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诗两首》
(教学案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春晓》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4课《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春晓》XX中小西校区一(2)班XX一、教学设计三、拓展延伸四、课堂检测(二)理解感悟1、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
2、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3、交流讨论学习。
(1)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鸟、风雨、花)(2)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处处”“闻”“啼”)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
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3)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吟诵。
1、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2、朗读全诗,背诵。
查阅作者孟浩然的其他诗句。
3、提出任务,进一步为理解诗意、体悟感情打基础;小组分工合作学习,锻炼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学生教学生,以点带面,激发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古诗的意境有了比较深的理解和感悟,再次通过想象,再次体会春天的美好和作者爱春、惜春之情,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使感情得以升华。
5、课堂作业练习二、课堂实录一、导入揭题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
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两个字。
二、学习《春晓》(一)出示整首诗,读通。
1、师: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 2 单元第 4 课《古诗三首》重点知识归纳一、摘要本重点知识归纳涵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 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为同学们提供全面的复习资料。
通过对诗词基本信息、内容理解、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探究以及历史文化价值的深入剖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词。
二、诗词基本信息1.《山行》●作者及朝代:杜牧,唐代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杜牧生活在晚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山行》一诗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2.《赠刘景文》●作者及朝代:苏轼,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苏轼一生历经坎坷,这首诗是他在元祐五年(1090 年)任杭州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的。
当时刘景文已年近六十,仕途不顺。
苏轼以诗相赠,鼓励他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3.《夜书所见》●作者及朝代:叶绍翁,南宋诗人。
●时代背景对诗词创作的影响: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
叶绍翁的这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夜晚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的不安情绪。
三、诗词内容理解1.《山行》●逐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 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主旨:通过描绘秋天的山林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2.《赠刘景文》●逐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意思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两首》PPT优质课

古
chù
诗
wén
首
cūn
眠
jū
处
zuì
闻
yān
村
tónɡ
居
sàn
醉
烟
童
散
cūn jū
村居
村居:住在农村。
草长莺飞二月天 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 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拂堤杨柳醉春烟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 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 发的水气,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 这浓丽的景色所迷醉了。
春眠不觉晓
春天的夜晚睡得特 別香甜,连天亮也察觉 不到。
处处闻啼鸟
到处都听见鸟儿的叫声。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昨天夜里听见了刮风下 雨的声音,不知道有多少 花朵凋零了
诗歌欣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 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 构思巧妙,写春景不写所见,却只写所闻 所想,表现了诗人悠闲的生活情趣,抒发 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近义词:
反义词:
多--- 少 来--- 去
听 啼 --- 叫 处处--- 到处
闻---
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ɡǔ
shī
shǒu
mián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PPT精品优质课件
第4课、古诗两首
《春晓》
孟浩然
jué 觉
mián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课4《古诗两首》完整课件

橙色 橙子 橘子 必须 忘记
姓刘 菊花 赠送 风景 荷叶
残枝
君子 秋霜 记住 尽情
目录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诗文解释】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 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 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 还要红。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我会写
我 会 写
于 于是 对于 由于 枫 枫叶 枫树 枫林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 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 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小径
斜坡
枫叶
停车 远近 于是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远处高山山间小路曲曲弯弯, 深山密林中升腾着缕缕炊烟。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山 行(杜 牧)
寒
,
。
停
,
霜
。
我喜欢春天 , 因为
。
我喜欢夏天 , 因为
。
我喜欢秋天 , 因为
。
我喜欢冬天 , 因为
。
于 于是 对于 由于 枫 枫叶 枫树 枫林
橙黄橘绿赞深秋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课文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课文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分别是《赠刘景文》和《山行》,WTT在此整理了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课文-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赠刘景文一、看图说话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第二课时山行一、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五、指导写字六、朗读、背诵古诗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两首》课文-教学反思《赠刘景文》是新课标新增的一首诗。
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
第4课:古诗两首

