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2023年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2023年司法考试《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1. 宗法制2. 编敕3. 朝贡贸易4. 地丁合一5. 三三制参考答案:1.宗法制是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与国家制度相结合,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
周初系统地确立了宗法制。
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而受封的诸侯对天子是为小宗,但在本诸侯国则为大宗,以下的卿大夫同理。
对于异姓贵族,通过联姻也纳入宗法关系。
全国上下以周天子为核心,由血缘亲疏不同形成了竞相拱卫的等级体制。
2.编敕是宋代编纂历年所颁敕文的立法活动,由此所产生的敕文集也称编敕。
编敕属于一般法,具有普遍适用的效力。
3.朝贡贸易是明朝官方允许的一种对外贸易,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政治性贸易。
通商国家要受明朝的册封.经明廷发给朝贡“勘合”方可来华朝贡,同时允许附带与中国商人贸易,这一阻碍海外贸易的落后制度始终被明坚持。
4.地丁合一是雍正年间,在全国推行“摊丁入地”的赋役改革,即以省为单位,将已固定的丁银数额平摊至田赋银之上,使丁银成为田赋银的附加税。
丁银的征收与田赋银的征收完全合一。
总称“地丁银”,也被称作为“地丁合一”。
地丁合一制完成了唐两税法以来赋役合并的演化,是中国赋役制度的重大进展,对社会经济的进展有肯定意义。
5.三三制是为团结各阶层人民参与抗战,抗日依据地的施政纲领规定,在政权建立中贯彻“三三制”的原则,即在抗日政权中,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农夫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简答题1.“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是什么?2.简述清末修律的指导思想。
3.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
4.简述战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
5.简述《大元通制》。
6.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的特种刑事法庭。
参考答案:1.《晋律》第一次将之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封建礼制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的远近关系,共有五等,即“五服”制。
司法卷一: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司法卷一: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1、名词解释《易笞条例》正确答案:是北洋政府为恢复封建刑罚制度而颁行的法律。
其规定以笞刑取代应处3个月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或罚金100元以下的刑罚。
刑期一日折笞二下。
2、单选(江南博哥)秦代经常使用"髡"、"耐"、"完"等耻辱刑,其中剃光犯人头发的耻辱刑指:()A.耐B.髡C.完D.鬓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代的刑罚。
秦时经常使用"髡"、"耐"、"完"等耻辱刑作为徒刑的附加刑。
"髡"是指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鬓毛;"耐"与"完"是一刑二称,指仅剃去胡须和鬓毛,而保留犯人的头发。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
3、名词解释非终、惟终正确答案:非终即偶犯,惟终即惯犯。
西周在定罪量刑时对上述情况加以区别,对故意犯罪和惯犯从严处罚,对过失犯罪和偶犯从轻处罚。
4、多选清朝法律关于契约规定的特点是()。
A.在契约上需注明“典”或“卖”B.典当契约可以免纳契税C.典当契约必须缴纳契税D.买卖契约必须缴纳契税E.明确不动产典当回赎年限正确答案:A, B, D, E5、填空题汉初刘邦命萧何制定《()》。
正确答案:九章律6、名词解释会审公廨正确答案:又称会审公堂,是英美列强强迫清政府在租界设立的特殊司法审判机关,实际由外国人控制,主要负责华洋混合案件的审理。
7、名词解释“哭庙案”正确答案:是清初为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打击江南士大夫集团而兴起的大狱。
苏州秀才为抗议县官贪酷,借顺治皇帝去世之机,聚集在文庙哭诉。
这一举动被指斥为“震惊先帝之灵”,凡哭庙的秀才全部被处死。
8、单选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A.夏B.商C.周D.秦正确答案:A9、多选汉朝把对被告人进行审讯和判决称作()。
A、鞫狱B、传复C、读鞫D、断狱正确答案:A, D10、单选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第一届政府得以成立的法律基础是心产()。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完整版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中国法最早的一个主要形式是战争中的______________。
2、西周中期,穆王命吕侯制作了《______________》。
3、春秋时期,楚国的最高司法官称为______________。
4、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改法为律”。
5、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大量的记载秦法律令的竹简是在__________年发现的。
6、汉代规定:“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______________”。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____________省制,作为中央中枢机构。
8、唐朝给授农民土地的法律称为______________。
9、金太祖建国之初,在法制上主要采用女真_____________法,而无成文法。
