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基础技能

生物化学实验基础技能生物化学实验是一个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技术。
它是通过对生物分子和化学反应的研究来了解生命的基本过程。
为了正确地进行生物化学实验,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技能。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物化学实验的基础技能。
1. 实验室安全生物化学实验室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因此实验室安全至关重要。
在进行任何实验之前,必须熟悉实验室安全规定。
首先,必须穿戴实验室安全装备,包括实验室鞋、实验室外套,戴上手套和护目镜等。
其次,在实验前需要清洗实验设备并确保干净。
最后,必须知道急救方法以及如何处理意外事故。
2. 实验计量实验计量是生物化学实验的重要部分。
需要使用准确的量杯和称量器来测量和称量化学试剂和样品。
在使用任何仪器或设备之前,请确保熟悉其操作方法,并遵循使用说明书。
在进行实验时,还应注意样品和试剂的保存和标记。
标记应包括试剂名称、浓度、保存日期和其他相关信息。
这有助于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的关键因素。
其中的一个关键方面是对结果进行验证。
对于质量控制,需要进行正负对照实验。
此外,还需要确保实验从起始点到终点的每个步骤都被准确地记录下来。
4. 实验技巧生物化学实验需要许多实验技巧。
其中一个重要技能是试剂的混合和加热。
在混合试剂时,需要缓慢地将试剂添加到反应体系中,并确保充分混合。
当需要加热反应体系时,应在试管中加入恰当的混合液和反应形式,并将试管放在加热架上。
另一个常见的实验技巧是使用吸管。
吸管用于转移液体,但在使用时,必须小心,以避免在试剂瓶中留下杂质。
5.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步骤。
当实验结果被记录下来时,他们必须被精确计算,而没有失误。
此外,在实验结束后,需要仔细地分析结果,并解释每个结果。
6. 结论和讨论在数据分析之后,必须撰写结论和讨论。
结论应该简要总结实验结果,确保正确报告所得到的结果。
讨论应该深入讨论实验结果和结论,并提出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法。
生物化学实验原理和步骤

⑴1%盐酸溶液 ⑵30%硫酸锌溶液。 ⑶15%亚铁氰化钾溶液。
四、实验步骤
1.样品的处理 在电子天平上称取小麦粉2.5000g置于三角瓶中→加入
50ml 1%HCl混成浆状(不能有结块)→沸水浴中准确加热 15min→先加1ml 30% ZnSO4混匀→再加1ml 15%亚铁氰 化钾混匀→移至10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混匀后过滤→弃去 最初15ml收集其余滤液。 2.旋光度测定
五、结果计算
β-淀粉酶活力=(α+β)淀粉酶总活力-α-淀 粉酶活力
六、附 注
❖ 1.样品提取液的定容体积和酶液稀释倍数可根据不同材 料酶活性的大小而定。
❖ 2.为了确保酶促反应时间的准确性,在进行保温这一步 骤时,可以将各试管每隔一定时间依次放入恒温水浴,准 确记录时间,到达5min时取出试管,立即加入3,5-二硝基 水杨酸以终止酶反应,以便尽量减小因各试管保温时间不 同而引起的误差。同时恒温水浴温度变化应不超过 ±0.5℃。
❖ 3.如果条件允许,各实验小组可采用不同材料,例如萌 发1d、2d、3d、4d的小麦种子,比较测定结果,以了解 萌发过程中这两种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七、思考题
❖ 1.为什么要将试管中的淀粉酶原液置70℃水浴中 保温15min?
❖ 2.为什么要将各试管中的淀粉酶原液和1%淀粉 溶液分别置于40℃水浴中保温?
实验四 淀粉酶活力测定
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测定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活力 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淀粉酶主要包括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两种。α-淀粉酶可机 作用于淀粉中的α-1,4-糖苷键,生成葡萄糖、麦芽糖、麦芽 三糖、糊精等还原糖 , β-淀粉酶可从淀粉的非还原性末端进 行水解, 生 成 麦芽糖。淀粉酶催化产生的这些还原糖能使 3,5-二硝基水杨酸还原,生成棕红色的3-氨基-5-硝基水杨酸 。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BI284
学时
(CreditHours)
48
学分
(Credits)
1.5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
Basic Biochemistry Experiment
课程性质
1.《生物化学实验》,主编:丛峰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Biochemistry Experiment》, Handou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sity.
