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神经科学课后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认知神经科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认知神经科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认知神经科学》期末复习一、概论1.什么是认知神经科学?[ppt]认知神经科学是阐明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和脑机制的科学。

其研究模式是将行为、认知过程、脑机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书]认知神经科学是在传统的心理学、生物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医学工程,以及物理学、数学、哲学等学科交叉的层面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分子(基因)、细胞、网络(神经回路)、脑区、全脑、行为等各个水平上对人类的所有初级和高级的精神活动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包括感知觉、运动、注意、记忆、语言、思维、情绪、意识等—开展研究。

简而言之,它是研究脑如何创造精神的。

二. 方法:2. 结构磁共振成像的空间contrast与功能共振成像的时间contrast 的概念结构像的空间contrast:结构像一般认为是比较固定的,在短时间内不会变化,所以空间contrast是被试间某个脑区volume大小的contrast;功能像的时间contrast:功能像在时间维度上是变化的,使用block design/event related design时,可以在被试内做时间上的experimental condition vs. baseline的contrast,当然在这之后也可以做被试间的两个时间上的experimental condition vs. baseline的contrast的contrast。

3. fMRI研究中的多重比较校正的概念。

为什么需要做多重比较?常用的矫正方法有哪些(列举3个左右)?(答案1:在我们进行voxel-by-voxel比较时,由于比较次数很多,那么犯I型错误的数量也随之增加,如果还以只进行一次比较的α值为犯I型错误的概率的话,就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所以理论上比较次数大于1次的分析都应该进行多重比较校正。

另外,在fMRI数据分析中,我们相信脑的活动应该在灰质的一定范围内,而不是仅在一个voxel内,所以通过多重比较校正我们可以把这些单个的假阳性voxel排除。

认知神经科学-第3讲

认知神经科学-第3讲
? 五W问题,即Who, when, where, what, why ? 王××是昨晚11:30被杀的么? ? 王××是在××路8号他的住处被杀的么? ? 王××是前胸遭到刀刺而死的么? ? 王××是因欠了一大笔钱还不上被杀的么?
控制问题
? 又叫对照问题、准绳问题 ? 能引发否定答案的问题称控制问题。实际
的显著性水平和判别阈值,给出最终的客 观结论
近五年的研究进展
? 心理生理参数的量化方法 1. 线长定量分析测谎图谱 2. 指脉线长变短、脉率下降和指脉幅值降低
三者一致性变化,可以提高测谎的准确性 3. 呼吸 RLL定义为由10个15秒线长值转换为
RLL标准Z分数 4.指脉波长度(FPWL) 5.
Vandenbosch et al.(2009)
心理生理参数的分析
? 概率分析法 比较相关问题和对照问题的反应图谱,把前 者大于后者的反应次数除以相关问题总数, 所得到的百分比,作为说谎概率 ? 自动评分系统, 通过计算机编程, 把人工评 分的规则形成自动评分软件,实现计算机 自动读图给出结果
辨识方法
? 自举统计分析 ? 鉴别分析 ? 信号检测等分析方法, ? 对测谎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权衡差异
在两个命令的作业任务中心率和血 压的三时相变化模式
奖励和惩罚的效应
呼吸周期的时间和呼吸量
人为改变正常呼吸图谱的效果
? 指脉线长(Finger pulse line length ,FPLL), 指脉幅值(FPA )、脉率(PR)、心率 (HR)、呼吸线长(RLL)和皮肤电反应 (SCR)在模拟盗窃实验中的测谎检测精确 度比较:皮肤电反应78%,心率46%,呼吸线 长50%,指脉线长81%,脉率42%。通过信 号检测的ROC验证分析,在这些生理指标中, 只有指脉线长(FPLL)的检测精度接近皮肤 电反应,是可以很好应用的测谎指标。

认知神经科学常用技术及原理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认知神经科学常用技术及原理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认知神经科学常用技术及原理_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是正常人脑电波的一个基本的特征,与注意、警觉以及很多认知过程相关。

相比于睁眼,闭眼显著增加。

答案:alpha波2.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中,获得单细胞的方法之一——显微操作挑选法的特点是:答案:能够看见并准确控制单个细胞的吸取与释放,但通量低,对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高3.以下关于ERP的说法错误的是:答案:叠加平均之前的波看起来更加平滑4.第一个发现大脑信号有振荡特性的,是。

