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昆虫论文

昆虫论文

摘要:昆虫文化的历史背景,在民俗风情中的虫文化,如婚礼中的吉祥虫和民间食虫见文化等。

还有昆虫的艺术方面,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关键词:昆虫,文化,艺术以前对昆虫都不太了解,而且也不清楚昆虫,总认为昆虫很多都是有害的,但是经过此次选修课,学习到了很多昆虫的知识,了解昆虫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特别是昆虫与文化方面的知识。

在常人眼中,昆虫与文化使者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世界,很少有人会将二者联系起来。

然而,正从前对是这小小之虫堂而皇之地做起了“文化使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稍作留意,就会发现昆虫文化随处可见。

无论在文化艺术、还是民俗风情方面,均可以捕捉到昆虫的踪影。

如昆虫邮票、昆虫钱币、昆虫食品、昆虫书画、昆虫工艺品及服饰、昆虫文字、民俗风情中的昆虫、昆虫节日、昆虫鸣声文化等等,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度里,有着丰富多彩的昆虫文化。

1.昆虫文化源远流长说到中国的昆虫文化,不得不提到唐代的欧阳洵。

有专家考证,在公元641年,欧阳洵编撰的《艺文类聚》就是最早将散落在中国民间的昆虫文化史料汇集起来的。

其中包含了关于蝉、蝶、蚊、蝇、蛾、蚁、蝗、蜂、蟋、尺蠖、螳等昆虫的诗赋。

后来有关昆虫的诗词歌赋不断出现于诗作之中。

如2000多年前的《诗经·国风·七月》里载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录有关虫类药物的70多条款中,就有不少生动的描述,如蜣螂“其虫深目高鼻,状如羌胡,背负黑甲,状如武士,故有蜣螂、将军之称”等等。

古代仅养蚕、养蜂就有相当多的专著,如淮南王的《蚕经》;唐宋的《尔雅翼》有“蜜蜂蛰人,芒入人肉,不可复出,蜂亦寻死。

”等等,其中不仅体现了相当的科学水平,而且涉及有不少昆虫文化的素材。

还有许多昆虫在远古时期,就已默默无闻地在民间装点着人民生活。

如蝉在晋、汉时代就饲养用作娱乐,陶毂的《清异录》记载了唐代长安有赛蝉的风俗,聚蝉较鸣,称为“仙虫社”。

华农 昆虫产业 选修课 期末论文 《论昆虫价值》

华农 昆虫产业 选修课 期末论文 《论昆虫价值》

论昆虫价值学院:年级专业:学号:姓名:关键字:昆虫营养价值医用价值文化价值开发利用摘要:昆虫作为一项重要的自然资源,对我们人类有着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和意义。

在营养价值上,昆虫的营养素含量丰富、种类很多;在医用价值上,昆虫虫体有着巨大的药用市场和潜力;在文化价值上,昆虫与人类之间难舍难分、关系渊远。

因此,我们应该合理科学地开发利用好昆虫这一项资源,以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所谓昆虫,是指从卵发育并经过一系列显著的内部、外部体态变化而成为具有成熟性能力的一个生物类群,它们由一系列的体节组成的,外骨骼多含有几丁质,一些体节上还长有成对的分节附肢,心脏位于消化道背面,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神经索组成,体腔和血腔相互融合共为一体。

此外,它们的身体包括头部、胸部与腹部三大部分。

只有具备以上特点的才是昆虫。

其实,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在采食野果的时候,就已经发现昆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一道美味佳肴。

他们捕捉虫子、采食虫卵以获得丰富的蛋白质和油脂。

而在三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曾经有过食用昆虫的记载。

《周礼·天宫》中记载着民间为供皇帝宴享而采集蚂蚁、加工蚁卵酱之事;北魏《齐民要术》中亦有以蝉的脯肉作菜之说。

当前,在粤、沪等地,人们把龙虱作为餐桌上的珍品。

尽管如此,在现在还是有大多数人会把昆虫剔除于自身食谱之外。

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

因为,就昆虫而言,它本身就包括许许多多我们人类所需的营养素,如蛋白质及其氨基酸、脂肪、糖类、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等等。

