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我瞭解的孔子孟子

我瞭解的孔子孟子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 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 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为春秋末 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 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 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 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 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 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 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象宗教家那样,创造 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 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 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 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 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 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孟母三迁
•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ăng]氏守• 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 躄[bì ],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 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 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 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 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 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 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 早早地死去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一 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 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 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 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 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 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 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 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 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 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 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 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 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 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 住的地方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 《《孟子》三章》 课件(共79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 《《孟子》三章》 课件(共79张PPT)

归纳整理
自主整理《富贵不能淫》中的 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现象,然后小组交流归 纳整理。
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往之女家 __女____通___汝___,意思:_______你_________。 2.古今异义 丈夫之冠也 古义:_成__年__男__子___,今义:女子的配偶。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怎样进行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 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内容?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不如
地利




守方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粮多


守方



革 利
攻方
池深
地利
委而去之
人和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分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论—证进攻 地利不如人和——防御
富贵不能淫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诵读本文。(小组内以各种 形式读文章,推荐读得好的同 学,班级展示)
2、疏通文本。(先对照课文自 主学习,再进行小组交流,有 不明白的问题班级内进行互助 学习)
你读我读,初步感知
诵读文章,要求:读准字音、节奏,做到 准确、通顺。
公孙衍( yǎn )

居所
实现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
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
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
固守坚 持
原则,行 为准则
翻译
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 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 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 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 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 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 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论语》和《孟子》_课件

《论语》和《孟子》_课件
让我们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 圆润的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然后让我们每一 个人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
怎样学习与理解孔孟?
首先把握其主要内容,让学生认真读注 释,借助工具书把握孔孟言论的基本意思;
其次了解孔孟的伟大智慧,反复诵读其 中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精神;
最后对其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 重点研讨、反思,探究疑点和难点,提出自 己的见解。
学习 理解 赏析
学会翻译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首先应注意句中的“牢”、“子” 分别所指代谁,“试”、“艺”又应做 何解释。
学习 理解 赏析
牢:指孔子的学生。 子:指孔子。
试:用,被任用。 艺:技艺。
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 时)没有去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学习 理解 赏析
学习 理解 赏析
何为《论语》?
《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 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 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 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一共20卷。
学习 理解 赏析
何为《孟子》?
《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 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 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注本主要有东 汉赵岐《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孟子 集注》、清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学习 理解 赏析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尊 称为圣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文化。 试结合孔孟之道,谈谈你对儒家文化的 认识。
可联系孔子创立儒家之时,儒家学说 的发展状况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的政策进行联系。
学习 理解 赏析
明确:儒家文化在经历了百家争鸣、 焚书坑儒等波折之后,经董仲舒集阴阳、 墨家文化于儒学之中,使之成为新入学。 儒家学说才得以借助于统治集团的力量逐 渐展示自己的魅力。“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之后的一千多年,儒家学说一直深刻 的影响着华夏民族。近代掀起的新文化运 动,则开始对儒学进行改造。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自制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课件(共72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自制综合性学习《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课件(共72张PPT)
• 颜回,前521~前481,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 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 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颜渊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 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 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 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 (yǎn)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 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 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语文综合性学习
1.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孟子,走进这两位 先贤的思想世界,亲身体验和了解灿烂悠 久的中华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从而综 合提升人文素养。 2.综合培养学查阅、整理、筛选、整合资料 的能力,综合培养读写听说能力和合作探 究的精神。
1.培养搜集信息、筛选信息、表达信息的能 力。 2.走进先贤的思想世界,培养民族自豪感。
导 入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 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 尊为“圣人”பைடு நூலகம்“亚圣”。他们的思想观念, 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 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 相当重要的地位。 让我们走近这两位先哲,让他们思想的 光环也闪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孔子弟子——宰我
• 宰我,字子我。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为孔子门下‚十 哲‛(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 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 子夏。’)。他口齿伶俐,和子贡一样因为辩才而有名。有一次他问 他的老师孔子说:‚一个人死了父母以后要求守孝三年,这时间是不 是过于长了。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一定会遭到破坏的;三年不奏 乐,音乐也肯定会溃散。依我之见,守孝的时间一年也就够了。‛孔 子反问:‚父母去世一年以后就一切恢复正常,你能心安理得吗?‛ 宰我说:‚能。‛孔子说:‚你要是能安心就那样做。君子在为父母 守孝的时候,即使吃美食也不会觉得甘美,听音乐也不会觉得好听, 所以才不忍心那样做呀。‛宰我退了出去。孔子说:‚宰我实在是太 不仁义了。小孩子生下来三年后才开始能稍微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 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共同遵行的道理呀。‛看到宰我在白天睡 觉,孔子又说:‚朽木不可雕也。‛后来宰我出任齐国的大夫,参与 反对齐简公的叛乱,他的全家因此被杀害,孔子认为这很不值得。

23《孟子》三章 课件(共42张PPT)

