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合集下载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2、汉朝:(1).频繁更换丞相; (2).内外朝制度的设立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 史 大 夫 九
太 尉
中朝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汉武帝设“中(内)朝”牵制“外朝”示意
1、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2、汉朝:(1).频繁更换丞相; (2).内外朝制度的设立 3、唐朝:三省六部制;
第三节 君主专制政体 的演进与强化
一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演进
一、专制主义的不断强化
•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 (二)君权和相权之争
(一)法令出一(确立皇帝制度)
1.创立:秦始皇
2.特点: 皇帝独尊,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
3、理论基础:法家关于中央集权的思想为君主 专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4、形成条件:秦的统一
行政
军事
①元朝基本上沿袭金宋旧制。 一省二院:中央设中书省(行政)、枢密 院(军事)、宣政院(宗教和西藏)、御史 台(监察)。 ②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一个特殊的机构, 它既是管理全国佛教事务的机关,又直接统 领吐蕃的政务和军事。
皇帝
内阁
东厂、西厂、 锦衣卫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部 部 部 部 部 部
吏部:官吏考核和任免; 礼部:教育、外交、科举、礼仪风俗; 兵部:军队的募集与训练、边境的守卫、对外战 争;
刑部:最高司法机关;
户部:户籍、税收、国家财政、仓储、拨款、供 应等; 工部:建筑、水利、道路等。
活学活用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 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烦恼:忠奸难辨、后宫争宠、贪污腐败、地方造反解决:皇权VS相权、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一、君主专制的强化(1)秦——汉初:三公九卿制(2)汉武帝:中外朝(3)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4)隋唐:三省六部制特点:(1)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

(2)“三省”分层决策,互相制衡。

(3)分散相权,集中皇权,但又制约皇权。

评价:积极:①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共同议政可减少决策失误。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消极: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一定程度上又会影响行政效率。

(5)二府三司制评价: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力;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6)一省二院制(相权的反弹)(7)明:废丞相(明太祖),设内阁(明成祖)1)废除丞相的原因:1.明朝进行地方体制改革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威胁皇权(根本原因);2.丞相胡惟庸擅权专恣(直接因素)。

2)废除丞相的结果:积极: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加强和巩固了专制统治;消极: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3)内阁的形成和发展:1、明太祖:奠定基础——侍从顾问;2、明成祖:正式确立——参与机务;3、明宣宗:发展——票拟权;4、明神宗:全盛——部权尽归内阁;4)内阁的影响:(1)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宦官参政导致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局面。

(8)清:军机处1、起因: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军事密2、职能转变:由单纯处理军务逐步扩大到总揽军国大事。

3、地位职权: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中枢机构。

上传下达,跪受笔录。

4、特点:①简: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②速:办事效率高③密:保密性强5、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达到顶峰;③标志着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历史: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5(人民版必修一)

历史: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5(人民版必修一)

