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复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专题1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doc

[高考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一轮复习  专题1 第2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doc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1|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汉朝州刺史的设置设置:西汉汉武帝时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监察地方政治。

2.唐朝三省六部制(1)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①特点:总体上呈现出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分散削弱的特点。

具体表现为:a.相权逐渐削弱。

b.皇权逐渐增强。

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始终。

②史实:a.秦始皇设三公九卿。

b.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中外朝制度。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d.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分割相权。

e.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f.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①特点:整体呈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具体表现为:a.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

b.地方行政体制日益完善。

c.地方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②史实:a.秦朝废分封,行郡县。

b.汉初郡国并存,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刺史。

c.唐朝是道、州、县三级。

d.宋朝路、州、县三级。

e.元朝地方行省制度。

6.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加试)(1)秦代: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汉代①中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地方:设立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宋代的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4)影响: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但是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7.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加试)(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的制度。

(3)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

第一轮复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一轮复习: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三省六部制
确立于秦,盛行于汉 确立于隋,盛行 于唐 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 国政事,有相对独立 的决策权、审议权和 行政权 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 三省长官均为宰 相,相权一分为 三
作用、地 位
使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走向完善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VS相权 3、北宋实行“二府三司”
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北宋 ①措施 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 央禁军。 行政:由中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中央掌控大部分地方赋税。 ②作用: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及作用
6、(2009年江苏高考2题)唐代中枢 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 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课标要求
考纲要求
高考方向
列举从汉 汉到元政治 汉、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 到元政治 制度的演变 措施、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 制度演变 变和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是 的史实, 考查的重点,且形式多样。 说明中国 高考主要着眼于演变趋势、 古代政治 特点的考查,三省六部制、 制度的特 科举制是近年来考查的重点, 点 题型多样
宰 相 赵 普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 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 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 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四、中央集权的发展
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历史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历史必修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化多样性和创新。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强化民族认同
君主专制政体在民族地区实行因俗而治, 促进了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培养。
实行民族压迫
在某些情况下,君主专制政体会对少 数民族实行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制政体的推动下,各民族之 间的融合进程加速,形成了更为紧密 的民族关系。
宋朝时期实行二府三司制,将行政、军事 和财政大权分别由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 司掌握,加强了君主的集权统治。
明朝时期设立内阁制度,作为皇帝的咨询 机构,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进一步加强了 君主专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思想控制
01
通过教育和文化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维护君主的
权威。
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但容 易滋生腐败和暴政。
高度集权、君权神授、等级森严、思 想控制等。
君主专制政体的出现背景
经济基础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 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和
社会安定。
阶级基础
新兴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权来 巩固其经济和政治地位。
政治基础
随着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形成,地 方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矛盾 日益尖锐,需要强化君权来维护国 家统一。
皇帝制度的建立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严格的皇位继 承制度,确保了君主专制的稳定性。
三公九卿与郡县制度
秦朝设立了三公九卿等高级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推 行郡县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君主专制政体的成熟阶段
汉朝的巩固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制度, 通过削藩、推恩令等措施进一步 巩固了中央集权,使君主专制政
秦朝的焚书坑儒
02
秦始皇焚烧儒家经典,坑杀儒生,以实现思想的统一和强化君

高考历史大一轮课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高考历史大一轮课件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东方国家君主专制政体强调文化传统 和礼仪规范,但可能限制文化创新; 西方国家民主共和制度鼓励文化多样 性和创新精神,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 发展。
06
总结与反思:从历史角度看君主专 制政体演进与强化
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加深理解记忆
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与演进
了解君主专制政体的起源,掌握其在不同历史 时期的演进过程。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及影响
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秦始皇灭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 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汉武帝时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通过推恩令等措施削弱王国势力,加强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影响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同时,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 等也为后世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提供了重要借鉴。
2
经济繁荣与对外开放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繁荣,农业、手工 业、商业都得到很大发展。同时,唐朝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进行广 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成为当时世 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3
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
隋唐时期,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 密切,边疆治理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唐 朝通过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等 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开发 。
西方国家逐渐确立民主共和制度过程
1 2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倡导自由 、平等、民主等理念,为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奠 定了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
英、法、美等国相继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 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3
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完善

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学案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高三人民版历史一轮学案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君主专制政体1.皇权专制(1)地位:皇帝天下独尊,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2)特点:独断性、随意性。

(3)影响①影响国家政治决策的合理性。

②导致国家成为一个人的国家。

③君臣关系实质上成为“主子”和“奴才”的关系。

2.君权与相权(1)抑制相权①西汉:频繁换相;组成“中朝”参与决策。

②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

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分散相权。

③宋代:设中书门下,曾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枢密院和三司分管军事与财政。

(2)影响:加强了专制君权,削弱了相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1.秦汉:设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设置了州。