10、元朝设置______________,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11、明朝简化税制“____________法”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12、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合称“__________”,使监察机构一体化。
13、《资政新篇》是______提出的带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的太平天国后期纲领性文件。
14、1906年,清政府制度了《__________》,就大理院和京师审判组织加以规定。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为______________制。
16、北洋政府奉行______________应先于普通法原则。
17、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在形式上实行______________级立法体制。
18、1934年1月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同______________巩固地联合”的内容。
19、抗日民主政权保障人权条例规定,除______________以外,任何机关团体不得进行逮捕、审问、死刑。
20、解放战争后期,人民审判机构的体制不断完善,审判机构一律改称______________。
《中国法制史》试卷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试卷班级_ _____ 姓名_ _ 得分________________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秦朝实行犯罪连坐,一人犯罪,受到株连的有亲属、_邻里___以及上下级官员。
2.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大陆法系的法律体系,其成文法汇编一起,通称为_________六法全书__________。
3.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________《钦定宪法大纲》_______。
4.宋朝为了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广泛应用_____敕______和例。
5.____马锡五审判方式__________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审判方式的改革。
6.清朝末年主持法制改革工作的人是_____沈家本________。
7.后世把晋律和张斐、杜预所作的律疏统称为“____张杜律________”。
8.人民调解制度的主要形式,有 ____民间自行调解____、群众团体调解、政府调解、司法机关调解四种。
9.国民党政权的法律体系简称为___六法全书_____________。
10.夏代的刑事法律规范泛称为______禹刑__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左传。
昭公六年》上记载:“(B)有乱政,而作禺刑”。
A.周B.夏C.商D.秦2.秦汉时中央一级司法机关叫(B)。
A.司法参军 B.廷尉 C.大理 D.司隶校尉3.唐律规定死刑方式为两种,即绞,和(D)。
A.醢 B.弃市 C.凌迟 D.斩4.汉代臣下若对法令持有异议或对统治措施心怀不满虽口未声言,仍构成(A)罪。
A.腹诽 B.不敬 C.不道 D.诽谤5.秦朝建立以后,继续推行先秦(B)思想,制定乐一套严密的法律制度。
A.儒家的礼治 B.法家的法治 C.道家的无为 D.儒家的德治6.(C)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刊版印刷发行的法典。
A.《唐律疏议》 B.《大清律例》 C.《宋刑统》D.《大明律》7.最早实行废肉刑的是(A)。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第一节:古代中国法制的起源与发展一、古代中国法制的起源1.请简述古代中国法制的起源是如何发展的?古代中国法制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部落社会。
在部落社会中,人们通过习俗和规则来维持社会秩序。
随着社会的演进,人们逐渐根据实际需要和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形成了初步的法制体系。
随着王国的兴起,各国在法律制度上逐渐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管理,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法规体系。
二、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制度1.在封建社会时期,哪些法律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封建社会时期,以下法律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家族法:以家族和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法律规范。
•家法:以家族为单位,通过家族族长或族规来管理家庭内事务。
•刑法:对于犯罪行为和刑罚进行规范和制度化。
•土地法:对土地的使用、转让和继承等进行规定。
•官僚制度:规定了官员的任免、权力范围和责任等方面。
三、近代中国法制的变革与创新1.近代中国法制的变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近代中国法制的变革与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户口制度的建立:明确每个人的身份和居住地,为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提供便利。
•宪法的出现:确立国家权力机构的组织方式和职权范围,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新刑法的制定: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为目标,对犯罪行为和刑罚进行规定。
•民法典的编纂:对个人、家庭和财产等方面的权益进行规范和保护。
