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一表达方式的运用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表达方式及作用

第十一讲表达方式及作用一、考点解析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1.记叙:即一般的交代,把人物的概貌、事件的过程、场景的全貌条理清楚地陈述出来;常用的记叙顺序分三种,顺叙、倒叙(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同时也可以避免平铺直叙)、插叙(补充交代背景、原因等;丰富文章的内容;使文章内容更加曲折)。
2.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等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与刻画,以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情。
常考的是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3.抒情:记叙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人、事、物抒发感情。
这种感情的抒发有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4.议论:是作者在记叙中对所记人、事、物发表意见,进行议论。
5.说明:记叙文中有时也用说明但很少,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
结:叙述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起决定作用;描写起渲染气氛、塑造形象、增添文采的作用。
议论在记叙文中往往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提示主题的作用;抒情可以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加充分,更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二、课堂实战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
1.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
()2.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3.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4.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5.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记叙文写作指导之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一)

信, 末 了, 又有些不舍地 小心收好 。
吃过饭 , 她 默默 地踱 回 卧室 , 又 将
文 童 对 外 婆 收 到 小 姨 的 来 信
时的动作 、 神 态 进 行 了 细 致 入 微 的
盒子时 . 外 婆 也 在 时 光 的 流 逝 中老 去了 她 已经是 满 头 白发 的七 旬老
【 技法揣摩】 相结合 , 为记叙文增添神韵美 。
有 些 同学 写 出 的 记 叙 文 总 是 不 生 动 , 一 个 很 重 要 的 原 因就 是 文 中 缺 少 细 节 描 写 , 削 弱 了记
叙 文 的 神 韵 美 。细 节描 写 , 就是对人物 的肖像 、 语言 、 行动 、 表情 、 心 理 和 事 物 的 细 枝 末 节 进 行 具
出一个 思女心切的母 亲形象 , 令人
动容 。
花镜 , 在 家人 的 陪 伴 下 , 微 张 着嘴 ,
仔 仔 细细地 一遍 一遍 读 着 那几 页
优秀 作文 《 信的那一头》
使记 叙 文 富有 情 感 美 。
法 国 哲学 家 、 文学家狄德罗曾说过 : “ 凡 是 有 感情 的地 方 就 有 美 。 ” 记 叙 文 中若 是加 点 抒 情 性 的文字 , 点 出 自 己独 特 的 感 受 , 无论是直抒胸臆 , 还 是借 物 抒 怀 , 都 能 使 文 章韵 味 丰 富 、 意味悠长。 记 叙 文 中 的 抒情 是 作 者在 记 叙 过 程 中对 所 记 事 物 抒 发 的 感 情 。 在写记叙文时 , 抒 情的 文 字 最 好 安 排 在 文 章 的 开 头 或 结尾 , 这 样 可 以 起 到 确 立 文 童 感 情基 调 或 升 华 文 章 主 题 的 作 用 。 即 使 要 在 文章的中间进行抒情 , 也 耍 尽 量 安 排 在 中 间 某 一 部 分 的 开 头 或结 尾 , 以 领 起 或 总 结 这 一 部分 。 f 5 7f
记叙文常用表达方式指导

记叙文以记人叙事为主,必须运用叙述和描写。
但一篇记叙文只运用这两种表达方式是不够的,难以表达浓情深意。
作为“以情动人”的记叙文,不仅情感要真实,还应该是浓厚、深切的。
这就要恰当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的情趣加浓,意味加深,更具感染力。
议论:指记叙文在描述事件、塑造形象的过程中,穿插进作者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和态度。
抒情: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在作文中的抒发和倾注1、用议论抒情点题,揭示事件的深层意义,即画龙点睛。
2、表达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评价,阐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3、抒发一种情感,表达一种心愿。
如:“啊!爸爸,亲爱的爸爸,你为什么不收下孩儿给你买的礼物呀?孩儿的心愿你可领了?啊,这就是父母对儿女的一片真情!爸爸,妈妈,你们放心吧!孩儿一定会努力的!孩儿一定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的!”一、记叙、描写中运用抒情和议论,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集中写,即文中的主题部分是叙述、描写,而开头、结尾部分为抒情、议论。
例如:(开头)我曾经去过许多地方,但大多淡漠了,只有他却使我永生难忘。
她,我的母亲,我的故乡——舟山群岛。
(结尾)我终于要离开这儿了。
别了,舟山群岛,我的故乡,我的母亲。
我永远忘不了她!(《忘不了她》)(结尾)人间处处有真情,这话一点也不错。
虽然我失去了母爱,可世界用更多的爱来丰富了我,我感到,这世界充满爱。
(《真情》)这样集中抒情议论,能起到紧扣题目,照应开头的作用,还能深化主题,引起共鸣。
二、穿插写,即文章从头至尾基本上边描写、叙述,边抒情、议论。
这种把人、事、情、理结合起来,夹叙夹议,更能收到表情达意的效果。
例文赏析:《一件小事》[头]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
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要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是有一件小事,却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完整)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指导及训练

叙文常型及解方法〔4〕叙文中的明:叙文中的明是叙中的充交代,一般要求文字明一、辨析叙索和作用扼要。
1、索 (1)以人物 (2)以〔 3〕以人物 (4)以事件(5)以情感四、分析和品味重点句和关性。
〔 6〕以某物〔 7〕以目〔 8〕明暗两、关句是指:主旨句;、抒情句;全文的句子;照句和渡句。
12、作用:是穿全文的脉,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在一起,使文章条2、作用:理清楚、次清晰。
A 从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句子〔1〕上文〔或全文〕:照上文、首尾呼、3、答套路:如:文章以“⋯⋯〞索,中串写了“⋯⋯〞、“⋯⋯〞几件上文〔或全文〕;〔2〕下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3〕上下事,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构,材典型,脉清晰,主旨明。
