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欧洲贵族的称号

合集下载

细说欧洲历史(2)欧洲贵族爵位制度

细说欧洲历史(2)欧洲贵族爵位制度

细说欧洲历史(2)欧洲贵族爵位制度读到欧洲历史,一定要提到他上层统治阶级的组成--贵族。

而衡量贵族身份以及地位的标准就是爵位。

这几年随着美剧《冰与火之歌》的热映,剧中贵族们繁多的头衔实在是令人挠头,奇奇怪怪的称呼“领主”、“大领主”(也有人称高阶领主)、“勋爵”、“封臣”这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本文将深刻扒一扒欧洲贵族爵位的那些事。

首先说一下人们最常听说的“公侯伯子男”这五等爵位。

这五个爵位完全是我国西周时期贵族爵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的直接对照翻译(因为西方爵位恰好也是五等,所以翻译的时候直接套用了中国古代的五等爵位)。

但是这并没有直接体现出西方五等爵位的真正意思。

从爵位体系的建立来看,爵位是欧洲封建(两层意思,一个是分封,一个是建国)君主国内分封贵族的等级制度,最早出现自中世纪(西罗马灭亡到文艺复兴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虽然很多爵位的词汇来源于罗马帝国,但是真正“分封”给予贵族土地,贵族拥有采邑这一权利还是在西罗马的行省制度瓦解之后伴随着民族融合大潮在西罗马废墟上新崛起的那些蛮族国家。

这里着重说一下爵位的来历:Duke,公爵,罗马帝国时代,由日耳曼或凯尔特蛮族出身而作为雇佣军为罗马军队所用的将帅,由于没有正式的罗马军衔而统称为Dux(拉丁文Dux,后来法语的Duc和英语的Duke的词根就是它),也因此Dux被认为等同于日尔曼人旧有的军事领袖称号,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各部族的军事领袖成为欧洲各独立小国的国君,其中许多就以Dux或Herzog(或相似的当地名称)为称号。

另一个比较特殊的就是大公,其地位略高于公爵。

其后随著诸侯国独立,大公遂演变为独立君主的称号。

如今天的卢森堡大公,由大公统治的政权称为大公国。

但是在奥地利皇室1454年后,大公成为皇太子的称号,如在萨拉热窝遇刺的费迪南大公。

Marquess,侯爵,法语Marquis等称号来自拉丁文marca(边疆),原意为封于边疆的诸侯。

欧洲贵族名字格式

欧洲贵族名字格式

欧洲贵族名字格式
欧洲的贵族们有着独特的名字格式,通常由几个部分构成。

这些部分可以包括:
1.名字:这通常是一个常见的名字,如约翰、安娜或弗朗西斯。

2.中间名:贵族们通常有一个或多个中间名,这些名字通常是用来纪念家族成员或其他重要人物的。

3.姓氏:贵族的姓氏通常是他们家族的名字,如温莎(Windsor)、哈普斯堡(Habsburg)、布尔博恩(Bourbon)等。

4.称号:许多欧洲的贵族还拥有特定的称号,如公爵(Duke)、伯爵(Count)、男爵(Baron)等。

这些称号通常是由国王或皇帝授予的,以表扬一个人的功绩或贡献。

在名字格式上,不同国家的贵族也存在着一些细微的差别。

例如,在英国,贵族的名字通常放在中间名和姓氏之间,如威廉·阿瑟·菲利普·路易斯·温莎(William Arthur Philip Louis Windsor)。

而在法国,贵族的姓氏通常放在名字和中间名之间,如路易十四(Louis XIV)。

总的来说,欧洲贵族的名字格式非常复杂,其中包含了家族历史、个人成就和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

这些名字格式的背后,反映了欧洲贵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与独特魅力。

- 1 -。

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英国人为什么对头衔如此重视

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英国人为什么对头衔如此重视

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英国人为什么对头衔如此重视英国的爵位制度最早要从罗马时期说起,起初的爵位是颁布给那些有军功的骑士军人指挥官们,后面因为重大的政策中断了。

大约在公元970年,英国开始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爵士制度。

在英国,爵士制度分五等,公爵,候爵,伯爵,子爵,男爵。

男爵之下还有从男爵,是世袭爵位中最低的等级。

一,爵士制度的由来爵士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00年前,从中世纪的骑士精神说起,起初的中世纪并没有贵族跟骑士的区分,只有教皇跟信教徒。