时间:隋朝到1905年
作用:(1)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内容,使选 拔的官吏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不利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2)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加强了中央 集权。 (3)第一次将读书、考试、做官三位一体, 提高了行政效率,体现了追求公平公正的选 官原则。 (4)选拔人才的范围扩大到庶族,从而扩大 了统治的基础。 (5)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 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姓名 离职原因 任职时间
窦婴 许昌 田蚡 薛泽 公孙弘 李蔡 严青翟
赵周
免职 免职 去世 免职 去世 畏罪自杀 畏罪自杀
下狱死
1年又2月 3年又8月 3年又9月 7年又6月 2年又4月 3年 2年又10月
2年又7月
石庆 公孙贺 刘屈氂 田千秋
去世 下狱死 下狱腰斩 (汉昭帝时去世)
8年又3月 12年又2月 1年又2月 2年
汉武帝在位54 年间,先后用相 13人.表格有12 人,其中4人在 任上正常死亡之 外,有3人被职,2 人畏罪自杀,3人 被下狱处死.政 府高层官员受到 严厉处置数量如 此之多,在历史 上是空前的.
汉初丞相权力之大材料:
汉景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 亚夫商议,周亚夫以高帝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 预先约定予以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 无可奈何。最终等到周亚夫去世之后,王信才得以封 侯。可见当时相权之重。 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
小结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特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2.表现(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被不断分 割. (2)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 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选官制度、监察制度促进了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的发展.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二者会不会产生矛盾?历代皇帝如何解决呢?
二、君权与相权
1、原因:丞相既是帝王的政治助手,也是朝廷的总理大臣,
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
汉初丞相权力之大材料:
汉景帝时,窦太后期望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汉景 帝表示:“请得与丞相计之。”于是与丞相周亚夫商议, 周亚夫以高帝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预先约定予以 坚定的拒绝。汉景帝默然而有沮丧之色,无可奈何。最 终等到周亚夫去世之后,王信才得以封侯。可见当时相 权之重。
3.科举制 (1)概念:考试选官的制度
(2)创立:隋朝 (3)演变:唐宋发展完善,明清八股取士 (4)评价:
4.建立选官制度的目的
强化专制统治,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
总结:选官制度
实行时间
西周至 春秋 汉 察举制 魏晋 南北朝 九品中 正制 中正评定 授官依据
成为世族把 持政权工具
②弊
a.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束缚思想; b.八股取士摧残人才,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c.易被最高掌权者控制,为皇权服务。 d.过分注重不切实际的学问,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 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 意义.
•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
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 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课件 (共18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学课件 (共18张PPT)
3.科举制 内容:考试选官 评价:
科举制作用
积极: 破除世家大族的垄断
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行政效率 促成读书风尚,提高社会学风 严格的考试保证了一定的公平公正
消极:被选之人多为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五)行省的设置
地方行政区划
秦:----------郡.县 汉:----------州.郡.县 唐:----------道.州.县 宋:-----------路.州.县 元:-----------行省制度:行省.路.府.州.县 明:-----------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 清:-----------省.道.府.县
作用:(1)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2)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中央集权在行 政体制上得到保证
讨论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总体趋势就是帝王的权力逐渐扩张 相权被抑制和分解
(二) 君权和相权
------是一对矛盾
(1)秦朝设丞相,汉承秦制,汉初丞相权力很大 (2)汉武帝时,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频繁更换丞相 提拔身份低微的士人,参与决策形成“内朝”
内朝的设置说明了什么?(1)中Βιβλιοθήκη 制度的出现是皇权强化的结果和表 现
(2)相权的转移过程是由外朝离皇帝较远的 三公九卿转移到靠近皇帝、侍奉皇帝的 宫内人员
(二) 君权和相权是一对矛盾
(1)秦朝设丞相,汉承秦制,汉初丞相权力很大
(2)汉武帝时,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 频繁更换丞相提拔身份低微的士人形成内朝
东汉时设尚书台,后地位逐步提高 (3)唐: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 的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客 房 部 实 习 生培训 计划
新 的 实 习 生 已分配 到客房 部,为了 让他们 尽快熟 悉运行 程序,早 日投入 工作,将 对他 们 进 行 岗 前 为期十 二天的 脱产培 训,理论 与实操 相结合 ,培训计 划具体 如下: 第一天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授课课题§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任课教师目的要求1、知识与能力:掌握有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古代从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认识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

2、引导学生运明确历史脉络,掌握各个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运用各种相关资料,插图等认识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和消极因素,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和腐败性。

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认识到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

课的类型讲授课时间分配2课时作业《学案与测评》教案审批年月日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旧知复习】:回顾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包括统一六国,促成中华民族的形成,形成大一统的天下局面。

在政治体制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开始了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而后汉承秦制,基本沿用这一制度。

【重点回顾】:秦朝秦始皇统一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实行并逐步加强,我国封建社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规范了中央的官制,同时也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步明晰,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摆脱了分封制遗留下来的地方割据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新授教学内容】:展示图片: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画像,请同学分别辨认。

同时思考一个问题:当皇帝好不好?好了歌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

从同学讨论结果结合《好了歌》,得出结论,当皇帝很难。

思考第二个问题:难在哪里?问题设计:皇帝的思索1、如何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2、如何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形成割据势力?3、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4、如何加强对官吏的管理?以此引出教学内容一、阅读思考: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

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共54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 1.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共54张PPT)

