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之二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之二《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之二《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之二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初步感知其所表达的内涵和意境。
2、借助《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初步体会文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
3、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借助《二泉映月》这首名曲,初步体会文中的优美语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四、第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交流感受,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二泉映月》是一曲二胡乐,有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风景。
谁来说说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或者最为感动的是什么?2、这节课,我们再次来学习课文,再次走近《二泉映月》,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
二、读文解疑1、回顾质疑:上节课,有位同学提了一个非常精彩的问题——同是中秋之夜,同为二泉池畔,当年的小阿炳除了淙淙的流水,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十多年后,他却能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的一到四小节,探寻一下原因。
2、自主研读,全班交流。
(学生结合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位学生说得尤其精彩:十多年前,阿炳只是用耳来听;十多年后,他却是用心来听的。
)3、教师小结:中秋之夜,二泉池畔,饱经风霜的阿炳听着淙淙的流水声,内心产生了许多复杂的感受,这真是触景生情啊!(板书:触景生情)4、鼓励质疑:让我们来看看文中是怎样来写阿炳当时的心境的的。
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读到这儿你又想提什么问题?5、小组讨论,共同解疑。
6、朗读深化: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觉得大家真是阿炳的知音。
初中音乐:《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教材音乐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学校:年级:任课教师:音乐教案 / 初中音乐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音乐可以提高气质与生活品位,社会上对学音乐的人最常见的评价是有气质有品位,学习音乐可以提高想象力,音乐是声音的表现艺术,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音乐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二泉映月》,了解民族乐器二胡的主要特点,知道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体验乐曲的悲凉、向往光明的情绪情感,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2.通过欣赏,能够体验和感受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那种倔强、刚毅的性格,同时学习他那种坚决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乐曲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分为:古代音乐、民族器乐曲、民歌、戏曲曲艺音乐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族器乐曲。
(出示二胡图片,认识二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有关二胡的民族乐曲,请讨论后例举中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或二胡名曲,导入课题——《二泉映月》。
二、背景介绍华彦钧(小名阿炳):1893年出生——1950年去世(1893年与我国伟人毛泽东同年出生)。
阿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灌录个人专辑录音带和唱片的民间艺人。
《二泉映月》中“二泉”指什么?“二泉”原本指无锡蕙山二泉亭附近的泉水,当地群众称为“天下第二泉”。
乐曲名称为后人根据此境命名。
器乐《二泉映月》1.《二泉映月》的演奏乐器及形式是什么?2.它所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背景简介:阿炳的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正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一幅缩影,自然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关注与同情。
阿炳威武不屈,忠诚爱国的品格和气节,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令人佩服。
《二泉映月》教案(第二课时)_教案教学设计_1

《二泉映月》教案(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一年的中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二泉边赏月,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
此时的阿炳与小时侯有些什么区别呢?(眼睛失明、恩师去世、生活困苦,卖艺度日)此时,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清冽的泉水,淙淙流淌的泉声拨动了饱受穷困和疾病折磨的阿炳的心弦。
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2、听二胡曲《二泉映月》。
3、阿炳用心演奏音乐,你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
课文哪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第五自然段)二、指导第5自然段1、指导朗读(1)好,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指名读)(2)在这首曲子中,它的旋律是一样的吗?那我们应该怎样读呢?①“起初琴声委婉连绵……缓缓流淌”这里应该读出舒缓抒情的语调(女生读)②“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进入了高潮”(高亢、激昂)(男生读)③“月光照水,……恬静而又激荡。
”(乐曲恢复了平静,语调变得平缓)2、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跟着音乐感受这乐曲不同的旋律,读好这几句话。
(配乐读)3、我们都知道,一篇文章往往能反映出作者内心的世界,丰富的情感;同样,一首曲子也是如此,那么在这首曲子中不同的旋律,表现了作者的哪些不同的情感呢?①(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在怀念……在思索……)②(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4、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引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三、精读其余部分1、过渡:阿炳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1—4自然,找一找,划一划,看看阿炳“积淀以久的情怀”从何而来?(小组讨论)例:(1)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第一自然段)(2)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第三自然段)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

结 合 ,提 高 学 生 阅 读 与 表 达 的
骨力 。 皂
教 学重点
通 过 对 语 言 文 字 的 理 解 和
感 悟 , 体 会 阿 炳 创 作 《 泉 映 二 月》 艰辛 历 程及 热爱 生 活 、 的 热
爱 音 乐 、 求 美 好 理 想 、 于 同 追 敢 命 运 抗争 的情 怀 。
教学 准备 哪 些疑 问 呢?
