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大一普通地质学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成、结构和演变过程的科学,作为一门广泛的学科,大一学生通常会接触到一些基础的地质知识。
本文将对大一普通地质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岩石与矿物、地质作用等内容。
一、地球的形成与演化1.大爆炸理论:宇宙大爆炸是地球宇宙形成的起点,它导致了宇宙的膨胀和冷却。
2.行星形成理论:地球是由星云中的气体和尘埃经过一系列过程逐渐凝聚形成的。
3.地球的分化: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分别由不同成分和物质组成。
4.地球的演化过程:包括原始大气的形成、水的起源、生命的出现以及地质事件的发展。
二、岩石与矿物1.岩石的分类: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每种岩石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火成岩:由地下岩浆冷却凝固而成,包括侵入岩和喷发岩两大类。
3.沉积岩:由碎屑岩、化学沉积岩和有机质岩等组成,形成过程包括物理和化学的沉积作用。
4.变质岩: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包括片麻岩、页岩和大理岩等。
5.矿物的特征:矿物是由确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组成的固体物质,具有特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三、地质作用1.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外部的构造和变形,包括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
2.地质力学:研究岩石的应力、应变和变形等力学行为,包括岩石的断裂和褶皱形成。
3.地貌地质学:研究地表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包括风蚀、水蚀和冰蚀等地质作用。
4.环境地质学: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地质灾害的预防控制,包括地质灾害的分析和评估。
综上所述,地质学是一门涵盖广泛内容的学科,大一学生在学习中需要了解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岩石与矿物以及地质作用等基础知识。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可以对地球的奥秘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地质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地球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入,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
2. 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岩石组成的薄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外部圈层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由多种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大气圈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据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二、岩石学基础1. 岩石的分类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岩浆岩岩浆岩的形成: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
岩浆是来自地球内部的高温、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当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火山岩),如玄武岩;当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正长石、斜长石)、云母(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辉石等。
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例如,全晶质结构(矿物全部结晶)、半晶质结构(部分结晶部分为玻璃质)、玻璃质结构(未结晶);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小相近)、不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小差异明显)等。
地质学知识点

地质学主要知识点地质学概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质学的特点是什么?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灾变论与均变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地质学发展史各个时期的若干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地球的基本特征1、重点名词解释:地热增温级或地热梯度、地磁反转,克拉克值或元素丰度,岩石圈、地质作用、第四纪、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或同位素地质年代、化石、标准化石2. 简述重力异常在找矿中如何运用?3、全球地热资源的主要分布区。
4. 地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或重要性?5. 简述地震波的类型及其特点?6、简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及其主要不连续面。
7、地壳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哪些?8、地壳的类型及其特点。
9、地质作用的类型及其主要能量来源。
10、地质年代表中的一些重要时间界限和显生宙重点主要“代”的具体名称及其英文代码及其生物演化中的标志性事件?11、如何理解判断相对地质年代几个理论基础?矿物名词解释:矿物与岩石、晶面条纹、矿物的类质同像与同质多像,假化石、自色,他色,假色,条痕、硬度与摩氏硬度计、解理与断口,荧光与磷光1.区别常见晶质体与非晶质体;2. 晶体种类。
结晶习性及其类型,并举例。
矿物的主要集合形态包括哪些?矿物的光学性质可以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运用你所学的矿物知识,描述你所熟悉的任三种矿物。
矿物的光泽包括哪几类?解理的等级划分包括哪几类?断口的主要类型。
沉积岩名词解释:沉积岩、风化壳、胶结作用,火山碎屑岩,原生结核,后生结核,粒度,碎屑岩论述沉积岩的主要形成作用。
风化作用的主要类型。
简述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哪些?简述风化壳的类型。
图示残积物的垂直结构。
沉积岩的结构包括几种?区别砾、砂、粉砂、粘土的粒度范围。
沉积岩的构造的主要类型。
层理的形态分类包括哪些?10.沉积岩分为哪三大类,(碎屑岩,粘土岩,化学岩和生物化学岩)并列举2种相应岩石进行简要描述。