23《孟子》三章 课件(共42张PPT)
《孟子》三章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3.感悟孟子的思想观点,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品德 高尚的人。
走近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 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 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把孔 子和孟子以“孔孟”并称。
合作探究
思考下列问题,小组交流,班级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心 贫贱不能移——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 威武不能屈——武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
合作探究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 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 )
原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 改句:道之得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原句更加详细、具体、透彻,句式整齐,形成对比。
熟读篇
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气势吗?
层递式排比句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学生读——师示范——学生再读——学生齐读) 语速上应该有所变化:由慢而快;在语调上也应该有所变化:由低到高。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坚 持自己的原则,有立身处世的态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管面对怎样的处境,都要坚守自我)
思想碰撞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大丈夫的标准,结合具体人物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熟读篇
得道者,何如? 失道者,何如?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61326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61326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论语》共_2_0__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在过去的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孔子都具有无比崇高 的地位。孟子则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历史上一向以 “孔孟”著称。孔子和孟子离我们的时代已十分久远, 然而他们那杰出的智慧和伟大的人格,仍然会给我们以 有益的启示。今天我们开展以“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看故事 猜成语 明事理 学做人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 为最美妙的韶乐. 谓其“尽善矣, 又尽美也!”(极动听优美)而后 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 吃肉也没有味道了.
尽善尽美:形容做事情力求完美,毫无缺陷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温故而知新:
请背诵你所知道的孔孟名句: (至少两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论语》首创语录 体。汉语文章
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论语》一书比较 忠实地记述了孔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
【活动目标】
1.通过亲身实践了解孔子和孟子,亲身体验和了 解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 人文素养。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表1我国布
表3后备耕地资源质量统计
在那古柏遒劲、繁花飘香的北京中山公园 内,有一座被人们称做“五色土”的大土坛, 它便是保留至今的明清时代的社稷坛。 社稷坛,就是祭祀社稷时所用之坛。社,是社 神,是土地之神;稷,是稷神,是五谷的代表。 这种对社稷的祭祀,是出于古人对乡土国土的 深厚感情。明永乐年间营建北京时所建的铺填 五色土的社稷坛,应该叫“太社稷坛”或“太 社坛”。据明代的史料说,太社坛在明代先后 有3处:一在南京,一在中都(安徽凤阳),一 在北京。如跟前二者比起来,北京的太社坛自 然是最年轻的了。
郭沫若也有“一寸河山一寸金” 的诗句。1986年7月,市人民政府再修 寸金桥,桥宽扩至22米、伸长24米, 为水泥钢筋结构。桥两头分别竖碑一 方,碑上分别记载董必武“寸金桥” 手迹和郭沫若“一寸河山一寸金”诗 句手迹,寸金桥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 位。
单 摆
孔子是我国最早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几千年来他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所谓圣人、贤哲。对 这样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生平事迹如何?思想 如何?他为什么能成为封建社会的圣人?这就需要我 们根据历史材料,做客观的介绍和分析。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和发扬孔 子的精神,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历史上一向以“孔、 孟”并称。然而,由于时代的久远,我们现在虽然接 触了孟子的许多作品,但仍是对着伟大思想家有着很 强烈的疏远感。你对孟子了解多少呢?你对孟子有什 么看法呢?相信今天的展示,会让大家对孟子有一个 全面、细致的了解的,同时,同学们那种疏远感也会 随着课件的展览而一扫而光。
明太祖吴元年(洪武前一年,公元1367年)落成的南 京社稷坛,原是东西对峙的两坛,社稷分开,两坛相 去5丈。坛南皆植松树;坛上铺填五色土,土色随其方 位—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为了象征中央 的统治,又以黄土覆于面上,洪武10年(1377),明 太祖朱元璋认为社稷分为二坛祭祀不合经典,故让礼 官奏议,于是太社坛才改在午门的右方,社稷共为一 坛。永乐时北京社稷坛所遵照的,便是洪武十年改建 后的制式。现存北京的这座太社坛仍是一座方形大平 坛,坛分三阶,每阶高32厘米(约合明清营造尺一 尺),用汉白玉砌成;坛上的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 分填着青、红、白、黑、黄五色的泥土。坛北是一座 现叫做中山堂的木结构大殿,这便是明清时祭祀社稷 的拜殿,其实整个公园园地原来都属于社稷坛。