在十字军东征中,教皇命令信徒们闪动着穷苦的人们去发起战争,战争结束后,给予了获得雄厚军功的人民一个骑士的称号,代替他们管理领土,收纳税金,然而推动者自然而然的也就变为了封建贵族的基础形态。

8世纪上半期的法兰克,就是由于的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大量的自由农民都面临着破产,地方的割据势力不断增大,导致整个法兰西帝国面临着破产,这时查理.马特上任了,他推翻原有的无条件土地制,推行了有条件土地分封制,把叛乱贵族的土地收复回来,再分配给其他的贵族以及骑士,但是前提是受封的贵族都必须要参加兵役,并且誓死效忠于国王。

查理.马特因此名声大噪,还收复了一直属于自己的军队,平叛了很多封建的贵族,查理.马特的改革加强的人民对王权的认识,削弱了封建贵族的势力,使得各个封建主都要服从兵役,奠定了西欧骑士精神的基础。

随着革命的深入,法兰克国家不断的扩大,查理.马特的势力也随之不断的增强,公元740,罗马教会授予了他罗马贵族的头衔,唯一遗憾的就是查理.马特一直到死都没有登上法兰克王国的王位,最后还是由他的儿子登上自己梦寐以求的位置,人们称其为查理大帝。

二,英国爵位与授勋制度1,爵位的分类英国的爵士爵位有分五个等级,其中公爵在贵族中是属于第一等级,地位最高,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王权的日益强化的,公爵逐渐成为了统治阶级中的上层人物。

在英国,只有王室的直系亲属才能拥有公爵的称号;侯爵是贵族的第二等级,查理大帝在位时它是指具有特别全权的边区长官,相当于我们中国的侯爷,法语Marquis就是来自于拉丁文的边疆的意思;伯爵是在侯爵之下,子爵之上,罗马帝国时期,伯爵是皇帝的侍从,掌管军,民,财政大权,有时也出任地方的管事,封建制度强化后,还可以成为一个地方的领主。

欧洲爵位详谈(英系)-------公,侯,伯,子,男

欧洲爵位详谈(英系)-------公,侯,伯,子,男

欧洲爵位详谈(英系)-------公,侯,伯,子,男欧洲爵位详谈(英系)-------公,侯,伯,子,男伯爵:在英国5级贵族中,伯爵出现最早。

个别学者认为伯爵爵位来自欧洲大陆,至迟在公元900年的法国,伯爵已成为公爵的封臣。

但更多的学者认为英国伯爵(Earl)与法国伯爵(Count)并无继承或连带关系;而且英国伯爵称号是5种贵族称号中惟一的英文词,是由古英语eorl转化而来;大约在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后期,因王权不够强大,英格兰广大地区曾划为几个较大的伯爵管辖区(great earldom)。

而伯爵爵位却是在11世纪初由丹麦国王克努特引进英格兰的。

11—12世纪中叶之前的伯爵多是镇守一方的诸侯。

他们大多是一人治理数郡,所以又被称为“方伯”。

诺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国后,担心他们权势过重,危及王权和国家统一,遂将方伯权力加以分割,移交给他的亲信,每个伯爵的辖区仅限一郡,与国王有着极其明确的封君封臣关系,伯爵倘敢兴兵作乱便会被王军镇压,或受其他贵族制裁。

伯爵职权名号可由后代继承,但会因为有的伯爵缺少继承人而使总数有减无增。

斯蒂芬在位时,破格加封格奥弗雷•德•曼维尔为艾塞克斯伯爵。

14世纪以来,伯爵数目攀升。

1307年计有9名。

1327年爱德华三世即位时仅余6名,10年后增至12名;爱德华在位晚期增至14名。

14世纪20年代之前,伯爵作为高级贵族,是男爵的“天然领导人”,在地方上负有对男爵、骑士的管理责任。

但在1327年政治危机[指爱德华三世废黜其母法国伊沙贝拉公主的摄政,登极亲政时,伯爵曾作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政治群体独立行动,与男爵们的“距离感”突然产生。

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玛奇伯爵领地之后,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职责。