答案:Hans Berger5.以下关于TMS说法正确的是:答案:单脉冲TMS最主要的功能用于神经功能诊断6.弥散加权图像的磁敏感系数b值越大,信号衰减量,即弥散加权图像的灰度值。

答案:越多,越低7.关于脑磁图测量设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答案:SQUID与OPM相比更有生态效应8.EEG和都是直接反映神经的电信号,可以在时间上达到神经电活动的毫秒级别。

答案:MEG9.在弥散张量成像中,基于所估计出来的弥散张量模型,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些弥散参数指标,其中AD值是:答案:反映轴向弥散程度的轴向弥散系数10.以下关于神经振荡,说法正确的是:答案:振荡与睡眠的不同阶段有很强的相关11.以下哪个不是对BOLD-fMRI进行预处理分析的目的:答案:检测脑功能活动的局部差异12.经颅磁刺激在大脑中产生的电流主要于大脑皮层表面,神经元细胞膜与感应电流方向时,磁场刺激作用更明显。

答案:平行,垂直13.脑电帽主要有:答案:另外3项全部正确14.应用单细胞转录组可以进行哪方面的工作:答案:另外3项全部正确15.在进行fNIRS数据分析时,个体水平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答案:从fNIRS数据中计算出个体对不同类型刺激的血液动力学响应指标。

脑与认知科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脑与认知科学概论课后题答案

脑与认知科学概论课后题答案1、自然智能,又叫人工智能,主要包括感知能力、思维能力、行为能力3方面。

2、人工智能的核心是对脑的功能的模拟。

3、“NBIC会聚技术”是指当前四个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的协同和融合。

这四个领域分别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认知科学。

4、人脑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最复杂、最高级的智能系统。

5、认知科学是探索人类的智力如何由物质产生和人脑信息处理的过程。

6、认知科学的研究思路:(1)“认知心理学”路径(2)“人工神经网络”路径(3)“认知神经科学”路径7、中脑位于脑桥的嘴侧。

控制许多感觉及运动功能,包括眼球运动及视、听反射的协调。

8、根据脑结构、皮质的类型和作用的不同,科学家提出了人脑的三位一体学说,即大脑有三个部分:古脑,也叫做爬行脑;旧脑,也叫做哺乳脑;最后一个是新脑,也就是大脑的新皮层。

新皮层是人类独有的。

9、胼胝体是左右脑沟通的桥梁。

10、男脑与女脑在生理构造上的区别表现在如下几个部位:胼胝体、前连合、颞平面。

11、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和营养中心。

12、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1)协调人体内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活动,保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

(2)使人体活动能随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保证人体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

(3)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13、脑科学的基本研究手段:(1)脑电图与脑功能成像技术(2)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3)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4)脑研究的新技术——ET(脑涨落图技术)14、事件相关电位ERP,是一种特殊的脑诱发电位,通过有意地赋予刺激特殊的心理意义,利用多个或多样的刺激所引起的脑的电位。

15、人们通常习惯把读书、听讲、练习、或进行实验等活动叫做学习。

16、反射分为两种,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7、操作条件反射同经典条件反射有几点重要区别:(1)前者没有所谓的条件刺激,也不是靠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而形成条件反射,它的形成源自动物的一种随意活动,而且是欲求行为的结果。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认知:一种心理活动,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或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认知途径:强调知觉、记忆和决策等认知过程的作用内省: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地辨别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信息加工途径生态学效度: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能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认知科学: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

认知神经科学:着重考察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如何解释认知过程脑损伤:涉及到组织的破坏,通常由中风、肿瘤或事故引起PET扫描、MRI、fMRI、ERP、单细胞记录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PDP途径:平行分布加工途径,认知活动可以从网络的角度来理解,把象神经元一样的单元联结在一起。

联结主义:联结主义和神经网络并称平行分布加工途径。

平行加工、系列加工、节点知觉:使用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我们的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模式识别:对感觉刺激复杂排列的识别模板匹配理论:把一个刺激同一套模板,即存储在记忆中的一些特定的模式相比较,找到匹配最好的模板。

