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政治哲学13讲

合集下载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自由理论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自由理论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自由理论康德道德哲学可以说是欧洲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无论是其伦理学还是政治哲学的理论都影响了后来的哲学研究。

其中,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意志自由理论可以说是其伦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从康德道德哲学的基本概念、意志自由的含义以及举出五个例子来说明其正确性,以验证意志自由理论在康德伦理学中的重要性。

一、康德道德哲学简介康德的伦理哲学的核心在于人的自我意识,即能意识自己思维意识和行为意识的人自己。

他指出,道德的行为需要符合“纯粹理性”,即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将“道德义务”化为符合人类自由意志要求的规律。

之所以需要自由,是因为人作为有智慧、有尊严的生命体,需要保护其尊严和自主性,从而具备创造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能力。

二、意志自由的定义康德的自由,是指“别无选择的自由”,即在现实中所面临的不同选择之间,依照人的判断力,自由地选取其中一种而非被迫选择。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都需要合乎理性原则,其核心原则为象征自然法则,也就是道德自然法则。

意志自由是自由意志的意译,即自由决定自己的行动,不受外在因素和特定条件的限制,自由的行动能够贯彻道德的法则。

三、康德意志自由理论的证明1、马蒂斯使命的成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央情报局为破译德国密电,依靠一个名叫马蒂斯的消息人员,以成功。

而马蒂斯还因此事被判刑。

康德将自由意志解释为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知觉和理性的结合,而这种活动来自于我们的自由意志。

强迫某人作某事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知觉和理性中的一方所受到的限制,也就是说,他被迫作出的行为不是来自于他内心的自由意志,因此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行为。

而马蒂斯的成功就是他在情报收集中确立了自己的自由决定,并未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干扰。

2、维吉尔称霸舞台的角逐在2019年的第15期《声入人心》中,天籁之战终于迎来了一位出色的歌者维吉尔。

在比赛中维吉尔出色的表现,也是他拥有强烈的意志自由。

康德的自由主义提到,个体行为的自由是有限制的,但不能被外界的因素所定义代替。

康德及其政治思想

康德及其政治思想

康德及其政治思想这学期学习过西方思想史这门课后,对于西方的思想家及其思想有了新的认识,也激起了自己很大的兴趣,想更加了解。

在西方众多的思想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德国的思想家、哲学家——康德。

康德,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1795年出版的《论永久和平》应该是康德为人类贡献的最后一部有深远影响的著作,书中提出了世界公民、世界联邦、不干涉内政的主权国家原则等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构想。

康德政治思想就是德国资产阶级特点的直接体现,他一方面反对封建专制、诸侯割据、民族分裂,批评专制政体,向往和要求自由、平等、独立;另一方面,又不敢明确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要求,用一种含蓄、晦涩、抽象语言和方法论证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人类美好未来的追求,认为唯一理想的“共和国”在现实的世界中是无法实现的,它只能存在于“此岸世界”是今世达不到的,来世继续谴求,因而把革命仅仅停留在思想上。

“现实存在的不是理想的,理想的又是不可实现的”是康德革命与保守两重的政治思想集中概括,同时也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我们可以从康德关于法国革命的观点、国家政权的论述及对政体的看法的字里行间中深深地体会到。

