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昆虫的美食与独特本领

校 园 〄 处 处 可 闻 虫 鸣 蝉 的 歌 声 嘹 亮 〄 蟋 蟀 叫 „„
〄 无 论 是 瓜 棚 连 着 豆 架 的 茅 舍 〄 还 是 窗 明 几 净 的
无 论 是 在 深 深 的 幽 谷 〄 还 是 花 木 柳 映 的 河 边
昆 虫 与 音 乐
——
昆 虫 音 乐 家
20
目 录 上一页下一页 结 束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返 回
看看这里,你观察得准确吗?
图6:叶xiu 堪称拟态冠军
图7:这只尺蠖吐出一些丝来 将花瓣粘在身上,使它看上 去像一束将枯萎的花。
上一页 下一页 结 束
“昆虫探索”研究小组制作
昆虫与文化
昆 虫 节 日 名 目 多
千 古 之 恋 化 作 蝶
婚 礼 中 的 吉 祥 虫
昆 虫 与 地 名
!
目 录 上一页下一页 结 束
高 潮 〄 增 加 了 婚 礼 的 情 趣 与 热 闹 。
的 和 和 美 美 与 甜 甜 蜜 蜜 的 欢 乐 气 氛 推 向
窝 内 一 在 窝 外 女 ” 〄 将 象 征 婚 姻
吐俩的列 丝犹是的 ”如““ 蚕结歌 男虫义宴 ;〄歌” “共”来 我吃〄欢 俩一其庆 犹张中〄 如桑男据 蜜叶女说 蜂〄对其 〄共唱中 一一段最 在簇“精 草我彩
很 多 诗 人 的 灵 感 〄 关 于 昆 虫 的 诗 歌 层 出 不 穷 。
昆 虫 是 音 乐 家 创 作 出 美 妙 的 音 乐 〄 激 发 了
昆 虫 与 诗 歌
22
目 录 上一页下一页 结 束
“ 巴 拿 马 ” 意 即 蝴 蝶 。
〃 在 印 第 安 方 言 里
群 恰 似 一 片 花 的 海 洋
《蟋蟀》ppt课件 课件

3
蟋蟀的生存智慧
蟋蟀在生存中表现出了许多智慧,如寻找食物、 躲避天敌等,这些智慧让人们对自然界的生物充 满了敬畏和钦佩。
对自然的敬畏
自然界的神奇
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繁多,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存 方式和智慧,人们对自然界的神奇和奥秘充满了好奇和敬 畏。
鸣叫
雄性蟋蟀的鸣叫
01
雄性蟋蟀通过振动其翅膀来发出鸣叫声,用于吸引雌性或警告
其他雄性。不同种类的蟋蟀有不同的鸣叫声。
雌性蟋蟀不鸣叫
02
雌性蟋蟀没有发声器官,因此它们不发出鸣叫声。
鸣叫的节奏和频率
03
雄性蟋蟀的鸣叫声具有特定的节奏和频率,可以用于识别不同
的种类。
繁殖与生长
繁殖季节
蟋蟀的繁殖季节通常在夏季或秋季,具体时间取决于种类和地理 位置。
生态环境
蟋蟀的分布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适
合不同种类的蟋蟀生存。
03
蟋蟀的生活习性
食性
杂食性
蟋蟀的食物范围广泛,包括蔬菜、水果、谷物、昆虫等。它们通 常以植物汁液、花粉、果实和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偏好甜食
许多蟋蟀种类对甜食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水果和某些植物的花蜜。
夜间活动
蟋蟀通常在夜间活动,寻找食物和交配。它们的活动受温度和湿度 的变化影响。
02
蟋蟀的种类与特征
种类介绍
常见种类
如中华蟋蟀、日本蟋蟀、 长颚蟋蟀等,域
不同种类的蟋蟀在中国各 地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 在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 。
生态习性
蟋蟀大多生活在田野、草 地、林缘和灌丛等地,以 植物的嫩叶、根茎和果实 为食。
可爱的蚕宝宝课件

蚕宝宝在文化中的地位
蚕文化的重要性
蚕宝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由于蚕宝宝的生命周期与农 业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它成为了农业文化的一部分。
文学艺术中的蚕宝宝
在古代文学和艺术中,蚕宝宝经常被用作象征吉祥、繁荣和财富的符号。许 多古代诗歌、绘画和雕塑中都有蚕宝宝的形象。
蚕宝宝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蚕宝宝的养殖不仅对环境友好,而且可以带来经济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05
蚕宝宝的故事和传说
关于蚕宝宝的故事和传说
蚕神传说
