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中西文化的畅达

合集下载

蒙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蒙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蒙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融合蒙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蒙汉文化的融合。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蒙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与融合。

一、政治影响与融合蒙元政权的建立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影响。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如设立行省、设立官职、实行科举制度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延续。

此外,蒙元政权还在政治上实现了蒙汉文化的融合。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期间,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政治体系,吸收了中国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形成了独特的蒙汉政治文化。

例如,蒙古人在政治上采取了一些中国的传统制度,如设立行省、设立官职等,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延续。

二、经济影响与融合蒙元政权对中华文化的经济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和贸易方面。

蒙元政权在统治中国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发展农业、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等,这些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蒙元政权还促进了蒙汉经济文化的融合。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期间,逐渐融入了中国的经济体系,吸收了中国的经济理念和制度,形成了独特的蒙汉经济文化。

例如,蒙古人在经济上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汉经济文化的融合。

三、文化影响与融合蒙元政权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方面。

蒙元政权在统治中国期间,推动了蒙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蒙元政权在文化上实现了蒙汉文化的融合。

蒙古人在统治中国期间,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体系,吸收了中国的文化理念和传统,形成了独特的蒙汉文化。

例如,蒙古人在文化上推动了蒙汉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蒙汉文化的融合。

四、教育影响与融合蒙元政权对中华文化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蒙元政权在统治中国期间,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24年13-14世纪东西方眼中的蒙元驿站文化传播比较研究》范文

《2024年13-14世纪东西方眼中的蒙元驿站文化传播比较研究》范文

《13-14世纪东西方眼中的蒙元驿站文化传播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蒙元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在13至14世纪,蒙古帝国以其独特的驿站文化,不仅在国内形成了庞大的交通网络,还与东西方国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本文旨在比较东西方在蒙元驿站文化传播中的不同视角,分析其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探讨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二、蒙元驿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蒙元时期的驿站文化是在草原游牧文明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原农业文明及西方游牧民族的交通网络形成的。

驿站遍布蒙古帝国境内,形成了庞大的交通网络,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三、东西方眼中的蒙元驿站文化(一)东方视角下的蒙元驿站文化在东方,特别是中原地区,蒙元驿站文化被视为一种独特的交通与通讯方式。

驿站不仅为官方文书和商旅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服务,还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

在宋元交替之际,驿站文化的发展更是推动了中原与蒙古帝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西方视角下的蒙元驿站文化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地区,蒙元驿站文化被认为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桥梁。

马可·波罗等探险家通过驿站网络深入蒙古帝国腹地,他们的游记成为西方人了解东方的重要资料。

此外,驿站文化也促进了西方的商品如丝绸、香料等进入蒙古帝国。

四、东西方对蒙元驿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一)东方对蒙元驿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在东方,蒙元驿站文化的传播推动了中原与蒙古帝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驿站不仅成为商旅和官员的重要交通工具,还推动了贸易繁荣和科技文化的发展。

同时,蒙古帝国的军事扩张也使驿站网络延伸到中亚和西亚地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二)西方对蒙元驿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在西方,蒙元驿站文化的传播为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

马可·波罗等探险家的游记让西方人了解了蒙古帝国的文化和财富。

同时,驿站网络也使得西方的商品如丝绸、香料等得以进入蒙古帝国市场,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繁荣。

此外,蒙元驿站文化的传播也对西方的地理、历史、文化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明清时期的蒙古族与中原文化交流

元明清时期的蒙古族与中原文化交流

元明清时期的蒙古族与中原文化交流元明清时期是蒙古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蒙古族与中原文化之间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融合,不仅丰富了蒙古族文化,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元朝时期的蒙古族与中原文化交流元朝是蒙古族第一次统一中原的时期,也是蒙古族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起点。

元朝时期,元帝国吸收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使得蒙古族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

元朝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动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设立了汉人官学,培养了一大批儒学士人才,加强了蒙古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