原型模型:把刺激同记忆中存储着的抽象的、理想化的模式或原型进行比较,无需十分精确区别性特征模型:对刺激的辨别是基于少量特征基础上的整体优先效应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是否与整体特征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知觉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会影响局部知觉。

受条件制约,会出现局部优先效应计算途径:既包含原型途径的成分,也包含区别性特征途径的成分,目的在于发展出一些基于计算机的理论。

自下而上加工讨论人们如何觉察孤立的客体,也称数据驱动或刺激驱动加工,强调刺激本身在模式识别中的重要性。

自上而下加工又称概念驱动加工同时性失认空间失认:可能由大脑顶叶损伤导致,加工日常空间环境方面有严重困难。

画对称物体对称性方面也有很大困难。

面孔失认:可能由大脑右侧颞叶损伤导致,对识别人的面孔的能力有严重困难。

认知神经科学考研题库答案

认知神经科学考研题库答案

认知神经科学考研题库答案认知神经科学考研题库答案认知神经科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意识等认知过程的一门学科。

对于考研生来说,熟悉和掌握认知神经科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备考过程中,做题是提高自己的一种有效方法。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提供一些认知神经科学考研题库的答案,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1. 什么是认知神经科学?答案: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它主要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和意识等认知过程,通过研究大脑的神经机制和认知行为来揭示人类思维的本质。

2.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行为实验、脑成像技术、神经生理学记录等。

行为实验是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行为反应来研究认知过程。

脑成像技术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等,可以实时观察大脑活动。

神经生理学记录则是通过记录神经元的电活动来研究认知过程。

3. 认知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有什么区别?答案:认知神经科学和心理学都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但它们的研究方法和角度有所不同。

心理学主要通过行为实验和心理测量等方法来研究认知过程,而认知神经科学则更加注重研究大脑的神经机制和认知行为之间的关系。

认知神经科学借助脑成像技术等工具,可以直接观察大脑活动,从而更加深入地研究人类思维的本质。

4. 认知神经科学对教育有什么启示?答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了解人类思维和学习的神经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

例如,研究发现,多感官融合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此外,认知神经科学还可以帮助教育者设计更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 认知神经科学对神经科学疾病的治疗有什么帮助?答案: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对神经科学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帮助。

通过研究大脑的神经机制,可以更好地理解神经科学疾病的发生机制,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课后习题】(第20章 认知神经科学)【圣才出品】

叶浩生《心理学通史》【课后习题】(第20章 认知神经科学)【圣才出品】

第20章认知神经科学课后习题和详解1.认知神经科学兴起的原因是什么?答: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两个学科领域发生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变革与发展。

一是“认知革命”。

另一是当代神经科学的产生发展。

大约30多年后,认知科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跨学科联姻,孕育出了一门新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交叉学科——认知神经科学。

(1)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与困惑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认知心理学家们开始反思自己的理论概念和研究路线,认知科学的核心学科分支——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发现许多问题都必须在人脑认知活动机制中寻求答案。

认知科学迫切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研究取向,需要有新的学科分支来促使认知机制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2)神经科学方兴未艾神经科学在过去三十年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

生物医学构像技术,尤其是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ET)和近期采用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可以更为直接地检查正常人认知过程的脑功能变化。

脑事件相关电位(ERP)、高分辨率脑电成像和脑磁图(EMG)等技术的使用为人脑认知功能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数据。

此外,细胞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新技术与新方法的采用也为研究人类认知障碍和动物认知行为的脑内细胞与分子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这些都使神经科学为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脑科学基础,认知科学的基础理论也正在迅速向神经科学靠近。

(3)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认知神经科学这一名词出自当代认知心理学之父米勒和割裂脑研究专家加扎里加之手。

其后,欧洲认知科学界由35位著名科学家组成的科学技术发展预测和评估委员会(FAST)经研究讨论,建议于1987-1988年间出版一套认知科学研究指南,倡导五个领域的研究工作:认知心理学、逻辑和语言学、认知神经科学、人----机接口和人工智能。