传说中,蚕神是黄帝的妻子嫘祖所养,为了解决中原地区的 穿着问题,嫘祖亲自养蚕并传授养蚕技术,使得蚕宝宝的故 事在民间流传至今。
蚕花娘娘
在江浙地区,关于蚕花娘娘的传说非常流行。蚕花娘娘是主 管蚕桑的神灵,她通过附身在养蚕妇女身上,帮助人们预测 天气、指导养蚕等。
饲养湿度
在饲养环境中放置湿度计和干燥剂,以监测和控制湿度。保持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 ,以避免过干或过湿。
喂养方法及食物选择
01
饲料选择
选择新鲜的桑叶作为蚕宝宝的主要食物来源。桑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
物质,有助于促进蚕宝宝的生长和发育。
02
喂养时间
每天早晚各喂一次桑叶,以保证蚕宝宝有足够的食物。在喂食前,要
蚕宝宝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促进植物多样性
蚕宝宝的存在,使得桑树得以更好的繁殖和生长,丰富了植物多样性。
维护生态平衡
蚕宝宝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助于 维护生态平衡。
蚕宝宝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
生态修复
蚕宝宝在生态修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理土壤污染、净化空气、涵养 水源等方面。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摘要】昆虫是动物世界里数量最大,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生存适应能力最强的类群。
这类低等动物似乎有着极高的“智商”,有些昆虫同样有着复杂的社会组织。
昆虫同时又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之一,不论养是有益的经济昆虫,还是有害的害虫等,在任何时空上都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乃至许多文学、艺术作品、民俗文化取材于昆虫。
【关键词】昆虫节日民俗成语文化【正文】一、昆虫与成语成语是由汉语丰富多彩的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或短句构成的。
我国具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作为语言主体的汉语历史悠久,所以成语也特别多。
鉴于昆虫与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成语的形成中,昆虫必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与昆虫有关的成语有螳臂当车、飞蛾扑火、作茧自缚、断肢自救、无头苍蝇、噤若寒蝉、蚍蜉撼树、螓首蛾眉、蛾附蜂屯、蝇头小利等等。
因字数限制,下面列举两例细说。
1、作茧自缚蚕吐丝作茧,把自己包在里面。
比喻人作事原来希望于自己有利,结果反把自己陷于困境。
也比喻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唐代白居易:“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宋代释道原:“声闻执法坐禪,如蚕丝自缚。
”郭沫若《波斯诗人我默伽亚谟》:“古往今来的思想家,作茧自缚,终而至于发狂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了。
”但是事实上蚕儿“作茧自缚”并非出于自讨苦吃,而是保护没有自卫能力的“蛹宝宝”安全渡过一生中的最后一次静止阶段。
2、断肢自救这是比喻為了逃避敌人的危害,可断其肢体而救得性命。
这种现象在双翅目大蚊科昆虫中比较普遍。
大纹的腿又细又长,非常醒目,抓住或碰到后很容易脱落,而虫体本身并不会受到伤害,却可借机逃走。
当青蛙看到垂吊著的大蚊时,便猛然跳起,张嘴伸出长舌捕住大蚊。
本想享受一顿美餐,哪知卷入口中的只是一条细细的大腿。
原来大蚊受到突如其来的攻击,便断肢自救,逃之天天了。
昆虫中有不少种类能产生一种对不利环境的抗性行为。
人发现蚊、蝇、蝶蛾类足上的跗节是杀虫药剂DDT极易通过的部位,接触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会自行脱落而免于一死。
吉祥元素春蚕的寓意

吉祥元素春蚕的寓意春蚕是一种生物,是春季饲养的蚕。
蚕因生存活动于春季,故称春蚕。
幼虫能吐丝作茧,茧丝可织绸缎。