i 淙 的流水 淙
3师 : 什 么 《 泉 映 月 》 . 为 二 会
让 世 界著 名 指挥 家 听后 泪 流满 面 ,并 且 认 为 这 种 音 乐 只 应 该 跪 下 来 听 呢 ? 这 节 课 就 让 我 们
听{ 息 叹
I 喊 呐
哭 泣
倾 诉
月 》 一首 不 朽 的名 曲 , 世 界 是 在 乐 坛 也 享 有 盛 誉 ,是 怎 样 的 盛 誉 呢?请 看屏 幕 :
入 , 在 调 动 学生 的 学 习兴趣 , 意
形 成 强 烈 的 阅 读 期 待 , 培 养 学
生探 究性 思 维。 】
二 、 较 听泉 。 导质 疑 比 引
展 , 引领 学 生走 进 阿炳 心 灵 ,
境 , 出 “ ” 让 学 生 自 己 朗 突 读 ,
读 、 摸 语 言 , 达 自 己独 特 触 表 的 感 悟 , 文 字 浸 润 学 生 的 心 让
灵 , 阿 炳 的 心 灵 及 动 人 乐 曲 与
3引 导 学 生 交 流 圈 画 的 词 .
这 句话 , 有 什 么疑 问? 你
待
【 计 意 图 :新 课 伊 始 , 设 以 1师 : 动 情 表 述 ) 过 上 节 . ( 通
这 样 具 有 震 撼 效 果 的 文 字 导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民乐《二泉映月》的演奏技巧和表演风格。
2.引导学生感受和领略中国传统音乐的美。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二、教学内容1. 乐曲介绍《二泉映月》是二胡独奏曲,也是中国民乐经典曲目之一。
它是由闵惠芬谱曲,并根据古曲《二泉映月》精心编排而成。
乐曲中运用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例如虚弦、泛音、滑弦等。
演奏中需要注意表现出曲调的起伏流畅和情感的细腻丰富。
2. 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情感和节奏1.让学生先听一遍乐曲,感受乐曲的整体情感和节奏。
2.引导学生聚焦于具体的表演细节,如起伏的强弱点、轻重缓急等。
3.让学生描述听后的感受和观察。
步骤二:学习基本演奏技巧1.介绍虚弦、泛音、滑弦等传统演奏技巧的基本原理和演奏要领。
2.分段引导学生练习掌握这些演奏技巧,重点讲解不同技巧的应用场景和演奏要领。
步骤三:合奏演练1.将学生分成小组,由一名学生担当主奏二胡,其余学生负责演奏其他乐器的伴奏部分。
2.引导学生演奏出流畅和谐的合奏乐曲,强调各乐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步骤四:表演展示1.鼓励学生在家庭作业时间里练习完善乐曲演奏。
2.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自我表演展示,其中要求学生特别注意如何将乐曲情感和动态变化融入到演奏中。
三、教学方法1. 情感引导法通过情感引导法,让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感受乐曲的情感内涵,进行音乐情感的体验和领悟。
2. 分组实践法分组实践法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乐器和演奏技能。
3. 听音辨谐法通过听音辨谐法,让学生逐渐形成对音高、音色、韵律等音乐元素的敏感,提高其音乐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估1.学生能够在音乐课堂上理解和演奏《二泉映月》这一传统民乐的基本技巧,情感、趣味和表现力得以提升。
2.学生能够在分组实践中体验到尊重、合作、竞争、情感沟通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和能力。
3.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评估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下,逐渐提高其音乐感知、欣赏和演奏水平,并从中获得快乐和成长的体验。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时间:3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创景导入(课前闭眼聆听)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一年的中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二泉边赏月,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
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
2、此时的阿炳与小时侯有些什么区别呢?(眼睛失明、恩师去世、生活困苦,卖艺度日)3、阿炳在这个中秋夜,又一次的来到二泉边,听到这泉水声他会想到些什么呢?他的内心会是怎么样的呢?(想__听)(叹息什么?为什么哭泣?倾诉什么?呐喊什么?)二、探究学文1、于是,这时候的阿炳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2、又一个中秋夜,阿炳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但今非昔比,他的命运已经历了许多坎坷,听着那熟悉的流水声,他想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 就让我们一起拿起书本,来把第四小节有感情地读好。
3、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 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此时的阿炳的心绪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通过琴声才能表达它的情怀。