其它
(More)
无
备注
(Notes)
无
备注说明:
1.带*内容为必填项。
2.课程简介字数为300-500字;课程大纲以表述清楚教学安排为宜,字数不限。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方式
作业及要求
基本要求
考查方式
实验基础操作规范
2
实验
实验报告
1.了解实验室基本常识。
2.掌握生化实验基本操作技术。
综合
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法
4
实验
实验报告
1.了解还原糖和总糖的测定原理。
2.学习用比色法测定还原糖的方法。
综合
不同蛋白质的定量测定方法比较
4
实验
实验报告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1. 学习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基础知识;
2. 熟练掌握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米氏常数Km

0.4
-1/Km
0.2
1/Vmax
0.0 -4 -2 0 2 4
-1
6பைடு நூலகம்
8
10
1/[S](1/m m ol.L )
实验器材
1、37℃恒温水浴 2、量筒 3、三角瓶 4、碱式滴定管(注意:排尽管内气泡) 5、试管
试剂
1.5% 酪蛋白溶液(pH8.5) 2.4%胰蛋白酶溶液 3.甲醛溶液 (自己稀释) 4.酚酞 5.0.1N NaOH(自己稀释)
注意事项
1、甲醛要稀释 2、酶促反应的时间要精确控制 3、滴定过程中要不断晃动锥形瓶 4、滴定终点的判断:30s内不褪色可视为稳 定。
操作
1、用配好的5%的酪蛋白原液配制7个浓度的酪蛋白 2、4%胰蛋白酶及酪蛋白37℃保温10min 3、取7个三角瓶,每个三角瓶加入甲醛5ml及酚酞10滴 4、酪蛋白试管1反应:加1ml胰蛋白酶混匀,反应5分 钟,将反应液转入三角瓶中,用0.1N的NaOH滴定, 直到获得稳定的粉红色为止。 试管2-7反应同上,计算NaOH量 5、以NaOH消耗的毫升数代表在每种底物浓度下的 V,以1/V对1/[S]作图,求出胰蛋白酶的米氏常数 Km和最大速度Vmax
生物化学实验
Biochemical Experiment 胰蛋白酶米氏常数 (Km)的测定 ——甲醛滴定法
目的要求
z掌握用滴定法测胰蛋白酶的米氏常数 z掌握双倒数作图法计算Km和Vmax
原理
z 本实验以胰蛋白酶消化酪蛋白为例,采用双倒数 作图法测定Km值。 z 胰蛋白酶是胰液中的一个酶,它催化蛋白质中碱 性氨基酸(L-精氨酸和L-赖氨酸)的羧基所形成 的肽键水解。水解时生成自由氨基。 z 常温下,甲醛能迅速与氨基酸上的氨基结合,形 成羟甲基衍生物,使N+H3上的H+游离出来,使溶液 的酸度增加,这样就可以用碱滴定N+H3放出H+,滴 定终点在酚酞的变色域内(pH9.0左右)。因此,可 用酚酞作指示剂,用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
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第一节基本要求一、内容提要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主要以植物材料为研究对象。
实验项目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氨基酸、核酸、酶、维生素的测定,既有定性又有定量。
实验内容编排不求齐全,而力求原理阐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方法可靠,操作具体详尽,重复性好,灵敏度高。
实验方法涉及传统的滴定法以及分光光度法、层析法和电泳等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本实验指导可供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生物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使用,也可供从事与生物科学有关的科研工作者阅读与参考。
在以惊人速度发展的生物科学中,生物化学是其中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它已成为发展生命科学各分支学科和生物工程技术的重要基础。
作为一门研究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科学,它又是一门实验科学。
工业、农业、医药、食品、能源、环境科学等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都以生物化学理论为依据,以其实验技术为手段,生物化学已成为高等院校许多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根据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教学计划,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并且又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只有掌握扎实而广泛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算真正掌握好这门应用科学。
因此,我们组织编写这本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指导。
本实验指导主要是配合基础生物化学教材,供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生物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使用。