在重大正式场合,伯爵穿着镶有白色毛皮边的深红色丝绒外套,软帽上缝镶着三条貂皮以表明爵位级别,冠冕上有一镀金银圈,上沿饰有8个银球;而国王则称伯爵为其“真正可信可爱的伙伴。

”男爵:盎格鲁一撒克逊时代已有男爵一词(Baron),但无男爵爵位,而且词义不够确定。

欧洲贵族阶级称谓之道

欧洲贵族阶级称谓之道

欧洲贵族阶级称谓之道欧洲无疑也是个重视礼仪和典章的国家,某种程度上而言,其礼仪的繁杂性甚至胜过中国,这一点,在如今的西餐文化中就可以看的出来(中餐是用来吃的,日本料理是用来看的,西餐是用来折磨人的)。

而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礼仪,更是比如今的简化版本要繁杂的多,但就军事礼仪这一项而言,目前流行的脱帽礼、举手礼就脱胎于骑士将头盔脱下或抬起头盔上的面具这两个动作。

那么,加饰在人的名字——这一区别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代号上的礼仪可以说更是丰富多彩了。

另外,关于名字的礼仪在各类礼仪中也是相当重要的,毕竟互相交换姓名,昭示姓名的场合太多了。

在介绍这五花八门的敬称之前,我先来简单的描述一下一个标准的西欧贵族的名字的成分。

某种程度的遗憾,我这里很少能找到一个人的全名了,只好附带一个存在于历史小说《帝国骑士》中的人名,再加上我个人在奇幻社区“生命”所使用的仿欧洲姓名。

氏姓一氏姓二氏姓三姓称号家姓阶级个人名马里叶路德维克儒勒德居梅内士爵乔治布斯曼聚贝尔/ 冯施维尼茨莱因伯爵伯恩斯克洛维拜伦/ 冯塔布里斯帕留柳子爵海因利希无疑,欧洲人的姓名在长度上恐怕未必就不如日本人,如果把二者都翻译成罗马文字母的话,或许日本人会胜,但如果翻译成汉字的话,欧洲人没理由输!(真无聊的作者啊……)。

另外,请各位注意一下,这才是一个欧洲人姓名的正式写法,克洛维·拜伦·冯·塔布里斯=帕留柳子爵·海因利希一般将个人名写在前面的写法是简略式,往往略掉氏姓的。

下面,我们来一一介绍这写姓名的成分。

一氏姓: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类似,欧洲人在上古时代的时候,以部落的名字和一个另一个短音节字符为自己的标示,这就是最初的“姓”和“名”。

随着部落人口的逐渐繁衍和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部落本身开始以家庭为独立生活的单位,逐渐分化,细化。

这时候,为了生活的需要(区别猎物,区别私有财产等),又诞生了一个家庭代号。

那么,原来的“姓”就演变成了“氏姓”,而新的代号就是“家姓”。

欧洲贵族称号为啥也是公侯伯子男爵位,是翻译问题吗?正确的翻译是什么?

欧洲贵族称号为啥也是公侯伯子男爵位,是翻译问题吗?正确的翻译是什么?

欧洲贵族称号为啥也是公侯伯子男爵位,是翻译问题吗?正确的翻译是什么?当然并不是他们无耻地抄袭我们天朝的封建制度,只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直接套用了习惯的称呼而已。

这里做个比较粗暴的级别详解,希望加深大家对欧洲贵族头衔的等级和真正的含义的理解。

第1级头衔:皇帝(Emperor)领地:帝国(Empire)在中世纪之后,其实欧洲就没有什么“正经”皇帝了,号称“皇帝”(Emperor)的人都是为了把自己“包装”成罗马帝国的继承人。

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在文艺复兴时期是唯一拥有帝号的国家,虽然地盘很大,但是后来被伏尔泰点评为“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彻底被黑成了“三无产品”。

尽管是硬装“大尾巴狼”,但是皇帝(Emperor)这个称号从法理上讲,确实是贵族领主中最高的一级,再不济大家也要给个面子。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就是查理五世,提香当年为他画了很多肖像画,也正是他曾经为提香捡起了掉在地上的画笔,让提香的威望显赫一时。