文:承上启下〔渡〕二、理清叙序。
B 从内容上,在开:常有开篇点、伏笔、留念,作。
在文章尾:1、叙序及作用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画点睛 )等作用。
(1)叙 (按事情展先后序 )。
作用:叙事有有尾,条理清晰,起来脉清五、探究、欣文本内容与特色。
楚、印象深刻。
探究能力,是立足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能力。
的特点往往是要求(2)倒叙 (先写果,再交代前面生的事。
)。
作用:造成念、吸引者,防止在中,作品的内容和写法敢于作出自己的判断,提出自己的看法,表自己独表达的平板,增文章的生性。
到的解等。
(3)插叙 (叙事中断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情起充、托中考只是要求作品行一些初步的欣,主要是欣作品的情感、形象和言。
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在程中,要能合作品内容,出自己的情感体,分析出作品形象的特点型:一是分辨文章叙的序型;二是思考文章什么要运用的序。
和作用,分析出言的表力及特点。
三、叙文的表达方式:六、开放性的解答:就是要考学生文内容或重要句1、表达方式及作用子的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把与生活、与写作、与学方法、与新〔1〕描写:人物、事件和境等所作的声色、致入微的描与刻画。
有机地合起来。
上课用《记叙文写作中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目标
1、熟记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2、学会在记叙文写作中运用多种 表达方式。
三、常用表达方式的单分析
记叙:一般包括六要素。 抒情:即抒发情感。 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达真情实感。 描写:包括人物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 动作、语言、神 态、心理等等)和景物描写 议论:议论是画龙点睛之笔。 议论句一般就是记叙内容的中心,就是有思想意 义的话。
(上课课件)
活动一:金睛火眼
登山
今天 我们去登 山。我爬 得太累了。 终于,我 们登上了 顶峰。
登山(修改后)
今天我们去登山。我爬得太累了,擦 了一把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已经 快累死了,不能再爬了。”这时妈妈对我 说: “既然你要爬山,那就要向着这个目 标前进,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一定要坚 持并且努力战胜困难。”听了妈妈的一番 话,我憋足了力气继续向山顶走去。 终于, 我们登上了顶峰。我向山下眺望,远处的 山峰清晰可见,高高低低,连绵起伏,楼 房似火柴盒一般大小。这些景物使我兴奋 地 叫 了 起 来 … … 啊!这次登山收获真不少啊!它不仅 锻炼我的意志,还让我懂得了前进的道路 上不会一帆风顺的,只要不怕困难,勇往 直前,就能达到顶点。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 1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 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须 渡江到浦 口,下午上车北去。 ( 2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 者的愧怍。
( 3 )、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篇展 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 4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 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 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 5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 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 又一支蜡烛来。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相信大家在学习、工作中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特别是作为常用文体的记叙文,记叙文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写人的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写景的记叙文、状物的记叙文几大类。
优秀的记叙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及作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一)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主要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二)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即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二.具体分析各种表达方式(一)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
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
③为议论说理提供依据。
1.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的方式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记叙文阅读四表现手法以及作用附练习

您的孩子就是我们的孩子!家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教学重点:判断常用表现手法,体会不同表现手法的作用。
:一、归纳梳理,领悟知识。
(一)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
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再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再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花的话》中用月下比美的众花来对比衬托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二月兰;再如《爱莲说》。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荔枝蜜》采用了层层铺垫的写法。
写荔枝林的茂盛,是为蜜蜂提供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写荔枝蜜的甜香,是为下文赞颂蜜蜂作铺垫;写蜜蜂的辛劳,又是为赞颂劳动人民作铺垫。
再如《麦琪的礼物》中插叙了对德拉的头发、杰姆金表的叙写,为后文写杰姆夫妇毅然舍弃如此珍贵、心爱的东西作铺垫,以凸现双方深挚的爱情。
记叙文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记叙文各种表达方式的作用各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作用记叙文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描写事件或经历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文体。
