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合集下载

书籍居里夫人的故事

书籍居里夫人的故事

书籍居里夫人的故事《书籍居里夫人的故事》咱来说说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她叫玛丽·居里,出生在波兰华沙一个教师家庭。

小时候的她,就特别爱学习,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

可那时候波兰被俄国占领着,玛丽上学可不容易。

但她没有放弃,总是想尽办法找书看,找知识学。

后来,为了能继续深造,她去了巴黎。

在巴黎,生活条件艰苦极了。

她住在一个又小又破的房间里,冬天冷得要命,夏天热得难受。

可她不在乎,一门心思都在学习上。

终于,她的努力有了回报。

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镭。

这发现可不得了,让整个科学界都轰动了。

发现镭的过程那叫一个艰难。

他们要从成吨的铀矿石中一点点提取镭,工作又累又脏。

但居里夫人从来没叫过苦,没喊过累。

她的成就不仅仅是科学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她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努力,啥困难都能克服。

她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们。

让我们知道,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都要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奋斗。

《书籍居里夫人的故事》今天想跟大家唠唠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这名字大家都熟悉吧?她是个特别牛的女性。

玛丽·居里从小就聪明伶俐,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她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充满了爱和知识的氛围。

后来,为了追求科学梦想,她远走他乡,去到法国巴黎求学。

那日子过得相当艰苦,吃不好,睡不好,可她心里就想着学习,想着搞研究。

在研究的道路上,她遇到了皮埃尔·居里,两人志同道合,一起埋头苦干。

他们发现镭的那段经历,真的太让人佩服了。

成天待在实验室里,面对那些复杂的仪器和材料,一点点地探索,一点点地尝试。

居里夫人不怕失败,不怕困难。

就算旁人不理解,不支持,她也坚信自己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最终,他们成功了!这个发现改变了世界,也让居里夫人的名字永远留在了科学的史册上。

她的故事让我们明白,成功不是随随便便来的,得有决心,有毅力,还得有一颗不怕困难的心。

咱们也得像她一样,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总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书籍居里夫人的故事》咱们来聊聊居里夫人的那些事儿。

居里夫人的三个故事

居里夫人的三个故事

居里夫人的三个故事
居里夫人(Marie Curie)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她是唯一一个在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以下是关于她的三个故事:
故事一:简朴生活
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的一个贫苦家庭,尽管她后来成为了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但她的生活一直非常简朴。

她经常用推车推着两个孩子过河,以节省一点车费。

即使在她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她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将大部分奖金用于科学研究,而不是用于个人享受。

故事二:勤奋好学
居里夫人在年轻时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

她的姐姐上音乐课的时候,她总是偷偷地听,并且尝试用纸片和炭笔在纸上写下音乐。

当她的父亲发现她在努力学习的时候,他感到非常高兴,并鼓励她继续努力。

居里夫人后来成为了一个出色的科学家,她的成就证明了勤奋好学的价值。

故事三:献身科学
居里夫人是一个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

她发现了镭和钋两种元素,这些元素对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发现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居里夫人长期暴露在放射性物质中,这对她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损害。

最终,她因患白血病而去世,享年67岁。

尽管她的健康状况很糟糕,但她仍然坚持在实验室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读后感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读后感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读后感
读完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我就一个感觉:这姑娘,打小就不一般呐!
你看她,读书的时候那股子认真劲儿。

就像我小时候,看书看个十分钟就想玩会儿橡皮,可居里夫人呢,一头扎进知识的海洋里,那是连头都不抬啊。

她对学习就像是蜜蜂对花蜜一样痴迷,在学校里总是最耀眼的那个学霸。

这让我想起我上学的时候,每次考试前临时抱佛脚,人家居里夫人可是一直都在踏踏实实积累知识,差距啊,真是“天上地下”。

而且她还特别有好奇心,遇到不懂的问题就一定要弄个明白。

我有时候碰到难题,想一会儿想不出来就算了,居里夫人可不是这样。

她就像一个执着的小侦探,不把事情真相搞清楚就不罢休。

比如说她对那些科学现象的好奇,就像我对美食店里新出的甜品一样,满脑子都是“为什么”。

这种好奇心就像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

她小时候家庭环境也不是特别好,可她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

就像我们很多人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唉声叹气,居里夫人却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习。

这就好比在一条坑坑洼洼的小路上,她没有被绊倒,反而一步一步稳稳地走向自己的目标。

从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里,我觉得我真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

我不能再这么懒懒散散,遇到困难就退缩了。

我也要像她一样,对知识充满渴望,对问题充满好奇,不管生活里有多少不如意,都要向着自己的梦想勇往直前。

说不定哪一天,我也能像居里夫人一样,做出点了不起的事情呢,哈哈,虽然这个可能性有点小,但梦想还是要有的嘛!。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居里夫人,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她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第一个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

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世人。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居里夫人的小故事。

居里夫人的故事始于波兰的一个小镇。

她出生在一个教育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她对科学的兴趣让她决定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尽管当时女性从事科学研究并不被社会看好。

