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身自好的莲花》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洁身自好的莲花》阅读附答案

《洁身自好的莲花》阅读附答案

《洁身自好的莲花》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洁身自好的莲花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

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

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

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

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

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

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

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迅速发展。

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

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爱莲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爱莲说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爱莲说》练习题1、《爱莲说》选自《__________》,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正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 ___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2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3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11、《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12、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2. :“淤泥”和“清莲”是写莲花的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花的_______________ ;“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直”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写她_____________ 。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①逸致:情趣。

①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请从乙文中找出表现荷花精神品质的句子,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蔓:①香远益.清益: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①结庐.在人境庐: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乙】文中能印证“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第16课 短文两篇(第02课时)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含答案):第16课 短文两篇(第02课时)

知识1.理解下面词语的含义。

(1)一词多义①之无丝竹之.乱耳()②何陋之.有()(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②无丝竹之乱.耳()③无案牍之劳.形()④苔痕上.阶绿()2.理解通假字的含义。

(1)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外:①中通外直()②遂与外人间隔()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不复出焉()远:①香远益清()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②香远.益清()参考答案2重点1.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

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

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2.《陋室铭》第一层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又用了哪些修辞?起何作用?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第一层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虚衬实。

以“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君子,同时又是事物的类比。

将“陋室”比作“不高”之“山”、“不深”之“水”,暗示因为3“吾”之“德馨”,使“陋室”具有了“名”和“灵”。

“陋室”紧扣题目,“德馨”则统领全篇,点明全文主旨。

3.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

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

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

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正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自己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以及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专题一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考点目标:能结合语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知识梳理:语境义——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基本原则:1)整体把握(词不离句,句不离篇);2)结合具体语境。

具体有以下几点情况:1)“指代类”: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

近指(这个、这些、这);远指(那、那个、那些);特指(某、某类)。

答题步骤:①找出该句在文中的位置,并作出相应记号;②锁定阅读范围;③找出指代的相关内容,并带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验证。

2)“语境类”: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答题步骤:①要准确理解本义;②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反语义、色彩义);③代入具体语境中验证。

格式:本义+语境义3)“作用类”: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四联系法则”:①联系本义(解说本词的含义);②联系本句或上下文(突出本句或上下文的什么内容,即:突出……);③联系文章的中心与作者的态度情感;④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

修辞格式:点出“某词”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修辞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作者情感态度一般格式:语境义+突出(内容【一般为对象】)+形象生动地写出对象特征/表达了作者(情感)解题指津:1.浏览全篇,把握主旨——解题前提2.借助语境,推断含义——解题技巧3.结合文本,巧借修辞——解题技巧4.拆换词义,合理描述——解题技巧典型例题1《洁身自好的莲花》节选——2009杭州中考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

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

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中考阅读练习1

中考阅读练习1

中考阅读练习(一)一双脚上的修养①市图书馆离我家很近,每逢双休日,我都会到图书馆的阅览室去翻阅一些报纸和杂志。

每次来这里,总看到座无虚席的场面,有时,大家还会围绕一些文学现象进行一些交流。

在这紧张而喧嚣的都市里,能保持一份阅读的闲情,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在我看来,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一定的层次和修养。