康德曾经是法国革命的热忱关怀者,当德国许多人背离时,康德还信守启蒙观念不渝,因此被称为“最后一个雅各宾派”。

但实际上康德并不是激进的暴力革命的雅各宾派,而不过是在落后德国状况中要求变革的改良派。

这可以从康德对法国革命矛盾的态度中看出。

一方面他对法国革命所要追求的目标非常同情,对法国革命热忱关怀,因为这是与他自己的道德与政治信念一致的;另一方面,他又明确地排除了任何反抗的权利。

康德反对任何以暴力的、非宪政的方式进行的政治变革。

尽管他同情革命者的目标,但他却不赞成革命者的手段。

不得不在目标和手段之间作出区别,这就陷入矛盾之中。

康德在对法国革命深切同情热忱关怀的同时,又对它进行道义上的谴责,认为法国人民推翻君主在道德上是不正当的。

康德ppt课件

康德ppt课件

康德“自由政府”的理想 康德所谓“政治自由”的两个方面: (1)好社会的标准就是实现个人自由。 在人类社会这个目的王国中,任何自由都 不得被贬低为手段而受到羞辱。 (2)政治自由还体现在个人意志的和谐 原则中,由此导致每个人的自由和一切人 的自由和谐一致。
康德的政治理想是以人民主权和代议制为 基础的共和政府,它赋予公民以自由人的尊严, 使之能够在自治中实现自己的自由。 康德所谓“自由政府”下公民身份的特征:
康德对共和政体的道德辩护
人们如何证明政府的正当性=人们如何证明 法治的正当性
政府应该是某种宪法和法律的化身,而这种宪法 和法律能够为最终解决某些类型的冲突提供非暴 力的方式,其目的(在道德上)就是为了克服不 公正而不是为了功利。
康德盛赞共和政体和代议制政府
共和政体是唯一持久的政治体制,这种政体下的 法律是自主的,不依存于任何个人的。共和政体 是一切政府法律的最终目的,也是个人决定性地 “得其所得”的唯一条件,也是实现公正的唯一 条件。
康德这样表述: “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 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 作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相对于他的绝对命令,“人是目的”这 一原则被称为“实践命令”—命令人们在道 德实践中必须承认“人是目的”。 “人是目的”的实践命令所说的人,是 个体的人。
意志自律 作为个体的人,按照绝对命令行动,是 工具又是手段。那么,人是目的和人是手段 两个方面统一的途径是什么呢?康德的解决 办法便是“意志自律”。 意志的实践原则就是每个理性存在物的 意志都是普遍立法意志。 人作为理性存在物,自己给自己立法。 人既是立法者,又是守法者。人的守法是自 在自为的、自觉自主的“我意如此”。人是 服从自己所立之法的主人,绝对服从而又法 由几出。因此克服了人的目的与手段的对立。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完整版)第十章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完整版)第十章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 二、康德的主要政治思想
▪ (一)哲学基础和伦理学前提
▪ 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 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康德的伦理思 想成为他政治思想的前提。康德的伦理学思 想,是以道德律令和意志自由为基础的。
▪ 康德伦理思想的中心,是道德法则(道 德律令),他提出了道德的三个法则:第一, 普遍律。康德认为,一个人所确立的意志, 其动机必须符合普遍规律,具有普遍化。第 二,目的律,即坚持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第三,意志自律,即自己为自己立法。
▪ 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绝 对观念”。“绝对观念”处在不断运动和发 展中,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 自然阶段、精神阶段。“绝对观念”在精神 阶段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观精神、 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绝对观念”在客观 精神阶段的发展表现为“自由意志”的发展 过程。“自由意志”是黑格尔政治学说的基 础和出发点,贯穿于其政治学说的始终。
▪ 黑格尔从1801年起,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1818年,出任柏林大学教授,后又担任校长。 1806年,他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一书,奠 定了其哲学体系的基础。1821年发表的《法哲 学原理》一书,创立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政治 学理论体系。
▪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 (一)方法和体系
▪ 黑格尔在政治学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借 助他的方法和体系。黑格尔的方法是一种为 了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即规律性而提供 的工具,即辩证法。历史的发展是通过矛盾 的对立和斗争而向前推进的。
▪ 第三,康德在伦理学中高唱的自由——“意 志自律”,落实到法权和政治中,便是德国 资产阶级的“自由”。
第二节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 一、黑格尔的生平与著作

怀疑论与康德的政治哲学

怀疑论与康德的政治哲学

作者: 胥博
作者机构: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政治思想史
页码: 41-61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康德;怀疑论;政治哲学;自然状态
摘要:怀疑论不仅是康德批判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意识,同时也是康德政治哲学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意识。