提香的名画《查理五世骑马像》第2级头衔:王爵(King)领地:王国(Kingdom)“王”(King)是仅次于“皇帝”的国家君主头衔,他们在名义上是受制于“皇帝”的,但“皇帝”对“国王”的管辖通常是有名无实。

由于神圣罗马帝国是个“三无产品”,所以“皇帝”对大多数“国王”连名义上的管辖权都没有。

因此我们所熟知的“法兰西王国”,“西班牙王国”都并不是帝国的“下属子公司”,他们是完全独立的。

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国王要数“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他不仅不是皇帝查理五世的属下,而且跟皇帝“死磕”了一辈子,成功地破坏了查理五世企图一统欧洲的大业。

让·克卢埃的《弗朗索瓦一世》可以这么理解,如果“帝国”的分量相当于一个统一的欧洲,那“王国”的分量实际上就相当于一个现代欧洲国家。

比如现在的比利时全称就是“比利时王国”(The Kingdom of Belgium),西班牙的全称是“西班牙王国”(The Kingdom of Spain)。

极简欧洲制度史——欧洲各国爵位制度

极简欧洲制度史——欧洲各国爵位制度

极简欧洲制度史——欧洲各国爵位制度西方爵位制度我国古代就有公侯伯子男五爵,西方的贵族等级是按照我国的爵位翻译过来的,在汉语中,通常以英国和法国的贵族制度为参考,将西方贵族制度依中国爵位分为五个等级,依序是:公爵(Duke)侯爵(Marquess)伯爵(Earl,在英国以外的伯爵称Count)子爵(Viscount)男爵(Baron)除了这五等爵位之外,还有亲王(或王子)、从男爵、爵士、骑士等贵族封号。

其他西方国家的贵族制度与英国的五等爵位相似,但亦有出入,比如德意志的爵位分为15等,有的国家(如波兰)实行四等爵位(没有子爵),有的国家如匈牙利实行三等爵位(没有侯爵、子爵)。

英国Rex et Imperator / Regina et Imperatrix 国王兼皇帝/女王兼女皇,1876年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女皇,至1947年印度独立期间,英国君主的称号King/Queen 国王/女王Crownprince 王储,在英国称Prince of Wales,即威尔士亲王Prince 亲王或王子。

通常只表示“君主之子”(或女君主之夫)之意,而非具体的爵位。

女性称Princess(公主),国王长女称Princess Royal,即“大公主” Royal Duke 大公Duke 公爵Marquess 侯爵Earl 伯爵Viscount 子爵Baron 男爵Baronet 从男爵Knight 骑士其中皇帝/女皇和国王/女王称“Your Majesty”,亲王和公主称“Your Highness”,公爵称“Your Grace”,公爵之子、侯爵、侯爵之子和伯爵统称lord,即勋爵。

苏格兰Thane 伯爵Laird 男爵法国Empereur 皇帝Roi 国王Dauphin 太子Prince 亲王Duc 公爵Marquis 侯爵Comte 伯爵Vicomte 子爵Baron 男爵Chevalier 骑士神圣罗马帝国Kaiser 皇帝K?nig 国王Kurfürst 选帝侯Fürst 亲王,或译侯爵Prinz 亲王、王子Erzherzog 大公Herzog 公爵Pfaltzgraf 宫廷伯爵Markgraf 边疆伯爵或边境总督Landgraf 伯爵Graf 伯爵Baron 男爵Freiherr 男爵Freier 男爵Ritter 骑士Junker 容克或乡绅荷兰Koning/Koningin 国王/女王Kroonprins 王储Prins 亲王Aartshertog 大公(已废弃该等爵位)Hertog 公爵Markies 侯爵Graaf 伯爵Burggraf 子爵Baron 男爵Ridder 骑士荷兰现有2个亲王家族,31名伯爵、103名男爵和8名骑士比利时Roi/Koning 国王Prince/Prins 亲王Duc/Hertog 公爵Marquis/Markies 侯爵Count/Graaf 伯爵Viscount/Burggraff 子爵Baron 男爵Chevalier/Ridder 骑士Squire/jonkheer 乡绅截止至1986年,比利时有9位亲王、5位公爵、10位侯爵、85位伯爵、35位子爵、317名男爵和113名骑士丹麦Konge/Dronning 国王/女王Kronprins 王储Fyrste 亲王Hertug 公爵Marki 侯爵Vicegreve 子爵Baron 男爵Ridder 骑士瑞典Kung/Drottning 国王/女王Kronprins 王储Kronprinsessan 女王储Furste 亲王Prins 王子Hertig 公爵Markis 侯爵Greve 伯爵Vicegreve 子爵Baron 男爵Friherre 骑士挪威Konge/Dronning 国王/女王Kronprins 王储Furst 亲王Hertug 公爵Greve 伯爵Visegreve 子爵Baron 男爵Ridder 骑士芬兰Keisari 皇帝Prinssi 亲王Arkkiherttua 大公Herttua 公爵Markiisi 侯爵Jaarli 伯爵Varakreivi 男爵Ritari 骑士芬兰贵族制度从属于瑞典的贵族制度。