春蚕默默地吐丝,直到吐尽最后一缕丝。
因此,春蚕象征爱情的无私奉献、缠绵不断和坚贞不渝,后来又成为无私奉献、牺牲自己、终生不渝的崇高品质的象征。
春蚕是勤劳、敬业、智慧之人的象征,在诗歌和文学作品中也用春蚕形容教师等乐于奉献的人。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体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
蚕也成为了人们表达崇尚那些勤劳,敬业,才智之人的标志,得到了更多的人们的喜爱。
因而古往今来在各种艺术创作中也常常用蚕来做各式各样的比方。
蚕吃的是郁郁葱葱的桑叶,可是吐出的却是宝贵的蚕丝。
蚕的这种品质与“吃的是草,挤得是奶”的牛有异曲同工之处。
蚕这种默默地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让人为之感动。
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养过蚕,由卵孵化,然后慢慢长大,成熟后吐丝作茧自缚,吐完丝后变成像一颗花生大小的蛹,一段时间后蛹化成蛾钻出茧外,雌蛾产卵后完成一生的使命。
中国有句俗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于。
”蚕蛾已是蚕的晚年,完成了它们一生的进化和贡献后,自然就会死去。
过程:羽化后的蚕蛾,会自腹部的前端放出香气,来引诱雄蛾,然后进行交尾,交尾后的雄蛾因能量消耗大不久就死了,雌蛾则继续下一代的任务…产卵。
即将产卵的雌蛾用尾部寻找适当的位置,并将卵一个一个的依次产下来。
雌蛾的活动范围很小,多半在自己的蚕壳附近产卵。
卵的外面里著一层浆糊状的物质,所以产下之后既不会滚动也不掉落。
雌蛾产卵时是不休息的,一两天下来可以产到五百个左右的卵,产完卵后的雌蛾就不再吃任何东西,不久就会死亡。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
在浙江省吴兴的郊外,发现五千年人人类遗留的东西,其中有古代的丝织品,证明很早以前我国就会养蚕,传说黄帝的妃子螺,教人民种桑树、养蚕、抽丝、织布,让大家有好的衣服穿。
惊蛰是什么时候二十四节气之惊蛰的由来与含义

惊蛰是什么时候二十
四节气之惊蛰的由来
与含义
汇报人:XXX
2024-02-03
XXX
REPORTING
2023
目录
• 惊蛰节气简介 • 惊蛰历史渊源 • 惊蛰民俗风情 • 惊蛰科学解读 • 当代社会意义及应用价值 • 总结与展望
2023
PART 01
惊蛰节气简介
REPORTING
惊蛰定义及时间
小说中的惊蛰
在一些小说中,惊蛰也被用来作为故事情节的转折点或背景设置。如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 《射雕英雄传》中就有描述黄蓉在惊蛰之日与郭靖相遇的情节。
2023
PART 04
惊蛰科学解读
REPORTING
天文学角度解释惊蛰现象
01
02
03
太阳黄经345度
惊蛰时,太阳到达黄经 345度位置,标志着仲春 时节开始。
昼夜平分点渐近
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北 半球昼渐长夜渐短,逐渐 趋向昼夜平分。
天文观测意义
惊蛰时期,天文学家可以 观测到春季星座逐渐升起 ,星空变化明显。
气象学角度分析气候变化规律
气温逐渐回升
惊蛰时节,气温开始明显 回升,春寒料峭的天气逐 渐结束。
降水增多
随着气温升高,水汽蒸发 加快,春雨开始增多,对 农作物生长有利。
长期生产实践的总结。
生态环境保护启示
1 2 3
生物多样性保护
惊蛰时期万物复苏,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应加强对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气候变化应对
惊蛰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应加 强气候变化监测和应对,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 境的影响。
生态平衡维护
惊蛰时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维护对于保持生态平 衡具有重要意义,应采取积极措施促进生态系统 的健康发展。
《蟋蟀的住宅》ppt课件

讨论
人类能否借鉴蟋蟀的住宅设计,创造 出更加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Leabharlann 2024/2/29思考
如何保护蟋蟀的生态环境,让它们在 自然界中更好地生存?