认知神经科学作为该系列出版物的第四卷于l991年出版,标志着认知神经科学在欧洲作为一门科学分支得到认可。

认知神经科学考试试题

认知神经科学考试试题

认知神经科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认知神经科学致力于研究的是:
a) 神经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学
b) 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
c)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d) 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研究
2. 下列哪个技术可以测量大脑活动的时空分布?
a)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b) 电生理技术
c) 脑电图 (EEG)
d) 脑磁图 (MEG)
3. "感知-认知-行动" 是下列哪个模型的基本组成部分?
a) 幸福感理论
b) 神经发展理论
c) 知觉行为循环模型
d)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处理模型
二、简答题
1. 简要解释认知神经科学的基本假设。

2. 请解释认知神经科学中的"神经可塑性"概念。

3. 简要阐述实践对认知神经科学的应用价值。

三、论述题
请选取以下两个题目中的一个进行论述:
1. 认知神经科学在解读学习与记忆过程中的作用。

2.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对临床神经疾病治疗的影响。

注意:根据你所选择的论述题目,自行设定小节,以论点逐步展开,结构清晰,论述有理有据。

附录部分
请在文章最后附上参考文献列表,格式可以使用 APA 或者 MLA 等学术引用格式。

以上就是认知神经科学考试试题,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祝你
考试顺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神经科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细胞机制与认知如果动作电位是全或无的,神经系统如何编码感觉刺激强度的差异?o张弛同学: 张弛同学根据p36页关于对神经元不应期的描述,在听觉系统对声音频率的敏感性被神经元的放电频率所限制。

张弛同学所以我的想法是神经元是由动作电位产生的频率来区别刺激强度的差异,这点在听觉系统上可以很好的解释.张弛同学刺耳的声音和微小的声音通过内耳蜗的毛细胞感受转化成相应频率的电信号传送给相应脑区,不同的声音转化后得到的电信号放电次数有着明显差异,图表可见p144o杨斐曈同学: 张弛同学就我所知道的知识,神经元通过动作电位传递信息,主要是通过频率不同来编码。

一般来说,刺激越强,频率越大;刺激越弱,频率越小。

听觉系统毛细胞编码在这一点上特别明显。

实际上触觉细胞、视觉细胞也都是这样。

但是,因为离子通道有绝对不应期,Na+通道会关闭,至少1ms,所以神经元放电频率撑死了是1000HZ,即每秒1000次。

但这显然不能完全编码。

这里不扯那些非线性编码的问题。

一个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换细胞!实际上有证据表明,刺激增强,反应的细胞也增多。

在听觉系统的编码里面就有一对互补的理论:频率说(如前)和地点说(即不同的细胞编码不同的频率)。

频率理论和地点理论算是编码的两种常见理论了o张峻华: 张弛同学仅仅依靠频率编码肯定不够用,况且神经系统工作时很难想像不是协同工作的。

张弛同学因此我认为频率编码之外,逻辑上一定有多个细胞、细胞集群联合编码,即使考虑离散的情况,基於每个细胞不同频率响应,排列组合一下,可资编码的内部表徵就很多了。

我的想法来自物体识别中祖母细胞vs集群编码。

离子通道的什么特性决定了它们只选择性的针对某种离子,如K+或者Na+?是通道的大小,其他原因还是共同作用的结果?o张弛同学:应该是共同作用的结果。

离子通道是由氨基酸链组成的多肽分子。

氨基酸链形成的三维结构将形成一个特定通道供离子通过同时,在离子通道中央孔区域的化学环境将帮助特定的离子穿过细胞膜,而对于其他离子,这样的环境则对于它们的穿膜运动是无效的。

p39o曹嫄同学:抛开书上所给的提示,离子通道我听说过的应该是门控理论和分子构像两种特异性的解释。

张弛同学其中我看到的后者好像只有针对于某一种有机分子(?)所谓“五瓣梅花”状的解释,所以可能普适性较差o杨斐曈同学:我看到的内容是一部分取决于氨基酸残基的排列,然后让整个通道特异构型。

Selectivity of K+ ions derives from the arrangement of amino acid residues that line the pore regions of the channels. Most potassium channels have four subunits that are arranged like the stave of a barrel to form a pore. 引自 Neuroscience: Exploring the braino张峻华: 我认为主要是分子构象的差异。

