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写作特点
《羚羊木雕》读后感

《羚羊木雕》读后感
《羚羊木雕》是中国当代作家张之路创作的短篇小说,该小说讲述了“我”把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羚羊木雕送给了好朋友万芳,父母却逼“我”要回羚羊木雕的故事。
这篇小说通过平凡的家庭琐事,展现了孩子们之间的纯洁友谊,同时也反映出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友情、亲情和物质的不同看法。
在这个故事中,“我”的父母注重羚羊木雕的物质价值,而忽略了孩子们之间的友情;“我”则珍视与万芳的友谊,愿意将珍贵的礼物送给她。
这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物质和精神的价值观差异。
这篇小说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友谊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许多类似的选择,我们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做出权衡。
我想,我们应该像“我”和万芳一样,珍惜纯洁的友谊,不要让物质成为衡量感情的标准。
这篇小说也让我明白,在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们的观点。
同时,我们也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更加和谐的家庭关系。
《羚羊木雕》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读的小说。
它让我们在感受到美好的友谊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在成长过程中面对各种选择。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篇小说,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作者:何鹃来源:《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2020年第02期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和顺序的,记录事件和人物的记叙文自然也不例外。
在记叙文的写作当中,我们通常会注意到文章的立意构思与语言选材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常常会忽视记叙文写作顺序的巧妙安排。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实则是关乎文章结构的关键,能使结构更为清晰,使立意更为深刻突出。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常见的有五类,分别是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各种写作顺序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各有不同,所以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运用多种写作顺序,能让你的文章更有特点和吸引力。
一、顺叙,化单一罗列为顺序表达顺叙是按照时间、地点的出现先后或者事物发展的过程来叙述事情,这跟事件发展的真实情况相吻合,所以易于将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条理清楚、结构清楚、脉络分明,有较强的层次感,是写作过程中最为常见的记叙顺序之一。
采用顺叙写作,也要注意将记叙的事件进行适当剪裁,使文章的重点突出。
反之,若简单地罗列事件,文章就会出现记流水账的情况,使人读起来索然无味。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1.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例如《最后一课》就是按照主人公小弗朗士“上学路上——到学校——上课情景——下课后”的事件顺序安排文章材料,思路十分清晰。
2.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
《参观人民大会堂》一文是按照“大门——中央大厅——大礼堂——会议厅——走出大门”等几个地点的转换来写作的。
除此之外,《藤野先生》一文,也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途中写了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
这种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叙述事件的方式常用来写作游记、活动等,与时间顺序写作一样会让思路更为清楚。
3.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顺序来叙述事件。
如《中国石》一文中,战士们最开始爱捡石头、爱赛石——接着洗石,发现了“中国石”——仔细端详“中国石”——最后爱上了“中国石”,完全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进行写作的。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初中语文《羚羊木雕》公开课教学设计+导学案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一、教学设想《羚羊木雕》是鄂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这是作者张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说。
该文所写家庭故事贴近学生生活,结构精致,布局巧妙,情节发展曲折,矛盾环环相扣。
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符合人物个性。
小说的这些写作上的亮点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
因此,在教学中单纯地把《羚羊木雕》作为记叙文来教,显然是不够的,还应当按小说的特点来进行阅读指导。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设计时只能有所取舍,结合信息技术的交互式教学,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并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思想感情,从而欣赏课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从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冲突,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学会抓住人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2、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并通过当堂训练加以巩固。
3、能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学会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来认识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
四、课前准备1、朗读课文,读好自己喜欢的角色。
2、小组之间互相合作,根据课文内容编课本剧。
五、教学过程(一)抒情导入,创设情境(音乐《十七岁那年的雨季》)当我们告别如梦如烟的童年,迎来花季雨季的少年,感觉自己好像已悄悄长大,在心灵深处或许已经涌起鲜活的思想,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在家这个温馨的港湾中,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叶方舟,然而生活并不只是风平浪静的海面,难免经受风雨的考验和洗礼。
今天,就让我们驾着这叶方舟,继续驶向《羚羊木雕》。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下上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
(二)温故而知新(请同学上台利用白板展台展示自己的导学案,做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回顾复习)1、本文文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提示:依据上星期的事,昨天的事,今天的事概括)明确:(上周)万芳用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昨天)我送万芳羚羊木雕、(今天)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
以“插叙”为例谈学生作文对课文的借鉴

