笔、白纸、放大镜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透明塑料尺、一杯水、一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魔术表演,让幼儿观察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和折射现象,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实验操作: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将透明塑料尺放入水中,观察和描述光在水和空气中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3. 讨论与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引导幼儿探讨光的折射定律,并解答幼儿的疑问。
4. 实践应用:让幼儿运用光的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放大镜观察物体时的注意事项。
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2. 光的折射3. 光的折射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描述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和折射现象,并画出光的传播路径。
2. 答案: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是直线的,光在水中的传播也是直线的,但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也会发生折射现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幼儿了解了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幼儿在实验中积极参与,观察仔细,对光的折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光的折射定律的讲解和引导,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在课后,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更多的科学探索,如观察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现象,进一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光的折射》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光的折射》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光与影》的第三节《光的折射》。
详细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现象、生活中的折射实例、探索光的折射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探索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规律、生活中的折射实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手电筒、透明塑料尺、玻璃杯、硬币、水、白色卡片、图钉。
学具:手电筒、透明塑料尺、玻璃杯、硬币、水、白色卡片、图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手电筒,让光线照射在透明塑料尺上,引导幼儿观察光在塑料尺上的传播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1)光的直线传播:教师通过手电筒的光线,让幼儿观察光是如何直线传播的。
(2)光的折射现象:教师将手电筒的光线斜射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光在水面处的折射现象。
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在透明塑料尺、玻璃杯和水中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4. 探索光的折射规律(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发现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光线会向法线方向偏折。
5. 生活中的折射实例(5分钟)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折射实例,如:水池里的水看起来变浅、插入水中的物体看起来弯曲等。
六、板书设计1. 光的直线传播2. 光的折射现象3. 光的折射规律4. 生活中的折射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灯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的传播和折射现象,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折射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探索能力。
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继续观察生活中的折射现象,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光折射》教案及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光折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涉及教材《幼儿科学探索》第四章《光和影》第三节《光折射》。
具体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 观察并描述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的现象,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了解光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产生折射现象。
难点: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手电筒、透明塑料尺、玻璃杯、水、激光笔、小鱼模型等。
2. 学具:每人一份透明塑料尺、玻璃杯、水、小鱼模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手电筒照射透明塑料尺,让幼儿观察光在塑料尺中的传播现象。
提问:光在塑料尺中是如何传播的?光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2.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让幼儿观察光线的方向变化。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为什么光线会改变方向。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幼儿了解光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水池里的鱼看起来比实际位置浅、眼镜片使光线发生折射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每组发一份透明塑料尺、玻璃杯、水、小鱼模型。
指导幼儿将小鱼模型放入玻璃杯中,观察小鱼在不同位置时的现象。
讨论并回答:为什么小鱼在水中看起来位置发生了变化?拓展讨论:除了光折射,还有哪些光现象在生活中有趣的应用?六、板书设计1. 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方向发生改变。
3. 光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水池里的鱼、眼镜片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的光折射现象,并描述其应用。
答案:如观察水杯中的勺子弯折现象,解释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产生的折射现象。
《光的折射》反思总结

《光的折射》反思总结《光的折射》是一门关于光学领域的重要课程,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的行为及其数学描述。
通过学习《光的折射》,不仅可以了解光的基本性质和行为规律,还可以掌握计算光的折射现象的方法和技巧,对于解决实际光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光的神奇和美妙,同时也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有了一些反思和总结。
首先,学习《光的折射》让我认识到了光的本质和特性。
我们常常将光看作是无形的,但事实上,光是由光子组成的微观粒子。
光的传播不仅遵循直线传播的原理,而且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在学习中,我通过实验和计算,深入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的数学描述和物理原理。
这让我对光的传播行为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奥秘和智慧。
