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讲解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解读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解读滕州育才中学:张昌耀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一、自然人性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他们认为,人是自然实体而非社会实体。
人性来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
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发展自我的潜能;并强调人的基本需要都是由人的潜在能量决定的。
但是,他们也认为,自然的人性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
人具有不同于动物本能的似本能(instinct oid)需要,并认为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类的似本能,它们是天赋的基本需要。
在此基础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进一步认为,似本能的需要就是人性,它们是善良的或中性的。
恶不是人性固有的,它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受挫引起的,或是由不良的文化环境造成的。
二、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
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格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
而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其中,无条件的尊重是自尊产生的基础,因为只有别人对自己有好感(尊重),自己才会对自己有好感(自尊)。
如果自我正常发展的条件得以满足,那么个体就能依据真实的自我而行动,就能真正实现自我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者或称功能完善者、心理健康者。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一、来源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它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人类情感、态度、价值等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倾向。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其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罗杰斯对学习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二、目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习者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对世界的认识,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
三、马斯洛的学习理论1.自我实现的人格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动力。
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正是因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物体的潜能才得以实现、维持和增强。
人格的形成是源于人性的自我压力。
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
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
2.内在学习论马斯洛认为,外部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
它的重点是灌输而不是理解,属于被动的、机械的、传统的教育模式。
马斯洛批判传统的学习是一种外在学习,学习活动不是由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教师强制的。
马斯洛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反对外部学习,提倡内部学习。
心理学史课件 第13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与发展历程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一) 科学心理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自然科学心理学所谓的价值中立的研究规则,认为心理学不是物理 学那样的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特的、关注人的人类科学(human science),及其在 各个领域和广泛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应用。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主观经验的独 特性,关注人的潜能和自由;强调研究应以问题为中心,而非以方法为中心。
2. 价值体系 以其性善论为中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人性是善的;② 心理潜能高于生理 潜能,人高于动物;③ 高级需要的价值高于低级需要;④ 利他行为与自我实现需要的满 足是一致的;⑤ 创造潜能的实现是高级需要的满足,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⑥ 创造潜 能的充分发挥是一种最高奖赏,是一种高峰体验的出现;⑦ 自我实现者有发自内心的追 求潜能发挥的倾向,并有以此为依据的自我评价能力;⑧ 高级需要和创造潜能微弱,需 培养和学习;⑨ 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是内外因关系;⑩ 人的潜能和存在价值与社会价 值并无本质矛盾。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与发展历程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建立
(二)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5) 在60年代中后期,一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术专著相继问世,如《心理学中的人 本主义观点》(196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挑战》(1967)等。罗洛·梅编辑出版的 《存在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杂志》(1967)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与发展历程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建立
(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时期
20世纪50年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时期。 50年代初,马斯洛担任布兰迪斯大学的心理学系主任,从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提 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1954年,马斯洛出版了《动机与人格》,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 奠基之作。1956年4月,马斯洛等人发起并创立了人本主义研究会,讨论了人类价值的 研究范围问题。1958年,英国学者约翰·库亨(J. Cohen)在其著作《人本主义心理学》 中首次阐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1959年,马斯洛主编了《人类价值的新知识》一书,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发展史上的重 要文献。这些重要事件和学术活动,有力地促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的到来。
教育心理学大纲第五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五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冯维一、人本主义的特点所谓人本主义即研究人的价值、人格、尊严、自我需要的思潮。
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分析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和对遗传的理解不同。
与行为主义的区别在于研究对象不同,研究方法上也有差异。
二、罗杰斯学习理论假设(1)正常的学生都具有求成长、求健康、求适应的动机。
(2)正常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从事智力活动,还在调节情感。
(3)正常的学生都有追求尊重和认可的需要。
(4)正常的学生都具有自我主宰的潜能。
三、罗杰斯学习理论(一)教育目标培养适应变化和知道学习,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充分发展的人。