与此同时,元朝时期还发生了一系列的蒙古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例如,元朝帝王都穿蒙古传统服饰,宫殿也建有类似于蒙古帐篷的建筑,这些都使得蒙古族的文化影响力得以扩大。

蒙古族的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也逐渐融入到中原文化中,充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明朝时期的蒙古族与中原文化交流明朝时期,蒙古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深化。

在明朝初期,明成祖洪武帝推行了抗蒙政策,严厉限制了蒙古族的政治地位,但他在文化上对蒙古族保持了比较宽容的态度。

洪武帝除了在政治上加以限制外,对蒙古族的文化进行了积极的吸收和借鉴,丰富了中国文化。

明代的蒙古族与中原文化交流主要表现在戏曲、绘画和文学方面。

明代戏曲中的元曲,就是蒙古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

这些元曲中不仅有蒙古族的英勇豪迈,还融入了中国的古典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了蒙古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明朝时期的绘画也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明代的绘画以山水画、花鸟画为主,而且表现方式更加自由、豪放,体现了蒙古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明代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大量受到蒙古族文化启发的题材和形式,以及对蒙古族民间故事的借鉴。

三、清朝时期的蒙古族与中原文化交流清朝时期,蒙古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继续深化。

清朝统一了中国大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少数民族王朝。

清朝政权的建立,实质上是蒙古族对中原文化的完全吸收与融合。

元朝的蒙古族统治与文化交流

元朝的蒙古族统治与文化交流

元朝的蒙古族统治与文化交流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建立和蒙古族的统治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元朝的统治下,蒙古族与中国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元朝蒙古族统治的特点元朝是由蒙古族帝王领导的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其统治具有明显的蒙古族特色。

首先,元朝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蒙古族被尊为统治阶层,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则被处于次等地位。

其次,元朝的政治制度也有着鲜明的蒙古族特色,例如设立了蒙古王公和汉地官员两个不同的行政体系。

此外,元朝的军事制度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也都受到了蒙古族的影响。

二、蒙古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蒙古族与汉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首先,在政治和军事方面,蒙古族在统治过程中吸收了中国汉族的人才和管理经验,从而提升了元朝的治理能力。

其次,在经济交流方面,元朝的统治促进了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推动了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贸易往来。

此外,在文化和艺术方面,元朝蒙古族统治时期涌现出了众多具有汉族特色的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使得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深入。

三、蒙古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除了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外,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还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首先,蒙古族通过扩大国土,将西亚、中亚等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其次,在宗教方面,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推崇蒙古族的萨满教,并将其传播到了中国境内,对写作和文化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元朝还允许各族人民自由信仰各自的宗教,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也有利于促进了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总结起来,元朝的蒙古族统治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推动了蒙古族与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广泛文化交流。

这种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传播,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

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既要肯定蒙古族的贡献与成就,又要认识到其对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以此为借鉴,推动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发展。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交融蒙古帝国的中国时期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交融蒙古帝国的中国时期

元朝的统治与文化交融蒙古帝国的中国时期元朝的统治与文化交融:蒙古帝国的中国时期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者为蒙古族人,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外族统治的大一统王朝。

元朝统治期间,蒙古帝国与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入的交融影响,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有着显著的特点,而且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也发展出了独特的元朝文化。

一、政治统一与文化融合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但在统治中国的过程中,元朝逐渐实现了政治的统一。

忽必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统治并实现了同化政策,让蒙古族与汉族、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融。

同时,元朝政府在推行“九品中正制”时,也充分吸收了汉族的官僚体制和儒家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古帝国与中国文化的交融。

二、经济繁荣与文化繁盛元朝在政治统一的基础上,实施了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繁荣,进而催生了文化的发展。

蒙元政权废宋设元、兴制度、币制、司法、行政等等,使中国各地的交通融通,商品产销畅达,这为元代文化的繁盛奠定了基础。

在元朝文化中,既有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有蒙古族的独特特点,各种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创造了元代独特的文化形态。