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丰富,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本文将探讨不同表达方式的作用,以及如何让文章更加自然流畅。
1. 描述描述是记叙文中最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通过对事物的外貌、特征、动作等进行详细描述,可以使读者产生直观的印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例如,当我描述一个雨天时,可以写道:“天空阴沉沉的,乌云密布,如同一块厚重的灰色毯子覆盖在头顶。
”通过生动的形容词和比喻,读者可以感受到雨天的阴暗和沉重。
2. 对话对话是另一种有效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对话,可以展现出人物的性格、表达情感以及推动故事的发展。
例如,当我想表达主人公的坚强和勇敢时,可以通过对话来体现:“‘我不会退缩,我要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小明大声说道。
”通过人物的语言,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 动作动作是一种通过人物的行为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情感变化。
例如,当我想表达主人公的紧张和焦虑时,可以写道:“小红手心冒汗,紧紧地咬着嘴唇,眉头紧皱。
”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紧张情绪。
4.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一种通过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描写人物的想法、感受和心情,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例如,当我想表达主人公的喜悦和兴奋时,可以写道:“小芳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她感到自己仿佛飞上了天空,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
”通过心理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5. 比喻与象征比喻和象征是一种通过隐喻和象征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或联系,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例如,当我想表达主人公的孤独和无助时,可以写道:“他如同一只迷失的小羔羊,孤独地漫步在茫茫的原野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一——表达方式的运用
[解题指导]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在文中一般有如下作用:
1.叙述:介绍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事迹等,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变化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
其中要注意: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人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2.描写:①通过描写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光,来抒发感情。
②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来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③通过描写人物活动的自然或社会环境,交代背景,渲染气氛,来帮助刻画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3.议论:常穿插在叙述、描写之中,用以点明或更鲜明地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可以帮助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
同时还起到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在具体分析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本身所用的表现技巧等,这样才能做到分析全面、准确。
[例题解析](2008年重庆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文章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⑴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⑵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
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做不了高贵的公主。
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⑶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
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她又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⑷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⑸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⑹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长时间停留。
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⑺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辫。
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它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⑻女儿的话触动了我。
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⑼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
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⑽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
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
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⑾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
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
女儿记住了我的话。
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
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⑿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⒀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⒁雪花在天空舞蹈!