•法院系统的建立:确保司法独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第二节: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一、重要事件1.辛亥革命对中国法制史的影响是什么?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中国法制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实现了中国的政治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制度,实行了宪政、议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改革,为现代法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重要人物1.请列举三位对中国法制史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并简要描述其贡献。
•汉高祖刘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汉朝,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促进了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完整版)中国法制史题目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政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政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1.传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是()。
A.蚩尤B.皋陶C.共工D.黄帝2.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
A.夏B.商C.周D.秦3.夏朝法律的总称是()。
A.肉刑B.夏政C.禹刑D.五刑4.夏朝中央最高司法官叫()。
A.蒙士B.大理C.大司寇D.小司寇5.夏启夺取政权后将所征服的地域划分为()。
A.九牧B.九州C.九鼎D.九洲6.最早出现的军法出现在()。
A.《礼记.王制》B.《左传》C.《尚书.甘誓》D.《尚书.汤誓》7.夏启作为夏朝第一个帝王,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确立了()。
A.王位世袭制B.皇帝世袭制C.爵位世袭制D.总通世袭制8.我国首次制定赎刑是在()。
A.夏B.商C.西周D.秦朝9.“禹刑”最先见于()。
A.《史记》B.《左传》C.《尚书》D.《竹书记年》10.夏朝的“五刑”有墨、劓、膑、宫和()。
A.罚金B.杀C.鞭刑D.徒刑11.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
A.圜土B.夏台C.畿内D.社12.夏朝法的主要形式是假借天意发布的()。
A.王命B.天命C.禹刑D.礼仪13.《五刑》又称为()。
A.汤刑B.甫刑C.赎刑D.正刑14.关于《五刑》的起源,最早见于()。
A.《尚书.大传》B.《尚书.尧典》C.《尚书.甘誓》D.《尚书.汤誓》15.“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
A.习惯B.战争动员令C.祭祀D.礼仪16.炮烙之刑出现于()。
A.夏朝B.西周C.春秋D.商朝17.商朝假托天意断罪、具有一定司法权的人是()。
A.商王B.贵族C.卜者D.掌戮18.商朝已较通行的古老的五刑是( )。
A.孥戮、劓殄、炮烙、剖心、人殉B.断手、刖、劓、宫、大辟C.墨、劓、刖、宫、大辟D.醢、脯、劓、墨、大辟19.商朝法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点是()。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A.夏B.商C.周D.秦2、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A、圜土B、夏台C、畿内D、社3.商朝已较通行的古老的五刑是A.孥戮、劓殄、炮烙、剖心、人殉B.断手、刖、劓、宫、大辟C.墨、劓、刖、宫、大辟D.醢、脯、劓、墨、大辟4、西周时期,法官在审讯中要察言观色,注意当事人的表情,这种审讯方法被称为A、五刑B、五听C、五行D、九刑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是A、竹刑B、法经C、宪令D、大府之宪6.汉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和A.具律B.盗律C.杂律D.厩律7、凌迟刑作为法定刑始于A、宋B、清C、唐D、明8、在汉朝,由秦的“课”发展而来的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称为A、律B、令C、科D、比9、三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是A、“拨乱之政,以刑为先”B、“拨乱之政,以礼为先”C、“拨乱之政,以德为先”D、“拨乱之政,以律为先”10.将新律之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两篇的律典是A.九章律B.晋律C.北魏律D.北齐律11.隋朝的律有开皇律和A.大律B.泰始律C.武德律D.大业律12.唐律中大致相当于现今刑法总则篇的是A.名例B.刑名C.法例D.具律13.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规定于A.北齐律 B.晋律 C.唐律疏议 D.开皇律14.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A.不孝 B.恶逆 C. 大不敬 D.不义15.充军作为正式刑名,始自A.宋朝 B.明朗 C.清朝 D.元朝16.明代中央的审判机关是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御史台17、大明律共有A、6篇B、7篇C、9篇D、12篇18.清朝特别创立的刑罚有A.发遣 B.充军 C.枷号 D.刺字19.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是A.大清律集解附例 B.大清律例C.大清新刑律 D.大清会典20、元朝类似前代大理寺的中央审判机关是A、刑部B、在宗正府C、宣政院D、审刑院21.太平天国的刑罚简单而残酷,包括A.笞、杖、死刑B.廷杖、死刑C.发遣、充军、死刑D.枷、杖、死刑22、中国近代第一部专门的刑法典是A、大清现行刑律B、大清新刑律C、暂行新刑律D、中华民国刑法23、中国近代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的文献是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宪法24.