11、常见的层面构造包括哪几种?火成岩名称解释:火成岩,岩浆、岩浆作用,活火山与死火山,温泉、岩墙、鲍文反应系列,原生矿物与次生矿物岩浆或火成岩按SiO2含量如何分类?火山活动的分类。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地质学中几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组成,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矿物组成,地壳则由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构成。
2.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被分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和相互碰撞的方式在地球上形成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解释地震带、火山带和大陆漂移等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岩石类型:地质学中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深部熔融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和玄武岩;沉积岩是由风化和侵蚀作用造成的碎屑物质沉积、压实和胶结形成的,如砂岩和煤;变质岩则是由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变化形成的,如片麻岩和大理岩。
4.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学家通过研究不同岩层中的化石和地层特征来划分地质时间。
地质时间尺度分为多个层次,包括以地质年代为单位的区域、国际和全球地层年代。
5. 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质记录的研究,揭示了地球亿万年来的演化历史。
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经历了地壳的形成、地球的冷却、地质力学作用和生物进化等多个阶段。
地球演化历史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和预测地球的未来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上是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我们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岩石类型、地质演化历史和地质时间提供了基础。
地质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还有助于我们预测自然灾害、探索地下资源和保护环境。
如有需要,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以上知识点,并进一步探索地质学的其他领域。
地质相关知识点总结

地质相关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构造、地球内部和地表现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包括地球内部和地球表层的质地、结构、构造和天然资源等。
地质学是理解地球演化过程和自然资源变迁规律的基础学科,为矿产资源勘查、自然灾害预测、环境保护、地质工程设计等方面提供基础支撑。
地质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地球内部结构、地表地貌、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等内容。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1.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是地质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三层结构。
地核是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的,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温度和压力非常高,为地球产生磁场的重要原因。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层,由具有类似于岩石的硅和氧化铁等矿物组成,是地球热量的主要来源,对地球表层的构造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地壳是地球表层的结构,厚度约为30-70公里不等,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其主要组成为硅和氧化铝等矿物,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载体。
2. 地表地貌地表地貌是地表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地表地貌可以分为陆地地貌和水体地貌两大类。
陆地地貌包括高山、平原、丘陵等形态,其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活动、风化、水流侵蚀和人类活动等因素。
水体地貌主要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水体形态,其形成原因主要为地球内部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
3. 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的产生、组分及结构、性质及变质等方面的学科。
岩石是地壳中的矿物质的组合体,按其形成过程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
火成岩是在地球内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岩浆凝固而成的岩石,主要包括花岗岩、玄武岩等。
沉积岩是由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砂岩、页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火成岩、沉积岩在地壳内部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主要包括片岩、片麻岩等。
4. 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岩石层序、分布规律、古地理、古气候和地质历史等方面的学科。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涵盖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演化历史以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
对于想要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洋葱”,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的薄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一般在 30 至 70 千米之间;而海洋地壳则较薄,通常只有 5 至 10 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 2800 千米。
地幔的物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具有一定的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极高,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区域。