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爵位体系各称呼简介

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爵位体系各称呼简介

介绍一下欧洲中世纪的贵族爵位体系,以下按照级别高低排列,括号中为女性成员称谓。

皇帝国王下面为各个贵族1.大公:Grand Duke(Duchess), 神圣罗马帝国的最高贵族等级,第一个被称为大公的是15世纪时期强盛的勃艮第公爵腓力三世。

2.大公:Archduke(Archduchess), 这个头衔和在其他日耳曼贵族家族中用的Grand Duke 明显不同,似乎仅在哈布斯堡家族的领地中使用。

奥地利王室始终保持Archduke的头衔,以显示自己和其他德意志各邦的区别。

3.选侯:Elector (Electress) 神圣罗马帝国选侯.帝国会议最高组织的成员,拥有选举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皇帝的权力。

4.亲王:Prince(Princess),西班牙葡萄牙称infantePrince 这个头衔在欧洲有很多含义:1)君主的儿子或王位直系继承人。

2)在继承顺位上的其他王室成员。

3)女王的配偶。

4)中世纪奥地利的一个爵位,级别在公爵和伯爵之间。

5)没有得到王室封爵的平民贵族,但掌握了政权,建立起世袭的君主国,这些国家的君主称亲王,比如今天的摩纳哥和列支敦士登。

5.公爵:Duke( Duchess),德国称Hertog,,沙俄对等的爵位称Kniaz。

英国的公爵一定是王室成员,第一位英国王室公爵是14世纪的康沃尔公爵黑太子爱德华。

在法国,公爵是领主的最高等级。

在德国,中世纪早期的五大公爵(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士瓦本和洛林)是德国贵族的最高头衔。

在殖民时代,殖民地的公爵头衔(比如西班牙在美洲的各位总督的公爵头衔),被称为胜利头衔,也就是说是战争胜利的荣誉头衔,不列入正式的贵族头衔系统之中。

6.侯爵:Marquess(Marchioness) 。

沙俄对等的爵位称Boyar. 来源于中世纪的德国的头衔Margrve(Margravine),即Mark Graf , 边疆伯爵, 一般认为其头衔的等级在公爵和伯爵之间,唯一的例外是1356年的勃兰登堡边疆伯爵戈登*布尔被认可为神圣罗马帝国选侯,地位大大超过了公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欧洲贵族的称号
看见前面有网友问欧洲帝王的称呼,我来讲讲我自己的看法,算是抛砖引玉,希望
大家踊跃补充。

欧洲贵族的全称一般有四个,即名字,姓,爵位,外号。

1、名字
名字是最常被提到的,如英国的查理一世,法国的路易十六,俄国的尼古拉二世,这里查理、路易、尼古拉都是这些国王的名字,至于后面的数字则表明他们是该国历代国王中第几个叫这个名字的。

如查理一世表示他是英国历代国王中第一个名字是查理的,而路易十六则说明他是法国历代国王中第十六个叫路易的。

由于欧洲贵族中名字相同的比较多(就像中国人爱用“伟”、“涛”、“俊”、“斌”作名字一样),在名字后
面加上数字就利于区分了。

也因为这样,一个国王常常有几个名字,如西班牙国王查理,他同时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但他在西班牙叫查理一世,因为他是西班牙历史上第一个叫查理的国王;但他在神圣罗马帝国却被称为查理五世,因为他是帝国历史上第五个叫查理的皇帝。