三、艺术与文化创新元代艺术的发展标志着蒙古帝国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巅峰。

元代绘画以著名的“元人画派”为代表,这一画派汲取了汉族绘画的特点,并加入了蒙古族自己的审美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

元代文人墨客更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汉文化与蒙古文化的融合,他们即承袭了唐宋诗韵,又吸收了元朝政治词曲的影响。

四、科技与文化交流元代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时期。

元朝政权建立后,蒙古帝国与西方世界、中亚、南亚等地建立了广泛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同时,元代还吸收了国内外各地的学问与科技成果,树立了继承和发扬老子、孔子、丘吉尔、狄斯诺、阿尔孟德、邱义达等等伟大文化人的形象,弘扬了中国优秀文化。

五、元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蒙古帝国驻中国的统治并未改变中国人民对自己文化的忠诚与热爱。

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中外交往

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中外交往

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与中外交往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它是蒙古族的统治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有很多独特之处。

当时中国虽然是元朝的核心地区,但是元朝的势力范围却远远超出中国,它统治着广袤的亚洲大陆,甚至深入了欧亚大陆。

这就使得元朝与周边国家之间存在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和中外交往,这场交流和往来不仅对中国乃至全球文化的演进产生了很大影响,还构成了元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元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并存的国家。

当时的中国与周边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在这些文化传统的交融中,元朝的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和包容的态势。

在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中,蒙古族、汉族、西北少数民族、南方民族和外国人等各民族之间开展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活动,寺庙、清真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都是要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发展。

当时,元朝统治者颁行“三统一”的举措,即“同‘官’不同‘路’,同‘调’不同‘粮’,同‘律’不同‘狱’”,这种行政划分方式以及对各地的宽松统治,也为各种文化传统的交流创造了空间。

元朝时期,中原文化和西北蒙古文化交融成熟,开始形成了具有元朝特色的“水平文化”。

此外,南方的文化也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宋、元之交时期,徽商文化的兴起使得南方与北方之间建立了商业贸易联系,南方文化的奢华、资本主义精神、时尚消费所带来的文化影响逐渐渗透到了中原文化中。

由此可知,元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是多方位、多层次、多民族的,不仅呈现出“主导者—被主导者”的单向影响,也存在着革新、融合和独创。

中外交往元朝时期的中外交往是相当频繁和活跃的,与西亚、南亚、中亚和东欧诸国的贸易往来加强了联系,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该时期的海上航线开通,海上贸易也逐渐繁荣起来。

此外,元朝时期还有大量的外国人前来中国,如十三世纪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曾经到过元朝,主持过外交活动,受到元朝当政者优厚礼遇;来往巴格达的伊斯兰教学者也在元朝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元朝蒙古帝国的统治与文化交流

元朝蒙古帝国的统治与文化交流

元朝蒙古帝国的统治与文化交流在中国历史上,元朝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王朝。

作为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帝国,元朝统治了中国长达近一百年的时间。

蒙古帝国在统治中国期间,不仅推行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管理方式,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探讨元朝蒙古帝国在统治中国过程中的政治、社会以及文化交流方面的影响。

一、政治统治元朝的政治统治采取了类似传统中国封建王朝的制度,并将其与蒙古族的政治制度相结合。

在元朝的统治下,中央集权的制度得到了加强,蒙古军事集团成为了真正的统治者。

蒙古族的统治带来了一些政治上的变革,如实行汉土蒙三等制度,蒙古汉人各自享受不同的政治待遇。

然而,元朝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其政权,并借鉴了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

例如,元朝采取科举制度选拔文官,并在政治上设立官僚机构,保留了部分中国古代政权体制。

这些措施既有利于控制统治,又有利于文化交流。

元朝政治制度的这种结合使得蒙古帝国的统治在中国大地上得以稳定。

二、社会管理在社会管理方面,元朝蒙古帝国采取了许多政策来统一国家。

首先,蒙古帝国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促进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也便利了文化交流。