倾吐(板书:琴声————情怀)4、这时候的阿炳所拉出来的到底是一首怎样的二胡曲呢?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听老师来朗读课文。
5、同时思考,此时的阿炳似乎在倾吐什么情怀。
6、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五小节,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阿炳他通过琴声想要抒发哪些积淀已久的情怀呢?(小组讨论:并用曲线划出表示琴声的句子,用括号划出表示情怀的句子。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王增光高柳镇朱良小学《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设计【认知目标】1、通过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了解有关阿炳曲折身世、情感经历及《二泉映月》创作环境、创作过程、曲风、表达情感等方面知识。
2、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民乐及二胡曲的知识。
【能力目标】1、通过《二泉映月》网络教学,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网上阅读能力,想象推理能力和归纳抽象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对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的理解,感知旧社会黑暗、封建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社会的幸福。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3、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网络学习的兴趣。
4、培养学生能积极利用电子举手和学生、老师交流,积极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词句的意思,学会欣赏、感悟课文的精彩语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与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解决措施: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三、教学对象分析小学生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对于阿炳及《二泉映月》创作背后这未知的故事有着非常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阿炳生活在新旧社会交替时期,学生对他生活时代的环境有关知识知之甚少。
他们对音乐的认识、对阿炳及《二泉映月》的认识基本来自于课本,缺乏全面、完整的认识,缺乏生活体验。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根据教材所提供的有关阿炳和二泉映月的知识极其有限的特点,为了充分拓展学生视野,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网络优势。
我准备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地享受资源库中的充足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取长补短,解决疑难问题。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9篇)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优秀9篇)《二泉映月》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篇一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2、大家知道《二泉映月》是谁创作的吗?3、你们对阿炳有什么了解?二、欣赏乐曲,走近阿炳1、阿炳是一位苦难的艺人,是一位民间艺人,一位盲人艺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有名二胡曲。
2、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你听到了什么?3、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首《二泉映月》呢?请把书打开,自己读课文思考。
三、以词带文,了解大意1、出示词语,点名朗读月光如银双目失明委婉连绵月光似水卖艺度日升腾跌宕静影沉璧经历坎坷步步高昂月光照水热爱音乐舒缓起伏水波映月向往光明恬静激荡2、启发学生竖读:每列分别写什么?应该怎样去读?3、有不理解的词语吗?四、抓住重点,精读课文1、请大家拿出笔,再读课文,划出文中带有“听”的句子。
2、交流:第2节: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了吗?师傅又是怎么说的?第3节:小阿炳长大了,他又听到了什么?第4节:又逢中秋夜,他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父亲说错了吗?让学生闭上眼睛体验阿炳双目失明后的感受。
3、你们看到过卖艺的人吗?展开自己的想象,阿炳卖艺时是怎样的情景?出示:情景一: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情景二: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情景三:一天,阿炳病了,~~播放《二泉映月》,导语激情,让学生选取一个场景,闭上眼睛去想象阿炳卖艺的情景。