而且,许多昆虫的虫体蛋白质含量很高,甚至有的已经超过禽鱼家畜等高等动物的蛋白质含量。

比如说蟋蟀,其干粉蛋白质含量就高达75%。

在大部分虫体之中,蛋白质的氨基酸组分分布比例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制订的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比例模式较为接近,甚至还有超过该比例的。

就蚕蛹来说,在它含有的18种氨基酸中,人体所必须的氨基酸就已经高于大豆。

更让人满意的是,人体对昆虫干物质具有较高的消化率,有的甚至达到了95.9%。

昆虫与人类 论文

昆虫与人类 论文

昆虫资源的价值与利用院系:班级:学号:姓名:昆虫资源的价值与利用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历史文献与现代报道,结合现代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分析,最终得出昆虫分布广、历史悠久、数量大,与人类关系密切,既给人们带来很大麻烦,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又给人类以帮助,带来巨大财富。

人类需更好地认识、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的昆虫资源,为产生、生活服务。

关键词昆虫资源有益性有害性论述正文一、工业用昆虫昆虫每年为人类生产大量工业原料,如蚕丝、白蜡、五倍子、紫胶、洋红、蜂产品等。

我国是养蚕最早的国家,每年生产大量蚕丝,有家蚕、柞蚕、蓖麻蚕、天蚕;我国生丝出口约占国际生丝贸易额的90%,丝绸占40%。

蚕丝用于丝绸工业、医用材料等方面。

白蜡是白蜡虫雄虫的分泌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可作布匹、纸张、器皿的磨光之用,可作科学模型、药丸的外壳等,金沙江下游云、贵、重庆接壤的高山地区是白蜡虫最适宜生产基地。

五倍子是五倍子蚜虫在盐肤木上产生的虫瘿,含大量鞣酚,是制革,染料的重要原料。

紫胶是紫胶虫的产物,可作油漆,唱片等用品,产于南方各省区。

洋红是胭脂虫中提取出的染料。

蜜蜂分泌的蜂蜡可制化妆品、地蜡、复写纸、蜡笔,蜂蜜、蜂胶、蜂毒、蜂花粉和蜂王浆用于医药工业等。

二、药用昆虫药用昆虫作为一类传统中药材资源,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历史。

据文献记载,我国已知可供药用的昆虫超过300种,常用的40多种,如蚕蛹、蜜蜂、五倍子虫、冬虫夏草、土鳖虫、桑螵蛸、蝉蜕、螳螂、芫青、蝼蛄、蚂蚁等。

在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以昆虫为材料的中成药有26个品种,占全部275种中成药的9.46%。

列入《中药志》的昆虫药有18种。

在《中国药用动物志》中共记述了药用昆虫143种。

对药用昆虫名称的考证表明迄今已有记述的药用昆虫隶属14目63科200多种。

昆虫虫体或其产物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尤其昆虫脂肪中含不饱和脂肪酸,久食不易引起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而且有调节肾功能、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和抗衰老等保健功能。

昆虫文化正文1

昆虫文化正文1

昆虫文化
在美丽的地球上,有一种小精灵与人类共存,它们跟我们人类并没有近亲关系,但是我们之间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这种小精灵叫昆虫。

它似乎离我们很远,因为据估计全世界昆虫可能有1000万种,但目前已被认知的昆虫种类仅有100多万种;可在现实生活中它却与我们近在咫尺,常常出没在我们眼前,如,令人讨厌的吸血蚊子,会传播疾病的但据研究它又会治病的苍蝇,打不死也永远消灭不掉的小强(蟑螂)等等。

昆虫,虽不是我们的远亲,但它们是我们人类的近邻,俗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所以我们要生活的更加好呢就应该正确地处理我们与昆虫邻居的关系。

当然,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昆虫咯。

那到底什么是昆虫呢?所谓昆虫(insects)是指隶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所有动物,即身体分为头,胸,腹的六足节肢动物。