二、岩石的类型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当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出地表,冷却迅速,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比如玄武岩;如果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沉积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还可能保存着古代生物的遗迹。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例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会变成大理岩,页岩会变成板岩。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在各种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岩石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褶皱,一般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往往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是岩石在强大的压力或张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
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四、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地质学基础知识汇总

地质学基础知识1.1地球及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由于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3、内力地质作用:作用于整个地壳和岩石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身的称为内力地质作用。
4、外力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表面,能源来自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5、内力地质作用又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
6、外力地质作用又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组成物质发生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水平运动(造山、沿球体平面沿切线方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70km)中源地震,范围(7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1.2岩浆作用和火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少量金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用: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3、岩浆作用分为:喷出作用、侵入作用。
4、火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入岩。
5、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6、程度分火山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心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气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石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火山锥、岩钟、岩熔流。
2、三大岩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二部分》倾入作用与倾入岩1、倾入作用: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入周围岩石,而未达到地表。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地球历史以及地球内外部作用和变动规律的科学。
作为大一地质学的学习者,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础知识点。
以下是对地质学基础知识的总结。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结构。
地壳是最外层,分为洲际壳和洋壳。
洲际壳厚度较大,岩石种类多样;洋壳较薄,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包括软流圈和上、下地幔。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由铁镍合金构成。
二、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球外部由多个大块(板块)组成,板块间存在相对运动。
板块边界上,发生地震、火山、构造活动集中。
有三种主要类型的板块边界:板内边界、板块边界和板块消失边界。
三、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岩石起源、组成、结构和演化的学科。
根据岩石的成因、构造和组成,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沉积岩是由地层堆积作用形成的,如砂岩、泥岩;变质岩是由高温高压作用下的岩石变质形成的,如片麻岩、大理岩。
四、地质年代学地质年代学是研究地球历史的顺序和地层年代的学科。
主要通过地层、化石以及放射性同位素等方法确定地质年代,划分地质时代。
地质年代划分为年代、界、统等不同的级别。
五、地貌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与地貌特征的科学。
地貌包括高山、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是地质过程的结果。
地质力学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地貌形成的两个主要因素。
六、地震学地震学是研究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震现象的科学。
地震是地壳中岩石运动的结果。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体波和面波,按震源分为深源震和浅源震。
七、火山学火山学研究火山爆发和火山喷发物的产生与活动。
火山是地球表面岩浆喷发的通道和出口,喷发物包括岩浆、火山灰、火山熔岩等。
火山活动可分为喷发、爆发和休眠等阶段。
八、矿产资源学矿产资源学研究地球内有用矿产的分布、产生和利用。
矿产资源可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如铁、铜、钼是金属矿产,煤、石油是非金属矿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简述 Tissot 和 Welte 三角图解的石油分类原则及类型分类采用三角图,以烷烃、环烷烃、芳烃+N、S、O 化合物作为三角图解的三个端元。
所用参数是原油中沸点>210℃馏分的分析数据。
Welte 三角图解分为六种类型:芳香—沥青型,芳香—中间型,芳烃—
环烷型,石蜡--环烷型,石蜡型,环烷型。
2、天然气分类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
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气藏气、气顶气、凝析气。
