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想一想,如果你是皇帝, 会采取什么方式削弱丞 相的权力?
1、汉代中 央官僚机 构
皇 帝 外朝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中朝 尚 书 令
太 尉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2、唐朝中央政府机构
中书省 决策 皇 帝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五、[课堂小结]
本课重难点:君相权力变化、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行省制。 小结:秦汉以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随 着帝王对相权的抑制、削弱和中央对地方控 制、监督的加强而逐步强化。
体现了封闭的特征; ②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 参与,民意无从体现。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4、科举制
科举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源于
公元605年的隋朝,发展成型于唐朝,一直 延续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因为是分 科举士,所以称科举。 明清时期正式由国家举行的科考分三级:乡 试、会试和殿试。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开科 一百一十二次,进士二万六千人 。
最后一次科举殿试第二场策论部分试题: “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 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 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 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 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 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议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烦恼:忠奸难辨、后宫争宠、贪污腐败、地方造反解决: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君主专制的强化(1)秦——汉初: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中外朝(3)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4)隋唐:三省六部制特点:(1)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三省”分层决策,互相制衡。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
评价:积极:①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共同议政可减少决策失误。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消极: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行政效率。
(5)二府三司制评价: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6)一省二院制(相权的反弹)(7)明: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1)废除丞相的原因:1.明朝进行地方体制改革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2.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直接因素)。
2)废除丞相的结果:积极: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加强和巩固了专制统治;消极: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3)内阁的形成和发展:1、明太祖:奠定基础——侍从顾问;2、明成祖:正式确立——参与机务;3、明宣宗:发展——票拟权;4、明神宗:全盛——部权尽归内阁;4)内阁的影响:(1)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宦官参政导致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局面。
(8)清:军机处1、起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密2、职能转变: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总揽军国大事。
3、地位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中枢机构。
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4、特点: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②速:办事效率高③密:保密性强5、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达到顶峰;③标志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第 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
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
题点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当今人事制度改革
3.士的地位介于贵族与平民之间;在社会流动中,成为 上下升降的汇聚之所,观念转变也较快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CA.察举制导致知识分子最善于接受新思想
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为社会的上层
敛”。
答案: 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 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 员 收取赋税
后果:王国权力过大; 危害中央集权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 行政制度史》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 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材料三 摘自2013年天津文综T12
答案: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 措施:颁布推恩令分
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
独断性 随意性
朕为始皇帝 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自主学习
官员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古代选官制度在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选官原则、选官 基础上有什么发展变化?
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
(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由举荐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3)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
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 弟为 Nhomakorabea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 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
课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设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官和诸侯王 3.以后历朝历代都有监察机构设置, 唐---御史台; 宋---御史台,知州,通判制度;提点刑狱司等。 明---都察院 厂卫特务机构 清---都察院
这些措施有效吗?监察官对谁负责?所有官员都受 监察吗?古代的监察制度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
主要的选官制度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夏商周: 分封制
秦朝: 郡县制
两汉: 郡国并存——州,郡,县
唐: 道,州,县
宋: 路,州,县 元: 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
(另:中书省;宣政院 ;枢密院)
明: 行省制度。承宣布政史司,府,县 清: 行省制度。省,道,府,县
1)历代行政区划的设置
山东、山西)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政院进行管理。
你知道金华在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吗?
夏商周: 分封制
秦朝: 郡县制
两汉: 郡国并存——州,郡,县
唐: 道,州,县
宋: 路,州,县 元: 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
(另:中书省;宣政院)
明: 行省制度。承宣布政史司,府,县 清: 行省制度。省,道,府,县
时间:秦创立后,延续2000余年
基础:理论基础来自于法家思想;
经济基础来自于小农经济。
实质:处理两个关系,在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特点:皇帝的终身制和世袭制,通过直接任免各级官吏而 掌握大权。 形成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服从皇帝。
职能:镇压人民反抗,抵御外来侵扰, 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利益冲突,组织重大工程。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 1.世官制:将官员限定在贵族范围内 • 2.察举制:汉代—人才举荐制; •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 3.科举制:隋唐以后考试选官成为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上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上课]](https://img.taocdn.com/s3/m/6e378fef524de518964b7dfe.png)
皇 权
A
年代
B
年代
皇 权
C 年代
D
年代
延伸: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 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 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清代公布殿试结果的金榜
秀才看榜图
上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那种政 治制度?