然而,她并没有被这些困难阻挡,她努力学习,最终获得了物理学和数学双学位。

居里夫人的故事中,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她对放射性的研究。

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发现了镭元素,并因此获得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然而,科学研究的道路并不平坦,居里夫人在放射性研究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她的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但她依然坚持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停前行。

居里夫人的故事还体现在她对教育的热爱上。

她一直致力于推动女性参与科学研究,她在巴黎成立了第一个放射学研究所,为女性科学家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的平台。

她的努力为当时的女性科学家们打开了一扇大门,也为后来的女性科学家们树立了榜样。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荣耀,她的故事激励着世人。

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创造出不朽的伟业。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无国界,只要有才华和勇气,就能够超越一切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居里夫人的小故事,让我们深受感动,也让我们对科学充满了敬畏。

她的一生,不仅是她个人的传奇,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启示。

愿我们都能像居里夫人一样,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科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为,正是这样的人,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居里夫人奋斗的故事

居里夫人奋斗的故事

居里夫人奋斗的故事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

有很多关于居里夫人的事迹都被写成了故事,而这些故事也跟她的美名一样流传于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居里夫人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居里夫人的故事一:居里夫人的成长故事居里夫人是在波兰出生、长大的。

那时的波兰正处在俄罗斯的统治之下,玛丽从小就尝够了做亡国奴的滋味,她私下里接受了许多抵抗侵略的思想,从心底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她发誓要为了祖国的解放而学习。

在玛丽很小的时候她妈妈就去世了,父亲因为亡国失去了工作,仅靠以前的一点积蓄和在家给别的孩子上课挣点钱养活她们,家里的生活非常艰苦。

艰苦的环境磨炼了玛丽姐妹的意志,在学校里,他们都是最优秀的学生,深受老师喜爱。

玛丽中学毕业了,由于才学出众,她获得了金质奖章。

可是她却不能继续上学了,因为沙俄统治下的波兰,大学里面是不收女学生的,到巴黎上学,家里又拿不出那么多钱。

要知道,同样获金质奖章毕业的姐姐已在家呆3年了,去巴黎上学的愿望还没有实现。

玛丽回到了家里,父亲因供不起女儿上学伤心地落下了泪,玛丽一边劝父亲,一边想着办法。

她和姐姐商量先由她做家教,供姐姐读书,姐姐毕业后有了工作就可以供她读书了。

就这样,姐姐拿着全家人凑起的钱迈向了巴黎,玛丽一边学习一边挣钱,终于在1891年也进入巴黎大学理学院学习。

1玛丽到巴黎后,先是住在姐姐家,因为姐姐家离校较远,为了节省时间且有一个更为安静的学习环境,玛丽搬到了学校附近的一间小阁楼上。

阁楼条件相当艰苦,冬天又无法取暖,玛丽常常被冻醒,她不得不起来,把所有的衣物都盖在身上,有时甚至把凳子压在身上增加重量。

玛丽生活极其简单,每天仅以几片面包充饥,有几次连这也忘了,正在读书,突然昏倒,多亏同学发现通知了姐姐。

玛丽的姐姐为此操透了心,玛丽自己却为这事发笑了。

所有的艰苦条件,丝毫没有影响玛丽的学习。

她每天总是早早地第一个来到教室里在前排座位上坐下来,认真听老师讲课,晚上10点钟图书馆的灯熄灭了,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回到自己的小屋,煤油灯又常常是亮到了夜里两三点钟。

四年级写人居里夫人的故事

四年级写人居里夫人的故事

居里夫人的故事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大家应该知道一些吧。

而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镭的发现者——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她十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

居里夫人从小就过着贫苦的生活,正是贫苦生活的磨炼,使得居里夫人从小就形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坚强的性格,从不服输,任何事情总是努力做得最好。

家庭的贫困没能阻止居里夫人爱学习的精神,反而更加激发了她学习的斗志。

记得有一次,居里夫人正在家里专心的学习功课,她的同学们到她的家里来玩,把家里弄得非常热闹。

可是,居里夫人就像没看见一样,继续看自己的功课。

她的同学就在她背后搭起了几张椅子,只要稍一动弹,椅子就会全部塌下来砸到居里夫人,可是过了很久,椅子也没有倒塌,而居里夫人仍在专心致致的学习。

从此,她的同学再也不捉弄居里夫人了,都以她为榜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正是因为居里夫人小时候的刻苦学习和努力,才使得她在今后的科学探索中终于发现并提炼出了放射性元素“镭”。

镭的发现开辟了科学世界的新领域。

从这方面看来,大家是不是觉得获得诺贝尔奖也要付出努力才行呢!。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100多年前,波兰有个叫玛(mǎ)丽亚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

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丽亚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丽亚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

她们悄悄在玛丽亚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丽亚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丽亚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丽亚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丽亚长大以后,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她就是居里夫人。

1.居里夫人是(国别)人。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
是(国别)人。

2.找出短文的中心句,画上“”。

3.我们应该学习玛丽亚那种的精神。

参考答案
1.波兰中国屠呦呦
2.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3.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故事