皇帝
二府
三司使
中书门下
(财政 机构) (行政 机构)
度 盐 户 相同 参
( )
支铁部
平 章

事政
宰事
枢密院
(军事 机构) (三衙)
侍 殿侍
卫 前卫
马 军

步 军


宋代的台谏制度:
御史台+谏院 言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 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包拯
北宋皇佑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 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包拯时任监察御史, 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 度。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 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包拯此举如天惊 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 宗只好收回成命。
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为‘诏材’料,一天子丞自相称绾曰…‘…朕等皇’皆帝。曰独”:尊…“……制…曰命:为“‘可制。’”,令
材料二 别黑白而定一尊皇权至—上—司马迁
材料三 天下之事无小小农经大济皆基础决决于定,上 ——皇司位马世迁袭
材料四 朕为始皇也帝是由。专后制政世体以决定计. 数,二世三世至于万
皇帝
机构
职能
宣政院 中书省
枢密院
主管宗教及 最高行政机构 最高军政机构 西藏事务






朱元璋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 ——胡惟庸
五)明朝内阁制
看教材,概括明朝内 阁制有和特点?
明朝后期,皇帝多不问政内事阁,制正德度、特嘉点靖、:万历, 懒嘉靖废堕朝驰,,内古阁之首所辅无夏。言朝、政严阁至嵩员此弄,权品遂;级有万先权历臣朝低应复后运有高而徐生阶。、 高拱、张居正专权。然有明咨一询代,机权构臣、终不非能正长式久, 未非汪起罢直即、明朕明诛刘先太,瑾成起祖何、祖,曾也冯朱百写?保棣僚诗阉、已一宦魏与忠睡首之贤朕描职抗。未述权衡其睡自也势不。己!不明不的其下如辛著于者内江劳,阁南:有。富“王然足百振阉翁僚、, 日宦高之势丈终五不犹比拥于被汉。唐”,何也宦?官内阁牵与制之抗衡也!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案章节一: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1.1 介绍君主专制政体的定义:一种政治制度,国家由一个君主统治,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控制。

1.2 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和发展:从古代文明开始,如埃及、巴比伦、希腊和罗马,君主专制政体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1.3 君主专制政体的特点: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不受制约,可以决定国家大事,制定法律和政策,控制军队和行政机构。

章节二:中世纪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2.1 欧洲中世纪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封建制度和君主权力的加强,君主成为国家最高的统治者。

2.2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措施:君主通过中央集权、行政区划、法律制度、宗教控制等手段加强权力。

2.3 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君主专制政体的滥用和腐败问题。

章节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挑战与改革3.1 君主专制政体的挑战:社会阶层矛盾、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兴起等对君主专制政体构成挑战。

3.2 君主专制政体的改革:君主为了维护统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启蒙运动。

3.3 君主专制政体的改革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民权利的扩大。

章节四:君主专制政体的衰落与终结4.1 君主专制政体的衰落:内部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外部侵略等因素导致君主专制政体的衰落。

4.2 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法国大革命、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标志着君主专制政体的终结。

4.3 君主专制政体的影响:政治制度的变革,民主和共和制度的兴起,人民参与政治的权利得到保障。

章节五:君主专制政体的遗留问题5.1 君主专制政体的遗留问题:君主专制政体结束后,一些遗留问题仍然存在,如君主制与民主制的冲突、历史文化遗产的处理等。

5.2 君主专制政体遗留问题的解决:通过政治改革、法律制度建设、历史教育等方式解决遗留问题。

5.3 君主专制政体遗留问题的意义:对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有关君主专制体制的基本知识,了解秦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

2.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脉络。

3.初步培养汲取历史经验以应用于现代政治建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法
学会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分析、掌握长时段的历史知识。

2.教法
知识灌输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收集、整理课外相关资料,通过鲜活生动的历史文化信息,总结出对于历史规律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2.在肯定中国古代政治建设的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君主专制政体的黑暗和腐败。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进特点。

汉刺使制度、察举制和科举制、元行省制度。

难点:制度比较抽象,要通过大量实例,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总体概念。

[课堂设计]
导入新课:
秦国统一后所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那么,后代统治者对秦的政治制度又是怎样继承和发展的呢?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又是如何演进的呢?后世还有其他哪些制度创新和变革?导入。

讲授新课:
一、法令出一
本节讲述秦王赢政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1.皇帝制度的创立
自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以后,“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所沿用。

