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绣荷包云南教案湘教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绣荷包云南教学设计2湘教版

绣荷包(云南)1教学目标(1)了解荷包的相关知识及名俗意义(2)熟悉民歌的文体及分类(3)能够熟悉和哼唱云南民歌《绣荷包》,并能伴随音乐舞动。
2学情分析我校初一年级学生情形:学习基础薄弱,但思维活跃、勇于质疑,这些是与往届学生不同的明显特点。
优势:求知欲强,制造力强,勇于质疑、勇于挑战,表现欲强、思维能力强,部份学生自我学习、合作探讨能力、创编能力强。
存在的问题是:音乐基础薄弱,听音、发音、识谱等困难,肢体和谐能力、即兴表现能力弱。
3重点难点(1)聆听和对照云南《绣荷包》和山西《绣荷包》的风格特点,能够分析两首曲子的结构特点和存在的异同。
(2)能够有情感地用舞蹈动作(扇子、八角巾等道具)来表达和体会云南民歌《绣荷包》的意义,增强民歌传承意识。
4教学进程一、导入: 出示荷包提问:一、这是什么?——荷包(这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二、同窗们明白荷包有什么用途,用来做什么吗?——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
荷包的意义: 荷包要紧指佩带于腰间的一种饰物,在我国传统风俗中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要紧用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很多,很多民族都有荷包节,在荷包节这一天青年男女们能够向自己喜爱的意中人丢荷包,通过荷包表达情义。
二、下面听教师唱一首歌:云南民歌《绣荷包》试探:(1)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它向咱们传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姑娘们把想念寄托在荷包里,表达一种想念之情)(2)这首歌曲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歌曲,它的文体是什么?——民歌(3)那什么是民歌?——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集体聪慧的结晶,是民间艺术的至宝,它的作者是劳动人民。
民歌的特点:结构简单,自由,旋律优美,容易传唱,朗朗上口,易于同意,唱词质朴,流传广、阻碍大;民歌的分类:按类型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小调。
三、完整聆听和感受云南民歌《绣荷包》(2)识读节拍:XXX X.X X.X ︱XX XX X XXX XX ‖(3)识读歌词;(4)用“噜”哼唱旋律;(5)跟琴学唱歌曲:唱的时候注意喉咙打开,气息下沉,用哼唱的感觉加上腰部的力量来演唱高音。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绣荷包(山西)》教案2 湘艺版

《绣荷包(山西)》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山西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山西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教学过程:(一)欣赏山西民歌《绣荷包》(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
(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4)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传情达意的功能。
(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绣荷包(云南)-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绣荷包(云南)-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云南的民间舞蹈绣荷包;2.能够理解绣荷包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节奏;3.能够协调个人表演和集体表演;4.提升学生音乐与舞蹈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绣荷包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节奏;2.练习舞蹈过程中的配合和协作。
三、教学内容1.了解绣荷包的舞蹈历史和地理;2.学习绣荷包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节奏;3.练习舞蹈过程中的配合和协作;4.集体合作完成一次完美的舞蹈表演。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示范教学;3.联合教学;4.个人练习。
五、教学流程1. 了解绣荷包的舞蹈历史和地理绣荷包是云南省南部州的一支民间舞蹈,起源于傣族和德宏傈僳族地区。
它以描绘傣族女孩用剪刀剪绣花袋、赞美美好事物为主题,是傣族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
2. 学习绣荷包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节奏绣荷包的舞蹈动作以表现傣族姑娘用剪刀剪花的姿势为主,舞蹈节奏以民族特色的竹笛为主旋律和手鼓、铃铛为配奏形成旋律的整体的节奏感。
3. 练习舞蹈过程中的配合和协作绣荷包的舞蹈动作需要在与他人配合和协作中完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头部保持微微仰起;2.双眼注视向远处,微喜欢眼角;3.左腿左膝屈曲,右膝保持伸直;4.右手手指分别屈曲,竖起拇指,左手靠右手臂的内侧;5.模仿傣族姑娘用剪刀剪花的姿势。
4. 集体合作完成一次完美的舞蹈表演分为两个部分,学生自由发挥小组合作完成,再老师的指导下小组进行整体的合作,将小组的小品表演呈现整合为一整个完美的表演。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绣荷包的基本动作和音乐节奏能够准确掌握,并能够自如运用于舞蹈表演活动中;2.学生能够合作完成绣荷包集体表演,并且在表演中展现其音乐审美和舞蹈水平;3.能够根据学生课堂表演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绣荷包(云南)-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仅供参考。
初中历史七年级 初中七年级音乐教案 绣荷包(云南)-“百校联赛”一等奖