以“插叙”为例谈学生作文对课文的借鉴作者:赵同生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7年第04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
但如何引导学生用好教材,教师的做法却千差万别。
下文姑且以插叙为例论述。
插叙,作为叙述顺序之一,我们常用。
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如果教师抓得准,导得好,看似小小的插叙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如元遗山云:“文章当有曲折,不可作直头布袋。
”(吴讷《文章辨体序说》)明董其昌也说:“文章之妙,全在转处。
转则不穷,转则不板。
”一、插叙往事,避免平铺直叙以《羚羊木雕》为例,在“我”被父母的接连逼问之后,紧接着插叙了一件往事:某次体育课上“我”和万芳交换了裤子,导致她被妈妈责罚。
这也说明“我”和万芳的友谊是有时间沉淀和感情基础的,“我”送羚羊木雕给她,似乎有着一定的可行性,是值得的。
插叙“换裤子”事件,这说明在孩子心中,纯真友情重于物质利益,更深刻地批评了父母“重利轻义”的思想。
这一段插叙,能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文中感情和主旨。
如果没有这些插叙,“我”和万芳友情的分量似乎看不出来,“我”送羚羊木雕的举动也就难以令人明白。
但在现实的学生作文中,太多的习作是平铺直叙,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没有任何较为生动的描写,没有任何的修辞渲染,没有任何的润色联想。
学生不知道怎样连缀成文。
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借鉴课文的一些写法,在“怎么写”的方面,学生也有一点自己的体会心得。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或以为大作家写作,可无须组织,纯任机缘,变成妙文。
其实不然。
……作文的必须组织,正同作事的必须筹划一样。
”让学生作文时学习用插叙,避免平铺直叙,是可行的,也许是有效的,正如《羚羊木雕》,“我”为什么要把那么贵重的礼物送给万芳呢?情感基础是什么呢?有了文中的插叙,交待了两人不一般的情谊,更突出了万芳的看重情感的特点。
而有位学生写《今天我很高兴》,写的是他被班主任罚扫地,地扫得很干净,他被表扬,同学赞扬他,很高兴。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羚羊木雕》

文章所体现的精湛雕刻技艺和丰富文化 内涵,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通过学 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心,自觉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培养健康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感受艺术魅力
引导学生欣赏《羚羊木雕》独特的艺 术美感,体会雕刻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升人文素养
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和思考,帮助学生 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提升 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让他们围绕一个或多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交流。鼓 励学生在小组内积极发言、分享观点,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角色扮演
让学生分别扮演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故事情节。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 地理解人物形象和内心世界,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创意写作
03 知识点归纳与拓展延伸
生字词、成语积累及运用
生字词
本课涉及一些生字词,如“羚羊 ”、“雕塑”、“熠熠生辉”等 ,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词语的读音
和书写。
成语积累
课文中出现了“栩栩如生”、“巧 夺天工”等成语,学生需要理解这 些成语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运用它 们进行表达。
运用
学生可以通过造句、写作等方式, 实际运用所学的生字词和成语,巩 固记忆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主题思想阐释与启示意义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叙述“我”与羚羊木雕的故事 ,表达了家庭、友情之间的微妙关系和 矛盾冲突。同时,文章也揭示了重财轻 义的弊端和珍惜友情的重要性。
VS
启示意义
文章告诉我们,在物质利益面前,我们应 该坚守自己的原则和情感底线,不要轻易 放弃友情和亲情。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建立更 加和谐的人际关系。
插叙的作用

讲课人:刘雪丹 学 校:吴城中学
教学重点:
1、通过插叙在文章中的运用了 解对插叙的作用 2、运用插叙进行写作
曾国藩镇压太平军时,屡次打败仗,在向朝廷的 奏报中写道“屡战屡败”,被他的师爷看见后,赶忙 把它改了,使曾国藩免受了朝廷的降罪。事实不变的 情况下,你们想想师爷会怎样改?( “屡败屡战”) 同样的事实,因词序的不同,意思发生了变化,使其 杀头之罪——无罪,一个词序也能取得如此大的效果, 更何况是内容次序安排,原本平铺直叙,索然无味, 文章有起伏,会变得摇曳多姿,古人对文章起伏、顺 序安排非常看重也很注重。清时的袁枚:文似看山不 喜平。宋时姜夔: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 一波已起.文章得有起伏,兴波澜,吸引读者,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常用的一种记叙顺序。 巧用插叙,嫁接画面,起伏思潮,兴起波澜.
插叙的作用?
(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 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使文章结构紧凑。
运用插叙时,该注意什么?
(1)《羚羊木雕》中的提示插叙开始和结束的语句。 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 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 注意文意上的过度和衔接。 如果没有这些提示语,文章内容的叙述就会显得不连贯,处 于无序的状态。 (2)选择插叙的内容,一定是与本文中心有关的,不能游离 于中心之外,起突出中心事件的作用,如果说中心事件是花的 话,插叙的内容就属于叶子,以叶衬花,花木更艳丽,插叙部 分补充中心事件,中心事件才更丰富。
什么是插叙?
插叙是叙述的方式之一。其 特点是在原来的叙述过程中,由 于表达的需要,中断原来的叙述, 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入的叙述结 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 的内容,或是过去的事,或是另 外一件事。
语文写作顺序