大清民律草案仿照的是A.法国式民法B.德国式民法C.英国式民法D.美国式民法25.首次规定废除帝制、确立共和制的立法是A.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C.“天坛宪草” D.“贿选宪法”26.北洋政府的刑法典是A.暂行新刑律B.暂行刑律C.中华民国刑法D.暂行现行刑律27.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体系中,所占比重很大、地位极隆的是A.民法B.刑法C.诉讼法D.行政法28.南京国民政府实施时间最长的宪法性文件是A.中华民国宪法 B.“五.五宪草”C.训政纲领 D.训政时期约法29.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党中央 B.参议会 C.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D.人民代表会议30、抗日战争初期各抗日根据地一般在名义上实行三级三审制,其第三审级为A、县地方法院B、边区高等法院C、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D、省裁判部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一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商朝的肉刑有 ;A.墨B.劓C.刖D.宫E.笞2.九章律在法经基础上增加 ;A.兴律B.厩律C.盗律D.贼律E.户律3.唐律所规定的五刑包括 ;A.笞刑B.杖刑C.徒刑D.流刑E.死刑4.明初“刑乱国用重典”的内容包括A.“重典治史” B.镇压“犯上作乱” C.德主刑辅D.治乱世用重典 E.推行法治5、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目包括A、总则B、债权C、特权D、亲属E、继承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禹刑2、公室告3、义绝4、资政院5、井冈山土地法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简述“重罪十条”;2.简述“八议”入律;3.“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是什么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试述汉朝刑事立法指导思想;2.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禹刑:传说为夏朝法律的总称;1分大抵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具体内容无可详考2分2、公室告:秦律规定允许告官的案件,如贼杀伤、盗他人财物;1.5分凡公室告,官府应予受理;1.5分3、议绝:1唐律规定:在夫妻一方对另一方或其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或双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有殴打、通奸、杀伤等情况下,经官府判决强制解除婚姻关系;2分2不执行判决者徒一年;1分4、资政院:1资政院章程规定其宗旨是“取决公论,预立上下议院基础;”1分2实际上是清政府用以装潢门面的御用机构;1分31907年筹建;1分5、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颁行的土地法规1分;规定:没收一切土地,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但所有权属于政府2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1.简述“重罪十条”北齐律中规定的十种重大犯罪;2分即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每二种1分2.简述“八议”入律;1魏新律将周礼中的“八辟”,改为“八议”,首次入律;2“八议”指作八类人犯罪,依法可以享有免刑或减刑的规定;3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3.“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是什么晋律第一次将之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封建礼制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的远近关系,共有五等,即“五服”制;按五服制的标准,愈亲近者,卑犯尊,处罚越重;尊犯卑,处罚越轻;愈疏远者,卑犯尊,处罚较亲近者为轻;尊犯卑,处罚较近者为重;这一原则使法律成为“峻礼教之防”的工具,从而确立了后世法定亲等制度;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1.试述汉朝刑事立法指导思想;约法省禁是汉初的立法指导思想,2分德刑并用是汉武帝以后的立法指导思想;3分顺天行刑,是指判处死刑者一般要在霜降以后执行;3分理论分析较好者;2分2.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及意义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是,试图从各个方面限制和防范袁世凯的复辟,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其中包括:第一,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防总统之独裁”;其二,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加强国会对总统的监督;其三,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以防袁世凯随意撕毁约法;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文献,其主流是好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有局限性,其旨在约束反革命力量,却又拱手交出政权,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没有充分地发动群众,因而最终被袁世凯所背弃;。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习题集及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奴隶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我国奴隶社会法律规范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
