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方法论
名言与哲学原理(马哲)

名言与哲学原理(马哲)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方法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2、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
(王充)3、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范缜)5、水是万物的本原。
(泰勒斯)6、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
(王充)7、世界是按规律燃烧着、按规律熄灭着的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8、原子是“宇宙之砖”9、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主观唯心主义10、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王守仁)11、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的产生,并无必要假设外物的存在。
(贝克莱)12、“拍脑袋决策”13、疑邻偷斧14、我思故我在。
(笛卡儿)属于客观唯心主义15、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子夏)16、理生万物;未有这事,已有此理。
(朱熹)17、“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18、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孔子)辩证唯物主义19、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20、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主客观唯心主义经常考,而且是结合名言考,很容易搞错,这里谈一个窍门:凡是词语里有“我”、“心”的全是主观唯心主义,其它的比如上帝、天、观念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这两者的区别在于,主观唯心主义“自大”,除我和我心外,其它都是假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有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
客观唯心主义则是“我”、“心”外的一些事物是老大,比如上帝,比如天、理念、绝对观念、道。
看完上面总结,思考下面的话(注意理性和理念的差别)英国大主教贝克莱: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我)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我)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尼采的“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经验就是指我的经验)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道理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方法论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部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主观主义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给我们的启示是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具有不可违抗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18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道理第一部分唯物论部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対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画饼充饥、掩耳盗铃: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6.按图索骥、郑人买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8、审时度势: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规律具有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10、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制约。
12、“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人们日常活的外部力在人们头脑中的匀想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3、树欲静而风不止: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4.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15、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16、刻舟求剑: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点。
1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18、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9、“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2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道理第一部分唯物论部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対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画饼充饥、掩耳盗铃: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6.按图索骥、郑人买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8、审时度势: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9.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规律具有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10、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观因素制约。
12、“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人们日常活的外部力在人们头脑中的匀想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3、树欲静而风不止: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4.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15、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16、刻舟求剑: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观点。
1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18、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9、“月有阴睛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2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俗语、名言中蕴含的哲学道理

俗语、名言中蕴含的哲学道理1.存在即被感知————主观唯心2.物质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3.;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先有此理;————客观唯心4.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恩格斯)————真15.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7.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毛泽东)————实践第一的观点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19.有用的观念就是真理————实用主义20.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韩愈)————把握主要矛盾手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只是整个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的机体的一个肢体(恩格斯)————部分离不开整体强调整体31.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矛盾相互转化3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相互转化33.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孙武)————矛盾相互转化34.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孙武)————矛盾相互转化35.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史伯)————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3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37.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张载)————矛盾对立统一38.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皆是两生尔(朱熹)————矛盾对立统一39.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莱布尼茨)————矛盾特殊性50.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老子)————矛盾对立统一51.一切皆流,一切皆变————运动的观点5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重视量的积累5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反应54.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真理具有客观性55.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56.无夺农时————尊重客观规律57.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58.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恩格斯)————人民群众主体地位59.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人民群众主体地位60.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去的什么(爱因斯坦)而借给这家人巨资,不料这户人家的富亲戚突然消失,留给这户人家的只有高筑的债台,并因此导致了借其巨债的朋友。
名人名言中的哲理

哲学常识名言典句分析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说明世界本来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2、"谦受益,满招损"说明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
3、"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确性是:说明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片面是性:忽视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也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的认识。
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唯物论角度说明物质决定意识,辨证法角度说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性制约。
6、做任何事情应采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态度。
说明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还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8、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说明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说明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说明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1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12、《孙子兵法》:"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
"说明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13、"要命令自然,就要服从自然"。
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说明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道理。
名言警句体现得哲学道理

名言警句体现得哲学原理、方法论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部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就是主观得,能动得。
3.气者,理之所依也:认为世界得本质就是物质得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世界得本原就是物质得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就是被感知、物就是观念得集合: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得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得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得能动作用,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得能动作用,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得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主观主义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得发展就是有规律得。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就是有规律得,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给我们得启示就是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具有不可违抗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得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得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得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得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体现得哲学道理就是:人们得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得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得认识就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得制约。
18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就是现实得反映——正确得或歪曲得反映。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就是正确得思想意识还就是错误得思想意识都就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得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人脑对物质得反映。
能体现哲学原理的句子

成语、熟语中的哲学原理成语、俗语、名言、警句,具体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打不相识”、“吃一堑,长一智”;“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唇亡齿寒;藕断丝连;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独木不成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还要绿叶扶持;3、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众人划桨开动大帆船;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团结就是力量;4、①部分影响整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着妙棋,满盘皆活”;“一失足成千古恨”、“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箭定乾坤”;“成败在此一举”、“细节决定成败”;“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②整体影响部分:“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5、①体现发展的普遍性:“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②违背发展的普遍性:固步自封、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停滞不前、小富即安、一成不变;只看眼前利益,不看长远利益;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社会效益;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讲时间,不讲效率;只讲规模速度、不讲质量效益;只见顺利,不见挫折;6、①事物发展的前进性:“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雪莱:“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苦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吃亏是福;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尽甜来终有蜜;苦尽甘来;“梅花香自苦寒来”;“若非一身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7、事物的量变能够引起质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合抱之末,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万丈高楼平地起;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防微杜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8、体现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尽信书不如无书”;“谦受益,满招损”;“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变废为宝;哀兵必胜;骄兵必败;化险为夷;弄巧成拙;9、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言警句体现的哲学原理、方法论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部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18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9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属唯心主义。
20恩格斯说:“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的或歪曲的反映。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21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这句话告诉我们宗教观念仍然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2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意思是说,宇宙万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的,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3“有信路路畅通,无信步步难行”体现了意识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4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
”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2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6“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人们的利益立足点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实的评论也会不同。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受到主观因素的制约。
27“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体现的哲学观点是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部分◆《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
”这表明了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这段话说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的体现,要求我们要从整体上全面把握事物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无风不起浪”、“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体现的哲理是: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共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两句话都强调了任何事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之中,要求我们自觉树立因果观念,增强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
体现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守株待兔”错误在于把事物的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时辰一到,一切都报”这句话肯定了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但没有看到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要求我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体现了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世异同事异,事异则备变。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白居易在《杨柳枝》中写道:“古歌旧曲请君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在《杨柳枝词》写道:“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两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开拓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几句话形象地说明了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刻舟求剑”的错误在于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这首诗体现了生物的运动变化是有某种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的,生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
◆“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
”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
”给我们的启示是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集中表现在它具有不可违抗性,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尊重客观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体现的哲学原理及方法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唐朝诗人杜苟鹤在《小松》中写道:“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篙。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要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种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不是风动,不是嶓动,仁者心动”这两句话都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运动的,却否认了是物质在运动,是一种典型的离开客观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是否按客观规律办事。
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效果。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
”对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
这说明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
”这体现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这一段话体现哲理是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
”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体现了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首诗这样写道:“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归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这首诗主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的哲学思考是: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
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主要体现的哲理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