实验多以植物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生物大分子——碳水化合物、核酸、蛋白质和酶等为主要研究内容。
实验方法涉及到分光光度法、层析、电泳等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
在实验内容编排上,既有定性的又有定量的;实验教材由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和附录两部分组成。
实验部分列出的实验项目包括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氨基酸、核酸、酶、维生素的测定,有些项目包括几种不同方法,每一实验方法分为目的、原理、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操作步骤、结果计算、注意事项、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本实验指导从一定角度反映了我国生物化学研究技术目前的水平和状况,内容不求全,而力求其可靠性和方法性。
生物化学实验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实验报告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论文——马铃薯的成分分析课程名称: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班级:学号:姓名:摘要根据在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的六堂课上,根据介绍相关的技术与方法对土豆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主要研究其蛋白质含量、还原糖含量与VC含量,运用相应的数据统计方法,结合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对马铃薯进行初步的品质分析,作为本文的基础数据基础。
关键词:马铃薯蛋白质含量还原糖含量VC含量前言、洋山芋,属茄科马铃薯,又称地蛋、土豆是全球第三大多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
与小麦、玉米、稻谷、高粱并成为世界五大作物。
人工栽培历史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年的秘年到5000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 鲁南部地区。
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中国、俄罗斯、印度、乌中国是世界马铃薯总产最多的国美国等。
克兰、家。
年,中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推2015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马、玉米外的又一主粮。
铃薯将成稻米、小麦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112005年月秘鲁常驻代表提出一项寻求将世界关注重重,上点转移到马铃薯对粮食安全以及增强发展中国此提议在家对于马铃薯种植的重要性的提议,年为国际2008,当年获得通过联合国宣布认定年,马铃薯的世界产量已经2010马铃薯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吨,188924183达到了亿万万吨。
中国马铃7500世界第一产量大国,将近.内蒙古和东北地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约占全国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区。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大的马铃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薯种植基地。
一、实验过程及各自分析1.1实验一马铃薯的VC含量分析以及分析结果一、实验过程(1)取新鲜的黄瓜约2g加入少量2%草酸溶液少许研碎,注入50ml容量瓶中,加2%草酸溶液稀释至刻度线,取滤液十毫升于三角瓶中,用已标定过得2,6-二氯酚靛酚钠盐溶液滴定至出现桃红色,15秒不褪色,再吸收2%草酸溶液10ml,用染料作空白滴定,记下用量。
生物化学实验3篇

生物化学实验第一篇:分离和纯化酶酶是一种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在生物化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研究酶的性质和机制,需要对酶进行分离和纯化。
一、酶的分离方法1.分离基于酶的物理性质的方法,包括沉淀法、沉降法、过滤法和电泳法等。
2.基于酶的化学性质进行分离的方法,包括离子交换色谱法、凝胶过滤法、亲和层析法和扩散法等。
二、酶的纯化方法酶纯化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技术方法消除干扰因素,获得特异性高和纯度高的酶。
酶纯化一般通过以下步骤完成:1.初步分离:选择一种合适的分离方法(如沉淀法、凝胶过滤法或离子交换色谱法等),使酶从细胞或组织中分离出来。
2.活性测定:确定所分离出的物质是否为酶。
3.酶的纯化:经过不断的纯化步骤(如扩散法、凝胶层析法、电泳法、亲和层析法等),获得特异性高和纯度高的酶。