2、宗法制度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为纽带、以()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3、据商代资料,商代中期以后,主要是实行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并出现了()继承制。
二、判断题1、夏礼和殷礼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以神为核心。
()2、中国法起源于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与妥协。
()3、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礼起源于原始氏族的祭祀活动。
()三、简答题: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
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第二章中国奴隶社会的立法一、填空题1、春秋时期正式公布的成文法有郑国()、晋国()和邓析的竹刑。
2、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正式公布的成文法典,是郑子产所铸的()。
3、第一次礼法之争的焦点是为国以礼还是()的问题。
二、名词解释1、铸刑书2、铸刑鼎3、竹刑三、简答题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
第三章中国奴隶制时代的法律制度分论一、判断1、所谓“三不去”包括有所取无所归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2、三不去制度的立法精神,是为了保护妇女的权益。
()3、奴隶制五刑包括自由刑。
()4、西周的民本思想是以人为本。
()二、名词解释1、以德配天2、明德慎罚3、出礼入刑4、五刑5、六礼6、同姓不婚7、五过之疵8、五声听狱讼三、简答题1、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2、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3、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
4、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中国奴隶制时代重要法制人物点评简答题1、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2、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第五章中国封建制法概述一、填空题1、礼与法的关系问题的实质,是儒家所提倡的()法律规范与法家所倡导的()法律规范的矛盾与协调问题。
2、西汉时代的“引经决狱”打开了法律儒家化的开端,东汉时代的以经注律开辟了法律儒家化的新途径,魏晋时代的()完成了法律儒家化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
A.夏
B.商
C.周
D.秦
2、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
A、圜土
B、夏台
C、畿内
D、社
3.商朝已较通行的古老的五刑是( )
A.孥戮、劓殄、炮烙、剖心、人殉
B.断手、刖、劓、宫、大辟
C.墨、劓、刖、宫、大辟
D.醢、脯、劓、墨、大辟
4、西周时期,法官在审讯中要察言观色,注意当事人的表情,这种审讯方法被称为()
A、五刑
B、五听
C、五行
D、九刑
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是()
A、竹刑
B、《法经》
C、《宪令》
D、《大府之宪》
6.汉《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和( )
A.《具律》
B.《盗律》
C.《杂律》
D.《厩律》
7、凌迟刑作为法定刑始于()
A、宋
B、清
C、唐
D、明
8、在汉朝,由秦的“课”发展而来的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单行法规称为()
A、律
B、令
C、科
D、比
9、三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是()
A、“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B、“拨乱之政,以礼为先”
C、“拨乱之政,以德为先”
D、“拨乱之政,以律为先”
10.将《新律》之《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两篇的律典是( )
A.《九章律》
B.《晋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11.隋朝的律有《开皇律》和( )
A.《大律》
B.《泰始律》
C.《武德律》
D.《大业律》
12.唐律中大致相当于现今刑法总则篇的是( )
A.《名例》
B.《刑名》
C.《法例》
D.《具律》
13.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规定于()
A.《北齐律》 B.《晋律》 C.《唐律疏议》 D.《开皇律》
14.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
A.不孝 B.恶逆 C. 大不敬 D.不义
15.充军作为正式刑名,始自()
A.宋朝 B.明朗 C.清朝 D.元朝
16.明代中央的审判机关是()
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御史台
17、《大明律》共有()
A、6篇
B、7篇
C、9篇
D、12篇
18.清朝特别创立的刑罚有()
A.发遣 B.充军 C.枷号 D.刺字
19.中国历史上最后一部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典是()A.《大清律集解附例》 B.《大清律例》
C.《大清新刑律》 D.《大清会典》
20、元朝类似前代大理寺的中央审判机关是()
A、刑部
B、在宗正府
C、宣政院
D、审刑院
21.太平天国的刑罚简单而残酷,包括( )
A.笞、杖、死刑
B.廷杖、死刑
C.发遣、充军、死刑
D.枷、杖、死刑
22、中国近代第一部专门的刑法典是()
A、《大清现行刑律》
B、《大清新刑律》
C、《暂行新刑律》
D、《中华民国刑法》