教学基本信息课题云南民歌《绣荷包》是否属于否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学科音乐学段:(初中)年级初二相关表现、感受与欣赏领域教材书名:《音乐》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日期:2012 年7 月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一)指导思想本课以“学习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为指导思想,通过聆听比较、自主感受、模仿学唱等过程学习演唱歌曲《绣荷包》,提高音乐技能,提升音乐素养。
(二)理论依据本节课以苏霍姆林斯基的“参与—体验—模仿”和“深度学习”作为理论依据。
二、教学背景(一)教学内容分析荷包,旧时人们很讲究的一种“腰间杂物”,佩戴荷包的历史可追溯先秦,早在清代就已成为广为传唱的时令小调,且在全国五十多个地区均有流传。
所以,民歌《绣荷包》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云南弥渡民歌《绣荷包》是各地《绣荷包》歌曲中较为经典和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旋律优美细腻、曲折委婉,大大不同北方的跳进多的特征,整首歌曲呈现出起伏不大的跃动感,具有民间舞蹈的歌唱性。
属于字少腔多型歌曲,句尾多有拖腔,歌曲节奏鲜明,呈现出灵巧、欢快的风格特点,调式为五声羽调式。
装饰音、拖腔的演唱以及歌曲风格的把握是学唱这首歌曲的重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从知识储备来说,初二同学大部分都识谱,但在视唱方面较弱,有时会出现“能说出音,但唱不准”的情况。
节奏方面,学生对、节奏较熟悉,对于和的掌握不准确。
此外,同学们平时接触的大多都是流行音乐,对于中国民歌,同学们接触的不是很多。
从能力储备来说,在之前的课上学唱过蒙古族民歌《银杯》,本节课《绣荷包》中有衬词、方言、装饰音及拖腔的运用,因此在把握整个作品的音乐情绪以及表现歌曲的味道方面,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直观演示——教师的示范性演唱以及课堂中采用的音频,使学生获得具体、生动、真实的感性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启发探究——在聆听、感受、表现音乐中,探究本首歌曲的语言风格和唱腔风格;在读谱视唱、听记旋律片段中巩固和提高音乐基础知识。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绣荷包(云南)教案 湘教版

绣荷包(山西)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山西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山西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2学情分析学生受流行音乐的冲击,学习民歌的热情远不及流行音乐。
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民歌传承与发扬,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学生对民歌的聆听、感知、创编,培养学生学习民歌的热情,从而让学生了解民歌,走近民歌,走进民族音乐的殿堂。
3重点难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为音乐材料续写旋律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由采茶直接导入绣荷包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流行民间歌舞“采茶”,由于地域不同,其名称特点也不尽相同。
今天,我们来欣赏我国另外一种民间小调“绣荷包”,分析不同地区的“绣荷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2【讲授】欣赏歌曲欣赏山西民歌《绣荷包》(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
(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4)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传情达意的功能。
活动3【活动】课堂探讨和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绣荷包(云南)-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绣荷包(云南)-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一、课程背景
本节课所学曲目为《绣荷包》,是一首云南民歌。
这首歌曲充满了云南的特色和韵味,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云南的音乐文化。
在教学时,需要注意学生对此曲目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能够从音乐中感受到云南的独特风情。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民歌的音乐特色,对南音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学会唱《绣荷包》,能够熟练掌握曲目的旋律和节奏。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旋律和节奏的掌握,以及对篇章的把握。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云南音乐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四、课前准备
1.课件
2.教学录音
3.学生作业本
4.纸笔
五、教学过程
1. 开场
教师介绍本节课所学曲目《绣荷包》,引导学生思考云南音乐文化的特色。
2. 学唱《绣荷包》
1.教师演唱《绣荷包》,让学生跟读练习;
2.分节教唱;
3.教师与学生一起唱。
3. 音乐鉴赏
教师播放原版《绣荷包》的音乐录音,让学生仔细聆听、感受。
4. 歌曲歌词讲解
教师将歌曲整体分为几个部分讲解歌词的意义。
5. 反复练唱
教师让学生不断地反复练唱,加深对曲目的理解和记忆。
6. 评价和总结
让学生自评自查,并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六、作业布置
1.练习《绣荷包》歌曲;
2.写下对南音文化理解的心得。
七、教学参考
1.《湘文艺版音乐7》
2.云南民歌原版音乐录音。
《绣荷包》教案