②北方冬天的雪大,雪一下,许多麻烦就随之而来了。

走在街上,鞋上会粘满脏雪,从天寒地冻的室外进入室内。

脏雪马上就会化作污水。

所以人走过的地方,往往会留下两行黑乎乎的脚印。

正是在一个雪天,我走进阅览室时发现了异样。

屋子里多了一个擦地的女工,她看我进来,竟紧张地盯着我,手操托布,如临大敌。

我故作视而不见,可感觉告诉我,她正跟在我的身后,猛回头,把她吓了一跳,自己也吓了一跳。

吃惊于自己留下的那行脚印。

在淡黄的地板上,显得如此扎眼。

而那个擦地女工,正在奋力擦抹。

③坐到座位上,想着刚才的脚印,愧怍油然而生,再也无心看书了。

阅览室是一个开放的公共场所,来往进出的人很多。

我注意到,每个进来的人都在犯着同我一样的毛病,浑然不觉自己的双脚正在恶作剧式的涂鸦着刚刚被擦干净的地板。

于是,那个女工就要不停地跟在进进出出的人后面,擦了再擦。

不断的踩踏与不断地擦抹,似一场破坏与复原的拉剧战,在阅览室里上演着,让人心惊。

渐渐地,那个疲于擦地的女工,已是额头见汗。

④忽然有种感觉,每一双进出的脚都充满着罪恶,因为,它们是在不断践踏着别人辛苦取得的劳动成果,是在破坏着一种美好与和谐。

⑤不知过了多久,人才渐渐坐定了,擦地女工也得以有机会喘口气、歇一歇,但就在这时,那扇门又被悄悄推开了。

一个男人伸头朝里面看来看,似乎想进来,但又把头缩了回去。

不一会儿,两扇门都被推开了。

还是刚才那个男人,这次,他是肩扛一桶纯净水进来的。

突然,一阵“沙、沙”的响声,伴着送水男人走路的旋律,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

我开始从上向下打量他,老旧的棉帽子、绿大衣……最后我终于看到了他的双脚,然后是惊异万分。

说明文句子分析

说明文句子分析

说明文句子分析篇一:说明文句子中词语的分析——说明文句子中词语的分析——1、解释含义2、结合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用词特点等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3、指出运用这个词语体现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等)4、假设不用这个词语的后果一般格式:××这个词的意思是……运用了××修辞手法,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如果去掉这个词语,那么……篇二:说明文中某个句子不能删去的理由说明文中某个句子不能删去的理由答题格式:1. 表态:不能删。

2. 分析:如果删去??,其一,??;其二,??;(其三,??)3. 总结: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条理性,所以,??不能删。

常见答题点:1)无法照应/呼应前面的内容。

2)使后面某一词缺少了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不清楚。

3)使题目/或文中观点的含义不明确。

4)确立文本意识,根据文中意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分值答要点)。

举例:(1)无法照应/呼应前面的内容。

例:(2009真题)浩瀚的大海蕴藏着各种丰富的资源,据专家测算,仅水产品一项,海洋每年就可向人类提供30亿吨。

(呼应,说明对象不清楚)(2)使后面某一词缺少了说明对象或说明对象不清楚。

①说明对象(what)②人(who)常见说明对象③时间/时候(when))④原因/条件(why)(how)例1:(2010真题)在这种条件下,路边的雕塑再精美,用路者一闪而过,也很难获得多少印象。

(谁,原因)例2:(2011东城一模)壶口瀑布是理想的旅游胜地,一年四季的景色各有千秋,但是游人(谁,什么时候)(3)使题目/或文中观点的含义不明确。

题目:例:(2011西城一模《昆虫的拟态》)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各种形态的昆虫伪装成自然界里的万物,隐蔽自己,吓跑敌人,或者方便自身取食,这就是昆虫的拟态。

(昆虫的拟态的含义,方法)文中观点:例:(2011海淀一模《建筑与汉字》)第三,他们都注重疏密之法。

2021年江西省萍乡市路口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1年江西省萍乡市路口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1年江西省萍乡市路口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12分)莲恋莲(节选)余光中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

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池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

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

那天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

画家不在,画在。

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

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

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不曾向我展现她的灵魂。

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 Narcissus)(注),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

那年十月,那朵自恋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丛沙草,万顷江田。

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隽。

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

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

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

宛在水中央,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宛在梦中央。

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得凄楚的联想。

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它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

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

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

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

美国画家佛瑞塞( John Frazer)有一次对我说:“来台湾以前,我只听说过莲。

现在真见到了,比我想像的更美。

”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它燃烧着西方的朗爽,似乎在说:look at me!莲只赧然低语:Don’t stare,please.次及爱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

由于水生,它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联想华清池的“芙蓉如面”,联想来自水而终隐于水的西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洁身自好的莲花
①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②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

他们利..
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

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

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③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④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

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

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⑤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

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

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

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⑥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迅速发展。

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
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

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16.文章第①段中写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爱莲说》的作用是
_________17.请根据第②段文意,用简洁的语言解释“莲花效应”的含义。

18.第②段中加点词“总是”“均”这两个词在文中充分说明了
_________19.请根据第⑤段文意,简要概括“莲花效应”给植物本身带来的好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形象地点明说明对象莲花洁身自好的特征,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17.叶面上的灰尘经雨水清洗能变得格外清洁干净。

18.充分说明莲叶等植物的叶面普遍洁净,凸显“莲花效应”(或更突出莲叶的特点)。

19.①使得叶面不沾水滴,保持清洁;②能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不易生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