当然作为蛋白质更基础的一级、二级、三级结构都很重要,因为它们是构象的基础。

不同的构象造成了不同的分子运作机制。

张弛同学通道大小这个影响因素鄙人实在觉得不大靠谱。

形成三级结构、四级结构时候,多肽链之间依靠很弱的键,甚至连键都不是的化学力、物理力,多肽链之间很可能留着挺大的缝隙的。

张弛同学这是我的想法,除了教材,其他文献木有看。

既然突触电流产生的电位是递减的,那么位于神经元远端树突的传入如何能影响细胞的放电?o张弛同学:突出电流产生的递减的被动电位可以是去极化的或者是超极化的。

张弛同学去极化的被动电流可以在锋电位启动区激发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又将导致被动电流引起临近区域的去极化,这样不断的沿着轴突传递下去,从神经远端树突传入的信号就可以被传递到轴突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将刺激传到下一神经元。

张弛同学超极化的被动电流将抑制放电。

p29~p33如果神经递质系统的重摄取或者降解机制受损,那么突触后神经元的活动将出现怎样的结果?o张弛同学:我的想法是,如果神经递质被突出后神经元接触后没有被及时清除,会导致突触后膜上的感受器不断收到刺激,造成神经元不停的放电。

张弛同学(杨斐曈补充:A)神经递质除了对突触后膜有兴奋作用,有的还有抑制作用,除了不停放电还可能不停抑制;B) 重摄取是节约的表现哦~制造神经递质需要底物、能量什么的,总是不断产生新的是有困难的)张弛同学这样就使得神经系统的运转不随外界刺激而反应,失去了动作和调节的能力。

在这点上我觉得可以联系老师在课上提到过的癫痫病人脑放电异常来理解。

o曹嫄同学:癫痫病人和突触后膜降解功能失常联系在一起有点牵强,因为一方面我们知道“裂脑人”是治疗癫痫的一种诡异的有效方法==张弛同学另一方面这样操作应该不会对不同层级的突触功能造成影响。

所以这二者之间应该没有简单的对应关系。

药物如何调整脑内的化学递质以减轻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症状?o张弛同学:药物通过刺激神经递质的释放或者阻止其重摄取使得神经系统紊乱,例如安非他明可以增强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导致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张弛同学治疗药物可以通过受体化学物质的结合来组织神经递质的正常活动。

例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拮抗剂。

p45~46第三章神经解剖和发展不同类型皮质(如新皮质和旧皮质)的演化意义o张弛同学:大脑皮质分为新皮质、中间皮质和异质皮质。

异质皮质包含古皮质和旧皮质。

其中新皮质占到大脑皮质90%以上,p62张弛同学异质皮质包含海马结构、边缘脑等部分,是最古老的大脑皮质,其他低等动物同样拥有。

也就是所谓爬行动物脑的组织结构张弛同学中间皮质是另两者的中间过渡皮质张弛同学新皮质一般由六层组成,细胞高度特异化。

第四层通常是输入层,从丘脑及更远的皮质区域接受信息;第六层通常认为起到输出信息的作用,发出信息到丘脑,从而起到反馈的作用。

新皮层神经元的分层提供一个有效的方式将新皮层神经元的输入-输出联系组织在一起。

张弛同学新皮层是区别人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域,是尼人到智人阶段进化的产物,是想象力、辨别力和计算力的发源地。

而旧皮层则是从爬行动物那里继承的部分,控制着人的一些体能的、无意识的行为。

把皮质神经元组织成层状,而不是像皮质下结构中那样聚成神经核团的功能优势是什么?张弛同学: 新皮层通常接收层处于IV层, VI层被认为起到输出信息的作用。

张弛同学神经元的分层提供一个有效的方式将新皮层神经元的输入-输出联系组织在一起。

在新皮层内部,信息连续地从一个加工中心传递到另一个中心。

张弛同学例如在视觉系统,初级视觉皮质和二级及三级视觉区域之间的联系称为联络性或前馈联系,大部分来源于III层的细胞并终止于第IV层。

从加工晚期到早期阶段的反馈投射也很典型;这些投射起源于V和VI层的细胞,终止于I/II和VI层。

p61在演化过程中,大脑皮质哪个区域的尺寸增加最多?在这一脑区促进了人类的什么功能,而这一功能在动物中是简单的或缺失的。

o张弛同学: 张弛同学呃,怎么感觉跟第一题有些重复?应该就是新皮层把张弛同学具体来讲, 新皮质基本上是按枕、顶、颞、额叶这样的顺序发展的张弛同学额叶前区则是新皮质发展最晚的部分,在进化过程中它自动获得了特殊的结构和有利的地位,从而最终成为人类的最主要的特征和智力的机能定位区。