其次,学习《光的折射》让我意识到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通过积极的思考和实践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光的折射》的数学公式和计算方法时,我不仅仅是简单地记住公式和步骤,而是尝试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原理,通过实际的计算和模拟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际操作,我发现自己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也能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困难和挑战。
此外,学习《光的折射》让我反思了自己的学习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非常重要。
只有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实践,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在学习中,我时常提醒自己要保持专注和耐心,克服遇到困难时的挫折感,并积极寻求帮助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我发现自己在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更大的进步。
最后,学习《光的折射》也让我意识到了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
光学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不仅包含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还需要借助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工具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光学知识的本质和应用,还能够拓宽自己的学科视野,培养综合性的问题解决能力。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光的折射》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教案《光的折射》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和影》,详细内容为第三节《光的折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探索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光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提高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原因。
2. 教学重点: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透明塑料尺、玻璃杯、水、激光笔、白纸、卡片等。
2. 学具:每组一份透明塑料尺、玻璃杯、水、激光笔、白纸、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展示透明塑料尺、玻璃杯、水等物品,引导幼儿观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品有什么作用吗?”(2)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引导幼儿思考光与这些物品之间的关系。
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让幼儿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3)教师解释光的折射现象,让幼儿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原因。
3.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出示卡片,上面画有不同角度的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情景,让幼儿判断光线的传播方向。
(2)幼儿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光的折射现象吗?”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2.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记录下来并画出光线的传播方向。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通用29篇)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通用29篇)《光的折射》教学反思篇1这次我们参加全县特岗物理教师优质课的比赛,本次参赛的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折射》的教学内容,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可以说,这节课的设计参考了很多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也渗透了我们新课程标准下提倡的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理念。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好奇、好动和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段很有趣的视频海市蜃楼和硬币重新(同时适当地加入文字和声音),在学生刚进入兴趣的时候接着就展示了一组真是而又罕见的的图片三日同辉,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一个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这些现象是怎么形成的?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今天的教学光的折射,紧接着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筷子变弯让学生得出当光线从空气进入水中时会偏折?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以实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篇2不足之处:我本人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进行探究两角的大小关系和光路可逆时不够精炼,由于是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空气中角度大就行了,我在这地方进行了角度的准确读数并且三次,显得有点啰嗦又耽搁了一两分钟的时间。
2: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来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才能掉的他们的兴趣和课堂气氛。
3:让学生做激光斜射入玻璃时学生的实验效果不太好,并没有真正得出规律,只是玩了一把,老师的指导还要朝有效、到位的方向去努力。
4:画光的折射光路图解释水中的物体看起来升高了,一部分学生很难理解这里说的虚像。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篇31:本节课以的海市蜃楼短片开篇,引起学生集中注意,顺势引入折射现象,然后以教学中先进的仪器激光演示仪中加水偏折后让学生自己观察得出三线两角的关系,在探究中得出结论,最后进入探究生活之旅,最后以美丽的海市蜃楼和和语言故事青蛙坐井观天收篇。
《光的折射》的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的教学反思
•相关推荐
《光的折射》的教学反思
1、通过日常现象、设疑、媒体多方位的激发引导,较好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的求知欲望。
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2、通过探究活动,媒体的辅助教学等手段,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通过分析、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一方面使学生基本掌握了所要学的知识,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学习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学习兴趣欠缺,分析问题、归纳综合能力较差,特别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没有掌握对应的解题思路、方法。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等思维方法、思维能力;
三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请多多提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摘要:《光的折射》是初中光的反射与折射承上启下的一节,教学内容量大难度高,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作图能力。