4.酶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对纯化后的酶进行结构与功能分析,探索其催化机理和调控机制。
三、酶的应用酶在生命科学和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主要应用包括:1.生命科学领域:用于疾病诊断、药物设计、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代谢组学等研究。
2.工业生产领域:用于食品加工、医药生产、纺织印染、制浆造纸、环境治理和能源生产等领域。
总之,酶的分离和纯化为酶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和应用提供了基础。
随着生命科学和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酶的应用前景日益广阔。
第二篇:酶催化反应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能够加速生物化学反应,提高反应速率和效率。
酶催化反应的基本原理是:酶与底物结合,形成酶底物复合物,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进反应速率,使底物转化成产物,最终释放出酶和产物。
具体而言,酶催化反应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酶与底物的结合:酶与底物之间形成酶底物复合物,通常通过酶和底物之间的亲和性实现。
2.转化过渡态形成:酶催化的反应需要一定的能量(活化能)才能进行。
酶通过与底物结合,改变底物的构象,使底物转化成具有更高自由能的过渡态。
3.过渡态降解:在过渡态中,酶通过结构变化(催化中心的变化)降低了催化反应的活化能,促进了底物的转化,并释放出产物和酶。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

生物化学实验实验基本原理1 有效数字计算(结合电子天平的应用等)加减法:进行数字加减时,最后结果所保留的小数点后的位数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者相同,其尾数“四舍五入”。
如:0.124+1.2345+12.34=13.6979,应取13.70。
乘除法:进行数字乘除时,最后结果的有效数字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为准,而与小数点的位数无关,其尾数“四舍五入”。
如:1.23×0.12=0.1476,应取0.15。
2 误差分析误差为实验分析的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误差越小,测定值越准确,即准确度越高。
误差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
绝对误差= 测定值- 真实值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真实值×100%一般用相对误差表示结果的准确度,但因真实值是并不知道的,因此实际工作中无法求出分析的准确度,只得用精确度来评价分析的结果。
3 偏差分析(结合“可溶性蛋白或赖氨酸实验”要求掌握)精确度表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实验的测定值相近的程度。
一般用偏差来衡量分析结果的精确度。
偏差也有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两种表示方法。
绝对偏差= 单次测定值- 算术平均值(不计正负号)相对偏差= 绝对偏差÷算术平均值×100%例如:分析某一材料糖含量,共重复测定5次,其结果分别为:16.1%,15.8%,16.3%,16.2%,15.6%,用来表示精确度的偏差可计算如下:分析结果算术平均值个别测定的绝对偏差(不计正负)16.1% 0.1%15.8% 0.2%16.3% 16.0% 0.3%16.2% 0.2%15.6% 0.4%平均绝对偏差=(0.1%+0.2%+0.3%+0.2%+0.4%)÷5 = 0.2%平均相对偏差= 0.2÷16.0×100% = 1.25%在实验中,有时只做两次平行测定,这时就应用下式表达结果的精确度:两次分析结果的差值÷平均值×100%4 实验结果的表述:实验结果可用列表法(“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常用)和作图法(综合实验用)表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作者:————————————————————————————————日期:ﻩ生物化学实验实验基本原理1 有效数字计算(结合电子天平的应用等)加减法:进行数字加减时,最后结果所保留的小数点后的位数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者相同,其尾数“四舍五入”。
如:0.124+1.2345+12.34=13.6979,应取13.70。
乘除法:进行数字乘除时,最后结果的有效数字应与参与运算的各数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者为准,而与小数点的位数无关,其尾数“四舍五入”。
如:1.23×0.12=0.1476,应取0.15。
2 误差分析误差为实验分析的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
误差越小,测定值越准确,即准确度越高。
误差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表示。