第22课《孟子》三章课件(幻灯片70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2课《孟子》三章课件(幻灯片70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作品,把握古代议论类散文的特点;识记、积累常用的文 言词句。(重点)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照等修辞手法。(难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 益——人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新知导入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猛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 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荡不安、人民 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他 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今 天建设发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宣传其政 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地理上的有利形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及,比得上
人心归向, 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内城
外城 围
疏通文意
句首语气词
得到,获得
这样,却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指装备精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二、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 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 需要“人和”。
三、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人和”在日常生 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
《孟子》三章
Synergistically utilize technically sound portals with frictionless chains. Dramatically customize empowered networks rather than goal-opportunitie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和孟子的生平
圣人孔子
▪ 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时期鲁国人。他 的祖先是宋国贵族, 大约在孔子前几世没 落了,失掉了贵族的 地位,《史记》称 “孔子贫且贱”,孔 子自己也说:“吾少 也贱,故能多鄙事。” (《论语·子罕》)
孔子十五岁立志学习,先后 做过吹鼓手、仓库和牧场管 理员、小司空(掌管工程)及 司寇(掌管刑法),曾拜老子 为师;五十多岁后周游列国, 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 收徒讲学,并著书立说,编 修整理了《诗》、《书》、 《礼》、《乐》、《周易》、 《春秋》等书,直至七十三 岁逝世。
“这里才是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的地方!”
断织督学
做事必须要有恒心。孟子具有天生的灵性,但也有 一般幼童的贪玩。一天,孟子竟逃学到外面玩了半天。
儿子回家时,孟母不声不响拿起剪刀将织成的锦绢
拦腰剪成两段,就在孟子惊愕不解时,孟母说道: “你的废学,就像我剪断织绢!一个君子学以成名,
你今天不读书,今后永远就只做一些萦萦苟苟的小 事。”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半 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 灵中,留下了鲜明印象,从此孜孜汲汲,日夜勤学不
息。
孔子和孟子 作为圣人体现 出的思想光辉
寓学于乐
让我们用游戏的方式体会他们的不平凡
看故事 猜成语 明事理 学做人
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 他认为最美妙的韶乐. 谓其 “尽善矣,又尽美也!”(极动 听优美)而后大受感动,一 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 也没有味道了.
尽善尽美:
形容做事情力求完美, 毫无缺陷
一暴( pu) 十寒:
比喻做事不坚持,无 恒心
拒人千里:
形容对人态度傲慢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 孟子说:“听到这消息,我喜欢得睡不着觉。” 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有智慧 有远见吗?见闻广博吗?” 孟子说:“不是。” 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喜欢得睡不着呢?” 孟子回答说:“因为他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听取别 人的意见就足以治理天下,四面八方的人会不远千里 赶来提意见;听不進别人的意见,说:‘喔喔,你说 的我早就知道了!’‘喔喔’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 人拒绝在千里之外。有志之士在千里之外停滞不前, 而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就会到来,想治理好国家,能办 得到吗?”
▪ 孔子为人,有时很豪放,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 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可是有时又很拘谨,循规蹈矩不 敢超越古代的礼仪一步,他走进朝廷的门,那种谨慎的样子,
好像自己没有容身之地一般。
▪ 孔子不懂农业生产, 也鄙视劳动。
▪ 孔子也有被难倒的 时候,并非“万事 通”。
从上面这些事实看来,孔子并不是一个道貌岸然 的超人,更不是先天的圣人,而是一个有感情、有 性格、有抱负、又有世俗心理的现实的人。
孔府
亚圣孟子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名轲,邹(今山东邹县) 人。他幼年丧父,家庭贫 困,在母亲的教导下勤奋 学习。青年时以士的身份 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 治主张,后来退居讲学。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 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亚 圣”。
孔子和孟 子作为凡 人的一木讷小心,一言不发,县尹只得 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后,很不高兴,怨道:“你为 什么不说:‘我的老师是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
的学者啊?’”
孔子的弟子子路,为人刚勇,一日在 孔家弹瑟,瑟声中带有杀气,犯了孔
子的大忌--仁.孔子自然不喜欢,又
不便发作,就不满道:"子路弹瑟的本 领已经登上厅堂,但尚未能进入内
孟子也非天生的圣人,他也 有过性格不稳定的幼年,能成为 “亚圣”,多得力于他的母亲。 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 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 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 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 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 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
方案。
孟母三迁
孟子很小的时候,孟母就十分注意对他的 培养,只要周围的环境对他的成长有不好的影响, 孟母就会立即搬家。起初,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 住在一所公墓的附近,孟子看见人家哭哭啼啼埋 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心想:“我的孩子住 在这里不合适。”就立刻搬家。他们母子搬到了 集市的附近,孟子看见商人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 钱,他又学着玩,孟母又在心里想:“我的孩子 住在这里也不合适。”就连忙又搬家。最后,孟 母和孟子搬到了学堂的附近,这时,孟子开始学 习礼节并要求上学,孟母这才在心里高兴地说:
▪ 孔子并不像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所吹捧、所神化的那 样,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 等,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会中的人。
▪ 他赞美颜回安于贫困,又汲汲于追求富贵,甚至奔走于权贵 之门,国君召唤他,他等不及驾好车马,就赶快跑了去。
▪ 孔子对他的学生很严厉,批评起来不讲情面,他批评“宰予 昼寝”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 语·公冶长》);而有时对他的学生也很亲切
孔子和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 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 会里,被尊为“圣人”和“亚圣”。他 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 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 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
位。 让我们走近这两位先哲,让他们思 想的光环也闪耀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中!
综合性学习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读名言 悟至理 获启发 利于行
孔子名言
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室.他为何要在我家弹瑟啊? "
登堂入室:
表示学业已达一定程度 或是已得到老师专授指点
有人指责孟子不尽力帮助齐王。孟子便解 释说:“比如说,天下有些易活的植物, 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一天,然后再把它 放在阴冷的地方冻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 强的植物也会死。我见到齐王的机会少之 又少,即使给了他些良好的影响与帮助, 我一离开,一些和我主张不同的人,又带 给他许多不好影响。我怎么能使齐王的思 想、品质好起来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