其次,元朝建立了邮驿制度,加强了对交通和消息传递的管理,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

同时,元朝也将传统中国的农耕经济与蒙古族的游牧经济相结合,实施了若干农业政策,以提高生产力。

这使得元朝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和人口数量得到了显著的增长和稳定,为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文化交流元朝的统治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与社会,还为中国文化的多元化和融合提供了机会。

蒙元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汉蒙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元朝统治者推崇蒙古族的文化,但同样也尊重和采纳了汉族的文化传统,并将其与蒙古族的文化相互融合。

元朝时期,文化交流在艺术、音乐、建筑和书法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艺术方面,蒙元统治者在中国境内兴建了大量雄伟的建筑,比如著名的千佛洞和大都的宫殿。

元代的文化融合与中西交流

元代的文化融合与中西交流
影响: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元曲的传承和影响
元曲的发展历程: 从产生到繁荣, 再到衰落
元曲的特点:通 俗易懂,贴近生 活,具有浓郁的 民间色彩
元曲的影响:对 后世文学、音乐、 戏剧等艺术形式 的影响
元曲的代表作品: 《窦娥冤》、 《西厢记》等经 典作品及其影响
元代的文化融 合与中西交流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1
元代的文化融合
02
元代的中西交流
03
元代的文化艺术发展
04
元代的科技发展
05
元代的文化遗产
06
01
添加章节标题
THEME TEMPLATE
02
元代的文化融合
THEME TEMPLATE
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元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
元代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反映了 元代的文化融合与中西交流的特 点
元代文化遗产的利用方式:建立 博物馆、展览馆,开展文化交流 活动,促进旅游业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元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建立 保护机构,制定保护法规,加强 宣传和教育
元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对现 代社会的影响:传承历史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文化交流 与合作
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传播途径:通过贸易、战争和移民等途径,伊斯兰文化逐渐传播到中国 重要影响:伊斯兰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筑、艺术、科技等方面 代表性建筑:元代著名的清真寺“大礼拜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之一 文化交流:元代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伊斯兰文化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元中西文化流的畅达
设计与传播学院1213010040 黄凯彦在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蒙古草原在经历一系列的战争之后,被铁木真所率领的乞颜部所统一,上尊号曰“成吉思汗”。

蒙古国建立之后成吉思汗积极对外拓展领土,分别向东、南、西,三个方向进行扩张领土活动。

哈维兰说:“所有文化都历时而变迁。

变迁的发生是对诸如环境危机、外敌人侵或在文化行为和价值观的改变等事件的反映。

”从这个层面说,蒙古西征正是致中亚地区文化变迁的原因之一。

在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三次西征之后,中亚古伊朗文明和中原黄河流域的汉文明,这两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中心,开展了广泛的交流。

英国史学家韦尔斯说:“蒙古征服显然是人类全部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

西征在传播并扩大人们的思想,以及激发他们想象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一段时间内,整个亚洲与西欧可以自由交往,条条道路都开通了,每个国家的代表都出现于哈刺和林宫廷中。

罗马教皇、印度佛教僧侣、波斯、意大利、拜占庭和亚美尼亚的商贾,还有阿拉伯官吏,以及波斯、印度的天文学者和数学家都纷至沓来,云集于蒙古朝廷。

”例如,道士丘处机,奉成吉思汗之诏,从山东出发去见他,结果一直走到阿姆河畔才见到这位海洋大汗。

他的弟子李志常,归来后就撰写了《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了中亚各地的情况;天主教士普兰加尔宾等人,奉教皇之命,万里迢迢,出使蒙古,归去后也撰写了《蒙古历史》一书对蒙古的生活习俗、战略战术以及沿途见闻作了记述。

正是由于蒙古西征扫平了西区欧洲的道路,所以元朝时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联系比以前方便多了。