昆虫的特点在定义中已经有提到了,即主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具有三对足和通常有两对翅膀。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昆虫的这些特点简单地辨别某一种虫子是不是昆虫,例如,蜘蛛有八条腿,那蜘蛛就不是昆虫啦。

但是要真正懂得辨别是否是昆虫,那就需要我们多学习,多观察了,因为前面说的那些昆虫特点主要是指它的成虫特点,而昆虫幼虫跟成虫有很大差别的!!!这也是我在学习昆虫产业这门课之后才真正懂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时候去小河里或者田边玩的时候,经常看到水里面有一种很凶的虫子,那时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夏天下雨前大批聚集在空中低飞的蜻蜓!!就是因为幼虫跟成虫无论在形态上还是在生活习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如果我们真的想比较准确地在野外辨别出某种动物是否是昆虫,真的需要去认真地学习和实践。

昆虫学中的昆虫的文化与艺术

昆虫学中的昆虫的文化与艺术

昆虫学中的昆虫的文化与艺术昆虫学是一门研究昆虫的科学,而昆虫不仅仅是我们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还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与艺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昆虫学中昆虫的文化与艺术,并展示昆虫世界中的奇妙之处。

一、昆虫的多样性与美丽昆虫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群体之一,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

据估计,全球昆虫的物种数量超过100万种,占据了动物界中的绝大部分。

这种多样性不仅令人叹为观止,也展示了昆虫世界中的文化与艺术。

首先,昆虫的色彩斑斓令人惊叹。

从蝴蝶的绚丽花纹到甲虫的金属光泽,昆虫的色彩变化多样且美丽,为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

这些色彩不仅仅是为了吸引异性进行繁殖,同时也是对环境的适应,为它们提供了保护和伪装。

此外,昆虫的身体结构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以蚂蚁为例,它们的身体结构紧凑而坚固,充满了力量和敏捷。

与此同时,蜜蜂和蝴蝶的细长体型和翅膀的特殊构造,使它们能够实现飞行和在空中优雅舞动。

这些身体结构的独特之处展示了昆虫的艺术性。

二、昆虫的行为艺术昆虫的行为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它们以多种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文化与艺术天赋。

首先,昆虫的交配行为可以称为一种艺术。

许多昆虫在交配前会进行独特的舞蹈和展示,以吸引异性。

例如,一些蜻蜓会在空中飞舞并展示出华丽的翅膀花纹,而一些雄性昆虫会发出特殊的声音来吸引雌性。

这些交配行为不仅为了繁殖后代,也展示了昆虫的文化与艺术。

其次,昆虫的建筑与工艺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例如,蜘蛛的网是由它们自己建造的,不仅具备强大的机械性能,还展示了蜘蛛的智慧和技巧。

此外,一些昆虫会利用土壤和植物的材料建造巢穴和巢堆,并将其装饰得五彩斑斓。

这些建筑和工艺不仅为昆虫提供了庇护,也是他们独特的艺术表达。

三、昆虫对人类文化与艺术的影响昆虫的文化与艺术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体现,同时也对人类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昆虫的美丽与多样性成为人类创作艺术的灵感之源。

许多文化中都有与昆虫相关的艺术形式,如中国的蝴蝶艺术、日本的昆虫浮雕和西方各国的昆虫插图等。

中国昆虫文化论文

中国昆虫文化论文

中国的昆虫文化[摘要]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虫文化现象。

有关昆虫的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昆虫的食用、昆虫的药用、昆虫的养殖、虫害的防治等方面;有关昆虫的精神文化层面主要由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昆虫与文学、昆虫与绘画、昆虫的崇拜、昆虫与民俗等构成。

[关键词]昆虫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象[目录]一、物质文化方面(一)昆虫的食用(二)昆虫的药用(三)昆虫的养殖1.蚕的养殖2.白蜡虫的养殖3.蜜蜂的养殖(四)虫害的防治二、精神文化方面(一)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二)昆虫与文学(三)昆虫与绘画(四)昆虫的崇拜(五)昆虫与民俗1.斗蟋蟀2.养鸣虫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本文对此进行概述。