23、中国近代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的文献是()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
24.《大清民律草案》仿照的是( )
A.法国式民法
B.德国式民法
C.英国式民法
D.美国式民法
25.首次规定废除帝制、确立共和制的立法是()
A.《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C.“天坛宪草” D.“贿选宪法”
26.北洋政府的刑法典是( )
A.《暂行新刑律》
B.《暂行刑律》
C.《中华民国刑法》
D.《暂行现行刑律》
27.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体系中,所占比重很大、地位极隆的是( )
A.民法
B.刑法
C.诉讼法
D.行政法
28.南京国民政府实施时间最长的宪法性文件是()
A.《中华民国宪法》 B.“五.五宪草”
C.《训政纲领》 D.《训政时期约法》
29.抗日民主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党中央 B.参议会 C.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 D.人民代表会议
30、抗日战争初期各抗日根据地一般在名义上实行三级三审制,其第三审级为()
A、县地方法院
B、边区高等法院
C、南京国民政府最高法院
D、省裁判部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一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商朝的肉刑有()。
A.墨
B.劓
C.刖
D.宫
E.笞
2.《九章律》在《法经》基础上增加()。
A.兴律
B.厩律
C.盗律
D.贼律
E.户律
3.唐律所规定的五刑包括()。
A.笞刑
B.杖刑
C.徒刑
D.流刑
E.死刑
4.明初“刑乱国用重典”的内容包括()
A.“重典治史” B.镇压“犯上作乱” C.德主刑辅D.治乱世用重典 E.推行法治
5、《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目包括()
A、总则
B、债权
C、特权
D、亲属
E、继承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禹刑
2、公室告
3、义绝
4、资政院
5、《井冈山土地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重罪十条”。
2.简述“八议”入律。
3.“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是什么?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汉朝刑事立法指导思想。
2.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禹刑:传说为夏朝法律的总称。
(1分)大抵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具体内容无可详考(2分)
2、公室告:秦律规定允许告官的案件,如贼杀伤、盗他人财物。
(1.5分)凡公室告,官府应予受理。
(1.5分)
3、议绝:(1)唐律规定:在夫妻一方对另一方或其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或双方一定范围内的亲属有殴打、通奸、杀伤等情况下,经官府判决强制解除婚姻关系。
(2分)
(2)不执行判决者徒一年。
(1分)
4、资政院:(1)《资政院章程》规定其宗旨是“取决公论,预立上下议院基础。
”(1分)
(2)实际上是清政府用以装潢门面的御用机构。
(1分)
(3)1907年筹建。
(1分)
5、《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颁行的土地法规(1分);规定:没收一切土地,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但所有权属于政府(2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1.简述“重罪十条”
北齐律中规定的十种重大犯罪。
(2分)即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内乱。
(每二种1分)
2.简述“八议”入律。
(1)魏《新律》将《周礼》中的“八辟”,改为“八议”,首次入律。
(2)“八议”指作八类人犯罪,依法可以享有免刑或减刑的规定。
(3)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3.“准五服以制罪”的原则是什么?
《晋律》第一次将之列入律典,作为定罪量刑的原则。
封建礼制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的远近关系,共有五等,即“五服”制。
按五服制的标准,愈亲近者,卑犯尊,处罚越重;尊犯卑,处罚越轻。
愈疏远者,卑犯尊,处罚较亲近者为轻;尊犯卑,处罚较近者为重。
这一原则使法律成为“峻礼教之防”的工具,从而确立了后世法定亲等制度。
五、论述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试述汉朝刑事立法指导思想。
约法省禁是汉初的立法指导思想,(2分)德刑并用是汉武帝以后的立法指导思想。
(3分)顺天行刑,是指判处死刑者一般要在霜降以后执行。
(3分)理论分析较好者。
(2分)
2.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及意义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是,试图从各个方面限制和防范袁世凯的复辟,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
其中包括:第一,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以“防总统之独裁”;其二,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加强国会对总统的监督;其三,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以防袁世凯随意撕毁约法。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文献,其主流是好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有局限性,其旨在约束反革命力量,却又拱手交出政权,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没有充分地发动群众,因而最终被袁世凯所背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