四、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实行 时间 依据 世官制 先秦 时期 世袭
下层人士 一般没有 参政机会
察举制
科举制
西汉至 隋唐至 魏晋南北朝 明清时期 才德到 门第
体现封闭的 特征。以官 举士,百姓 不得参与。
考试 成绩
中下层地 主知识分 了提供了 机会。
中书省 草拟
皇
户部
礼部
户籍、土地、赋税
礼仪、科举
尚书省 执行
帝 门下省 审核
兵部 军政 刑部 刑狱
政事堂 议政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示意图
三省六部的运转机制
皇 中书省
帝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政令)(审核政令) (执行 政务)
吏部
特点: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①三省六部职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 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三省分工使相权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备注
选官制度 (了解一下)
——选官制度建立的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 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选官制度建立的(共同)作用:
对维护地主阶级封建统治,促进封 建社会发展起过巨大的作用。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法国
俄罗斯
法国是近代早期君主专制政体的典型 代表。路易十四时期(1643-1715年 ),法国王权达到顶峰,形成了绝对 主义王权。路易十四自称为“太阳王 ”,独揽大权,对法国进行高度集权 的统治。
俄罗斯在彼得一世(1682-1725年在 位)和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 年在位)时期,君主专制政体得到强 化。彼得一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 强了中央集权,使俄罗斯成为一个强 大的军事帝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则进 一步巩固了君主专制政体,使俄罗斯 成为欧洲第一流的强国。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
发展
中世纪初期,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封臣对封君承担义务,封君则 保护封臣,这种制度为君主专制 政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基督教教会的影响
基督教会在中世纪欧洲具有极高 的权威和影响力,教会通过教义 、仪式等手段加强了对人们的思 想控制,也间接加强了君主的权 力。
商业与城市的兴起
中世纪中后期,商业和城市的兴 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 也为君主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来源 和支持力量,有利于君主专制政 体的巩固。
衰落过程与特点
君主权力的削弱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君主的实际权力 逐渐被削弱,议会等机构的权力得到增强。
01
政治制度的变革
许多国家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 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光 荣革命、法国的大革命等。
02
03
君主立宪制的出现
一些国家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 过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实行君主立 宪制,如英国、日本等。
奥地利
奥地利在哈布斯堡王朝时期(15261700年),君主专制政体得到发展。 该王朝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在欧洲 建立了广泛的政治联系和影响力,使 奥地利成为欧洲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同时,奥地利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和 对地方的控制,维护了君主专制政体 的稳定。
历史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强化民族认同
君主专制政体在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 促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
实行民族压迫
在某些情况下,君主专制政体会对少 数民族实行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制政体的推动下,各民族之 间的融合进程加速,形成了更为紧密 的民族关系。
宋朝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将行政、军事 和财政大权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 司掌握,加强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明朝时期设立内阁制度,作为皇帝的咨询 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进一步加强了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01
通过教育和文化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维护君主的
权威。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但容 易滋生腐败和暴政。
高度集权、君权神授、等级森严、思 想控制等。
君主专制政体的出现背景
经济基础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 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
社会安定。
阶级基础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 巩固其经济和政治地位。
政治基础
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形成,地 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 日益尖锐,需要强化君权来维护国 家统一。
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严格的皇位继 承制度,确保了君主专制的稳定性。
三公九卿与郡县制度
秦朝设立了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推 行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成熟阶段
汉朝的巩固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 通过削藩、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 巩固了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政
秦朝的焚书坑儒
02
秦始皇焚烧儒家经典,坑杀儒生,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和强化君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好了歌
▪ 人人都说皇帝好,其实皇帝也烦恼; ▪ 忠奸难辨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 最怕地方造了反,身家性命也难保。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的确立
特点: (1)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集行政、立法、军事大权于一身,决策具有独断性与随意性; (3)官僚体制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原则,君臣实为主奴。
选官制度 实行时间
依据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世官制 先秦时期 贵族血统
察举制
科举制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时期
从才能、品德变成门第
考试成绩
特点
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 没有参政机会(官职被限
定在贵族范围内)
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 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
正制
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 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 局面,为中下层知识分子
二、君权与相权的斗争
1、过程: (1)汉武帝限制相权;
(频繁更换宰相,设中朝对抗外朝) (2)唐代分散相权;
(实行三省六部制,设政事堂) (3)宋代分割相权;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4)明朝废除宰相;
(权分六部,设内阁) 2、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提供了机会
知识拓展:科举制这种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同时它也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所效仿,请你分析下科 举制度对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 积极影响 ▪ (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有利于人才上升,以严格的考试方式进行选官,体现了公平公正的
精神; ▪ (2)保证了高素质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 ▪ (3) “学而优则仕”,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消极影响 ▪ (1)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家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人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汉: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州)刺史 明初至清末:都察院
积极:发挥监察功能,有利于皇权的维护和巩固 如何评价
消极:本质决定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效能,只能成为加强皇权的工具。
皇帝的烦恼之三: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血缘 西周
科举取士:才能
隋唐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
魏晋
门第
特点:
战国
军功授爵:
军功
汉朝
察举征辟:
2、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 哪一幅是正确的?( )B
皇
皇
权
权
A. 年代
皇 权
C. 年代
B. 年代
皇 权
D. 年代
姓名 窦婴 许昌 田蚡 薛泽 公孙弘 李蔡 严青翟
赵周 石庆 公孙贺
刘屈氂 田千秋
离职原因 免职 免职 去世 免职 去世 畏罪自杀 畏罪自杀
下狱死 去世 下狱死
下狱9月 7年又6月 2年又4月 3年 2年又10 月 2年又7月 8年又3月 12年又2 月 1年又2月 2年
上述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说明汉初丞相权力很大,太后欲封侯,皇帝要先征求丞相的同意。
汉武帝是西汉历史上非常有 作为的一个帝王,在他执政 时期采取了许多强化君权的 措施。
一是频繁更换丞相
汉武帝在位54年间, 先后用相12人.其 中除4人在任上正 常死亡之外,有3人 被免职,2人畏罪自 杀,3人被下狱处死. 政府高层官员受到 严厉处置数量如此 之多,在历史上是 空前的.