指导朗读课文第5节。
4、出示课文第6节内容。
阿炳为什么只能把自己的情怀倾诉给月夜?循环播放《二泉映月》,指导朗读课文。
你们仿佛听到了什么?阿炳,他靠什么来支撑?五、拓展延伸,深化感受1、出示小泽征尔在指挥《二泉映月》后说的一句话: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提问:小泽征尔要跪阿炳的什么精神?板书:对命运的抗争,对光明的向往。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篇二:佚名转贴自:转载自仪征漫网站点击数:123马建明《二泉映月》课堂实录师:同学们认识我吗?生;认识!(马老师带了笔记本电脑,跟学校的电脑连接出了问题,马老师忙了好久)师:知道我姓什么吗?生: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材说明:《二泉映月》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有志竞成”中的一篇文章。
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刚直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学情分析:《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
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名曲所表达的内涵,必须让学生了解华彦君悲惨苦难的人生,感受阿炳刚直顽强的精神,然后学生听这首曲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二泉映月》,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音乐和表达乐曲丰富内涵语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阿炳坎坷的人生,关注《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孕育”过程。
教学过程:一、重温“二泉映月”美景1、师: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五十多年过去了,音乐家阿炳早已融入惠山的一抔净土之中。
然而,他钟爱一生的美景依旧。
让我们再次来到无锡,来到无锡的惠山,伴着美好的月色共赏“二泉映月”这道醉人的风景。
2、出示课件:茫茫月色月光如银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淙淙流水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抽生朗读,其他同学欣赏。
教师激励评价。
“一组灵动的文字,就是一幅曼妙的风景。
让我们再读这组词语,用我们甜美的声音唤出惠山的月,惠山的泉。
”学生齐声朗读。
(过渡)天上的明月啊,圆了又缺;惠山的清泉呀,依然清洌。
看着这月,赏着这泉,似乎依稀听得见阿炳踽踽而行的脚步声,越来越近,越来越近……[设计意图:由“二泉映月”这道给予阿炳丰富音乐情感的风景引入,既回忆了已有的认知状况,完成以旧拓新的任务;又利用声音、图片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非智力心理因素,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教学轨道上来。
]二、倾听悲惨苦难人生1、教师布置浏览思考作业:迅速浏览课文,文中写到阿炳几次到二泉的情景?分别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拿笔做出标记,交流回答。
2、课件出示:阿炳两次来到二泉的对比。
阿炳两次来到二泉第一次第二次·淙淙的流水声淙淙的流水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3、学生针对表格内容,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质疑是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最佳外化形式,是学生潜能得到开发的重要标志。
]4、过渡:在十多年后的那个中秋之夜,二泉池畔,究竟想到了哪些往事,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中听到这么多他儿时未曾听到的声音?(生默读,找一找)预设片段:——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1)文中有一段文字精炼地概括了阿炳十多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学生找一找文中描写阿炳坎坷人生的句子,读一读。
(2)“备课时,我数了数这段话,一共41个字。
——6000多个日子,41个文字!短短的41个文字背后,掩盖着多少辛酸苦辣啊!师生交流命运给予阿炳的重重打击。
(3)教师总结阿炳多舛的命运:在唾弃声中降生,四岁丧母;在白眼中成长,痛丧师父;在屈辱中度日,双目失明;备课时我几度落泪,为阿炳写了一首四字词语歌。
课件出示一组成语,学生读一读,感受其凄苦的人生。
痛丧师父孤苦无依天来横祸双目失明衣衫褴褛颠沛流离小小人生苦苦凄凄[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阿炳的苦难经历在师生平等有效的对话中无声无息的进入了学生的视野,撩动了学生朴素的同情之心,为下环节的朗读感悟奠定了情感基调。