1、有创造性2、建设性3、行为合乎规律,但不能预测4、有选择行为的自由5、有行为责任感(二)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中心是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的。
一个好的促进者必须具备三种品质:1、真诚2、认可(接受)3、移情性理解这三种品质实质上讲是教学中的师生关系认为学习有两类:一是意义学习;二是无意义学习(三)非指导性教学特点1、学习方向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活动是自发的。
2、学习重点在于学生学会自学能力,学到内容则是第二位的。
3、对学习水平和意义的评价主要是学生自我评价。
4、在课堂创造倾听、融洽、热烈的气氛。
非指导教学的基本点要求教师停止过多讲授,促进学生学习。
两种价值取向的学习理论一、教师为中心1、斯金纳的程序学习2、布鲁姆的掌握学习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二、学生为中心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2、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3、建构主义的合作学习思考题1、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什么特点?2、罗杰斯的学习理论的要点是什么?在教育上有什么应用价值?3、如何评价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潮渊源和历史背景查看:[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 阅读153次一、社会历史背景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满足了当时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战”以后,美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经济高度繁荣的黄金时期,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一大批民众的生活从贫困走向了富裕。
随着经济繁荣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出现追求更高的精神需要的满足。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追求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等观点,迎合了美国当时时代精神发展的需求。
其次,美国社会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面临着许多尖锐的矛盾和严重的异化现象,特别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加以解决。
人本主义心理学崛起的20世纪60年代,既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代,又是一个“令人头晕眼花的大旋转时期”。
造成这种矛盾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恶化,二是经济增长与科技发展面临着新的危机和困境。
在国际形势方面,二战以后美国所处的国际形势时而缓和,时而紧张,加上核战的危险,使美国人普遍生活在“军备竞赛、冷战的阴影”之中。
在国内政治上,当时美国陷入越战中难以自拔,反战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城市发生了种族骚乱事件,一系列的恶性事件使美国当时的社会充满了动荡和不安。
与之同时,美国在经济与科技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问题。
70年代的“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而科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人的生活质量,相反带来了严重的异化现象。
在教育上,当时美国存在的“重科学而轻人文”的倾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批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正是代表了一种对“科技中心主义”的反省,代表了美国心理学界对时代精神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
第三,社会生活中的文化变迁、心理冲突与价值观的危机,需要有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模式。
美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乐观主义文化,他们特别崇拜“白手起家的好汉”。
但在70年代,这种传统的价值信念受到了怀疑,悲观主义开始普遍抬头,许多人陷入孤独、焦虑、价值危机、意义丧失等心理冲突中难以自拔。
人本主义名词解释心理学原理

人本主义名词解释心理学原理
人本主义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其核心理念是将个体视为自主、有尊严和价值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1. 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实现自己潜能的内在动机。
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寻求成长、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
2. 自我概念,人本主义心理学关注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看法,强调个体对自己的主观体验和自我概念的重要性。
3. 真实自我,人本主义强调个体应该追求真实自我,而不是受外部期望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4. 自我决定,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具有自我决定的能力,可以自主地做出选择和决定。
5. 人际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总的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认知,以及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这一理论对心理治疗和辅导有着深远的影响,强调尊重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主权,倡导积极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

❖ (二)会心团体治疗的方法 ❖ 1、自我描述 ❖ 2、定睛对看 ❖ 3、盲人散步 ❖ 4、信任练习 ❖ 5、热座 ❖ 6.正负反馈
❖ (三)促动者的必备条件
❖ 1、促动者要有自我追求,善于自审,能够发现新的自我, 与人真诚相处,直率表达自我。
❖ 2、促动者善于听取不同经历、不同背景人的不同言论、信 赖参加者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情、言语和想象。
➢ 自我实现倾向 ➢ 即有机体具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它表现为一
个人力图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各种潜能的趋向。
➢ 充分发挥机能者 ➢ 充分发挥机能者的人格特征: ➢ 经验的开放性 ➢ 自我与经验和谐一致 ➢ 信任机体评估过程 ➢ 更富自由感 ➢ 高度创造力
➢人格的自我发展
➢ 过程: 自我认定: 即能认定自我的存在
对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罗杰斯的贡献集中表现在他把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人为 中心” 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教育 、管理、商业、司法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以及国际关系当 中。
1、开辟了“以来访者为中心” 的新心理治疗方法。 2、强调健康人格的培养,重视人格中自我的作用,发展了心
理学的人格理论。 3.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张,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条件: ——真实、接受和理解
1、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学生关心备至; 2、尊重学生的人格;
3、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真诚的人际关系; 4、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
; 5、善于使学生陈述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 6.善于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区别对
待。