每种图案均以方格图的形式表示。每个方格代表一个全十字针。半个方格代表四分之一的十字针。黑色或彩色圆点代表法兰西结。黑色或彩色椭圆代表平式花瓣针。直线代表勾边。每个图都附有一个颜色表,表示图中所需的绣线颜色。表头上分别标有全十字针(X);四分之一针(1/4X);半个十字针(1/2X);勾边(B"ST)和颜色名(COLOR)。
小结:我想:不管你们送什么样的礼物,妈妈都会喜欢的。老师这儿还有个特别的礼物,想让你们来看看,认不认识?
二、出示荷包PPT
师:认识吗?这是什么?
小结:告诉你们啊,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荷包”
问:看一看,和报上都有哪些东西呢?
小结:原来荷包上有绳子、包、穗头。
问:那你猜猜荷包里面会放些什么呢?
小结:荷包里面可以放一些祝福的话,上次我们已经把对朋友说的祝福的话画了下来,一会儿就把它放进荷包里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个别来说,十字绣图案代表全十字绣针,但你有时还会看到一些附加在图案上的其余针法,如四分之三针法、法国结等等。这些针法在图解中都有明白的阐明或包括在十字绣图案中。面料支数(每2.5厘米或1英寸范畴的针数)会对十字绣成品的大小造成影响。即使是按同样图案制造也是如次,且不管是彩色图案仍是黑白图案。
从传统上来说,十字绣通常是当面料固定在绷子上时,从十字绣图案跟面料的旁边开端绣,以确保设计图案居中。为了避免重大的针数过错,可用水溶笔在綉布上画一条核心线,找到中点,而后用一排钉子固定面料。这能够起到提醒的作用。
十字绣图纸:十字绣图纸是将要绣的十字绣图案用专业的软件以格子的形式划分出来,每个格子都标有色标,不同的颜色用不同的色标来表示,相应的每个色标都有对应的DMC线号,再用序号将这些色标排列起来,并清楚的注明针法,勾边分别是那些色标,基本上图的绣法在图纸上都会注明。一般在图纸周边每10格会用数字标名,方便查看估算图的大小。十字绣图纸大概分为2种,一种是自己打印的,另外一种是专业公司印刷的。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绣荷包(云南)教学设计1 湘教版

绣荷包(云南)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唱《绣荷包》,对比欣赏几首不同地区的民间小调,随乐哼唱。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学唱、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不同地域的民间小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特征进行简单描述,能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2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是中国民歌之小调的学唱与听赏。
中国幅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方音以及以方言为基础组成的民歌更多,其中小调歌曲大多结构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学生学唱时试与方言结合演唱,增强趣味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唱《绣荷包》。
对比欣赏两个地区的《绣荷包》及《采茶调》,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准确听辨三类民歌的体裁。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师演唱民歌《杨柳青》,引出小调的概念。
学生欣赏范唱,思考:
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优美、抒情、生动~
活动2【讲授】歌小调
1、展示手工艺品“荷包”
活动3【活动】《绣荷包》
对比欣赏南北(云南、山西)两首《绣荷包》
(教师画出旋律线)
活动4【练习】学唱《绣荷包》
提示:云南,山西绣荷包的特点
活动5【测试】《绣荷包》
刺绣荷包时吟唱的歌曲,民歌小调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活动6【作业】1、回答:片中人物在做什么?
采茶歌舞------在采茶劳动中产生的一种民歌小调题材。
3、对比欣赏《采茶灯》,《采茶调》
回答:与《绣荷包》相比,采茶歌舞更具什么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绣荷包(山西)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山西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山西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2学情分析
学生受流行音乐的冲击,学习民歌的热情远不及流行音乐。
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民歌传承与发扬,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学生对民歌的聆听、感知、创编,培养学生学习民歌的热情,从而让学生了解民歌,走近民歌,走进民族音乐的殿堂。
3重点难点
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为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由采茶直接导入绣荷包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流行民间歌舞“采茶”,由于地域不同,其名称特点也不尽相同。
今天,我们来欣赏我国另外一种民间小调“绣荷包”,分析不同地区的“绣荷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活动2【讲授】欣赏歌曲
欣赏山西民歌《绣荷包》
(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
(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4)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传情达意的功能。
活动3【活动】课堂探讨和延伸
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
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
(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活动4【练习】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
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