一、物质文化方面昆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最早应该是发生在物质领域,是对昆虫资源的利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昆虫的食用据古代传说早期先民过着“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1]等饮血茹毛的艰苦生活,这里就应当包括对昆虫的食用。

在殷周时期昆虫就是当时上层人享用的食品。

《周礼?天官》有“祭祀,……蚳以授醢人”、“腵修蚳醢”的记载,“蚳”是指蚁卵,“蚳醢”是指用蚁卵制成的蚁子酱,说明周代已有昆虫食品蚁子酱。

《周礼》还记载蝉和蜂是当时帝王宴席的美味。

自此之后,昆虫则是历代人美食的佳品。

汉魏六朝时除仍食蚁、蝉外,还食用蝗、桂蠹、绀蝶和蛴螬等。

《汉书?南粤王传》记载当时南粤王赵佗的贡品就有桂蠹,唐代人颜师古称“此虫食桂,故味辛,而渍之以蜜食也。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摘要:中国古代昆虫文化,就属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昆虫文化,它虽然没有哲学那样深奥,不像文学那样富于光彩,但它深深扎根于民间,表现在平凡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以自己的质朴特色,同样深刻地传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民俗意识和审美观念,凝聚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内容。

本文主要探求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昆虫与文学、昆虫与绘画、昆虫的崇拜、昆虫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前言:世界各地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

民俗风情千差万别,而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集居着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其中的虫文化也别具一格。

(一)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古代中国人在长期利用昆虫资源的实践中,深受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影响,产生了有关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

晋干宝《搜神记》记载马头娘(即蚕神)的神话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碟则是一则流传极广的神化传说故事,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寄托了人们对自由的爱情婚姻的向往。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则记述了一书生因醉入梦的大槐安国,乃是大槐树下的一蚁穴的梦化故事。

《庄子》记载了庄周梦中化蝶的故事。

上述神话与传说故事,表明了古代人们对昆虫的崇敬之情,基于宗教之信仰而加以崇拜之。

(二)昆虫与文学昆虫自古就是古代文学描述的重要题材,尤其是诗词歌赋中的咏颂昆虫的作品数量极多,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风格,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多处描述昆虫,此外“螓首蛾眉”、“蚕月条桑”、“蜎蜎者蠋”等,都是描写昆虫的著名诗句。

论中国的昆虫文化(一)

论中国的昆虫文化(一)

论中国的昆虫文化(一)摘要]本文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虫文化现象。

有关昆虫的物质文化方面主要体现在昆虫的食用、昆虫的药用、昆虫的养殖、虫害的防治等方面;有关昆虫的精神文化层面主要由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昆虫与文学、昆虫与绘画、昆虫的崇拜、昆虫与民俗等构成。

关键词]昆虫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现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本文对此进行概述。

一、物质文化方面昆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入人们的文化生活最早应该是发生在物质领域,是对昆虫资源的利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昆虫的食用据古代传说早期先民过着“昔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1]等饮血茹毛的艰苦生活,这里就应当包括对昆虫的食用。

在殷周时期昆虫就是当时上层人享用的食品。

《周礼.天官》有“祭祀,……蚳以授醢人”、“腵修蚳醢”的记载,“蚳”是指蚁卵,“蚳醢”是指用蚁卵制成的蚁子酱,说明周代已有昆虫食品蚁子酱。

《周礼》还记载蝉和蜂是当时帝王宴席的美味。

自此之后,昆虫则是历代人美食的佳品。

汉魏六朝时除仍食蚁、蝉外,还食用蝗、桂蠹、绀蝶和蛴螬等。

《汉书.南粤王传》记载当时南粤王赵佗的贡品就有桂蠹,唐代人颜师古称“此虫食桂,故味辛,而渍之以蜜食也。

”蛴螬即地蚕,白色,甚肥嫩,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称其可“杂猪蹄作羹”。

唐宋时人还食用蟠虫、天虾等昆虫。

元明时期食蚕蛹、蜻蜓、蝗虫等,元吴瑞《食用本草》称“缫丝后蛹子,今人食之,呼小蜂儿。

”《云南志》载“澜沧、蒲蛮诸地,凡土蜂、蜻蛉、蚱蜢之类,无不食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味昆虫学对我的启示
----昆虫与人类社会论文
【摘要】昆虫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类群,其作为一类特殊的生物群体,具有种类多,种群数量大,繁衍十分迅速等特点。