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故事

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故事居里夫人是诺贝尔奖史上第一位获奖的女性科学家,那么关于居里夫人的故事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居里夫人小时候的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值得庆幸的是,她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但她也是不幸的,那就是母亲有严重的传染病,无法照顾她,而她是由大姐照顾的,更不幸的是,在她还不到十岁的时候,妈妈和姐姐就都离她而去了,这样的苦难使她磨炼出了坚强的性格。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有许多,特别是其学习方面的故事更是值得大家借鉴。

居里夫人读起书来是相当的认真,有一次,她的姐姐和同学看到她在读书,在她的后面竖起了几把凳子,只要她一动,凳子就会掉下来,可是一本书都看完了,凳子也没有掉下来,可见居里夫人读书是相当认真的。

居里夫人15岁的时候,就凭借自己的努力,以金奖章的成绩毕业,而父亲实验室里的仪器,对她也充满了诱惑,也给她提供了一个实验的场地。

她非常渴望可以去大学里深造,可是家里的条件不允许,没有办法,她从19岁就当了家庭教师,只不过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

居里夫人和镭的故事其实早在1898年的时候,居里夫妇就已经向法国的科学院提交了报告,说明他们在钋之后又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化学元素。

但是法国科学院认为,居里夫妇只是理论上能够说明镭的存在,但是并不是实际证明,所以没有拨款给居里夫妇研究使用。

所以居里夫妇当时的研究只能在一个破旧的大棚中进行。

而且当时沥青是一种非常昂贵的矿物,没有资助的居里夫妇根本没有办法完成这样的实验。

于是他们倾其所有,变卖了所有值钱的东西的,买了十几袋沥青油矿的渣滓。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开始了他们伟大的实验。

夫妇二人,日以继夜的做实验,工作,花了真正四十五个月终于在经历了几万次的提炼之后获得了十克纯镭。

除此之外,居里夫妇还发现了镭元素在医疗上的用途,对于治疗癌症镭有着特别的效果。

居里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首先,居里夫人是个认真、有耐心、坚持不懈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

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

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

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

她就是居里夫人。

爱迪生小时侯的故事
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动手试一试。

有一次,他看到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上不动呢?是不是生病了?”妈妈告诉他,这是在孵小鸡,过一些日子,蛋壳里就会钻出鸡宝宝来。


听了妈妈的话,爱迪生感到新奇极了,他想,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人卧在上边行不行?他决定试一试。

爱迪生从家里拿来几个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他先搭好一个窝,在下边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就蹲坐在上边,他要亲眼看一看鸡蛋是怎样孵成小鸡的。

天快黑下来了,还不见爱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于是到处去找他。

找来找去,才在邻居的后院找到了爱迪生。

只见他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有不少草叶。

家里人见了,又生气又好笑,问他:“你在这儿干什么呢?”“我在这儿孵蛋啊!小鸡快要孵出来了。

”“孵什么蛋,快点出来!”爸爸大声喝道。

“母鸡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样孵出小鸡来。

”“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妈妈却没有责怪和取笑他,因为她知道这孩子的性格,微笑着说:“人的体温没有鸡的体温高,你这样孵是孵不出来的。

”爱迪生虽然没有孵出鸡来,但是通过这次孵蛋活动增长了知识。

还有一次,爱迪生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心想,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给人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气球没翅膀也能飞上天,那么在人的身体里充上气行不行?于是全找来一种能产生气体的药粉,让一个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气球一样飞起来。

可是过了一会儿,小伙伴肚子疼了起来,大声哭喊,差点儿送了命。

为了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顿,还说不准他以后搞什么实验了。

可是爱迪生还是不服气,说:“我不做实验,怎么会知道人能不能飞起来呢?”
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

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

”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
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

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

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

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

”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

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

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

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

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

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

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

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

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

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

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

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

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

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

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

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

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富兰克林的精神食粮
美国18世纪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参加过独立上星期争,参加起草独立宣言,代表美国同英国谈判,后签订巴黎和约,曾创办《宾夕法尼亚报》,建立美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他在研究大气电方面有重要贡献,发明避雷针。

著有《自传》。

富兰克林自幼酷爱读书。

家贫无钱上学,从少年时代起,就独自谋生。

常常饿肚子省钱买书读。

某一天,富兰克林在路上看到一位白发老妇,已饿得走不动了。

连心将自己仅有的一块面包送给她。

老妪看富兰克林的样子,也是一个穷人,不忍收他的面包。

“你吃吧,我包里有的是。

”富兰克林说着拍拍那只装满书籍的背包。

老妪吃着面包,只见富兰克林从背包里抽出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起来。

“孩子,你怎么不吃面包啊?”老妪问道。

富兰克林笑着回答说:“读书的滋味要比面包好多了!”经济拮据,购书能力有限,他只得经常借书读。

他常在认间向朋友敲门借书,连认点起一盏灯,专心读书,疲乏了就以冷水浇头提提神,坐下继续阅读完,第二天一早,准时把书还给书主,从不失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