康德对于现代政治境况的理解受到怀疑论的影响,这尤为鲜明地体现在他对自然状态采取了一种典型的霍布斯式的理解,即把自然状态理解为一种意见的战争状态。

但康德也在政治哲学上对怀疑论作出了鲜明的回应,并由此在两个关键点上修正了霍布斯的现代政治建构方案:其一是自保作为政治社会的道德基础;其二是绝对主义的主权观。

正是康德在这两点上所作的关键修正使他能够把现代政治的理想描绘成一种关于法制共和国及其相互之间和平共存的理想。

论康德政治哲学中的正义

论康德政治哲学中的正义

如果我们通过解释自由的界限来理解康德 的正义的原则的话, 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康德 的以下观点即 严格的正义 ( 权利 ) 或许同样可 以被表现作为一种相互强制的可能性, 并且根 据一条普遍的法则, 所有的人的自由能够相协 调一致 [ 5] 39。对于康德来说, 严格的正义是不 同于伦理的规范的, 因为严格的正义关注的是 人们外在的行为的关系问题, 而不是每个个体 的行为的动机或意愿问题。 正由于正义 ( 权利 ) 已经暗含自由的界限, 而自由的界限即意味着所有人的自由之间的相 互强制和限制的话, 那么正义的原则也就意味 着对自由的强制, 即个体之间的外在行为的相 互强制。所以, 正义就具有强制的属性。这种 强制对所有的人都有效。为了将他的观点解释 的更好, 康德还给出了一个具体的生动的事例 来阐明以上的这种关于正义强制性的涵义。他 说一个放债人有权利要求借贷人去偿还他所借 给他的债务, 但是这并不仅仅意味着放债人能 使借贷人觉得理性迫使他去还债, 而是意味着 放债人能够根据一条普遍的法则应用一条外在 的强制原则要求任何一个向他借过款的人偿还 他的债款, 并且这种强制是与所有的人的自由 都是非常吻合一致的。所以这种普遍的法则就 可以理解为强制的正义法则。
在公民的联合体及公共权利的起源那节的第一部分人们履行义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接受这样的一条原则必须离开每一个人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在意愿和倾向的自然状态而去形成一个对于所有人来说的一个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之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进入相互的沟通状态因而个体自身受制于外在的公共的强制的法律的限制
社会科学版
SHEHU I KEX UEBA N
由整个的条件集合而成, 在这些条件集合之下, 任何一个人的自愿的行为可以在现实中与任何 其他的人的自愿的行为相协调一致 [ 5] 36。那也 就是说, 正义 ( 权利 ) 作为一个条件的集合, 在 这些条件之下, 一个人的意志能够与他人的意 志相结合, 并与一个自由的法则相一致。随后 康德给出了一条普遍的正义 ( 权利 ) 的法则: 根据一个普遍的法则, 每一个人的行为在其 自身或者在相 并存。 [ 5] 37 对于康德来说, 正义的原则不同于狭义上 的伦理的或者一般的道德的法则。这是因为一 般的伦理的或道德法则仅仅决定个人的意志的 内在根据, 然而正义的原则应该调节或者规范 不同人们根据他们的自由意志的选择之间的关 系。康德还将正义的原则表述如下: 根据一 条普遍的法则, 你们应该以这种方式外在地行 为, 即你的意志的自由的行动应该能够与其他 人的正义自由相共存。 [ 5] 37很明显, 这个命令来 自于正 义的原则。因此, 对于康德来说正义 (权利 ) 的原则就是去调节或规范不同的人们 的外在的自由的关系并且使得人们的自由行为 能够与他人相并存或者说和谐一致。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主要体现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两部作品中。

他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问题,即道德的绝对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

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后来的哲学家和学者,也成为了对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之道。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

康德认为道德律有其绝对必然性,即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原则,这些规范和原则不受个人意志和欲望的影响,是超越个人感受的。

这表明道德行为是在普遍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出于个人的自由意志。

康德又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拥有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

这就引发了一个明显的矛盾:如果道德律具有绝对必然性,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又如何能够发挥作用呢?换言之,道德规范既具有绝对性又与人的自由意志相矛盾,这就是所谓的“二律背反”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解决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