2.唐代:道、州、县三级制。

3.宋代:路、州、县三级制。

4.元代:行省制(1)内容①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简称行省。

②行省以下的行政区:路、府、州、县。

③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④行省之外,另设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辖区。

(2)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为明清沿用,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

三、监察制度1.演变(1)积极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整顿吏治。

②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2)局限①监察官员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②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③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四、选官制度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2.察举制(1)含义: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表现: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

(3)评价: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以及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特征。

2016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2016届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专题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 4.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 • (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 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 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职官,自成体 系。 • (2)历代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 度之中,并实行重奖重罚。 • (3)以轻制重,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 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 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 (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
二、君权和相权 1.西汉 (1)汉承秦制,丞相掌握行政权。 中朝 (2)汉武帝开始挑选左右的亲信近臣构成 “______”,限制相权。 宰相 2.唐代 (1)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 参知政事 是 。 (2)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分散相权。 3.宋代:有中书门下的设置,职务相当
• 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 1.秦代: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 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刺史 • 2.汉代 • (1)地方:每州部设 一人,以监察地 方政治。 • (2)中央: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 要的监察机构。 • (3)汉代以后:中央监察机构有御史台、都
• 3.宋代中央官僚机构的变革 • (宋代官制)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 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 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 有爵。故仕人以登台阁、升禁从为显宦, 而不以官之迟速为荣滞;以差遣要剧为贵 途,而不以阶、勋、爵邑有无为轻重。 • ——《宋史·职官志》 • 探究 史料反映出宋代中央官僚机构有何 变化?特点如何? • 提示:(1)变化:不但宰相为临时职务,天
考点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 一、法令出一 皇帝 • 1.确立:秦始皇确立的“ ______ ”制度 行政权 为历代王朝所继承。 • 2.特点: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 集 、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维护皇权 • 3.影响: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 往往影响封建国家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决策。

第三课_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轮复习

第三课_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轮复习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科举制:考试选官 (1)创立:隋唐 (2)实质: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宋初、 王安石、明清
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掌权者能 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3)局限性: ①考试科目和内容, 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 ②被选拔的多是缺 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的人。
(4)积极性: ①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②保证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 ③提高官员的素质和政府的行政效率。 ④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追求公平公正。
看德行、才能,以举 荐为主,辅以考试,但 标准不客观。
孝廉科 貌才科 贤良方正科 明经科 明法科 至孝科 童子科
察访 荐用 任用
察举制
非常科 (特举)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 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 选拔制度。创立之初﹐评 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 德﹑才能三者并重。后来 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 选拔之权,于是家世则越 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 的标准﹐到西晋时形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 族”的局面。 评价:九品中正制不仅 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 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 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
中 国 古 代 中 央 政 治 制 度 的 演 变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归纳:相权 的演变
唐 宋

三省六部制 增参知政事
废除丞相制
相权削弱 皇权加强
相权很大 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
趋势:
汉朝:频繁更换丞相,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 君权日益加强, 相,设立“中朝”对抗“外朝”; 相权一分为二 相权日益削弱直
材料阅读与思考
材料一:(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 士缀行而出,喜曰: “天下英雄,入吾毂(牢宠、圈 套)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课件 人民版必修1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2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课件 人民版必修1