于并且依据一个人瞬间的主观经验。它从内在的、整体的 和机体的经验中生长出来。”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教育心理学第7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将“采访者中心疗法”移植到教育领域,创立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 1. 教育目标 要把学生培养成充分发挥作用的人,教育的目标在 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自由人”。 2. 意义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有两种: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认 知学习=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有意义学习 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不同(表7-1)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被誉为人本心理学之父的马斯洛,是人本主 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也是心理学第三势 力的领导人 1. 教育目标论 性善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 这种潜能是人的内在价值的核心。自我实现 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2. 内在学习论 外在学习是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 内在学习是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 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 3. 需要层次理论 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 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美的 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 个层级。只有在低级需要满足或部分满足的条 件下, 才会寻求高级需要的满足。 底层的四种需要归为缺失需要,上面的三种高 层次需要归为成长需要。
பைடு நூலகம்
成功的教学不是在於教师教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在於教师能启迪学生使知识个人化,从而 获得意义。 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於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 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意需求(affective need),使他能在知(知识)、情(情 感)、 意(意志或动机)三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 其健全人格。 故康布斯之教育思想即为全人教育之理想
第七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张丽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势力 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环境论;反对精神分析 本能的生物决定论 研究整体的人,正常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h u m a n i s t i c p s y c h o l o g y)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种革新运动。
60年代初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后,这一运动有较大发展,1971年在荷兰举行过国际会议,影响扩及欧洲和亚洲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运动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者共同发起的,主要有:
⏹人格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h.a.默里、g.墨菲
⏹新精神分析学家k.霍妮、e.弗罗姆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r.梅
⏹机体论者k.戈尔德施泰因;发展心理学家c.比勒、j.f.布根塔
⏹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a.h.马斯洛
⏹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家c.r.罗杰斯等
其中马斯洛、罗杰斯和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点
⏹关注人的经验,将人作为处在其整个生活过程中的一个整体进行理解⏹强调人类独有的特性,如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强调选择产生出意义,所以应选择有意义的研究问题而非为求客观牺牲命题的意义性
⏹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和发展
研究和理解整体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普遍同意的一个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既反对s.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
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w.狄尔泰和m.韦特海默
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人本主义治疗的特点
⏹1、强调人的责任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可以自由的改变自己的生活,如果不能够改变,只是身体有局限。
所以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2、此时此地过去经验会形成和影响我们是谁和怎么做,但是这些经验并没有明确指出我们能够变成什么样。
人如果被困在过去的阴影中,就不能够生活在今天;
⏹3、个体的现象学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
别人的建议只是参考,自己必须作出自己的决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4、人的成长当一个人眼前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而要积极地寻求发展;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会不断朝着满意的状态前进。
马斯洛观点
⏹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和动机是一种层级结构,高级动机的出现有赖于低级需要的满足
⏹他并用比较心理学的资料论证,不论低级或高级的基本需要和动机都具有本能的或者说是类似本能的性质,即都有自发追求满足的倾向
而高级的需要和动机如友爱、认知、审美和创造的满足,即人的价值的实现或人性的自我实现
罗杰斯的观点
⏹罗杰斯以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经验论证了人的内在建设性倾向
⏹这种内在倾向虽然会受到环境条件的作用而发生障碍,但能通过医师对患者的无条件关怀、移情理解和积极诱导使障碍消除而恢复心理健康
他并把这一理论用于教育改革,强调教育中建立师生亲密关系和依靠学生自我指导能力的重要性。
罗杰斯的观点
⏹罗杰斯说:“个人中心疗法学派主要是一种存在观点,寻找适当的态度和行为的表达,而这些态度和行为乃是能够创造出促成成长的气氛。
它是一种重要的生活哲学,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技术或方法。
当事人中心疗法(P e r s o n-c e n t e r e d t h e r a p y)
⏹治疗者应具备的三种态度:
真诚一致(c o n g r u e n c e),即治疗者所表达的内容与他自己内在的体验是一致的,不说言不由衷的话,不摆专家的架子和说教者的姿态,而是坦诚交流。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u n c o n d i t i o n a l p o s i t i v e r e g a r d),即积极的非批判性的接纳态度,但不可与赞赏混淆。
共情(e m p a t h i c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即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当事人所体验的情感和个人意义。
罗洛.梅
⏹梅把欧洲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引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处境虽然带有悲剧的性质,但能通过勇气的培养、焦虑的克服和自我的选择趋向光明的未来。
存在主义治疗(E x i s t e n t i a l p s y c h o t h e r a p y)
基本假设:我们是自由的,我们不是环境的牺牲品,我们大多是自身选择的结果,因此,我们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有责任。
治疗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当事人自我察觉,帮助其充分地认识自己的存在和实现自己的潜能。
治疗的目的:激励当事人去发现各种替代方法并从中选择,要成为自己生活的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