绝对误差= 测定值- 真实值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实值×100%一般用相对误差表示结果的准确度,但因真实值是并不知道的,因此实际工作中无法求出分析的准确度,只得用精确度来评价分析的结果。
3 偏差分析(结合“可溶性蛋白或赖氨酸实验”要求掌握)精确度表示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实验的测定值相近的程度。
一般用偏差来衡量分析结果的精确度。
偏差也有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两种表示方法。
绝对偏差=单次测定值- 算术平均值(不计正负号)相对偏差=绝对偏差÷算术平均值×100%例如:分析某一材料糖含量,共重复测定5次,其结果分别为:16.1%,15.8%,16.3%,16.2%,15.6%,用来表示精确度的偏差可计算如下:分析结果算术平均值个别测定的绝对偏差(不计正负)16.1% 0.1%15.8% 0.2%16.3% 16.0%0.3%16.2% 0.2% 15.6% 0.4%平均绝对偏差=(0.1%+0.2%+0.3%+0.2%+0.4%)÷5 =0.2%平均相对偏差= 0.2÷16.0×100%= 1.25%在实验中,有时只做两次平行测定,这时就应用下式表达结果的精确度:两次分析结果的差值÷平均值×100%4 实验结果的表述:实验结果可用列表法(“影响酶作用的因素”常用)和作图法(综合实验用)表示。
第1章分光光度技术分光光度技术是光学(光谱)分析技术的一种,它是利用物质的特征吸收光谱来对不同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项技术。
我们将重点介绍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法。
一、紫外光-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1、讨论的波长范围:200~400nm的紫外光区和400~760nm的可见光区。
人肉眼可见的光线称可见光,波长范围在400~760nm;200~400m为紫外光区,760~400000nm为红外光区。
2、发射光谱与吸收光谱:发射光谱:不同光源发射光谱不同。
对电灯来说,钨灯发射可见光源,氢灯发射紫外光源。
吸收光谱:被溶液吸收后的光谱。
(在分光镜上呈现暗带的光谱)。
当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一部分被溶液吸收,一部分光可反射、折射、吸收、透过,溶液的厚度愈大,光过越少。
3、吸收光谱中的透光度(T)与吸光度(A):吸收光谱类仪器的检测读数盘上都有两种数字,T或A(或 E 消光度)(1)透光度(T):表示透过的光占入射光的比例(%表示)当一束光通过一杯样品溶液时,射光 = 反射光+ 折射光 + 吸收光 + 透过光当用空白(组成该样品溶液的溶剂)校正后,入射光= 吸收光 + 透过光透光度(T)=样品透过光强度/空白透过光强度此时空白透过光强度是样品真正入射光强度。
(2)吸光度( A):是物质所吸收的光的一种度量,数值上等于透光度的倒数的对数(透光度的负对数),即 A = -lgT(3)朗伯-比尔定律: A= K C L, 吸光度与溶液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
(K为常数,同种物质K相同,不同物质K 不同)如固定L(比色皿厚度),A只与C 成正比。
朗伯-比尔定律使用条件:待测液是均匀稳定的稀溶液;入射光是严格的单色光。
4、分光光度法(比色法,P23):(1)定义:利用分光光度计产生的单色光照射待测溶液,通过检测吸光度,对溶液中存在的具有光吸收能力的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方法。
(2)测定方式:用已知标准浓度和未知浓度的待测液进行比色分析,根据两者间的吸光度做比较求得待测液的浓度。
还需设置“空白”,以消除光的反射和折射。
(3)光源:通过钨灯或氢灯产生可见光或紫外光。
二、分光光度法的测量方法1、标准曲线法: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C)的标准溶液,以纯溶剂为空白,测定标准溶液的A值,以A值为纵坐标,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2、回归方程法:得到的标准曲线数据可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求出标准曲线方程。
(见P27附。
具体应用,先确定x和y,再按公式计算)。
3、仪器直读浓度法:7200等分光光度计可直接读出浓度。
只需配出一个C标,校正仪器至已知浓度,将待测液推入光路,旋钮拨至C档,即可直接读出浓度。
4、列解联立方程法:对于多组分和二组分混合液可选择多个或两个波长(一般为各组分的最大吸收波长)分别测出吸光度(A),再按方程组计算。
(P124,实验29属于此类)三、分光光度法的应用(见P26)参考原则:•有紫外吸收的可选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如蛋白质、核酸、生物碱、硝酸盐等•无色的物质可通过显色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如蛋白质、氨基酸、核酸、酶、糖类等•有色的物质可直接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如色素。
四、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浓度的一般操作(P27)1、配制标准溶液,制标准曲线2、样品准备和提取:称样→浸提(加热或研磨)→稀释至一定浓度→显色(紫外不必)3、测定:选择适当波长→选择适当比色皿→倒入待测液→调节仪器→读数→记录4、计算:根据公式,带入各数据计算结果。