讨论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与自然和 谐相处的理解。
26
THANK YOU
2024/2/29
27
为争夺领地、食物或配偶,雄性 蟋蟀之间会发生争斗,用触角相
互推搡、咬斗。
繁殖行为
雌雄蟋蟀交配后,雌蟋蟀在土中 产卵,孵化后的小蟋蟀经过多次
蜕皮逐渐成熟。
2024/2/29
17
对人类生活启示
1 2
生物适应性
蟋蟀能根据不同环境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性,表现 出极强的适应性,启示人类在面对环境变化时也 要具备适应和应变能力。
倾向于选择潮湿、阴暗、通风良 好的环境,如石缝、草丛、树根
下等。
2024/2/29
温度与湿度要求
对温度和湿度有一定要求,过高或 过低的温湿度都会影响其生存。
食物来源
以植物的嫩叶、根茎、果实以及小 昆虫为食,具有杂食性。
16
行为特点分析
鸣叫行为
雄性蟋蟀通过鸣叫吸引雌性,不 同种类的蟋蟀鸣声各异。
争斗行为
蟋蟀住宅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体现了 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审美追求,具有极高 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
教育价值
蟋蟀住宅在建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 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2024/2/29
通过蟋蟀住宅的传承和保护,可以培养人们 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能力,具 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21
保护传承措施建议
通道
连接各个房间的狭窄通道,便 于蟋蟀快速移动。
春秋蝉的寓意和象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春秋蝉的寓意和象征-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蝉是一种昆虫,有着独特的生命周期和引人注目的叫声。
它们在我们的文化中常常被用作象征性的符号和意象。
本文将探讨春秋蝉的生命周期与春秋变化的联系,以及蝉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春秋蝉是指那些在春季和秋季孵化并成长的蝉。
它们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卵通过孵化成为幼虫,幼虫通过多次蜕皮生长,并在一个合适的时机钻入土壤变成蛹。
在蛹的阶段,它们经历着内部的转化和生长,最终蜕变成为成虫。
而春秋的季节变化也是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循环,每个季度都有不同的气候和景色变化。
因此,春秋蝉的生命周期与春秋季节的变化有一定的联系。
春秋蝉在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首先,蝉的叫声常常被人们认为是夏季的代表。
在闷热的夏天,蝉的鸣叫声常常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这种叫声不仅让人产生了夏天的感受,还代表着生命的活力和繁荣。
其次,蝉在中国文化中也被赋予了延年益寿的寓意。
因为蝉在土壤中度过了很长时间的蛹期,最终才能成为美丽的成虫,所以人们常常用蝉来比喻长寿和长命。
此外,蝉还象征着坚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即使身处艰难的环境中,蝉仍然能够不畏困难地生存下来,在枝头上高歌短鸣。
综上所述,春秋蝉的生命周期与春秋变化有着一定的联系,而蝉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丰富多样。
通过探讨春秋蝉的寓意和象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蝉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篇文章的整体架构和组织方式,方便读者了解文章的逻辑布局和内容安排。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下面将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描述。
1.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 1.1 概述:在概述中,将简要介绍春秋蝉的基本概念和相关背景,引发读者对春秋蝉的兴趣。
-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即本章内容,将详细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结构,帮助读者理清思路。
- 1.3 目的:明确本文的目的,可能是探讨春秋蝉的寓意和象征意义,或者是传达作者个人观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与中国民俗文化
摘要:中国古代昆虫文化,就属于这样一种文化现象。
昆虫文化,它虽然没有哲学那样深奥,不像文学那样富于光彩,但它深深扎根于民间,表现在平凡的日常生产、生活中,以自己的质朴特色,同样深刻地传达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民俗意识和审美观念,凝聚着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内涵和社会内容。
本文主要探求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昆虫与文学、昆虫与绘画、昆虫的崇拜、昆虫与民俗等方面的内容。
前言:世界各地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昆虫是一种比人类资格更老的生物,它早在三亿四千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进入全盛期也已有七千多万年。