⒂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⒃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⒄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
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
⒅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读写舫》2008.2)
1.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解析]结合全文,特别是结尾,我们很容易看出“雪”在文中既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还象征一种纯洁的心灵:这是文章的中心,也是回答其他问题的基础。
2.第(7)段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解析]画线句子,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联系中心,“女儿小心翼翼地棒着她的雪花”这一细节动作描写,我们可以看出内容上的作用是: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她纯洁的心灵;从结构上,结合下文我们可以看出其作用是:引出下文,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
3.品味语言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解析]这句话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同时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更加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并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强烈的怀念和爱,更加展示出女儿心灵的纯洁。
(2)第(16)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解析]这句话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又在文章的结尾,肯定与中心有关(点明中心或深化中心),再结合“雪”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看出:“雪的白”是指纯洁的心,灵,“夜黑”象征了人生的不幸(或“困难””磨难”)。
这样就起到了对中心的深化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组织答案为:这句话使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了人生即使有再大的不幸,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的道理,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实战演习]
爱如山路十八弯
她一直比较倔强。
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
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军人的作风,让他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
小时,她曾试图用她的优秀瓦解父亲脸上的威严,她努力做着好孩子,礼貌懂事。
当她把一张一张的奖状捧到父亲跟前时,她难掩内心的激动,脸上有飞扬的得意。
然而父亲只是淡淡看一眼,说:“还要继续努力。
”
如此的不在意,深深刺痛了她。
她甚至怀疑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
她跑去问母亲,母亲抚抚她的头说:“怎么会呢?生你的时候,你爸一高兴,从不喝酒的人,喝掉半斤二锅头呢。
”
回头看父亲,父亲不动声色地在翻一份报,怎么看怎么不像一个爱她的人。
这以后,她总跟父亲对着干,惹得父亲对她频频发火。
她不吭声,倔强地看着父亲,最终,是父亲先叹一口气,转身而去,脚步蹒跚。
高中分文理科时,父亲建议她学文,那是她的特长。
她偏偏选了学理。
大学填报志愿时,父亲要她填师范专业,照父亲的想法,女孩子做老师,是最理想的了,安静又安全。
她偏不,而是填了建筑专业。
气得父亲干瞪眼。
大学毕业那年,她有心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工作。
如果父亲很温和地劝她留下,她一定会留下。
但父亲没有。
她一气之下,跑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外地去了。
一个人在外拼搏,很难。
举目的陌生,更是让她的心多了几层寒冷。
那山重水复的十八湾,那曲曲折折的小山路,时常出现在她的梦中。
好在公司看大门的张伯,总对她关怀备至。
下雨天他会为她送伞,家里做了好吃的,他会用半旧的饭盒装着,给她带来。
她好奇地问张伯:“怎么对我这么好?”张伯笑笑说:“你像我的女儿啊,我也有个你这么大的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呢。
”那一刻,她想到父亲,心,突然很疼很疼。
那日,张伯过生日,喊她去他家吃饭。
在张伯家,她受到张伯老两口最热情的接待。
她陪他们一起包饺子,热热乎乎像一家人。
吃饭时,张伯一高兴,喝多了,对她说:“丫头,你有一个好爸爸啊,他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拜托我要好好照顾你,说你性格倔,怕你吃亏呐。
什么时候他来看你了,我一定要和他喝两盅。
”
她的惊奇无以复加。
“你怎么认识我爸?”张伯摇摇头呵呵乐了,说:“也只是电话里认识,还没见过面呢。
”她的心顷刻间翻江倒海起来,张伯,是父亲战友的朋友的朋友。
原来,山路十八弯,通向的,是一个叫爱的地方。
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一个父亲的爱。
1.请分析第一自然段使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2.文中画横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作用如何?
3.文中画曲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最后一段的含义和作用。
《记叙文阅读指导与训练之一——表达方式的运用》参考答案
1.这段话使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概括了父亲的特点——威严,引出下文“她”和父亲
之间的“斗争。
2.属于人物的语言描写,通过妈妈的描述,间接揭示了爸爸因我取得的好成绩而高兴的样子,暗示了表面威严的爸爸其实很爱我,只是没有表现出来,为下文爸爸托看大门的张伯照顾我作铺垫。
3.属于景物描写。
渲染了一种凄美的气氛,烘托了“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情。
4.使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赞扬“威严”的父亲原来是那么爱自己,点明中心“千万重山水,也阻隔不了一个父亲的爱”,照应题目,总结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