写作顺序一、记叙顺序: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也叫事情发展顺序作用: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如:《背影》《走一步,再走一步》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再接着原线继续叙述。
)如:《羚羊木雕》作用:介绍了……,表现了……;解释上文/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作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采用这种顺序。
例:《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古→今《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四季更迭)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方位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常采用这种顺序。
游览顺序是空间顺序的一种。
例如:《故宫博物院》由南到北注:把握空间顺序,重点要注意一些标志方位的名词,或标志游览顺序的动词。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逻辑关系来安排说明顺序。
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
(逻辑:思维的规律)常见的逻辑顺序有:①从主到次:《中国石拱桥》第9段成就原因②从简单到复杂:《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③从概括到具体:《中国石拱桥》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④从整体到局部:《苏州园林》全文结构⑤从现象到本质:《恐龙无处不在》南极化石—大陆漂移⑥从结果到原因:《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行星撞击■除此之外还有:从特点到用途、从一般到特殊,从原因到结果等等。
总之,只要明确了不是时间和空间顺序,一般都是逻辑顺序。
三、论证顺序。
1、时间上从古至今;2、范围上由中及外;3、论证力度上由小到大(真实、具体、权威,有说服力的论据更有论证力度)。
《羚羊木雕》课文结构分析

《羚羊木雕》课文结构分析
1、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16段),写父母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的感情。
第二部分(17~23段),回顾“我”和万芳真挚的友情。
第三部分(24~25段),写奶奶反对爸爸妈妈的做法。
第四部分(26~38段),写“我”被逼着要回“羚羊”,成为“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2、中心意思:
这篇课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做父母的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们的感情。
3、写作特点: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节集中紧凑,描写细腻入微,哀怨动人。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料/《羚羊木雕》1
《羚羊木雕》写作特点
一、人物性格各具特点
“我”:这是一个很珍惜友情的女孩子,她十分赞赏好朋友万芳,至今清晰地记得万芳如何救了她,把那条划破的裤子换回自家,并为此而受罚。
当发现万芳特别喜欢那只羚羊木雕时,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
万芳:文章用“仗义”一词概括了她的性格特征,用“换裤子”的事例从侧面体现了她的这一特点。
当“我”被迫去万芳家要羚羊木雕时,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心理活动过程。
最后,她坦诚地再一次把小刀送给“我”。
在万芳身上,闪耀着真诚、豪爽、大度的光芒。
妈妈:文章中的母亲是一个传统型的母亲。
在她身上,体现出当代中国传统母亲以严为爱和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理解孩子的弱点。
她对女儿的爱,是以对女儿的过于严格的要求甚至有些苛刻的方式体现的,如“我”的新衣裙划破,不敢告诉母亲,这体现了母亲对“我”的严厉。
同时,她也不能以平常的心态尝试去理解孩子,或者与孩子进行沟通。
“我”划破裤子不敢说,可见母亲没有理解作为一个孩子这种事在所难免,主要需要教育她以后做事要谨慎,从而帮助她成长。
母亲以严厉使“我”不敢把事情告诉她,从而使用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关于木雕的问题,母亲一方面并不能理解孩子中友谊的珍贵,同时也没有能让孩子明白木雕在父母心中的主要地位──那也是父母的一片心。
爸爸:除了具有同妈妈类似的特点外,爸爸还具有一定的家长思想,如他说,东西虽给了女儿,但没允许她送人。
二插叙使文章生动
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根据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入有关的另一段进行叙述,这叫插叙。
本文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了一段介绍“我”和万芳友谊的往事。
这段插叙的作用是介绍万芳是个“仗义”的好朋友,说明“我”为什么送羚羊木雕给她。
插叙的开始和结束都有明确的交代:“她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自然引出有关的往事,由叙述进入插叙,用“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了门口”,实现了插叙的结束。
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