皇帝
宋 太
(二府三司)
祖
中央 “二府”
赵
匡
机构
中书门下
枢密院
胤
职能 最高行政机构 官职及权利 长官行宰相职
最高军政机构
长官枢密使,低于 宰相
分行政权
分财权
参知政事 副 相 三司使
削弱相权
三司:户部、盐铁、度支
扩大皇权
读材料:思考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
赐丞相座。 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 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 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
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
维护皇权、服务皇帝
二、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皇帝的烦恼之一:君权与相权
(1)汉武帝限制相权的措施
看两段材料:思考 材料一: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二:汉景帝时,窦太后欲立皇后兄王信为侯,汉景帝说:“请得与丞相计之。 ”于是与丞相商议。丞相周亚夫以高祖刘邦“非有功,不得侯”之约予以拒绝。
集 中
地方权力
中央集权
中央权力
集 中
地方分权
皇权 相权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中央严格控制 地方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 断加强
特 点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1、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 能说明的是( )
B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如何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如何加强对官吏的管理?
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
如何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 形成割据势力?
主要解决
君权与相权 中央与地方
一、法令出一 -------君主独揽大权
李斯言:“主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特点: 独断性、随意性
君主权利: 集行政、司法、军权为一身。
皇帝的烦恼之四:行省制度 1、秦汉唐宋的地方行政区划
秦代: 汉代: 唐代: 宋代:
郡县制 州—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什么是行省制度? 为什么要设行省? 与中央关系如何? 有何意义?
2、元朝行(中书)省的设置:
(1)行省的设置 ①全国设十行省: ②中书省直辖“腹里”:山西、河北、 北京、山东 ③宣政院辖区: 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 路、府、州、县
品德
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
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一) 先秦:“世卿世禄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二)汉:“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汉武帝) a. 察举 各郡国岁举孝廉各一人
b. 征辟 征召才能之士
(三)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王定保《唐摭言》 2、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 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日知录集释》 3、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 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元 · 高明《琵琶记》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积极: 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 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 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消极:
科举考试的内容大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 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宋朝:二府三司制; 进一步分散相权
影响: 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皇帝的烦恼之二:监察制度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 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 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中央:御史大夫
秦朝:
东汉到元朝: 御史台
地方:监御史
护膝。
宰相大臣上朝礼仪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坐而论道、立而论道、跪而论道,反映了皇权的集中,相权的削弱。
请概括从秦汉始,皇权和相权分别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相权很大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设立“中朝”
对抗“外朝”;
相权一分为二
唐朝:三省六趋益部势削制:弱;,君直权至日被益相废加权除强一。,分相为权三日
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分为九等。
中正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根据。
(四)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以考试来选官的制度,其基本特点是“一切以呈文为去留”,自隋产
生后,为历代所沿用,直到1905年清朝宣布废除科举制。
论从史出
1、(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 下英雄,入吾毂中矣。”
评价: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 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感受历史
唐太宗时,假设 国家要在关中一带 修建一项大型水利 工程,这项工程的 实施涉及众多机构, 按照制度规定其运 作程序应该是怎样 的呢?
中书省→门下省→皇帝 →尚书省→工部
(3)、宋代二府三司制
二是建立中朝,对“外朝”构成牵制
皇帝
中 朝
外 朝
— —
决 中朝
策
机 构
尚侍常 书
外朝 丞御
史
执
太
行 机
构
令中侍
相大尉
由皇帝亲信担任
夫
削弱了
有事上报
九卿
相权 ,强化了___皇__权____。
(2)、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起草政令) (执行 政令) (审核政令)
吏 户 礼 兵 刑工 部 部 部 部 部部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元代的行省
(2)行省受中央节制
①民政——中书省 ③觐见制
②军政——枢密院 ④监察制
⑤互迁制
3、明清沿用行省制度
(1)明代:省、府、县
(2)清代:省、道、府、县
• 评价: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 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朝代 秦朝 汉初
汉中后期 唐 宋 元 明 清
地方行政机构
郡、县二级制
趋势:
郡、县二级制
中央权力加强, 地方州权、力郡削、弱县;三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
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省、道、府、县
小结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皇帝
两大矛盾之间权力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