一交通
元朝建立之后,它的统治者们在注意经营通向西方的陆路交通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保持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中国的很多港口城市成为当时联系世界各国的纽带,东至朝鲜半岛,中到东南亚地区,西抵印度洋、波斯湾以及非洲东北部地区,有数百个国家与地区的商人与货轮来到中国繁华的港口进行商业贸易活动。

元朝初年,我国就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掌管海外贸易。

后来发展为泉州、庆元(今浙江宁波)、广东(广州)三市舶司。

元朝统治者还特别任命数代侨居中国的阿拉伯人蒲寿庚为福建行省长官,负责为元朝招抚南海、西域诸国来华商人。

举世闻名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受元世祖忽必烈派遣前往伊儿汗国。

他在《马可波罗行纪》中曾经描绘中国的港口:“在这个商埠,宝石、珍珠等商品的贸易之盛,的确是惊人的。

中国也出现了一位世界级的大旅行家,这就是足以与马可·波罗和伊本.巴图塔等人齐名的汪大渊。

他根据自己游历时“耳目所亲见”,撰写了《岛夷志略》。

汪大渊两次出入当时全国最大的国际贸易港泉州,长期在海上贸易。

《岛夷志略》记录了他的游踪,每经一地,叙述山川、民俗、风景之外,更记明航路、物产和贸易的货物,是一本海外贸易指南。

全书共记载了220多个国名和地名,涉及范围东至菲律宾群岛,西至东非、北非,许多是我国史籍上第一次收录的。

丰富的航海经验、渊博的地理知识和广泛的商贸活动,使他成为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足迹最广的海上旅行家。

二宗教
蒙古诸部崛起时,一些部落就信奉景教---基督教的一个支派。

元朝统一中国后,景教自然成为全国流行的宗教之一。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罗马教廷企图用基督教的力量影响蒙古人,除罗马教廷外,西欧主要的基督教王国——法国统治者也试图通好蒙古。

欧洲使者不断东来,蒙古也派使者西去。

正是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支持、鼓励宗教界和学者传播知识的工作,这种支持和鼓励对中亚、欧洲、中国、印度等国和地区的各种文化知识潮流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保障了宗教自由,使得众多西方传教士纷纷东来。

1294年,孟高维诺到达大都,向元成宗呈交了教皇的书信,获准在大都传教。

他在皇宫附近建立了中国第一座罗马天主教的教堂,先后为数千人洗礼。

1307年,被教皇任命为中国教区第一任总主教。

宗教大师们作为传播文化的导师,对大汗的决策及制定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对游牧文化变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法国著名蒙古学家雷纳格鲁塞对蒙古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蒙古人几乎将亚洲全部联合起来,开辟了洲际的道路,便利了中国和波斯的接触,以及基督教和远东的接触。

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

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教主。

将环绕禁苑的墙垣吹倒,并将树木连根拔起的风暴,却将鲜花的种子从一个花园传播到另一个花园。

从蒙古人的传播文化一点说,差不多和罗马人传播文化一样有益。

对于世界的贡献,只有好望角的发现和美洲的发现,才能在这一点上与之比拟。

这是一个足称马可波罗的世纪。


元代海、陆中西交通的空前扩展与畅通,首先造成了中国与西方世界前所未有的相互了解,致使中西文化交流有了一个新的飞跃。

使先进的中华文明,特别是中国当时科技成果的精品,得以西传穆斯林世界,再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同时,先进的阿拉伯文明中的精品也传入中国。

甚至欧洲基督教文化也经由阿拉伯世界,直接流入中国。

蒙古人并未创造出一个独特的持久的文明。

但是蒙古帝国的建立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创造了可能的前提。

蒙古帝国时期,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超过历史上其他任何时期。

参考文献:《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何芳川,万明
《文化人类学》威廉,哈维兰
《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
《蒙古帝国史》雷纳格鲁塞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