2.皇权的范围:
皇帝有独尊地位,总揽全国一切军、政、财权。

独断专行,不受制约。

3.皇权制的实质: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

4.皇权制特点:
①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②官制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
③君臣关系的实质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合作探究
第一学习小组
皇帝制是怎样形成的?皇帝制的特征有哪些?
引导一
(1)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为充分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君权,开始使用不同以往的帝王称号-”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帝独裁、皇权至上。

二、君权和相权(对相权的抑制和分解)
本节讲述秦以后历代帝王通过抑制、分解相权的手段,逐步强化皇权。

1.原因: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历史上,希望有所作为的帝王,难免与其助手“相”发生矛盾,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2.西汉:汉武帝限制相权
(1)背景
汉初,丞相位尊权重,实际是把握行政大权的总理大臣,一直到汉武帝时。

(2)目的: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加强皇权。

(3)措施
①频繁更换丞相,对有错者严惩。

②起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

③让高级将领参议机要。

(4)结果:形成“中朝”和“外朝”。

“中朝”在宫廷之内对要事先做出了决策。

3.东汉:尚书台地位提高
4.唐代:分散相权
(1)唐代中央设三省六部。

三省长官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2)政事堂议事制。

5.宋代:分割相权
设长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又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权力。

第二学习小组
中国古代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怎样?封建帝王是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
引导二
一方面宰相是帝王的助手,另一方面,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

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1.秦朝
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设专门的监察官员。

2.汉代的监察体制
(1)汉武帝设刺使监察地方政治,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西汉中央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属下机关。

3.汉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
御史台、都察院
4.古代监察制度的局限
(1)制度本质决定其效能的有限;(2)机构官员贪赃枉法(机构腐败);(3)王朝后期腐败使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常受破坏)
第三学习小组
秦汉以来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机构设置状况如何?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怎样?
引导三
(1)逐步走向健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机构官员贪赃枉法、王朝
后期监察系统常受破坏。

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1.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进三阶段
(1)“世官制”
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3)“科举制”
是考试选官制度。

是隋唐以后主要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的演变和局限性
(1)演变
①汉武帝即位第一年,诏令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②六年后,再诏策试贤良,及郡国所举人数。

③魏晋南北朝时代,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2)局限性
①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看,都体现封闭
..的特征。

②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
..无从体现。

3.科举制的实质和优缺点
(1)实质
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2)缺点
科举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3)优点
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严格的考试方式,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

第四学习小组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过哪三个阶段?怎样看待科举制?
引导四
(1)世官制、察举制(九品官人法)、科举制。

(2)优点:①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②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③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④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⑤严格的考试方式,有一定的公平合理性。

(2)缺点
科举考试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

五、行省的设置
(1)地方行政区划
①最高地方行政区:十个行中书省和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宣政院。

②行省以下行政区划:路、府、州、县。

(2)中央对行省的管辖
①节制
重大民政事务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政官员不能更改中央的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②向皇帝定期靓见、述职。

③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控制。

(3)元朝的行省制度的历史意义
①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小结]
秦汉时以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随着帝王对相权的抑制、削弱和中央对地方控制、监督的加强而逐步强化。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2.西汉形成“中朝”和“外朝”的主要目的是( A )
A.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
B.增加国家机构的数量
C.减少皇帝外出的劳累
D.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
3.三省六部制的实行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主要是因为( C )
A.废除了丞相,中央官制出现重大变革
B.政府决策呈现民主化趋势
C.三省相互牵制,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4.北宋初年,为制约宰相( B )
A.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B.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C.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关
D.任用出身低微的人参与军国大事
5.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一州设刺史一名。

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
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
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
D.加强对地方官的控制和管理
6.九品中正制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实行于( B )
A.秦汉时期
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7.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
8.元朝的行省制度( D )
①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理②进一步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③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④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中国古代专制制度就帝王的权力而言有怎样的演进历程?
答:总体趋势来看,帝王的权力有逐渐扩张的现象,对相权的抑制和分解,正是体现了这一趋势。

[教后记]
1.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演进三阶段:“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而九品官人法属于“察举制”的变种,本非单独的一个选官制度阶段。

2.地方行政机构。

书中写的乱,用表格法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