](3)幻灯出示:“渐渐的,渐渐的,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独坐二泉池畔,想起十多年前与师父同游惠山,共赏二泉,而如今月仍旧,泉依流,亲人面,无处寻,聆听着淙淙的流水,阿炳不禁感慨万千:(生读片段)——独坐二泉池畔,想到自己双目失明,孑然一身,受人白眼,遭人欺凌,聆听着淙淙的流水,阿炳不禁泪雨滂沱:(生读片段)[设计意图:教师创设情境、投入的引读避免了繁琐的剖析,深入浅出将阿炳复杂多舛的坎坷人生用形象的语言、动情的诵读具体地描绘出来,此时阿炳的形象穿越了时间、空间慢慢走近了学生,不再遥远!]三、感受刚直顽强精神1、过渡:走进阿炳的世界,我们看到了阿炳的生活。
那里只有肆虐的苦难,悲剧的命运,但无锡的人们却说,阿炳并非乞丐。
相信看了下面的资料,你会对阿炳有更全面的了解。
2、课件出示:阿炳资料的补充介绍。
生读一读,谈一谈。
人称阿炳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刚直顽强)。
有一次,军阀汤恩伯要阿炳为他的十三姨太唱生日堂会,阿炳断然拒绝,遭到一顿毒打,可阿炳毫不屈服,当场编了唱词,拉起二胡痛骂他们。
[设计意图:仅凭借教材中对阿炳的介绍是无法还原主人公鲜活的真实的全面的人生痕迹,利用远教资源有选择补充阿炳的资料,弥补了教材的缺憾,使阿炳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阿炳命运虽“悲”,但做人却不“哀”!无形间敬佩之意在学生的心间升腾。
]3、再次回到二泉池畔的阿炳身边,他仅仅是为自己鸣不平吗?学生说一说。
感受着生命的卑微,饱尝着人情的冷暖,依然“富贵不淫,贫*不移,威武不屈。
”好一个刚直的阿炳!4、引读:独坐二泉池畔,想到穷困大众被军阀恶霸欺凌鞭打,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多少百姓背井离乡,聆听着淙淙的流水呀,阿炳肝肠寸断——独坐二泉池畔,想到美丽家园被日寇铁蹄无情践踏,美好的月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变得满目疮痍,聆听着淙淙的流水呀,阿炳恨从心生,泪湿眼眶——[设计意图:以“情”贯穿,以“读”为主,走进阿炳的内心世界,走进一段尘封的过往,把阿炳节操自守,刚直顽强的精神高调扬起,此时阿炳不仅走近了学生,更走进了学生的内心,触手可及这个平凡伟大的民间音乐家。
]5、(过渡)是啊,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多少爱,多少恨,多少悲在那个寂寥的中秋之夜铺天盖地席卷着阿炳,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四、品味不朽名曲意境1、课件展示:二胡曲《二泉映月》2、师:课本中,有一段文字生动地再现了《二泉映月》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请大家找一找。
学生找出课本中生动再现《二泉映月》乐曲夜阑人静,泉清月冷意境的句子。
抽生读一读。
3、课件出示:我来说琴曲:在这段有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文字中,我读到了蜚声世界乐坛的二胡曲《二泉映月》。
好美呀,这首乐曲的起始旋律;渐渐的,渐渐的,随着旋律的,乐曲进入了;千回百转之后,乐曲缓缓滑向尾声,变得。
从琴曲读心曲:琴声绵绵,声声穿透茫茫月色;思绪翩翩,往事历历涌上心间。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阿炳可能在想:。
乐曲升腾跌宕,步入高潮,阿炳渴望用铮铮乐音表达:。
琴声又见恬静舒缓,叫人意犹未尽。
阿炳渴望用琴声告诉人们:。
3、抽生读——引读——示范读——配乐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品味。
[设计意图:这一自然段集中体现了语言与音乐的交融、情感与情境的辉映,是全课感情朗读的重点、难点。
学生的情感虽然集聚到了急需释放的程度,但是毕竟对乐曲内涵的理解还很肤浅。
因此教学中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引导学生鉴赏到乐曲步步铺垫,层层深入,最后峰回路转,余音绕梁的艺术魅力,真正读懂了乐曲,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接着在读懂基础上学生一次次的朗读,一次次的提高,学生读好了乐曲,真真切切成为瞎子阿炳的知音。
〕4、师: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个凄惨的人世并没有善待阿炳,夺他双亲,毁他双目,在身体上彻彻底底成为弱者(板书:弱者),但是,倔强的阿炳硬是在这荆棘密布的道路上奏响了强者的宣言生命的歌(板书:强者),给后世留下了无价的艺术瑰宝,与“二泉映月”共活到了人们的心中。
[设计意图:总结命运对阿炳的无情与阿炳对人世的回馈,二者形成的鲜明强烈反差,震撼着学生内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幼小的心灵里扎根。
]五、汲取积极健康魂灵1、师生共同朗读配乐诗:《永远的二泉映月》看不见黑暗是因为穿行在黑暗之中听不见苦难是因为置身于苦难之中一把二胡,道尽人世的沧桑两根细弦,诉尽命运的悲凉阿炳啊你那把血泪斑斑的胡琴凄凉而不绝望忧愤而不疯狂空荡荡的夜色中我听到了不屈的抗争触摸到了一颗坚强的灵魂2、教师总结:伴着二泉映月完美无瑕的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落魄的阿炳又缓缓向我们走来。
苦难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阿炳穷尽自己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最响亮的回答。
同学们,李老师想告诉大家:人在旅途,有苦有乐,笑对人生,从容不迫,穿越痛苦,赢得生活![设计意图:“豹头凤尾”是人们对课堂教学导课、结课的不懈追求。
课已接近尾声,但学生内心的情感却仍在澎湃着。
本节课借助拓展的诗歌、教师的赠言不仅丰富了语言的积累,还引导学生全面聆听阿炳,触摸生命,为将来的人生做了有意义的准备。
]附板书:二泉映月阿炳弱者?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