同样生活在地球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中,昆虫与人类社会存在诸多联系,人类从古代就对昆虫世界的种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加以研究。

近代,随着科技等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对昆虫记昆虫的价值更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分析,昆虫学研究也由此衍生出其他分支。

昆虫与人类社会究竟应该相处呢?诚然,在和谐理念下,昆虫与人类社会的和谐相处将是必然趋势。

【关键词】昆虫昆虫学研究人类社会和谐
【正文】一、关于昆虫与昆虫研究
昆虫 (insect) ,属于昆虫纲的小型节肢动物。

其基本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两对翅膀三对足,头上两根感觉须,里头是肉外是骨”。

昆虫是动物界中无脊椎动物的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动物。

昆虫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群体,迄今为止,人类发现和定名的僧无何磊大概有180万—240万中,其中植物、除昆虫外的动物、微生物等大约有80万种,昆虫种类有100万—160万种,占地球上已知生物种类的2/3以上。

据专家估计,地球上的昆虫种类有3000万—5000万种。

昆虫不仅种类多,而且种群数量大,生长繁殖迅速,生态适应性广,几乎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发现昆虫。

昆虫的一生形态可谓是诸多变化,是遍布全球的家族。

昆虫学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昆虫学是动物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阐明其生命活动的各种规律,并研究其防治和利用的科学。

200多年来,随着该学科研究的深入及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逐渐形成了许多分支。

这些分支可归为五大类。

从事昆虫研究的人则一般被称作昆虫学家(Entomologist)。

遍及全球的昆虫学家对昆虫进行观察、收集、饲养和试验,他们所进行的研究涵盖了整个生物学规律的范畴,包括进化、生态学、行为学、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

《昆虫记》是被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此书。

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

从中我们不得不佩服昆虫这一物种的智慧和神奇。

二、昆虫与人类社会发展
追溯昆虫起源,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昆虫化石,则是发现于中泥盆纪的岩石内。

这也就是说:昆虫在地球上的历史至少已经有三亿五千万年了。

而人类的出现,大概在近古代的第三纪,距今只不过一百万年。

可以说,在人类出现以前,昆虫和它们所栖息的环境里的一切植物和动物,已经建立了悠久的历史关系。

人类出现在地球这个生态系统后,昆虫与人类社会发展便无可避免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经过漫长的岁月,昆虫之于人类社会发展甚至于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乃至于经济等现象。

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一)昆虫的食用中华稻蝗、蛴螬、家蝇、黄粉虫…(二)昆虫的药用蚁、地鳖、九香虫…(三)昆虫的养殖比如:1.蚕的养殖 2.白蜡虫的养殖 3.蜜蜂的养殖(四)虫害的防治猎蝽、螳螂、蜻蜓…
其次在精神文化方面,(一)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二)昆虫与文学:戏曲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又名《双蝴蝶》);昆虫与诗歌:“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韩愈《山石》)“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三)昆虫与绘画:《蛱蝶图》《藤萝蜜蜂》(四)昆虫的崇拜:婚礼中的吉祥虫(五)昆虫与民俗:如:广西山区仫佬族人一年一度的“吃虫节”(农历六月初二)、惊蛰
最后,文化是经济的反映。

昆虫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社会文化作用,其当然会由此催生一系列经济现象以及更深层次的其他的方面。

可以说,昆虫与人类社会发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昆虫价值分析
昆虫是经过长期进化而演化而来的一类特殊的生物,昆虫的许多具有社会性特征,称之为社会昆虫;通过对昆虫生殖方式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生殖繁殖的规律。

昆虫的拟态、保护色等可为生物进化和演替等研究提供有益的材料;仿生学、医药科学、食用昆虫……昆虫具有很高的科学意义和经济社会价值,在产业化方面更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昆虫仿生学是研究如何模仿昆虫的结构和功能,来制造设备或物件以造福人类的一门科学。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发展出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具有特殊构造和功能的器官系统,它们有各自的生存技巧,有些技巧连人类都自叹不如。