下面纠正一个错误,有人认为路易十二,路易十三,路易十四这些国王一定是连在一起相继继位的国王,其实这是不对的,名字后面的数字只表明他在同名国王中排第几,而不表示他在所有国王中拍第几。

如亨利四世死了,他的太子继位,太子的名字叫路易,而在他前面已经有十二个法国国王也叫路易,于是这位太子继位后的称号就是路易十三(全称应该是路易十三世),而不是亨利五世。

2、姓
姓一般表示一个人的血统,欧洲人的姓和中国人是一样的,加上姓就可以更好的区分不同的人。

如英国有一个查理一世,西班牙也有查理一世,但他俩一个姓斯图亚特,一个则是哈布斯堡家族的。

下面讲讲欧洲的一些著名家族,如法国的波旁家族,普鲁士的霍亨索伦家族,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等等。

这些家族的名号一般是他们的姓或者是世袭的封地。

如波旁、霍亨索伦、美第奇都是姓,而哈布斯堡则是此家族的最初领地,庞大的哈布斯堡家族当初就是从一个小小的哈布斯堡开始发展起来的。

同样卢森堡家族表示此家族的人世代都是卢森堡伯爵,享有卢森堡这个世袭领地。

同样,各国王朝的称呼也一般是国王的姓。

如英国的都铎王朝就表示这个时期的英国国王都姓都铎,都来自同一个家族;同理,法国的波旁王朝也一样。

但也有特殊的,如英国历史上有一个金雀花王朝,其得名原因是因为这个家族的祖先——法国的安茹公爵喜欢在耳边别一朵金雀花,后来他的后代继承了英国王位,于是就把这个家族统治英国的时期称为金雀花王朝。

同样,法国的瓦鲁阿王朝
是因为其祖先受封为瓦鲁阿伯爵。

再谈谈家族直系和支系的问题,一个大贵族可能有几个儿子,但只有长子能继承他的称号和领地,代代长子传下来就形成了这个家族的直系;其他几个儿子虽然不能获得老爸的头衔,但多少也能分到一些财产,如果他努力,也有可能最后成为一个大贵族,这样他和他的后代就成为了这个家族支系。

为了与直系加以区分,他们一般会给自己的家族起一个新名字。

比如法国的卡佩家族、瓦鲁阿家族、波旁家族实际上都属于卡佩家族,只不过瓦鲁阿家族、波旁家族都是卡佩家族的支系,他们的祖先都是卡佩家族中的次子,而“瓦鲁阿”、“波旁”是他们祖先最初的封地名称,为了纪念祖先,此家族的
人也就把“瓦鲁阿”“波旁”作为他们的姓(和中国的一些姓的来源也差不多)。

3、爵位
这个就没有那么复杂了,表示此人的贵族头衔,比如什么诺曼第公爵,奥地利大公,勃兰登堡选侯等。

4、外号
由于欧洲贵族中重名的实在太多了,记录他们时如果把他们的爵位、姓一起写出来又太麻烦,也容易引起读者的混乱,所以给他们加上一个外号。

这些外号有的是当时人们对这个贵族的称呼,有的则是历史学家根据此人的事迹给他起的外号。

如法国国王路易六世因身材肥胖被称为“胖子路易”,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因为腿较长被称为“长
脚爱德华”。

以后一旦提到“胖子路易”大家就知道是指法国国王路易六世,不用再用“路易六世,卡佩家族,法国国王”这样冗长的名字来描述了。

下面谈谈“the great”这个外号。

如果你在一些人的英文名的末尾看到“the gre
at”这几个字母,那么祝贺你,你已经接触到了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凡是有“the great”这个外号的人都是同名人物中最伟大的。

在中文中,“the
great”一般被翻译为“大”(针对一般贵族)或“大帝”(针对国王)。

如菲特烈大帝
,就是指普鲁士国王菲特烈二世,他是欧洲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而大孔代是指法国孔代家族中的路易·孔代,他是法王路易十四手下的常胜将军。

其他如亚历山大大帝,就更是赫赫有名了。

最后谈一下中文译名的问题,由于译法不同,同一个名字有时被译为不同的中文。

如菲利普有时被译为腓力,菲特烈有时被译为弗雷德里希,查理有时被译为卡尔,查尔斯,这点请大家在看历史书时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