o张峻华同学: 张弛同学我觉得这题答案可以是额叶。

额叶比新皮层对於“区域”更加名副其实。

额叶赋予人类认知中最关键的抽象思维能力、计划能力等等。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感觉输入在到达皮质前都要经过丘脑?从感受器直接把信号传给初级感觉皮质不是更快因而更有效么?o张弛同学: 张弛同学这个问题书上提都没提,网上搜了一圈也没有讲到点的资料,我只能猜了张弛同学丘脑不仅中继初级感觉信息,它还与基底神经节、小脑、新皮质以及内侧颞叶建立了双向的信息传导,这些环路涉及很多重要的功能,张弛同学枕核是丘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它参与一些涉及多个皮质区域的综合功能, p70张弛同学如果输入信号不经汇总就直接发往相应初级感觉皮质,这样就失去了多个皮质共同参与响应刺激的机制,使得复杂的感官和行为难于形成。

o张峻华同学: 张弛同学这个题木有去翻书,但是印象中不是书上讲了就是老师提过,悲剧地我也忘了到底是什麽了。

张弛同学显然的一个理由是单独投射又浪费材料又占空间。

张弛同学另一个理由是进化论的。

生物一步步发展过来,CNS越高级的部份出现的越晚,没有皮层的时候就得指着中脑一类的落後设备了。

进化必定是路径依赖的,前面发展出的结构是後面的基础,so~历史继承。

张弛同学另一个理由是信号进入皮层前,丘脑先进行前期加工(相对於皮层的加工)、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为皮层发挥威力铺铺路。

丘脑是皮层的得力秘书~神马信息都让皮层处理,未免大材小用了~o曹嫄同学: 张弛同学前面杨斐瞳提到的“换细胞”应该就是在丘脑完成的,不过他提到的是频率编码,我看到的貌似是通路太长?张弛同学之前百度百科了一下说到了一种“丘觉”,我看了一下,觉得过于装神弄鬼,疑有伪科学之嫌。

尽管与前脑相比脑干相对较小,但它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结构。

选择其中一个,描述其解剖结构如何帮助它在脑中发挥作用。

o张弛同学: 张弛同学具体可见书上第73页关于脑干三个组成部分:中脑、脑桥和延髓的详细描述一旦人脑经过了发育的关键期并发育完全,损伤对其结构的影响就会比较小。

但是为什么在事故中失去了某躯体部位的成人会感觉到缺失的部位,为什么这一感觉会由其他躯体部位的刺激引发?o张弛同学: 张弛同学因为躯体感觉皮层中存在体感和皮质的对应定位和拓扑映射,所以身体相邻区域一起使用的时候常常临近的脑区也在同时反应张弛同学当某个躯体部位缺失时,其对应的大脑皮质失去了来自躯体的刺激。

那么其周围的皮质将填充这块“沉默”的区域并接管它张弛同学所以当接管该区域的相邻区域对应的躯体部位收到刺激时,该区域会同时唤起对缺失躯体部位的知觉,这样的现象称为“幻肢感觉”,p87-88o张峻华同学: 张弛同学一个小建议,身体相邻区域一起使用的时候常常临近的脑区也在同时反应不准确,书上给的说法是:拓扑地形图反映了身体相邻部份经常一起使用的事实。

深以为精准。

专业小提琴家可能有更大的脑区用于手和手指的体感加工。

这些人是生来就有更多皮质用于体感加工吗?动物中的哪些证据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这种形式可塑性的研究结果?o张弛同学: 张弛同学不是的,相当强度的训练可以导致成人大脑的改变。

音乐家一般从一生的早期就开始训练,因此他们的手指比普通人灵活得多,为此大脑使用更大的皮质区域来表征他们的手指感觉张弛同学动物实验不知道。

倒是书上有一箩筐人体实验。

p89o谭庆棱同学, 张弛同学有个猫的实验,是把刚生下来的小猫咪扔到只有vertical bar 的环境中,然后小猫咪的V1的神经元的感受野大多是竖直朝向的第四章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所有科学领域的进展都依赖于新技术和方法学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