我们可以从康德的理论体系中找到一些线索。

康德认为道德律的绝对必然性是建立在理性自律的基础之上的,意指人应该凭借理性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标准,并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

康德并不是说道德规范是主导性的,而是要求人在行为时应该遵循理性原则,这便能够解释道德规范的绝对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说,人的自由意志是在理性的指导下发挥作用的,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任性行为。

我们还可以从实践层面寻找解决之道。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到,道德不仅仅是理性的产物,更是实践中的体现。

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解决道德规范的绝对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

实践中的道德行为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选择和实施,而社会环境又会对人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社会环境和推动社会进步,来缓解道德规范的绝对性对人的自由意志的限制,从而解决二律背反问题。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也可以通过对道德自律的重新解释而得到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政治哲学十三讲汉娜•阿伦特著曹明译第一讲谈论、探讨康德的政治哲学有其独特的困难。

和其他许多哲学家不同,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斯宾诺沙、黑格尔等等,康德从未有过政治哲学的专著。

研究康德的著作非常庞大,但关于他的政治哲学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只有一本著作值得认真对待,即Hans Saner的Kants Weg vom Krieg zum Frieden,在法国,最近出现了深入研究康德政治哲学的一部论文集,[ii]其中一些颇为有趣;然而,即使在那些著作中,你很快就会发现对待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将其看作是康德的一个边缘性论题。

在所有将康德的哲学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著作中,只有雅斯贝尔斯(Jaspers)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

(雅斯贝尔斯(Jaspers)是康德惟一的追随者;Saner是雅斯贝尔斯(Jaspers)惟一的追随者。

)不论是康德的历史文集,[iii]还是最新整理的康德的政治哲学文集,[iv]在性质和深度上都不能和康德的其它著作相比;确实,它们无法构成像一位研究者所宣称的“第四批判”,这位著者只是急切地想赋予这些偶然进入康德视野的论题高的定位。

[v]康德自己称其中一些不过是“理念的嬉戏(play with ideas)”或一次“惬意的旅游(mere pleasure trip)”[vi]。

从目前为止最重要的一篇文章《永久和平论》看来,其讽刺的言调表明,康德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些作品。

在一封致Kiesewetter信中(1795年10月15日),他称这些文章是“遐想(reveries)”(就像他想起早年和斯韦登伯格(Swedenborg)*的娱乐,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之梦》(Dreams of Metaphysics)中描述了一位神奇的魔法预言家(Ghost-Seer)[1776])。

就《权利科学》(The Doctrine of Right)而言——你会发现只有这本由Reiss编辑的作品读来是多么的冗长和学究气——很容易同意叔本华的这个说法:“似乎这不是那个伟大人物的作品,倒像是一个平庸之人[gewhönlicher]的产品。

”法则的概念(the concept of law)在康德的实践哲学中非常重要,在那里人被理解为一个立法性存在者;但是如果我们想从总体意义上研究法哲学,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会求诸于康德,而是普芬道夫或者格老秀斯或者孟德斯鸠。

最终,如果浏览一下别的文集——或是Reiss编辑的或是其他的文集(《历史文集》),你会发现其中很多都是关于历史的,因此,看来似乎是康德和他的后继者一样,已经用一种历史哲学代替了政治哲学;不过在那时,康德的历史概念虽然在他的权利理论中很重要,却并不是他的哲学的核心,如果想要探讨历史,我们将会转向维柯或者是黑格尔和马克思。

对康德来说,历史是自然的一部分;他的历史主题是被理解为造物的一部分的人类种族,只不过是所说的作为最终目的和创造之最的一部分。

康德从未忘记历史偶然性以及伴随的忧郁情调,对于历史,关键的不是情节(stories),也不是历史个体,更不是人的善行恶迹,而是那隐秘的自然的诡计,它在代代相继中推进人类种族的进步,发掘人类的天赋和潜能;所以人类种族的历史就是这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自然所布置在他们身上的全部萌芽都可以充分发展出来,而他们的使命也就可以在大地之上得到实现”[vii],这类似于一个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从孩童到青年直到成人,这就是“世界历史”。