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
民俗风情千差万别,而中华民族这样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集居着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更是丰富多彩,其中的虫文化也别具一格。
(一)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
古代中国人在长期利用昆虫资源的实践中,深受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影响,产生了有关昆虫的神话与神化传说。
晋干宝《搜神记》记载马头娘(即蚕神)的神话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碟则是一则流传极广的神化传说故事,具有强烈的浪漫色彩,寄托了人们对自由的爱情婚姻的向往。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则记述了一书生因醉入梦的大槐安国,乃是大槐树下的一蚁穴的梦化故事。
《庄子》记载了庄周梦中化蝶的故事。
上述神话与传说故事,表明了古代人们对昆虫的崇敬之情,基于宗教之信仰而加以崇拜之。
(二)昆虫与文学
昆虫自古就是古代文学描述的重要题材,尤其是诗词歌赋中的咏颂昆虫的作品数量极多,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风格,是整个古代文学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多处描述昆虫,此外“螓首蛾眉”、“蚕月条桑”、“蜎蜎者蠋”等,都是描写昆虫的著名诗句。
开创了古代咏颂昆虫的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咏物诗后,昆虫作为独立的咏颂题材受到历代文人们的喜爱,成为他们托虫言志、以虫寓情的对象,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咏虫诗赋,成为古代诗歌中的一大类别。
古代人咏颂最多的是莹火虫、蝉、蝴蝶等昆虫。
(三)昆虫与绘画昆虫入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周时代的青铜器物上,就发现有蝉纹,有的与实物十分相像,是写实的手法;有的则加以变形,形成蝉形的几何图案。
这些蝉纹主要是用于装饰。
这时期还出现了很多蝉形的玉器,被作为佩戴饰物和殉葬品。
秦汉时期的服饰、壁画中,昆虫的形象极为常见。
近代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所画昆虫极多,常见的有蝴蝶、蜜蜂、蜻蜓、蟋蟀、螳螂、细腰蜂、纺织娘、蚕、蝈蝈、飞蛾等。
《群蝶》、《豆角蟋蟀》、《藤萝蜜蜂》、《蜻蜓》、《贝叶蝉》等都是其重要的作品。
(四)昆虫的崇拜中国古代很早就存在着对生物和无生物的崇拜意识,在昆虫身上也有反映。
最著名的则是对蚕神的崇拜。
中国很早就有崇拜蚕神的史实,早在殷周时期就存在祭祀蚕神的习俗,殷墟甲骨卜辞就有不少与蚕神有关,如“卜蚕王吉”、“贞元示五牛,蚕示三牛。
十三月”、“蚕示三宰”等,说明当时祭蚕神时要用牛羊三只至二十只,有时还用活人祭奠。
先秦思想家荀子《蚕赋》中有“五泰占之曰: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的赋句,当来自民间的传说。
马头娘(蚕神)极受民间崇拜,清光绪《嘉兴府志》载浙江嘉兴地区崇拜蚕神“吴兴掌故所称马头娘,今佛寺中亦有塑像,妇饰而乘马,称马鸣王菩萨,乡人多祀之。
”清光绪《桐乡县志》卷七引当地人李廷辉《蚕桑词》有“绿遍郊原是女桑,村村竞赛马头娘。
去年舟泊嘉兴道,曾记蚕词赋六章”诗描述祭祀蚕神之况。
(五)昆虫与民俗千百年来昆虫与中国人的民俗活动也发生了重要关联,体现了昆虫文化的民俗功能。
斗蟋蟀和畜养鸣虫则是极有趣味和吸引力的民俗活动,至今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1.斗蟋蟀斗蟋蟀是一项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在中国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南宋末年奸相贾似道酷爱斗蟋蟀,因斗蟋蟀而误国,后人戏称“蟋蟀宰相”,还写就了我国古代第一部蟋蟀著作《促织经》,书分二卷,分论赋、论形、论色、决胜、论养、论斗、论病等,对蟋蟀进行了详尽系统的论述,展示了当时人们斗蟋蟀的水平。
由此可见在宋代斗蟋蟀已经形成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文化形态,而后逐渐被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
明代斗蟋蟀之风更为兴盛,就连皇帝也酷好此戏。
2.养鸣虫畜养鸣虫(善于鸣叫的昆虫)也是古代一种民间的精神娱乐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最迟不晚于唐天宝年间。
清时在江南地区也兴盛畜养鸣虫,顾禄《清嘉录》记云:“秋深笼养蝈蝈,俗呼为‘叫哥哥’,听鸣声以为玩。
藏怀中,或饲以丹砂,则过冬不僵。
笼刳干葫芦为之,金镶玉盖,雕刻精致。
虫自北来,薰风乍拂已千筐百筥集于吴城矣。
”可见当时捕捉、繁殖、出售鸣虫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北方的鸣虫已长途贩运至南方售卖。
清代人畜养的鸣虫种类有油葫芦、蛐蛐儿、蝈蝈、金钟儿、纺织娘等。
鸣虫畜养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民俗娱乐活动在现今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养虫听叫仍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参考文献:/s/blog_4b6b5b2e0100d606.html
/product.aspx?product_id=9009053
《中国虫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4年0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