台、宋代有提点刑狱司、元代有御史台等。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
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②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③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 核。
④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⑤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 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第2课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
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 制度的特点。 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 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汉到元的政治制度:①君主专制政体与君权逐步强化;
②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及相权的不断调整;③监察体制的设置、 实质;④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⑤行省制度。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①明朝内阁制度的形成;② 军机处的设置、特点及意义;③清朝的边彊政策;④君主专
2.地方官制
(1)行政区划的演变
①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后又在郡之上设州。 ②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
3.选官制度 (1)世官制:先秦时期实行,将官职限定在 贵族 范围内,由 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2)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
选官制度。
答案 B
1.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映皇权和相权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的演变之中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
止 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析
D项是清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权力进一步集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①背景: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对抗。 ②措施: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 颁布 “推恩令” 。 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③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朝: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 “藩镇割据 ” 局面, 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1)汉朝: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 等,参与军国大事。 (2)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4)北宋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①设立________ 枢密使 三司使 ②增设 参知政事 、_________ 、_________ ,分割宰相权 力。 (5)元朝: 中书省 是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三、中央集权的发展(“推恩令”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
——瓦解王国
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 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1)背景: 列侯归郡管辖),多立诸侯,王国领地 结果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不过数县,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越小力量削弱。所封王侯,不许过问封 ( 2)措施: 汉承秦制,略有变通。汉初,郡县制 国政事,封土而不治民,王国问题基本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设立 是基本行政体制,但又“惩戒亡秦孤 解决。 立之败”而分封同姓王,因而形成郡 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的局面。诸侯名义 (3)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 上受朝廷节制,但实际上有独立管辖 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 一方的权力,专制王权不能施行于王 国所属的郡县。 局面。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二院: 宣政院——统领宗教及少数
民族事务
相权越来越大,导致元朝后期皇权不稳,宰相甚至可 以左右皇位的继承。一省二院又称为“中书省制”。
三公九卿制,相权 很大 。 秦朝: 汉: 频繁更换丞相 ,确立内外朝制度 。 三 三省六部制 唐:完善 ,相权一分为 。 演变 枢密使 、 三司使 ,进一步分 过程 宋:增设 参知政事 、 散相权。
考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职责及作用
6、(2009年江苏高考2题)唐代中枢 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 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课标要求
考纲要求
高考方向
列举从汉 汉到元政治 汉、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 到元政治 制度的演变 措施、三省六部制的发展演 制度演变 变和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是 的史实, 考查的重点,且形式多样。 说明中国 高考主要着眼于演变趋势、 古代政治 特点的考查,三省六部制、 制度的特 科举制是近年来考查的重点, 点 题型多样
考点:西汉郡国并行制的弊端
• 2、(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题)柳宗元《 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 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 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考点: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3(2008年海南高考3题)刘邦在位 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 “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 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 在于(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本课结构:
君 主 专 制 政 体 的 演 进 皇帝制度 丞相制度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地方制度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皇权VS相权
史料一: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 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 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 史料二: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 还坐着,宋太祖说自己的眼睛昏花看不清,就让他们站到 自己面前,指给他看。待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 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 史料三: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 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 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通过这些故事,大家能发现什么历史信息?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考点:唐朝三省间的职责及关系 4(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8题)唐朝中 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 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考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5、(2010年高考福建文综14题)《朱子语类》 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 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 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 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积极:①监察体制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有利 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整顿吏治; ②纠正皇帝过失,减少决策失误; ③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 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 。(监察官员不代表 社会履行职责,只是皇帝的耳目和工具,监 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 惯,因此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不能杜绝 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 )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察举制 ,举荐孝、廉做官。 (1)汉朝:实行_______ 九品中正制 ,世家大 (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__________ 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实行科举制。 ①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 隋炀帝 时开始设 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②作用: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_____________.
吏、户、礼、兵、刑、工
(2)评价:
A、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B、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中央统治力量,减少了 决策的失误。 C、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
合作探究
1、试从丞相职权、作用、地位等方面比较秦汉的三公九卿 制和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应用朝代 丞相职权 、地位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唐 玄 宗 与 杨 贵 妃
天生丽质难自弃,
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
白居易
六宫粉黛无颜色。
2、唐朝中期,唐玄宗在地方设置了节度 使,唐朝的全部兵力约57万多,当时10个 藩镇节度使控制的兵力共有49万,中央和 内地控制的兵力只有8万多;安史之乱后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 集权。
第三课 君主专制政体的 演进与强化
考点:郡县制的作用 体验高考
1、(2010高考安徽文综14题)柳宗元认为, 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 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演变 ①防范宰相专权,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②提高行政效率 原因 ③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二、监察体制
獬(xiè ) 豸(zhì ),为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种神 兽,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头上长着一只 角,故又俗称独角兽。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 化中,獬豸一向被视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它 怒目圆睁,能够辨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 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当人 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独角兽能用角指 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处死的人用角 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自古以来被认为 是驱害辟邪的吉祥瑞物。
清朝都御史獬豸补子
请思考:獬豸会是中国古代什么官员 的制服(官服)的主要图案?
历代监察机构的设置:
秦朝: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 监御史 西 汉: 中央: 御史大夫、 地方:(十三州部)刺史:监察地方政治 御史台 (宋有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提点刑狱司)
东汉到元朝
明初至清末: 都察院
如何评价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3)北宋 ①措施 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 央禁军。 行政:由中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中央掌控大部分地方赋税。 ②作用: 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宰 相 赵 普
太祖问: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 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 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 也?” 宰相赵普回答: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 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 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 兵,则天下自安矣。”
四、中央集权的节度使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 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 收精兵: 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员人数 中央派遣文官担任地方官, 削实权 : 比实际需要的多出两倍以上,有时三五个人担任 (2)措施: 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同一官职。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 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 设转运使,把地方多余财富运往 制钱谷: 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 中央。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 政入不敷出。这就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 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朝:皇帝亲信(侍 从、秘书)组成的决 策机构。尚书令权力 日显。
中外 朝制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外朝;以丞相为首三 公九卿组成,执行机 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