康德对过去之事从未提起兴趣,使他感兴趣的只是人类种族的将来。

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不是因为罪恶也不是神的惩罚,而是自然的手笔,它将人类从它的母体中释放出来,然后驱逐出伊甸园,即那种“安全而又无害的童真状态”。

[viii]这是历史的源头;历史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产物就是有时称为文化[ix]、有时称为自由(“从自然的监护(the tutelage of nature)到自由状态”)的东西;[x]只有一次,那也只是顺便在一个插入语中,康德认为历史也是这样一个问题:“达到名为社会性的最高目的[Geselligkeit]”。

[xi](我们后面会看到社会性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进步是十八世纪占主导地位的一个概念,对于康德来说它毋宁是一种幽黯的主张;他多次重申了这对于个人的生活的悲伤意味:即使我们以最好的条件来接受人类在这里的生命的道德—物理状况,亦即持久的进步并趋近于(向他们所楬橥的鹄的的)至善;他们(哪怕意识到自己心意的不可变更性)也还是不能把称心如意和自己(德行上的以及物理上的)状况之永恒延续着的变化这一场景结合在一起。

因为他们现在所处的状况和他们准备着进入的那种更好的状况相形之下,始终总是一种灾祸;并且朝向终极目的的无限前进这种提法,同时也是对于无限系列的灾祸的一种展望,仍然不会使得称心如意出现。

[xii]对我选择这样的论题的另一种反对方式、一种有点不雅但却决非毫无道理的方式指出,所有这些通常被选编的文章——我也选择了同样文章——都是康德晚年的作品,这时康德的智力已经处于衰退期,最终导致老年时期的低能,这是事实。

为反对这种看法,我提醒你们去阅读非常早的作品:《对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xiii]。

展望一下我对此的看法,我希望在这期间向你们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如果人们了解康德的著作,并且考察康德的生平环境,很容易就会抛弃前面那种主张,而且会认为康德在晚年认识到:和社会性不同,政治性是世界中人类存在的条件的一部分、一份额(a parcel),只是这时康德已经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构建关于这种具体性事件的哲学了。

我这样说并不是指康德因为他活的不够长,所以没有完成写作“第四批判”,毋宁是说第三批判,即《判断力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不同,它是自然地完成的,也不像《实践理性批判》那样是为了回应批判性的观察、疑问以及批评——实际上是这样的一本书:它是关于在康德的大作中没有提到过的其他的内容的。

在完成他的批判作品之后,在康德看来,还遗留下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困扰了他一生,甚至为此他不得不打断他的正常著述,而去扫清他称之为“理性丑闻(scandal of reason) ”的东西:“理性反对自身”[xiv] 的事实或者是知性(thinking)超越了我们所能认知的限制以至于陷入自相矛盾。

我们从康德自己的陈述中知道,他的思想的转折点是人类认识能力及其局限的发现(1770年),这个发现花了他十多年的时间去精心阐述,最终出版了《纯粹理性批判》。

从他的信中我们也知道这么多年的巨大辛劳对他别的计划和理念意味着什么。

他说,这个“主要论题(main subject)”就像一座“大坝(dam)”阻挡着所有他已经计划完成并要出版的作品;它就像“一块拦路之石(a stone on his way)”,只有搬走它,他才能继续前进。

[xv]而且,当他返回到在前批判时期的问题意识时,这些问题在他现在的研究的基础上已经有所改变;但它们从没有溢出他的思索范围,我们也不能说它们已经丧失了紧迫性。

最重要的变化可以从下面看出,在1770年的转折之前,他已经想要写作并且出版《道德形而上学》,但这本著作事实上直到三十年后才完成写作并出版的。

不过,在早期阶段,这本著作是在《道德鉴赏力(Critique of Moral Taste)》[xvi]这样的题目下的。

当康德最终转向第三批判时,起初他仍称之为《鉴赏力批判(the Critique of Taste)》。

因此出现了两件事:在十八世纪都喜欢谈的一个主题,即鉴赏力的背后,康德发现了一种全新的人的官能(faculty),称为判断力;而与此同时,他将道德论断从这种新发现的官能(faculty)中收回。