如:蝴蝶,有人把它称作“昆虫界的西施”,它利用翅膀花纹的色彩斑斓作为一种伪装。

科学家通过了对蝴蝶的研究,为军事、航天、生活等带来了极大的裨益。

医药昆虫,随着对昆虫类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了药用昆虫的不少新作用、新用途。

药用昆虫是指昆虫虫体或其产物可直接用来治疗疾病的昆虫,是中医中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现代科学的进步,特别是昆虫学、生物化学、营养学、药剂学、生物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为人类向广度及深度开发昆虫资源提供了条件由于昆虫种类繁多,不少昆虫的药用价值尚未被发现,因此昆虫在开发新药源方面极具潜力,应努力发掘。

根据昆虫的亲缘关系,从药用昆虫的近缘发掘新药源是一个重要的、可行的方法,如北虫草的开发利用及斑蝥素资源动物的成功寻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此外,还有食用昆虫,诸如:中华稻蝗、蛴螬、家蝇、黄粉虫…;工业原料昆虫——家蚕、五倍子蚜、白蜡蚧、紫胶蚧…;传粉昆虫——蜾蠃、蜜蜂、熊蜂、蝇、凤蝶、芫菁…;文化昆虫——观赏、发音、发光、争斗昆虫…等等。

昆虫的科学、经济和社会价值等待着人类去发现、认识和创造,五彩缤纷的昆虫世界是一座神秘的知识和资源宝库!
四、促进昆虫与人类社会和谐发展
在传统观念中,昆虫令人讨厌,给人类带来疾病,与人类争夺赖以生存的粮食,破坏森林、破坏生态环境,在地球上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

甚至于说:人类一直在和昆虫作斗争,在消灭、控制、管理昆虫到可持续控制的控制。

诚然,人类控制昆虫的理念在不断进步,但将昆虫视为有害生物的理念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人类绞尽脑汁的与昆虫较量,为了控制害虫而滥用化学农药,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污染。

人类与昆虫的关系需要重新认识,对昆虫的观念和策略要进行反思和调整。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昆虫之于人类,一直都扮演着两方面的作用。

首先,昆虫的有害方面(一)、危害栽培植物及其产品:农业害虫、林业害虫、其它果、蔬、花卉…(二)、传播植物病害:如叶蝉、飞虱、蚜虫…(三)、危害人、畜健康:1.直接危害——蚊、蚤、臭虫、体虱;蜂、蚁、隐翅甲2.间接危害——传播多种疾病:人类传染病有2/3是以昆虫为媒介的,危险的几乎全是昆虫传播的。

其次,昆虫造福人类。

(一)、资源昆虫(食品、工业原料、药用、昆虫天敌等)的广泛应用;(二)、昆虫在自然界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巨大影响力.
哲学上说:存在即是合理的。

人类和昆虫都只是地球村中的一员,在人类都还没诞生的千百万年里,昆虫就已经是地球的主宰。

昆虫对人类的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和昆虫和睦共处,人类才能谋得更大的发展。

【结语】
“再看更远的未来,一切迹象似乎都在表明,随着自身的日益进步,将来终有一天,人类会灭亡,被过度的所谓‘文明’所扼杀。

人过分热切地想成为神,却不能像动物一样享有恬静平和的长寿;人类将会消失,而小铃蟾们则将继续和蝈蝈儿、角鹄还有其他小动物一起呤唱它们的经文。

在人类出现之前,它们已经在这个星球上歌唱;在人类消失之后,它们将继续歌唱,欢庆亘古不变的事物,歌颂太阳的光辉。


这是《昆虫记》中的一段话。

我们应当明确,昆虫作为一种资源的观念将会越来越被人类所认同,我们必须要改变对自己的定位,我们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我们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所以,让我们人类社会和昆虫世界和谐的相处吧!
【参考文献】[1]《昆虫与人类》张家兴江苏省昆虫学会
[2]1998.21世界资源昆虫利用与展望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
[3]论文:中国的昆虫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