为了讲透讲全知识点,发挥教材的作用,有必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信息和作业中出现的情况,对本节内容的引入、实验、作图、现象分析与比较做出思考,重点关注光的折射规律的形成过程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学生遇到的疑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图
《光的折射》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重要的一节,从内容上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基本能掌握入射角、反射角、法线等概念,知道光在同种介质中发生反射时,要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对光的反射定律有了一定的理解。
而光的折射研究的是光在两种介质中发生偏折时的现象和遵守的规律,内容上要比光的反射难度有所增加,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求更高,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比反射复杂,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明显的增加。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能力,本节课要做好演示实验,给学生直观的光的折射光路图。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通过比较和分析总结出光的折射规律,体现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所以在光的折射教学中,我着重安排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整体反应比较理想,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要做好新课的引入,以现象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
从现象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我选用了两个事例引入的:第一,分组演示,用八只一次性塑料杯装满水,将长铅笔(筷子)斜放入其中,从侧面观察,同学们发现了什么?从水面上方观察,你又会有什么发现?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调动学习的思维,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农村里的孩子,许多人都喜欢在夏季用鱼钗去捣鱼,看到鱼却捣不着鱼,瞄得越准越是捣不到鱼。
这是为什么呢?向有经验的渔民打听才知道,看到的“鱼”是虚假的鱼,而真实的鱼在看到“鱼”的下方些,这是为什么呢?过渡到光的折射知识的讲解。
在教师教学用书配套的光盘中,有一个光的折射的视频,可以一次性观察到一束激光射向水面后,同时发生光的反射和折射,开展多媒体教学对新课引入也非常帮助,可以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光的折射光路图。
第二,要做好光的折射的演示实验。
我借助塑料水槽和激光笔,先在水槽相对平整的一侧外壁,用笔画出一条竖直的虚线当作法线,再画一条倾斜的直线当作光线,无水时光线会沿着直线方向传播,然后在塑料水槽中放入三分之二的水,将光线沿着原来的直线方向照射,明显的观察到水中的折射光线偏离原来的直线方向,展示了光的折射光路图。
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可以根据光的反射知识可以很快的得出光发生折射时,三线共面,分居两侧。
将此时的实物图转化为光路图,同时强调入射角与折射角,为了比较两个角度的大小,可以将入射光线的直线传播方向用虚线标出来,然后画出折射光线,用数学上对顶角的关系,可以判断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接着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增加入射角,让学生说出折射角的变化趋势,从而得出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
这一过程非常清晰,学生容易说出结论。
这样光的折射规律三个要素都通过实验和分析得出来。
同时也要强调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比,在法线两侧也在两种介质中,这与光的反射有不同之处,对以后的分析光路很有帮助。
最后也可以引导讲解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第三,要作好光路图。
由于光的折射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学生目前又不能达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将抽象的过程转化为形象的思维,画图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些处的作图重点有三个:
一是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即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共同点:只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时,空气中的角度大。
应用这样的结论画图。
另外,当光线由玻璃斜射入空气时,要注意入射角度不能太大,通常要小于420。
这是因为当光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时,折射角等于900,此时折射光完全消失,入射光全部反回原来的媒质中,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
尽管初中阶段没有全反射的内容,但也不能给学生形成错误印象。
二是应用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分析光路图。
如图甲是一束光在空气与玻璃界面上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图中为分界面;界面的边是空气;∠为入射角;∠为反射角;∠为折射角。
这种类型的题目这几年成了
考试必考的题型之一,有必要教给学生分析方法,形成分析问题的
能力。
怎样分析?
方法一:首先找出相互垂直的两条线AE和CG,一个是法线,
一个是界面,然后找哪两个角看上去相等,∠4和∠5,∠1、∠3
和∠6,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4和∠5应是一组反射角和入射角,AE就是法线,CG 则是界面。
这样就可以判断OB为折射光线,那么FO就是入射光线,OD就是反射光线。
由于∠5大于∠1,则CG右侧为玻璃,左侧为空气。
光线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方法二:首先找到近乎在一条直线上的两条光线,FO和OB,一条为入射光线一条为折射光线,则OD为反射光线。
然后找角度的关系,∠4和∠5相等,则FO为入射光线,EA为法线,CG为界面。
最后比较入射角∠5和折射角∠1的关系,判断出角度大的为空气,所以光线由空气斜射入玻璃中。
三是潭清疑水浅的解释,同样也是“捣鱼”问题的解释。
明确是人看到水中的物体,是水中的物体反射光线,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中。
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虚像。
如图乙所示,所以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是真实物体
的虚像,比实际位置要高。
相同的道理还可以分析本节开始
提出的漫画中出现的问题,水中的筷子问题,水中的小腿变
短问题,刻度尺水中部分是变密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
而解了。
第四,要重视三棱镜的作图。
学生的作图能力也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在教学中,我们练习过光从空气进入水中,进入玻璃中,进入玻璃砖中的情况,但是到三棱镜作图时,仍然出现不少问题,在凸透镜的光路教学中带来的困难。
这也是本节后要反思的问题之一。
如图丙所示正确的光路图,特别是下面三棱镜的光路图,学
生怎么比划,总有小部分的同学出现错误。
其实在光的色散实验中,
我们也分析过光路,那时的入射光线与底边不平行,折射光线偏向三
棱镜底边的。
现在的光路图入射光线是平行于底边的,折射后也会偏
向底边,而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便会产生会聚。
产生问题的根源可能还
在于对折射后折射光线到底是偏向法线还是偏离法线,所以在教学时,
要做到讲练结合,学生互改与老师单独辅导相结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另外本图也是透镜奥秘所在,在内容上也前后承接,此处能讲透作图,也能为下节透镜的教学清障碍。
以上内容是本节教学后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和作业中出现的问题汇总而成的,有成功之点也有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