换句话说:现在是鉴赏力将决定美和丑,而正确与错误的问题既不是鉴赏力也不是判断力而是仅仅由理性决定。

第二讲在第一讲中我认为对于康德来说,在他的晚年时期,遗留下两个问题,第一个可以以人的“社会性”来概括,这意味着没有人能够独自生存,人类的相互依赖性不止体现在他们的需求和渴望中,更体现在他们的高级官能(faculty)、人类心智(human mind)中,离开人类社会,这些功能将不再存在。

“群体性对于思维的人是不可或缺的。

”[xvii]这个概念在《判断力批判》第一部分中是关键性的。

这一点很明显:《判断力批判》或者《鉴赏力批判》是为了回应一个从前批判时期遗留下的问题而写作的。

和《对优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一样,《判断力批判》也分为论优美和论崇高。

康德的早期作品读来像是一位法国的道德学家写作的,但是在那里,“社会性”、群体性问题虽然不像后期那样,但已经是一个关键性的论题了。

康德在那里描述了在这个“问题”之后的实际的经验,这种经验远离年轻的康德的现实社会生活,是一种思想试验(a kind of thought-experiment)。

这个实验如下:[“卡拉赞”(Caraza)的梦:]随着他的财富增多,这个吝啬的财主就与之成比例地把自己的心对每一个别人的同情和爱都封闭了起来。

同时,随着人间的爱在他身上冷却下来,他对祈祷的勤勉和宗教活动却增多了。

在这种忏悔之后,他又接着说道:有一个晚上,我在灯下结我的帐,算我的利润,这时睡意压倒了我。

在这种状态中,我看到死亡天使像一阵旋风席卷了我,在我得以向那种可怕的打击求饶以前,它就袭击了我。

我惊呆了,这时我察觉到我那永恒的命运是注定了,对我所做下的一切好事再也不能增添什么,对我说干下的一切坏事再也不能取消什么了。

我被带到了住在第三重天的那个人的宝座之前。

照灼着在我面前的光辉就向我说到:“卡拉赞,你对上帝的服侍已经被拒绝了。

你已经封锁了你对人类的爱心,你以贪得无厌的手紧紧把握着你的财富。

你只是为你自己而活着,因此你将来就在永恒之中也会使孤独的,并且会断绝与整个被创造的世界的共同生活而活下去。

“在这一瞬间,我就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所冲击,被驱逐出了被创造的世界那座辉煌夺目的建筑物。

我很快就把数不清的世界都留在了我的背后。

当我临近了自然界最边缘的尽头时,我就注视到茫无边际的虚空的阴影沉入了我面前的深渊。

那是一个永恒的沉寂、孤独和黑暗的可怕的国土!这个景象使我充满了不可言喻的恐惧。

最后的星光在我的视线里慢慢消逝了,最后闪耀着的光亮终于消逝在最遥远的黑暗之中。

绝望的死亡焦虑每时每刻地都在增长着,正如每时每刻我和最后还有人居住的那个世界的距离都在加大。

我怀着无法忍受的内心焦虑在想着,哪怕是一千年里有一万次把我远远地带到了一切被创造的世界的界限之外的彼岸,我也仍然要无援无助地而且毫无返回希望地永远在仰望着前面无从窥测的黑暗深渊了。

——我就在这种迷乱之中朝着现实的对象那么热烈地伸出去我的手,以至于我因此醒了过来。

于是我学习到了要尊人;因为即使是我在自己幸运的虚骄时刻拒之于门外的那些最微不足道的人,我在那种可怕的荒凉中也要把他们置于远远超出哥尔康达(Golconda)[ 哥尔康达(Golconda)为印度南部海德拉巴德附近的古城,以产金刚石著称,苏丹王曾在此积聚了大量财富,1687年被印度蒙兀儿皇帝(Aurangzeb)所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