思考题(1)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如何?应用在哪些方面?(2)结合实验,总结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含量的一般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3)简述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及使用方法。
(4)名词:透光率,吸光度,吸收光谱,标准曲线第2章离心技术1、概念:1)离心:是利用离心机产生离心力来分离具有不同沉降系数的物质的方法。
2)离心技术(centrifugal method)是利用离心机旋转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将悬浮液中的悬浮微粒快速沉降,而达到分离、浓缩或提纯等目的的一门技术。
应用:在生物科学,尤其是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
2、基本原理:物质颗粒在离心过程中受到的作用力主要有离心力、介质阻力和介质浮力等。
1) 离心力(F):定义:物质颗粒在离心场中受到一个远离旋转轴的力即为离心力。
表示:常用地球引力的倍数表示,“数字×g”(g为重力常数)。
例如25000×g,则表示相当于地球引力的25000倍(高速离心)。
实际应用中,特别是低速离心,常用每分钟转数v表示(r·min-1或rpm)。
2)浮力密度:物质的质量减去在一定介质中所受的浮力即为浮力密度。
只有物体的密度大于介质密度的情况下,该物体才会发生沉降。
3)沉降阻力:物体在介质中沉降时,所受到的介质阻力。
沉降阻力取决于介质的粘度。
4)沉降速度:即单位时间内物质颗粒移动的距离。
它与物体的密度成正比,与介质的摩擦系数(粘度)成反比。
3、离心机的分类(P10)可从转速、用途、离心形式、转子形式、使用温度等方面对离心机进行分类。
根据离心机转速不同,可分为三类:低速(普通)、高速和超速离心机。
(1)普通离心机:转速在8000 rpm或6000×g以下,一般性制备用(一般实验中用)。
(2)高速离心机:转速可达25000 rpm或89000×g,需要带有冷却离心腔的制冷设备,以控制转子高速旋转产生的磨擦热。
(3)超速离心机:转速在30000rpm以上,可产生高达500,000×g的离心力;可使亚细胞器、病毒分级分离,也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的相对分子量等。
由于转速极高,因此它除带有制冷设备外,还具备真空系统。
4、常用离心技术1) 差速离心法:基于待测物质颗粒的大小、密度不相同,其沉降速度不一样而得到分离。
2)速率区带离心(沉降速度超速离心):样品中粒子(大分子)因大小和沉降速度不同,在梯度介质中呈分离的区带状沉降,(管中形成区带)。
同样的粒子处于同一区带(图1-1-4 )首先在离心管中灌装好预制的一种密度梯度介质液,在其上面小心铺上一层样品溶液(图1-1-4 ),离心期间,样品中各组分会按照各自的沉降速率沉降,被分离成一系列的样品组分区带,故称率区带离心。
3)等密度梯度离心(沉降平衡超速离心):样品中粒子(大分子)因浮力密度不同,粒子移至它本身相同密度的地方形成区带(管中形成区带)(图1-1-5)。
如果离心管中介质中的密度范围包括待分离样品中所有组分的密度,离心过程中,各组分将逐渐移至与它本身密度相同的地方形成区带。
速率区带法和等密度梯度法的区别:●开始介质有无梯度(前者有,后者无但在离心中自动生成);●介质不同(前者可用蔗糖、甘油等,后者常用碱金属的盐溶液)。
5、离心技术的应用1)物质的分离:将固体与液体分离,或将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
2)测定沉降系数和分子量:超速离心6、离心操作的一般过程1)仪器选择:根据需要选择2)离心准备:样品装入离心管,做好标记并进行平衡。
再按对称方向放到离心机中。
3)离心:关闭离心腔盖,调整旋钮或按钮至设定时间及转速(低速离心机逐渐增速)开始离心。
4)检测、分离已离心样品:取出离心管,用长吸管、移液器、注射针头等工具吸取所需的液体分离层,或直接倾去液体层,留下所需的固体层。
思考题(1)何为离心技术?它有什么用处?(2)简述离心机的分类。
(3)结合实验,说明普通离心操作应注意哪些问题。
(4)名词:离心力,沉降系数,沉降速度,差速离心,等密度梯度离心第3章层析技术定义:层析技术(层析法)是根据物质的理化性质而建立的分离、分析物质的方法。
(P15)⏹发现历史:层析法也称色谱法,是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将植物叶片提取的色素通过装填有Ca CO3的柱子,各种色素以不同速率流动后形成不同的色带而被分开,由此得名为“色谱法”。
层析法不断发展,相继出现气相层析、高压液相层析、薄层层析、亲和层析、凝胶层析等。
层析法是生物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分析技术之一。
一、 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层析法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如吸附力、分子形状及大小、分子亲和力、分配系数等),使各组分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发生相互作用(吸附、溶解、结合等)使各组分以不同速度移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1、 分配系数(K):通常被用来描述一种化合物在互不相溶的两个相中的分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