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独坐敬亭山

合集下载

李白《独坐敬亭山》全诗译文及赏析

李白《独坐敬亭山》全诗译文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翻译群鸟高飞,绝尽踪影,一片孤云独自悠闲地飘浮而去我伫立在山顶,注视着敬亭山,敬亭山也看着我,彼此久看不厌。

赏析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

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

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

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

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赏析独坐敬亭山朝代:唐代作者: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只有一作:唯有)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注释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独坐敬亭山(译文赏析)

独坐敬亭山(译文赏析)

独坐敬亭山(译文赏析)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原名昭亭山,幽静秀丽。

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朓吟咏处。

尽:没有了。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两不厌:诗人把山拟人化了,觉得自己与敬亭山互相看不够。

厌,满足,厌倦。

白话译文
一群群鸟儿振翅高飞,不见踪影,孤独的白云也悠悠然然地飘远。

和我相对而视,永不厌烦的,只有眼前这座敬亭山了。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写诗人独自坐在敬亭山中心灵沉寂和孤独的诗。

前两句写鸟儿、云彩似乎都不愿与诗人为伴,飞的飞了,游的游了,留下一座寂静的山和一个孤独的人,衬托出诗人心灵的沉寂和孤独。

后两句诗人使用拟人
手法,把本无感情的山写的有知有感。

这是带有凄然意味的,它不但不能缓解诗人孤独的心情,反倒加重了孤独的气氛,使人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独坐敬亭山 小学四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 小学四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独坐敬亭山小学四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字词释义:①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

②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①厌:满足。

诗词赏析:这首诗是政治上受挫的李白再次登上敬亭山时所作。

诗人触景生情,借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以抒发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之感。

诗的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写诗人独坐所见:群鸟高飞远去直至看不到影子,天空中还有一片,四周一片寂静,这两句诗以动衬静,以“众鸟”的远去写山的静、山的孤独,以“孤云”的闲适衬托诗人心境的闲适。

诗人独坐敬山亭,内心是孤独凄凉的,却依然保持着闲适的心境。

诗的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相互看着,不知满足,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相看”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赋子山以生命,写出了诗人与敬亭山的感情。

诗人与敬亭山虽没有语言交流,却在凝望中交流了情感,此时的敬亭山就如同一位“挚友”,成了诗人精神上的寄托,而“只有”两个字更加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诗人对敬亭山有情,敬亭山对诗人亦是如此,诗人写山“有情”,实际上是反衬现实社会的“无情”,
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愁闷。

诗人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孤寂寄托在这敬亭山之中,以寻求安慰和寄托。

知识链接:
《独坐敬亭山》创作于李白十年漫游客居宣州期间,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有十余年。

李白的第一次从政生涯,只历经了短短三年时间就在排挤中结束。

他从此浪迹南北,饱尝人间辛酸,看透世态炎凉,孤独之感日趋浓重,便开始向大自然寻求慰藉,寻觅知音。

《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

《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

《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1、《独坐敬亭山》词语及诗句意思赏析【释义】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简析】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2、三年级教案:19、《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后记19、《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后记从二年级上学期开始,我就利用每天下午课前十分钟预备时间开展起带领孩子们背诵古诗文的活动,迄今为止,他们不但早已把《课程标准》要求的八十首古诗背完,而且已经又背了很多首,现在正在背诵新教育实验《中华古诗文诵读本》。

所以,对这几首小诗他们并不陌生。

关键是如何使他们真正地弄懂诗意、体会到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适时拓展阅读,感受的写作风格。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对这三首古诗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课前预习:1、回家查找这几首诗的诗意;2、搜集的有关资料,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3、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搜集几篇有关他的诗作(体会的写作风格)教学过程:一、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时,同学们已经在班长的带领下开始边用书打着节拍边陶醉在大声背诵这三首诗的气氛中。

"独坐敬亭山......'看到这种现象,我二话没说,也边用手打着节拍,边和他们一起高声背诵起来。

两、三遍过后,我将手高高举起,在空中做了个"T',示意孩子们停下之后,用惊讶的语气对他们说:"你看你们又陶醉了。

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古诗

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古诗

四年级下册独坐敬亭山古诗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独坐敬亭山,翠影间疏烟。

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也是四年级下册的必学课文之一。

在这个诗意悠长的古诗中,描绘了一位孤独的人独自坐在临水的亭子里,眺望着周围的山川风景,感叹着人生的无常和孤独。

独坐敬亭山,翠影间疏烟。

这句开头便给人一种幽静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片清幽的山谷之中,周围只有山峦起伏、翠竹垂落,清风拂过,远处有若隐若现的轻烟缭绕,给人一种出尘脱俗的感觉。

望谁巾帼丽,珠渠拂面悬。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眼前的风景,他眼前有一位巾帼飘飘的女子,如同仙子一般,珠渠青石,水波粼粼,眉宇间流露出一种清冷之美,扣人心弦。

旌旆复飞楚,王侯逐凤翔。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象,楚国的军旗在飘扬,王侯们在追逐着飞翔的凤凰,一幅繁荣昌盛的景象尽收眼底。

日回珠简影,云开雪鬓霜。

这句诗表达了人事无常的真实,时间荏苒,日月如梭,宠辱皆忘,雪鬓的苍苍已然成为昔日。

风吹绮陌动,月照梁疏疏。

这句诗描绘了风云变幻之际,人事无常,随风而动,有如飘忽的花瓣,月光洒在稀疏的梁柱间,投下淡淡的光影,让人不禁感叹时光荏苒。

绿肥红瘦草,青楼正黧黧。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眼中的风景,青草丰茂,红花瘦枝,青楼黯然失色,仿佛在暗示着岁月的无情。

雁背春烟落,花枝夜月低。

这句诗表现了自然界的景象,春天,雁飞南归,身背春烟,夜晚,花枝摇曳,月亮低垂,昭示着永恒的美好。

将军白羽扇,美人青琐衣。

这句诗描绘了极尽浪漫化的景象,将军手持白羽扇,美人穿着青绢衣,一幅仙境般的画面,让人不禁神往。

星坠月在亭,云绕雪归堆。

这句诗写出了人们对神秘的星空的向往,星星跌落,月亮悬挂在亭上,云朵围绕着,雪花飘落在一堆堆之间,在诗人眼前展现无限奇幻之美。

黄金台上兽,绣服日迥回。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眼前的奇幻景象,黄金台上,龙凤呈祥,宛如仙境,宝衣华服,光芒四射,仿佛迎来了无尽的美好。

独坐敬亭山,翠影间疏烟。

望谁巾帼丽,珠渠拂面悬。

日回珠简影,云开雪鬓霜。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

《独坐敬亭山》李白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白话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独坐敬亭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独坐敬亭山》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独坐敬亭山体裁:诗题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作者:名字:李白年代:唐代描述: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翻译:原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原文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你看我、我看你却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

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

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

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

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赏析二:思想内容《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
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
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注释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

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

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尽:没有了。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

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鉴赏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

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

“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

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

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
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

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

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

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

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

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

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
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

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

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

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

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

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

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

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
在整首诗中。

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