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3、石油地质学研究进展近几十年来,石油地质学无论在基本理论、勘探方法和分析
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新的进展。
①生油理论上初步揭示了陆相生油和海相生
油的本质对陆相沉积盆地中有机质的丰度演化阶段、转化效率,源对比等方面都有了显著
的进展。
②油气田形成方面,建立了陆相盆地中油源区控制油气分布的理论。
③板块构造
理论研究含油气盆地类型及演化,指导了油气勘探。
④地震地层学(区域地震地层学含层
序地震地层学与储层地震地层学含开发地震学)的应用。
⑤储层评价技术的系统研究。
⑥
有机地球化学的应用。
⑦数学地质和计算机的应用正在促使石油地质学发生深刻的革命。
⑧石油地质学原理从静态向动态、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
⑨在勘探方法上,采用了
综合勘探方法:重磁、电、地震、参数井等综合勘探。
发展了以前的单纯的构造条件找油。
⑩室内分析技术的发展丰富了生油理论、油气藏形成理论。
特别是有机质的成熟度分析发
展很快。
4、在盆地、区带、圈闭三级评价研究中,盆地分析是础,区带评价是手段,圈闭描
述是目的
(1)盆地分析①内容沉积史:查明各时代层序沉积体系、沉积相,编制沉积环境图,指出有利的生、储、盖相带分布重塑沉积发育史。
构造史:编制各层序等厚图,阐明坳陷
隆起发育演化,查明二级构造带类型、特征及分布,为优选区带奠定基础。
生烃史:分析
各层序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基本参数,确定烃源层,划分生油气区,恢复
盆地生烃史,为早期资源评价提供依据。
运聚史:研究各层序烃源岩层油气运移的方向和
时期指出有利的油气运聚方向及部位,预测远景标。
②方法:岩石学法:系统进行岩性、
岩相、厚度及岩石类型组合的观察描述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岩屑、实验分析等预测
可能的生储盖层及组合的纵向分布特征,建立岩性岩相、生储盖组合基干剖面。
地球化学法:在剖面上确定有效烃源层,建立地球化学剖面在平面上区分生油、气区。
区域地震地
层学,层序地层学法:将地震相转换为沉积相,划分体系域,确定沉积体系与沉积相,在
盆地广大区域内预测有利的油气生、运、聚相带。
构造地质学:采用平衡剖面技术,重塑
盆地原型及其发育史。
(2)区带评价①内容:区带类型:构造带、非构造带;沉积体系→沉积相→储集相
或储集体→储集层;储层、油源、圈闭配置关系
(3)圈闭描述①内容:圈闭类型、储层横向变化、成藏模式、储量预测②方法:构
造地质测量法、三维地震法、区域或单井储层评价、储层地震地层学
第二章
1、按化学分类,干酪根可分为几种类型?简述其化学组成特征。
Tissot根据干酪
根的元素分析采用H/C和O/C原子比绘制相关图,将其分为三大类:Ⅰ型干酪根:是分散
有机质干酪根中经细菌改造的极端类型,或称腐泥型,富含脂肪族结构,富氢贫氧,H/C 高,一般为1.5-1.7,而O/C低,一般小于0.1,是高产石油的干酪根,生烃潜力为0.4-0.7。
Ⅱ型干酪根:是生油岩中常见干酪根。
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小到中的浮游植物及浮游
动物,富含脂肪链及饱和环烷烃,也含有多环芳香烃及杂原子官能团。
H/C较高,约1.3-1.5,O/C较低,约0.1-0.2,其生烃潜力较高,生烃潜力为0.3-0.5。
Ⅲ型干酪根:是陆生植物组成的干酪根,又称腐殖型。
富含多芳香核和含氧基团。
H/C低,通常小于1.0,而O/C高,可达0.2-0.3,这类干酪根生成液态石油的潜能较小,以成气为主,生烃潜力为0.1-0.2。
2、论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现代模式及其勘探意义。
(试述干酪根成烃演化机制)
根据有机质的性质变化和油气生成沉积有机质的成烃演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成岩
作用阶段、深成作用阶段和准变质作用阶段;相应地又按有机质的成熟程度将有机质成烃
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和过成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o与有机质的成烃作用
和成熟度有良好有的对应关系①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该阶段以低温、低压和微生
物生物化学为主要特点,主要形成的烃是生物甲烷气,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明显的奇偶优势。
成岩作用阶段后期也可形成一些非生物成因的降解天然气以及未熟油。
该阶段Ro小于0.5%
②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
按照干酪根的成熟度
和成烃产物划分为生油主带和凝析油和湿气带。
③准变质作用阶段—过成熟阶段:该阶段
埋深大、温度高,Ro>2.0%。
已经形成的轻质液态烃在高温下继续裂解形成大量的热力学
上的最稳定的甲烷,该阶段也称为热裂解甲烷(干)气阶段。
对不同的沉积盆地而言,由于其沉降历史、地温历史及原始有机质类型的不同,可能
只进入了前二或三个阶段,并且每个阶段的深度和温度界限也可能略有差别。
此外,由于
源岩有机显微组成的非均质性,不同显微组成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的差别,决定了有机质不
可能有完全统一的生烃界线,不同演化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烃机制。
门限温度:随着埋
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
门限温度。
门限深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生油主带:Ro为0.5~1.3%,
又叫低—中成熟阶段,干酪根通过热降解作用主要产生成熟的液态石油。
该石油以中—低分子量的烃类为主,奇碳优势逐渐消失,环烷烃和芳香烃的’碳数和环数减少。
凝析油和湿气带:Ro为1.3~2.0%,又叫高成熟阶段,在较高的温度作用下,剩余的干酪根和已经形成的重烃继续热裂解形成轻烃,在地层温度和压力超过烃类相态转变的临界值时,发生逆蒸发,形成凝析气和更富含气态烃的湿气。
3、凝析气藏将地层温度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凝析温度之间,原始地层压力等于或高于露点压力的气藏称凝析气藏。
包络线aCpCCTb将两相区和单相区分开。
包络线内是两相区,包络线外的是所有流体均以单相存在。
aCpC线为泡点线,是液相区和两相区分界线,线上的液相摩尔分数为100%。
当压力降低到泡点线上压力值,体系出现第一批气泡,此压力又称该烃体系的饱和压力,因此泡点线又称饱和压力线。
CCTb为露点线,是气相区和两相区分界线,线上的气相摩尔分数为100%,当压力升高到露点线上压力值时,体系出现第一批液滴。
C点为临界点,是泡点线和露点线的汇合线(两相能够共存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点)。
相包络线上的CP和CT点,分别为体系两相能够共存的最高温度和最高压力点。
A→B→D→E→F,A→B和E→F均为气相而无相态变化,从B→D和D→F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从B→B1→B2→B3→D,随P降低,
体系中液相含量逐渐由0→10%→20%→30%→40%。
从D→D3→D2→D1→E,随压力的降低,体系中液相含量会逐渐由最大的40%→30%→20%→10%→0。
由D→E随压力降低而蒸发是正常现象,由B→D随压力降低而凝析则为反常现象。
由CDCtBC连接区为反凝析区。
临界温度:液体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高于临界温度时,不论压力多大,该物质也不能凝结为液体。
临界压力:在临界温度时该物质气体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称为临界压力。
高于此压力时,无论温度多少,液体和气体不会共存。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