第4课古诗两首[课课通]一、课文解读。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题目中的“河”指黄河,“河南河北”指黄河以南以北的大片土地;《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示儿”的意思是给儿子看。
2、杜甫,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被推崇为“诗史”;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许多诗篇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3、安史之乱: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前后达8年之久。
4、一个“满”字突出了诗人悲喜交集、喜极而泣的神态;“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的动作,把惊喜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即从”“穿”“便下”“向”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表现出诗人的归心似箭,呈现出一泻千里的气势,要读出诗人的兴奋之情。
5、“元知”与“但悲”相对,显示出诗人矛盾的心理,衬托出诗人内心深深的遗恨;弥留之际,诗人不以儿女情长为念,却以“北定中原”为最后遗愿,以“无忘告乃翁”为嘱托,流露出诗人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之情。
朗读时,语速宜慢些,一二句读出无奈与遗憾的心情,三四句要读得语重心长。
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严整的格律诗,对仗工整,以“喜”贯穿,叙事与抒情交融一体,先后描绘了喜讯传来、沉浸其中、引发思考和展望回程的完整经过,是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真实的心路历程,其心情可用“欣喜若狂”来形容,表现了诗人对安定生活和祖国统一的殷切渴望,流露出强烈的爱国之情。
7、《示儿》从诗人毕生的心事写到临终前嘱托和盼望,跨度之大涵盖身前死后,在万事皆空与只悲九州不同的强烈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之情。
二、字词句积累。
1、多音字(1)传:chuán传说;zhuàn自传(2)卷:juǎn卷发;juàn试卷(3)空:kōng天空;kîng空地2、同音字(1)tì-涕(涕零);剃(剃刀)(2)luî-洛(洛阳);落(降落)3、填字组成词语,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
苏教六语上《4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观摩示范公开优质赛教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最新优秀精品教案多篇

4古诗两首《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
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
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1.学会四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乃翁、涕泪、巫峡、洛阳。
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默写《示儿》。
3.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爱国情感。
教案一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了解这道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道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4、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一、导入前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一首杜甫写于战乱时期的诗,《春望》还记得吗?背一背(生背),背得真有感情,仿佛使我看见了诗人在八年的安史战乱中,过着流离失所的生活,感时与恨别交织着满腔愁情,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忧患的诗人,当他听到“安史之乱”接近平息的消息,诗人惊喜若狂,冲口唱出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
1、出示课题(指名读,解题)2、齐读课题(课题读得真好,我相信这首诗你们一定能学好,读好)二、初读,了解大意1、正确朗读诗①在预习时老师要求同学们能正确朗读这首诗,做到了吗?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第4课 古诗两首

六(4)班学生自学成果汇报单爱生:__________ 评价:_______课题:4、古诗两首【预习·导学】1、把课后生字抄写两遍,并组两个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给带点的字注音:即.使()蛋卷.()试卷.()传.说()传.记()【感悟·探究】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给自己听,读给同伴听)2、古诗大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我的衣裳。
再看看夫人和孩子,他们的忧愁不知哪里去了;我胡乱地把诗稿和书籍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在大晴天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美好的春光,我也好回我的故乡。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一路顺流之下,一过襄阳,便直奔洛阳。
《示儿》:我本来就知道人一死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我只是为不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等到宋朝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在祭祀祖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理解字词漫:______ 却:______ 收:______ 同:______ 乃:______翁:______ 平:______ 元:______ 但:______ 妻子:______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________代_________写的,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全诗体现了一个”______”字,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句中可体会到.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5、《示儿》是_______代___________写的,全诗体现了一个”_______”字,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叮嘱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诗句),全诗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拓展·延伸】1、被称为“大李杜”的两位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小李杜”的两位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yú 于(于是)(重于泰山)(大于) shǒu 首(首都)(首次 )(首尾) zhī 枝(树枝)(枝条)(枝叶) fēng 枫(枫树)(枫叶)(枫林) jì 记(记住)(记得)(记忆) liú 刘(姓刘)(刘海)
4、古诗两首
赠(赠送) 擎(擎雨盖) 残(残) 须(须要) 橘(橘绿)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径(石径)(路径) 斜(倾斜)(石径斜) 枫(枫叶)(枫树) 于(于是)(终于)
前一首诗是抓住 菊花 、荷叶 、 橙子 、 橘子 四
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后一句是抓住 寒山 和 枫叶 枫两
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都抒发了作者 热爱大自然,喜 的
思想感情。
欢田园生活
1.“刘”,音节是(liú ),共(6 )画, 第二笔是( ━ )。 2.“枫”,音节是(fēng ),共(8 )笔, 第七笔是( ノ )。 ⒊“首”,音节是(shǒu ),共(9 )笔, 第五笔是( ︱ )。
《赠刘景文》和《山行》都是描写 秋天(季节)的景 色,作者分别是 宋 朝诗人 苏轼 和 唐 朝诗人 杜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